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63)
2023(13252)
2022(11157)
2021(10351)
2020(8925)
2019(20622)
2018(20032)
2017(37888)
2016(20549)
2015(23624)
2014(23268)
2013(23328)
2012(22361)
2011(20642)
2010(20433)
2009(19260)
2008(19045)
2007(17070)
2006(15047)
2005(14042)
作者
(61389)
(51729)
(51580)
(49554)
(32942)
(24696)
(23481)
(20192)
(19563)
(18098)
(18048)
(17348)
(16613)
(16562)
(16383)
(15974)
(15213)
(15133)
(15040)
(14984)
(13181)
(12750)
(12481)
(11848)
(11707)
(11672)
(11429)
(10957)
(10312)
(10276)
学科
(107568)
经济(107460)
管理(54408)
(48965)
方法(41253)
(37669)
企业(37669)
数学(36952)
数学方法(36655)
中国(27634)
(24465)
(23425)
(22604)
地方(22241)
业经(19323)
(19167)
(18657)
贸易(18647)
(18102)
农业(16082)
(15174)
金融(15172)
(14920)
银行(14890)
环境(14468)
(14358)
地方经济(14185)
(14057)
(13527)
(12230)
机构
大学(309726)
学院(303995)
(139921)
经济(137369)
研究(115871)
管理(110601)
理学(94110)
理学院(92903)
管理学(91329)
管理学院(90743)
中国(89907)
科学(69068)
(67132)
(63123)
(60061)
研究所(54456)
(52620)
中心(52151)
财经(49992)
经济学(45681)
(45651)
(45450)
业大(43803)
北京(43310)
(41688)
农业(41243)
经济学院(41047)
(39969)
师范(39611)
财经大学(36855)
基金
项目(197852)
科学(155612)
基金(146691)
研究(141933)
(129880)
国家(128905)
科学基金(108160)
社会(93057)
社会科(88306)
社会科学(88285)
基金项目(76549)
(72281)
自然(68233)
自然科(66589)
自然科学(66567)
自然科学基金(65414)
(63046)
教育(62926)
资助(60622)
编号(55089)
成果(46129)
重点(45538)
(45385)
(43549)
国家社会(40572)
(39775)
教育部(38479)
科研(38410)
课题(38135)
中国(37965)
期刊
(158699)
经济(158699)
研究(95752)
中国(63234)
学报(49708)
(48528)
(47133)
科学(46478)
管理(39481)
大学(37156)
学学(35002)
农业(31448)
(29360)
金融(29360)
经济研究(26782)
财经(26291)
教育(24931)
技术(23841)
(22768)
业经(21880)
问题(21267)
(19114)
(17916)
世界(17264)
国际(17025)
技术经济(16365)
统计(16218)
资源(15195)
(13935)
理论(13864)
共检索到4718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冯科  吴次芳  陆张维  贝涵璐  
基于1998-2005年间27个省区和4个直辖市的土地经济密度数据,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与人口、交通区位、二三产业结构比例、城市化水平、市场化程度和科技进步等因素之间的潜在关系,并选择了天津市、辽宁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6个典型地区,试探性地应用库兹涅茨曲线模拟了土地经济密度的变化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规律。研究表明:①土地经济密度与人口规模、城市化水平、市场化程度、交通区位、科技进步等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与二三产业结构比例呈负相关关系;②土地经济密度的变化率与经济规模之间的关系呈现类库兹涅茨曲线形态。最后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部分政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薛濡壕  陕永杰  马霍龙  
基于2000—2017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研究了全国及东、中、西部的土地流转时空演变规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各区域土地流转的驱动力。结果表明:从2000—2017年,全国及东、中、西部的土地总流转率持续上升,全国的土地总流转率从3.76%上升到16.01%,年均增长0.9%;东、中、西部的土地总流转率存在差异,从高到低依次为中部>东部>西部,东部的土地总流转率在2010年前大致与全国水平一致; 2000—2017年全国及东、中、西部的土地转入、转出率基本都保持持续上升状态,在2009年后土地转出高于转入,上升速度较快;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及流转政策扶持是全国土地流转的主要驱动力,东部地区土地流转的主要驱动力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西部地区土地流转的主要驱动力是城镇化发展及耕地资源禀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今后土地流转的演变趋势及促进各区域土地流转的政策和建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施宏  高明  
在土地利用和碳排放方面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研究基础上,提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与碳排放之间的EKC假说。基于1995—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别构造静态面板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对假说进行验证。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估计结果均表明,城市土地经济密度与碳排放之间存在EKC的"重组"效应,二者呈现倒N型的曲线关系,曲线的极大值点出现在城市土地经济密度为180000万元/km2附近。动态模型估计的结果也表明碳排放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当前,除上海、浙江、福建、河北和江苏5个省(市)的城市碳排放量随着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增长而降低外,大部分地区的城市需到2020年才能进入这一阶段。为此,要提升城市土地经济密度使城市尽早进入曲线的下降阶段,以及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促使极大值点提前到来。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施宏  高明  
在土地利用和碳排放方面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研究基础上,提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与碳排放之间的EKC假说。基于1995—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别构造静态面板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对假说进行验证。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估计结果均表明,城市土地经济密度与碳排放之间存在EKC的"重组"效应,二者呈现倒N型的曲线关系,曲线的极大值点出现在城市土地经济密度为180000万元/km2附近。动态模型估计的结果也表明碳排放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当前,除上海、浙江、福建、河北和江苏5个省(市)的城市碳排放量随着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增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罗文斌  吴次芳  冯科  
基于湖南省13个地级市1995—2007年的面板数据,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变差系数及泰尔指数等方法分析了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并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内在影响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1)湖南省城市土地经济密度总体上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城市之间差异明显,空间格局上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效应和峰值效应;(2)1995—2007年,湖南省城市土地经济密度总体区域差异呈现出持续非匀速缩小趋势,城市之间土地经济密度的相对发展速度差异明显;(3)从业人口、城市化水平、二三产业结构、交通区位对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其与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2582、0.8781、-...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杜雪君  黄忠华  吴次芳  
本文采用1998—2005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来分析我国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影响;(2)地方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影响;(3)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是土地财政提高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增加地方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并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本文的政策建议是:(1)正视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2)提高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率;(3)规范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曹飞  
为研究中国省域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文章利用1998—2013年全国31个省区的数据,利用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空间效应与影响因素,得到以下主要结论: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人均受教育程度的改善、人口城镇化率的提升有助于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提高,三产业产值比重、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及经济外向度的作用为负,省域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存在较大的外溢效应。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陈玉明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实现国内外均衡发展是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目标,扩大进口是目前中国改变进出口失衡、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因此,从影响进口需求的因素出发,建立动态面板回归模型,应用中国省域1987—2009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进口贸易具有内生性,不同省域、不同时期经济变量对进口的影响存在差异,FDI、储蓄、固定资产投资、出口等因素对进口具有正向影响,GDP与进口贸易呈负相关关系。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雷宏振  邵鹏  潘龙梅  
笔者选用行业集中度指数和赫芬达尔指数两个指标,对中国文化产业2005年~2009年的集聚程度进行了测定,并从区域和行业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的集聚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经营性文化产业空间集聚水平比较高,近年来其集聚程度在持续下降;而公益性文化产业集聚水平较低,但其集聚程度呈增长趋势,其中艺术表演团体增幅最大。从地域分布上看,文化产业主要集聚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市,省域间发展极不均衡。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帆  刘鑫  
当前民间借贷发展日益兴旺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利用居民总收入、区域经济总量、区域信贷供给、非公有制经济规模等宏观经济发展指标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研究了民间借贷规模区域差异的原因。结果发现,东、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总收入均与民间借贷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仅有东部的区域信贷供给对民间借贷具有显著的挤出效应;东部与西部非公有制经济规模与民间借贷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此外,三个地区的区域经济总量与民间借贷并无显著关系。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高佳  李世平  李文婷  
土地经济密度是衡量土地利用效率、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进行土地问题研究的关键指标。通过对土地经济密度时空特征的分析研究,可以探究某时段内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而进行土地经济密度驱动力分析能够为加快区域发展、提高区域经济水平提供参考。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要实施区域,仍然存在着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为了分析辽宁省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将14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单元,选取土地经济密度这一与土地利用相关的指标,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影响土地经济密度变动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土地经济密度由中部向东部、西部递减,且在2000~2011年间,辽宁省土地经济密度变...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孙玮  孙全亮  陈燕  
从地区专利密度的内涵出发,构建了基于产业市场价值和就业两类产出成果的专利密度指数测度模型。利用2000—2012年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的数据计算其专利密度指数,并从时间演化和空间分布两个角度分析测度结果。在此基础上,对东北地区的34个地级市进行了类型划分。结果表明:2000—2012年期间东北地区的专利密度呈持续上升态势但增速逐渐放缓;各城市的专利密度存在明显差异,且这种差距随时间推移呈扩大趋势,两极化倾向明显;高水平稳定型城市大多是行政级别较高的城市,近1/4的城市仍采用低水平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正  陈才  武友德  曹洪华  
在优选、创新计量方法并建立省际面板矩阵的基础上,发挥面板模型兼具截面和时序分析的优长,利用EViews和ArcGIS软件,探讨影响经济增长的投入要素及其时空演变过程与耦合规律,给出驱动结构的中国经验模式。结果显示:(1)总体上,研究结论符合发展经济学关于经济动力系统由资本、劳动力及人力资本等组分构成的基本假说,投资占绝对主导地位(贡献率为82.5%),而人力资本弹性最大(0.772),预示了发展的前景方向;(2)时序上,经济驱动结构因受真实时间影响而呈现出阶段性特征,3个解释变量表现出4种组合形式及有序过程,印证了经济驱动力必将向资本、人力资本演进的一般规律;(3)在空间维度上,经济驱动类型涵...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法威  许恒周  王姝  
利用1999~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入手,构建协调发展模型,实证检验全国及三大区域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规律及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看,我国东、中、西部的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出现了积极的改进,但在各区域之间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σ收敛性检验则表明:我国整体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之间耦合协调度的变异系数并不大,且有收敛趋势。应以内涵发展为主、消除人口城乡迁移阻碍,控制农地过度非农化,巩固和提升我国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健康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周翼  谢保鹏  赵鸿雁  陈英  裴婷婷  
[目的]掌握2005—2016年我国主要省份(不包括港澳台等地区)土地经济密度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非平稳性。[方法]ESTDA-GTWR研究框架,包括空间马尔科夫、LISA时间路径、LISA时空迁跃、地理时空加权回归模型。[结果](1)我国主要省份土地经济密度整体稳定,逐级递增,空间非均衡性增强,且在高邻域水平下具有均质性,低邻域水平下具有异质性,在高区域水平下较为稳定,中低区域水平下更易变动,整体受邻域影响较小。(2)土地经济密度局部空间结构动态性较弱,动态强度降低,高动态强度省域数量增加;局部空间依赖方向较为稳定并趋向更稳定,波动重心由北向南转移。(3)土地经济密度局部空间凝聚力较高,存在路径依赖或锁定特征,只有青海省发生了时空迁跃。(4)人均GDP、货运量、土地出让金、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以及地形起伏度对土地经济密度整体影响为正,城市化率、城市规模对土地经济密度整体影响为负;在研究时点中,所有影响因素的时空非平稳性都有所增强,在空间上表现出收缩、稳定、位移、集聚、扩散以及极化等特征,在强度上则存在增强,减弱,稳定的变化趋势。[结论]要实现土地经济密度局部空间格局的跃升存在难度,未来应制定具有弹性的土地管理政策,促进土地经济密度均衡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