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27)
2023(11339)
2022(9304)
2021(8861)
2020(7127)
2019(16294)
2018(16000)
2017(29483)
2016(16292)
2015(18076)
2014(17943)
2013(17337)
2012(16127)
2011(14701)
2010(14669)
2009(13675)
2008(13576)
2007(11665)
2006(10516)
2005(9909)
作者
(43411)
(36708)
(36401)
(34901)
(23234)
(17359)
(16624)
(14194)
(14092)
(12879)
(12718)
(12452)
(11906)
(11898)
(11763)
(11444)
(10788)
(10578)
(10575)
(10335)
(9382)
(8809)
(8715)
(8396)
(8243)
(8164)
(8137)
(7860)
(7273)
(7245)
学科
(68971)
经济(68870)
管理(45325)
(37504)
(30612)
企业(30612)
方法(24510)
中国(22640)
数学(21831)
数学方法(21642)
(18960)
(17827)
(17433)
业经(14489)
地方(14172)
(13709)
(13566)
(13101)
贸易(13091)
(12832)
(12329)
银行(12320)
(12086)
金融(12083)
(11937)
体制(11374)
环境(11196)
农业(10957)
(9675)
土地(9622)
机构
大学(225307)
学院(221937)
(100266)
经济(98455)
研究(84711)
管理(80391)
理学(68212)
理学院(67317)
中国(67231)
管理学(66399)
管理学院(65949)
(49251)
(48644)
科学(47381)
(41786)
中心(37777)
研究所(37572)
财经(37343)
(34162)
(33788)
(33093)
经济学(32968)
北京(31711)
(31341)
(31003)
师范(30738)
经济学院(29438)
业大(28152)
财经大学(27867)
(25943)
基金
项目(146986)
科学(117648)
研究(111744)
基金(108904)
(95247)
国家(94521)
科学基金(80457)
社会(74315)
社会科(70530)
社会科学(70517)
基金项目(56272)
(53741)
教育(52298)
自然(48188)
自然科(47000)
自然科学(46988)
(46698)
自然科学基金(46168)
编号(43690)
资助(43530)
成果(37163)
(35022)
重点(34418)
(33083)
国家社会(32868)
(32442)
课题(32046)
(30622)
中国(30484)
教育部(30467)
期刊
(113266)
经济(113266)
研究(74804)
中国(55401)
(37771)
科学(32316)
管理(31966)
学报(31341)
(30562)
教育(30245)
大学(24972)
(23531)
金融(23531)
学学(23107)
农业(20539)
财经(19701)
技术(19316)
经济研究(19031)
(17135)
业经(15480)
问题(15008)
(14008)
世界(12817)
国际(12497)
(11658)
资源(10914)
(10040)
技术经济(9733)
(9497)
论坛(9497)
共检索到3543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仇叶  
基于乡村工业化历程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土地利用与土地价值上出现显著分化,引发了土地制度实践的东西区域差异。总体而言,中西部的土地制度实践主要涉及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调整,而东部地区则在国家与集体间重新配置土地开发权。两者均是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的适应性结果而非原因,如果简单将东部的制度实践照搬到中西部地区可能导致土地制度改革陷入困境。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的二元地权结构有较强的合理性与适应性,应当持续发挥公有制的统筹协调功能,建立更加灵活有效的创新机制,以应对不同区域的差异化经济社会问题。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蔡继明  李蒙蒙  
本文构建了一个动态发展目标与利益主体约束相结合的分析框架,从产权管制的视角出发,将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两权合一的管制时期、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两权分离的弱管制时期和城乡土地产权同权化的放松管制时期。通过对不同时期政府对土地产权管制的梳理发现,我国土地制度的变迁始终和国家整体发展目标紧密相关,并和政府与农民的土地权益分配交织推进,这为深化当前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王先进  
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实践与发展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王先进一、改革缘起和发展进程我国非农业工地使用制度改革是从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开始的。酝酿国有工地使用制度改革,始于八十年代初。首先是由于城市经济开发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而提...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郜亮亮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而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是其中最为基础的内容。本文尝试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实践和变迁逻辑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究其未来的可能演进的方向。首先,本文对五项改革实践的现实背景和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五项改革是建立集体所有制、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农地“三权分置”、建立农地流转市场和强化产权稳定性。其次,本文从统一的理论框架对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逻辑进行了分析,这也是对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经济学解释。最后,本文认为农地产权制度未来的演进方向是,在坚持农地狭义所有权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及时顺应现实,不断地对农地权利进行分割细化和属性化,并把相应的权利分配给使用效率最高的社会主体,以最大限度提升农地利用效率。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利根  龙开胜  
土地制度是城乡的基础制度。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由于土地资源本底约束变化,城乡土地制度不断演进,形成效率与公平价值目标转变,城乡二元土地制度边际改进,法律限制与合约自由结合,以及规则与实践的法治保障改善等内在发展理路,奠定了制度发展的逻辑基础。城乡土地制度的成功实践,得益于贯彻正确的土地制度建设指导思想,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根本利益,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法治化道路等宝贵经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城乡土地制度需要立足中国国情,坚持和发扬成功经验,通过土地产权制度、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土地市场交易制度、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土地收益分配制度以及土地法治建设等的完善,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可靠的土地资源保障。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严金明  郭栋林  夏方舟  
土地制度是国家的基础性制度,党的土地制度百年变迁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基本原则和科学内涵。基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逻辑相统一"的分析框架,本文梳理总结了百年来党的土地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以革命为主线""以公平为目标""以效率为优先""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战略"的历史逻辑,分析了百年土地制度变迁的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探讨了直接指导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以史为鉴、以理为纲,探讨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推进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为未来土地制度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纪成旺  
成功的改革促进社会进步。春秋时期,齐桓公采用管仲"相地而衰征"的土地改革措施,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鲁国凭借"初税亩"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当前,中央更是高度重视土地制度改革工作,社会各界对改革也充满期待。然而,如何研判改革的动因、路径和成果,其背后应遵循什么逻辑?须要辩证思考。改革在于"质"而不是过于追求"量"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现实情况是实行改革的基础。因此,改革要有现实针对性,不能只要数量而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杨宏力  
新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具有内在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者统一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之中。从历史逻辑来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迁呈现由农村土地小农私有,家庭经营、互助经营和合作经营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又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最后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演进轨迹。从理论逻辑来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迁是权利配置服务于生产力生产关系适配,服务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服务于社会主义道路。从实践逻辑来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迁有着权利核心—权益核心—权能核心,集权锢农—分权富农—赋权强农,权利封存—权利调整—权利交易三条可循的线索。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趋向可概括为一条主线、两个坚持和三个改变。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于金富  郑锦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内在的、客观的必然性。它是从中国社会历史条件和历史传统中形成的,是由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职能形成的,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必然结果,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的历史逻辑、制度逻辑和实践逻辑。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研究中,既要根据我国历史传统和国家制度的特征进行历史性与制度性分析,又要对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系统分析与科学总结,从中探究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的基本逻辑,从而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为有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刘新华  
危机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推动人民币升值可谓"表现积极",然而这种求它不求己的政策并未如其所愿地提振其国内经济。就中国而言,汇率制度改革一直内生推进,而建立"超主权货币"的设想由于缺乏有效理论和实践支撑,无法真正改变目前内外受困的被动局面。基于主权货币理论并结合中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内在逻辑,文章认为拥有主权货币的经济大国具有不受"汇率制度"约束而自主调控经济的灵活性与弹性,中国合理的汇率制度应该是中外经济交往内生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过快推动或人为抑制人民币升值不但无助于贸易均衡的实现,反而会影响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革进程,而内生、渐进地实施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不但能够强化人民币的"货币...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金碚  
自1978年以来的40年,是中国加速工业化的时代,这一时代最突出的社会经济质态和标志性特征就是"改革开放"创造"巨变"。在这40年中,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罕见的超大型经济体高速工业化的奇迹。改革从反思计划经济出发。改革开放如同一个"阿基米德支点",支撑着步步深入的各项重大举措,产生强有力的"杠杆"作用,有效地撬动了中国这个超大规模经济体,推动其走上加速工业化进程。40年的改革开放回报给中国人民的是百年来苦苦追寻的梦想成真。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民长期处于生产力落后的状态,今天,中国终于迈进了一个生产力相对发达的新时代。数百年的变迁,历史的伟大转折就展现在眼前。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巨变。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真实需要的经济发展方式、结构和动力状态。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方式和路径转变,而且也是一个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过程。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改革开放新思维,需要更精心地安排新制度、新战略与新政策。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勇于创新,奋进包容,是中国40年加速工业化的历史留给新时代的最珍贵精神遗产。在继承40年改革开放精神基础上,善治为民、全面协调、清洁高质,将成为新时代改革新思维的突出体现。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魏红梅  黄明东  
学区制是政府促进义务教育区域内优质均衡,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制度设计与现实选择。有别于英美"学区制"以"自治"为核心的制度变迁逻辑,我国学区制受到行政管控逻辑的支配,呈现出鲜明的"自上而下"的路径依赖特征,不可避免地导致学区自主发展能力弱化,改革内生动力严重不足,从而使学区制改革陷入低效的"纳什均衡"状态。为此,回归学区制"自治"内核成为优化学区制改革最佳路径,在组织管理模式上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型,在制度变革方式上由"行政驱动"向"自主变革"转变,最终形成"自治""主动""内生""开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赵鹏  王琳  刘华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事关乡村振兴大局,对中国农村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采用典型案例方法,从地方政府、村委会、村民三个层面,进行多维度案例解析,重点分析并考察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基层的实践逻辑。结果表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层实践既有政治逻辑又有经济逻辑,政府和村庄博弈力量交织共存。在政治逻辑主导下,由于考核要求和村庄发展等因素,地方政府会积极推进改革;在政治和经济的双重逻辑下,地方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考核标准、村庄自身经济状况等因素会影响村委会的改革实践,且优惠政策因素的影响力相对较高;未分红状态下,村民对改革的认知度相对较低,其参与改革的经济逻辑凸显,且不同村民群体对改革存在认知差异。基于此,地方政府在推行改革时应提高政策的普惠化程度,打造典型的同时应重视资源的均衡利用;适当放宽对集体资产参与市场竞争的管制,壮大集体经济,提升村庄改革获得感;采取差异化的宣传策略,提高村民的改革参与度与认知度。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应良  杨芳  
从产权理论和集体所有制入手,梳理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轨迹,分析了深化改革中的现实困境,并以腾冲、湄潭、崇州的实践经验,剖析了产业带动型、集体带头型、政府主导型的集体经济实现形式,从产权实施能力提升、产权实施环境改善和主体权益实现视角,提炼农村产权制度深化改革的内在逻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深化改革中要注重培育和扶植多种组织形式的农民"集体",改善制度规范、产业发展和社会认同等多维产权实施环境,因地制宜,引导多元主体有序参与,并辅以相应保障制度。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应良  杨芳  
从产权理论和集体所有制入手,梳理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轨迹,分析了深化改革中的现实困境,并以腾冲、湄潭、崇州的实践经验,剖析了产业带动型、集体带头型、政府主导型的集体经济实现形式,从产权实施能力提升、产权实施环境改善和主体权益实现视角,提炼农村产权制度深化改革的内在逻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深化改革中要注重培育和扶植多种组织形式的农民"集体",改善制度规范、产业发展和社会认同等多维产权实施环境,因地制宜,引导多元主体有序参与,并辅以相应保障制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