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00)
2023(12412)
2022(10847)
2021(10408)
2020(8692)
2019(20295)
2018(20060)
2017(38500)
2016(20886)
2015(23687)
2014(23387)
2013(23420)
2012(21594)
2011(19539)
2010(19179)
2009(17425)
2008(16773)
2007(14162)
2006(12263)
2005(10815)
作者
(60159)
(50263)
(49637)
(47449)
(31967)
(23994)
(22510)
(19937)
(19144)
(17633)
(17283)
(17094)
(15900)
(15782)
(15421)
(15394)
(14828)
(14673)
(14337)
(14174)
(12433)
(12392)
(11927)
(11305)
(11153)
(11079)
(11061)
(10824)
(9900)
(9859)
学科
(85794)
经济(85699)
管理(56092)
(52558)
(42740)
企业(42740)
方法(39601)
数学(34799)
数学方法(34472)
中国(23848)
(22098)
(21242)
(19426)
业经(17244)
(16971)
贸易(16963)
(16555)
地方(15333)
农业(14592)
(14262)
(13754)
环境(13724)
理论(12346)
技术(12074)
(11982)
银行(11944)
(11884)
财务(11824)
财务管理(11805)
(11451)
机构
大学(297826)
学院(292859)
(120460)
经济(118041)
管理(117363)
研究(104522)
理学(102067)
理学院(100865)
管理学(99241)
管理学院(98725)
中国(78553)
科学(65621)
(64896)
(52724)
(51976)
研究所(48671)
(48222)
中心(46367)
业大(44739)
财经(42702)
北京(41528)
(40161)
(39281)
(39195)
师范(38945)
(38400)
农业(37972)
经济学(36504)
经济学院(32989)
(32467)
基金
项目(207303)
科学(163364)
基金(152901)
研究(149689)
(134859)
国家(133842)
科学基金(113958)
社会(94559)
社会科(89607)
社会科学(89581)
基金项目(81822)
(77049)
自然(75159)
自然科(73400)
自然科学(73384)
自然科学基金(72066)
教育(67189)
(66990)
资助(62765)
编号(59743)
成果(48166)
(46735)
重点(46636)
(44028)
(42434)
课题(40805)
科研(40060)
创新(39704)
教育部(39623)
国家社会(39461)
期刊
(126792)
经济(126792)
研究(87032)
中国(55406)
学报(48051)
科学(46118)
(43203)
管理(41184)
(36675)
大学(35625)
学学(33452)
农业(30754)
教育(29208)
技术(23207)
(21811)
金融(21811)
经济研究(20617)
财经(20253)
业经(18988)
(17242)
问题(16782)
(16696)
图书(15973)
资源(15775)
科技(14325)
理论(14101)
技术经济(14059)
(13954)
世界(13382)
(12934)
共检索到4224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毕国华  杨庆媛  
基于经济、社会、生态三维视角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方法测度2004—2014年中国土地利用效益水平,并借助于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其空间异质性及空间演变格局。从时序特征来看,2004—2014年全国土地利用效益波动性提升。从空间特征来看,中国土地利用效益的空间格局存在差异性,但差异日渐缩小;土地利用效益的增减空间分布不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利用效益提升省份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大,土地利用效益降低省份的下降幅度越来越小;中国土地利用效益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热点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辽宁和西藏,冷点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土地利用效益的变化也表现出集聚特征,东南沿海与西部地区为...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谭术魁  刘琦  李雅楠  
研究目的:探究中国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时空分异格局和动态变化,为深入理解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发展规律,加强土地利用科学管控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指数模型,马尔科夫链。研究结果:(1)中国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总体呈平稳波动,省份间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差异逐渐缩小,阶段性变化以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下降为主要特征;(2)中国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空间分布不平衡,且地区差异显著,具有东、中部地区高,西部地区低的特征,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在空间上整体表现出从集中到"分散化集中"的演变过程;(3)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的4种状态中,优质均衡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郭树斌  
研究土地利用效益,分析其系统协调度对于缓解中国人地矛盾,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社会、经济、生态3个方面选取12个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评价模型计算得出中国土地利用效益指数。研究表明:(1)中国土地利用效益在15年间呈持续上升趋势;(2)15年土地利用效益系统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从最初的极不协调变化为较为协调,协调度值从0.03变化为0.67;近年来协调度有所下降,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3大效益的协同发展。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郭树斌  
研究土地利用效益,分析其系统协调度对于缓解中国人地矛盾,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社会、经济、生态3个方面选取12个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评价模型计算得出中国土地利用效益指数。研究表明:(1)中国土地利用效益在15年间呈持续上升趋势;(2)15年土地利用效益系统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从最初的极不协调变化为较为协调,协调度值从0.03变化为0.67;近年来协调度有所下降,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3大效益的协同发展。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李伟  郝晋珉  
研究目的:引入资源—资产—政府管理理念,系统分析中国土地利用过程。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土地的资源管理是土地利用的基础与保障,侧重于保护土地的基本功能;土地的资产管理由土地资源管理衍生、侧重于用市场经济手段研究资源利用方式转变过程中引起的价值增值,重点研究土地收益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土地的政府管理是核心,建立在资源管理、资产管理的基础上,由政府主导、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寻求人地协调发展模式为目标,主要由政府对土地这一公共物品的供给与分配进行全程管理。研究结论:土地利用与管理中引入资源—资产—政府管理理念,能够对未来土地管理提供明确导向——发挥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以建立...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周旭  石佩琪  周书宏  李浩然  周伟  
为揭示武汉市1994—2016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和三峡库区重要节点土地利用状况。利用1994年、2006年和2016年三期LandsatTM遥感影像和基础地理数据,通过目视解译对武汉市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监督分类,分析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的时空格局和重心迁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94—2016年间,研究区的草地、水域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增加比例分别为0.48%、0.19%和4.53%;林地、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减少比例分别为0.82%、0.70%和0.99%;研究区内30.77%的区县草地面积比例最高,其次是林地、耕地。2016年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比例最高的区县占武汉市总区县的50%。1994—2006年间,研究区各用地类型之间的相互转换较多;耕地的动态变化最为明显,总面积减少了972.69 km~2;林地净增加最多,为900 km~2;草地净增加264.38 km~2;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净增加39.63 km~2。2006—2016年1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比例为63.69%;耕地和林地的动态变化最为明显;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转入面积为1738.79 km~2,转出面积为83.93 km~2;水域主要由林地和草地转化而来。22年间耕地的重心迁移最明显,向西南方向偏移29.14 km;草地向西北方向偏移16.59 km;林地向东南方向偏移12.99 km;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水域用地类型的重心迁移量微弱。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史进  黄志基  贺灿飞  王伟凯  
基于规模、结构和集约三维视角,构建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发育程度相对较好的16个城市群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群整体土地利用效益中等,空间差异性大。采用熵权法计算规模、结构和集约三大因素的得分,再结合系统聚类方法,将中国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效益划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和低5个等级。高效城市群规模效益和集约效益突出;中等城市群以规模效益为主,结构效益次之,集约效益偏低;部分低效城市群仅结构效益尚可。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和伟康  苏向辉  马瑛  王保力  
[目的]以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3个维度为支点,从多角度对天山北坡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时空分异特征进行探究。[方法]选取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4个年份作为研究时点,运用改进熵值法对天山北坡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综合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及Arc GIS空间分析软件对其耦合协调水平进行空间显化;通过Geo DA分析软件对其耦合协调状况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结果]结果表明:(1)天山北坡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综合水平呈逐渐上升趋势且表现出明显的三级阶梯差异特征。(2)天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朱文娟  孙华  
研究目的:探究江苏省13地市2001—2016年土地利用效益的时空演变规律及空间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效益驱动力,为今后土地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提供借鉴与参考。研究方法:熵权TOPSIS模型,ESDA空间相关性分析,热点分析,Tobit模型。研究结果:(1)2001—2016年江苏省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由0.299稳步提升到0.669,经历了"平稳—加速—平稳"的过程,实现了"低级—中级—良好"的梯度跨越;(2)各市土地利用效益"高—高""低—低"空间集聚显著,地区间差距大,出现了新一轮苏南城市圈效益热点区并逐步扩大,冷点区域已经消失;(3)经济发展水平、资金投入、城镇化、产业结构、科技创新、环保治理是提升区域土地利用效益的关键因素。研究结论:未来应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大力倡导发展绿色循环经济,重视生态效益;同时采取苏南、苏北城市定向帮扶措施,缩小地区差距。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叶涛  史培军  
深圳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之一,其城市土地政策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超前性与典型性。论文旨在通过回顾1980年以来深圳经济特区的土地政策改革过程,分析中国城市土地政策改革对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文章首先从土地产权制度和地租、地价体系两个方面分别回顾了深圳经济特区土地政策改革的过程。在此基础之上,采用工具变量法对政策变化进行量化,并将其与土地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进行相关分析,从而得出土地政策影响土地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的程度。结果表明,土地政策变化对土地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影响是显著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43和0.879。这一结果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贵鹏   龙花楼  
土地利用转型是追求用地效益最大化的过程。运用理论分析、文献研究和案例实证法,从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函数视角,探讨土地利用及其转型机理、土地利用形态的“协调—冲突—协调”交替演化模式和用地转型对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作用等。结论如下:(1)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函数反映区域各地类的效益产出格局,并决定各地类的效益相对优势区。(2)区域土地利用转型的机理可概括为“三维原始动力—隐性形态变化—效益函数变化—空间冲突协调—显性形态变化”。土地利用转型追求区域用地隐性形态和“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管理体制”的最佳耦合,以及用地显性形态和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函数的最佳耦合,将各地类在空间上的强冲突化为弱冲突,并趋近实现最大效益总量。(3)土地利用形态“协调—冲突—协调”交替演化的上游和驱使环节是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函数的变化,其下游响应是土地利用的最终效益产出,土地利用转型是上述交替演化的长期结果。区域土地利用形态的效益产出量是特定土地利用形态与特定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对应、挂钩的纽带。(4)土地利用转型在较小区域与尺度上对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具有服务优势,且需与更大尺度的国土空间规划交互衔接进而协同实现优化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永乐  舒帮荣  吴群  
利用GIS空间分析、泰尔指数分解和面板数据模型方法系统研究了1999—2011年中国31个省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特征、地区差距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三大区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各区域增长趋势极为相似,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②1999—2011年三大区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差距逐渐减小,呈现出持续收敛的态势。组内差距成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差距变动的主导因素,组间差距的贡献度从52.37%下降到26.19%;③可流动要素(资本和劳动力)投入有利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不可流动要素(土地)的现行利用方式不利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高;④从全国来看,耕地稀缺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但区域间存在差异。因此,在继续执行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同时,应该开始关注区域内部不同省份间的差距,向纵深方向推进;需要建立更为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来改变现行的土地利用方式,提升城市内部土地利用效率,同时可以通过外部约束(如耕地保护)来倒逼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贵艳  王传胜  肖磊  
以深圳市龙岗区为研究区,通过空间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Moran’s I指数来研究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应用马尔科夫模型预测未来用地结构的变化,并探讨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用地除园地保持增长外均逐渐减少,面积最大的林地是各类新增用地尤其是园地的主要土地来源;建设用地持续扩张,除林地外未利用土地是其主要来源,而在2000年后建设用地扩张大量侵占园地与耕地;各类用地均呈分散趋势;建设用地将成为主导用地类型,其余类型用地均显著减少;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推动了建设用地扩张过程,在规划影响下工矿仓储用地与居住用地间存在着相互转换;园地在占有林地空间的同时被建设用地侵蚀,而短期呈现难以持续的增长势头。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静  赵庚星  杨佩国  马淑惠  
黄河三角洲地区受人类活动作用时间相对较短,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条件。以位于黄河入海口处的垦利县为例,通过对1987—200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幅度、变化构成以及流向图的分析,得到了该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特点,并应用遥感及G IS空间分析手段分析了黄河、渤海对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格局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位于黄河入海口处的垦利县土地生态环境脆弱,占土地总面积80%的旱地、林草地、盐荒地和滩涂存在状态不稳定,盐荒地是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核心类型;(2)黄河淡水和海洋咸水所控制的水文条件变化是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基本控制了分布的格局,...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余敦  陈文波  
研究目的:对江西省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进行评价,并对其时空特征进行研究。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因果分析法、特尔菲法。研究结果:(1)2006年江西省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结果为赣中高于赣南和赣北,赣西高于赣东。(2)江西省近5年来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指数的总体趋势是先抑后扬。研究结论:江西省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程度整体上良好,但不同城市及不同年份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指数存在着明显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