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98)
2023(9573)
2022(8078)
2021(7675)
2020(6193)
2019(14249)
2018(14148)
2017(25266)
2016(13822)
2015(16155)
2014(16339)
2013(16231)
2012(15610)
2011(14605)
2010(14598)
2009(13616)
2008(13311)
2007(11843)
2006(10781)
2005(10085)
作者
(39797)
(33291)
(33132)
(31896)
(21365)
(15912)
(15189)
(12943)
(12936)
(12024)
(11609)
(11220)
(10929)
(10825)
(10629)
(10266)
(9717)
(9661)
(9611)
(9314)
(8738)
(8044)
(7854)
(7769)
(7546)
(7410)
(7295)
(7199)
(6801)
(6551)
学科
(79903)
经济(79843)
管理(33931)
(27488)
方法(25169)
中国(22743)
数学(22143)
数学方法(21994)
(20578)
企业(20578)
地方(18243)
(18145)
(16039)
业经(13492)
(13469)
贸易(13458)
(13268)
(13069)
地方经济(12751)
(12156)
环境(10862)
(10758)
金融(10756)
(10477)
银行(10466)
农业(10462)
经济学(10397)
(10176)
(10095)
(10027)
机构
大学(205189)
学院(203133)
(97235)
经济(95484)
研究(79788)
管理(70054)
中国(63228)
理学(57757)
理学院(56966)
管理学(56167)
管理学院(55757)
(45240)
科学(44213)
(43453)
(40538)
研究所(36233)
中心(35645)
财经(33810)
经济学(32509)
(31486)
(30773)
(29670)
北京(29588)
(29023)
经济学院(29011)
师范(28805)
(28402)
(25001)
财经大学(24819)
业大(24397)
基金
项目(123061)
科学(96405)
研究(94480)
基金(89255)
(77188)
国家(76574)
科学基金(64164)
社会(62128)
社会科(58858)
社会科学(58846)
基金项目(45485)
(45007)
教育(43595)
(38466)
编号(38097)
资助(37189)
自然(36921)
自然科(35965)
自然科学(35956)
自然科学基金(35322)
成果(32798)
(28792)
重点(28411)
(28104)
课题(27539)
国家社会(27278)
中国(26627)
教育部(25033)
(24533)
(24511)
期刊
(118247)
经济(118247)
研究(71051)
中国(50770)
(34029)
学报(29151)
科学(28180)
(27518)
管理(27483)
教育(25701)
大学(22053)
(20298)
金融(20298)
经济研究(20186)
学学(19960)
农业(18779)
技术(18582)
财经(18230)
(16089)
业经(15472)
问题(15303)
(14877)
世界(13883)
国际(13789)
图书(12859)
技术经济(11070)
(10734)
统计(10331)
资源(9918)
书馆(9692)
共检索到3408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玉  程霖  
当前,构建中国经济学的重要任务不仅是要确定一个整体框架,而且要在各分支学科都构建起"有血有肉"的内容。在土地经济学领域,成立于1933年的地政学派,是集土地问题研究团体和国家经济建设智囊团功能于一身的重要学术流派,对近代中国土地经济学的发展和土地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刻影响。文章从经济思想史角度考察地政学派的思想渊源、理论体系和制度设计。研究发现:(1)该学派的土地经济思想是在对中国传统土地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对西方土地学说的采择与变通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孙中山的土地纲领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一套思想学术体系;(2)该学派对中国土地经济学进行了学科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土地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涵盖平均地权理论、土地金融理论、土地现代治理理论等理论探索,并提出了相应的土地改革政策设计方案;(3)该学派在土地经济学的继承、借鉴和构建过程中形成了"古今互动""中西贯通""知行合一"的思想特征,对于当前中国土地经济学乃至中国经济学的构建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程霖  谢瑶  
目前围绕中国经济学社的研究已取得不少重要成果,但聚焦中国经济学社与近代中国经济学构建的关联性研究尚较薄弱。本文以中国经济学社1925年提出并被社员躬行践履的四条宗旨为出发点,基于文献资料的系统整理和统计分析,对该社关于中国经济学构建的思想与实践探索历程进行全景式剖析。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学社在推进中国经济学构建过程中,呈现出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演进再到理论建构的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逻辑层次和演变路径。首先,学社重视编译经济书籍,这既表现为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引进,也体现在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挖掘中,二者共同构成中国经济学构建的理论基础;其次是解析中国现实经济,为中国经济学构建奠定实践基础,并在相关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经济问题方面呈现出经济学研究中国化与创新性特征;最终目标是通过精深经济学研究以实现中国经济学之构建。中国经济学社的有益探索可为当代中国经济学的构建提供诸多历史借鉴和现实启示。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隋福民  韩锋  
本文以"无锡、保定农村经济调查"的数据为基础,通过基尼系数的计算和比较,探讨了保定11个村的土地(主要指耕地)占有关系在1930—1946年间的变化。我们发现:保定11个村的土地不平等程度还是较大的,尽管从1930年到1946年基尼系数都是降低的,即土地占有呈现了"分散化"趋势。而且,从时间上看,这种"分散化"趋势主要发生在后一阶段,即1936—1946年间。把11个村的结论推广到保定地区的农村,其结论是类似的。另外,我们发现,村与村之间在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化上也有一定差别。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清勇  鲁宁  夏浩  
研究目的: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字资料和访谈记录,全面、细致地描述和总结20世纪80年代中国土地经济学复苏、发展与繁荣的过程与成就。研究方法:资料分析法。研究结果:中国土地经济学术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复苏之后,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了繁荣期,主要表现在:各高校陆续开设土地经济学课程,一大批学者专门从事土地经济学研究,相关论文出现在各大期刊上,专门的土地经济学研究机构、地区性及全国性土地经济研究会陆续创设,一批土地经济学教材正式出版,专门的土地经济期刊开始刊行,并翻译、影印出版了国外土地经济学名著。研究结论:20世纪80年代土地经济学者的开拓和探索奠定了土地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坚实基础,新一代研究者应继承前辈的创新精神,在完善研究机构、振兴学术团体、打造学术期刊交流平台、编写高水平教材等方面多做努力,续写土地经济研究的新篇章。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程霖  
文章总结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术界围绕解决农村经济危机的途径而展开的理论探讨和争论,分析了“中国农村派”、“乡村建设派”、“农村合作派”和“农业生产技术改革派”提出的不同的解决方案,在对这四种方案的分析视角、理论模式、主要内容、思想特点及实践意义进行爬梳评述的基础上,阐述了这四种方案在方法论、理论分析及对策建议上所蕴含的合理内涵对于我们今天解决“三农”问题和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具有的启示。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杰  
中国统计学社的成立,由内外多元因素促成。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组织机构,扩充社团成员,加强社团认同等。学社逐渐建成关乎共同价值理念的学术共同体。学社积极参与统计行政、传播统计知识、培养统计人才等。通过对中国统计学社与知识建构的探讨,不仅会发现知识建构所具有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特征,同时也可以看到知识建构所带来的观念与制度变革。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杰  
中国统计学社的成立,由内外多元因素促成。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组织机构,扩充社团成员,加强社团认同等。学社逐渐建成关乎共同价值理念的学术共同体。学社积极参与统计行政、传播统计知识、培养统计人才等。通过对中国统计学社与知识建构的探讨,不仅会发现知识建构所具有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特征,同时也可以看到知识建构所带来的观念与制度变革。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管汉晖  
本文对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中的中国经济进行历史回顾和经济理论分析,并与西方主要金本位国家进行比较,力图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本文的研究发现,有两个因素在大萧条时期的中国经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个是银本位,一个是竞争性的银行体系。银本位使中国经济萧条的进程迥然不同于西方金本位国家;不同于西方国家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度过大萧条,中国由于特殊的银行体系,货币供给始终没有减少,银行危机也没有普遍发生,这是中国经济在整个大萧条中表现较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占才  
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对苏联模式中最突出的单一公有制,指令性计划经济、排斥市场机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行政和经济运行管理体制,进行了反思,突破一些框框和教条,提出一些颇具新意的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路和设想。遗憾的是共产党人没有继续深入探索下去。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中关于共产主义(包括它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筑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即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条件)的观点及中国生产力落后基本国情的实质,理解不深刻,把握不准确。使探索缺乏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雄厚的现实依据。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邹进文  李俊  
20世纪50年代,中国有不少学生留学欧美,其博士论文主要研究经济理论及欧美、东南亚经济问题,其中尤其是在发展经济学方面成就巨大。不少20世纪50年代的经济学博士回到国内,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成为中国经济学再次走向世界的领军人物,在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经济史及西方经济学名著的迻译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杨圣明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给学术研究带来了春天,消费经济理论研究开始兴起。本文回顾、总结了在这一历史阶段消费经济研究的主要成果,从消费经济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消费的作用与地位、消费模式、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消费结构、劳务(服务)消费、消费方式等方面,对这场学术讨论进行了综述。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曾凤婵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美国高等教育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高校在校生人数减少,学生选择发生变化,高校收入大幅下降。为缓解经济萧条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增加教育拨款、学生资助等,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正日益蔓延。因此,系统总结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和措施,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宋丽智  
本文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评析了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在当时中国经济思想界的反响,深入探讨了国人对于大萧条性质与原因的认识、对于统制经济思潮与自由主义思潮的争论以及对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发展关系的审视,以期为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红运  
20世纪30年代,由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华的商品倾销,水旱灾害的打击,土地分配不合理,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及苛捐杂税的压力,引起了江苏农村经济的衰败。其主要表现是农作物收成暗淡,农村副业的衰落,农民离村人口增加,耕地大量荒芜,农村金融枯竭。农村经济的衰败加深了农村贫困化的趋势,加剧了农民与政府的隔膜,引起了剧烈的社会动荡,也促使江苏省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经济的干预。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施克灿  李媛  
中国社会教育社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社会教育学术团体,它以"研究社会教育学术,促进社会教育事业"为宗旨,将一群年龄相若、经历迥异的教育界精英凝聚在一起。近代中国社会教育的发展路径在于建立社会本位的大教育体系、提倡"政教合一"和致力于乡村建设的文化反哺,这一路径的选择,根植于中国"以农立国"的基本国情以及中国教育传统中潜在的政治倾向,体现了中国社会教育社以教育改造来达到社会改造的共同目标,在对社会教育的本土化的探索中助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