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98)
2023(14876)
2022(12786)
2021(12278)
2020(10213)
2019(23967)
2018(23408)
2017(45248)
2016(24286)
2015(27676)
2014(27367)
2013(27234)
2012(25228)
2011(22733)
2010(23015)
2009(21356)
2008(20293)
2007(17730)
2006(15898)
2005(14471)
作者
(68602)
(56438)
(56067)
(53611)
(36264)
(27051)
(25707)
(22071)
(21642)
(20309)
(19355)
(19127)
(18077)
(17764)
(17585)
(17501)
(16863)
(16359)
(16242)
(16112)
(14238)
(13802)
(13572)
(12868)
(12673)
(12612)
(12581)
(12336)
(11351)
(11177)
学科
(97564)
经济(97450)
管理(68622)
(67319)
(56320)
企业(56320)
方法(42955)
数学(36963)
数学方法(36519)
中国(34460)
(29071)
金融(29070)
(27692)
银行(27659)
(26689)
(25934)
(25784)
业经(22001)
(21996)
贸易(21979)
(21842)
(21487)
地方(20809)
(19438)
农业(17226)
理论(16680)
(16585)
财务(16509)
财务管理(16475)
企业财务(15627)
机构
大学(342707)
学院(339450)
(143446)
经济(140405)
管理(133816)
研究(119332)
理学(114675)
理学院(113402)
管理学(111607)
管理学院(110982)
中国(97401)
(74119)
科学(69983)
(65644)
(59642)
中心(55043)
研究所(54119)
财经(52456)
(49907)
北京(48218)
(48186)
(47778)
业大(45874)
(45049)
师范(44719)
经济学(43818)
(43148)
(40306)
经济学院(39483)
财经大学(39131)
基金
项目(225542)
科学(177607)
研究(168487)
基金(164744)
(142491)
国家(141326)
科学基金(121050)
社会(106347)
社会科(100907)
社会科学(100880)
基金项目(86604)
(84564)
自然(77088)
教育(76686)
自然科(75306)
自然科学(75292)
自然科学基金(73938)
(72251)
资助(68925)
编号(68565)
成果(57123)
(50957)
重点(50415)
(48573)
课题(47406)
(46704)
教育部(44145)
国家社会(43904)
创新(43557)
大学(42733)
期刊
(157166)
经济(157166)
研究(108084)
中国(66274)
管理(50160)
学报(49305)
(48386)
科学(47275)
(45638)
(44964)
金融(44964)
教育(37912)
大学(37772)
学学(35155)
农业(31369)
技术(28002)
财经(25671)
经济研究(25403)
业经(23733)
(21983)
问题(20674)
(19638)
国际(18895)
图书(18381)
理论(17993)
(16773)
世界(16562)
实践(16157)
(16157)
技术经济(16058)
共检索到5195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天大研究院课题组  
本报告认为布局和建设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意义突出表现为:推进国际金融中心服务于中国大国战略的实现,并促进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深化。报告强调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面临的风险,如操之过急的金融自由化引发金融动荡、虚拟经济的过度泡沫化危害经济发展,以及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向国内蔓延更为迅速等都是需要密切关注的风险点。报告提出了中国布局和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原则,即遵循金融改革开放风险可控的首要前提、坚守金融依附实体经济的基本底线和把握金融中心服务国内经济的根本宗旨,坚持这些基本原则有助于中国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尽可能趋利避害、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在此基础上,报告提出了中国应以国际金融多中心为战略选择,以...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天大研究院课题组  王元龙  
本文认为国际金融多中心是中国布局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选择,国际金融多中心可顺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助于维护金融安全,促进竞合效应的发挥,符合中国主要城市金融实力格局。选定上海、香港和北京作为布局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城市,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利益,与中国经济和金融的发展现状是相适应的。布局建设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总体政策取向是:中央政府总体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布局、加大金融软件设施环境的建设力度、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金融机构、探索培养和吸引金融人才的长效机制、加强具有实际需求的金融创新。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李豫  
一、背景国务院2009年3月25日原则通过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意见。温家宝总理2008年视察上海时也明确指出: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是国家战略,要在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健全领导体制和机制、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全面提升服务功能、提升发展的软环境、培养和吸引人才等六方面全力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潘英丽  
中国加入 WTO与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给中国大都市崛起为亚洲国际金融中心带来历史机遇。沪港金融中心的目标定位和分工将是中国在亚洲国际金融中心竞争中胜出的重要条件。本文重点探讨四个问题 :中国崛起为亚洲时区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能性 ,沪港金融中心的目标定位与分工 ,沪港金融中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以及促进沪港金融中心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吴念鲁  杨海平  
本文讨论了国际金融中心成立的条件,考察了伦敦、纽约、香港、东京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历程,分析了中国城市一香港、上海、北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机遇和挑战,并从战略的高度,讨论、评析了中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相关问题。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韩汉君   王玉  
打造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金融强国之“强”,既是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之“强”,也体现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之“强”。以此为导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应始终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充分利用上海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基础,为金融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在未来发展中,为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应积极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推动离岸金融相关法规制度建设,循序渐进加强离岸金融市场产品创新,强化金融基础设施核心技术开发和跨境互联互通建设,以此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化水平并向更高能级的国际金融中心迈进。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保庆  李忠民  
文章首先在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战略语境下剖析了中国金融发展的现状,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问题。文章一方面认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伴随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将会促进中国金融业由目前"金融弱国"向"金融强国"的转变;另一方面,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创设人民币离岸市场,也是新形势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面临的必然选择。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姜淮  
本文通过金融中心形成潜力模型,对全国九个具有区域优势的大城市进行了经济实力、金融实力、基础设施水平、区位优势等四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得出将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结论;并结合国务院批准设立上海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实际,对上海的优劣势进行相关分析,提出了其发展战略和对策。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陆红军  
金融主导全球化的趋势表明,国际金融中心的博弈历来是大国崛起与博弈的制高点。全球化战略新思维应成为我国发展国际金融中心首先必须明确的定位思路,同时,借助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抓紧构建主动金融战略与策略,尽快完成从被动金融向主动金融的转型;最后提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中心网络体系。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杨咸月  何光辉  
如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国内城市群升级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这两个战略的整合决定着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文章认为,城市群战略在中国的兴起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它是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经济腾飞的内在要求。尽管不同的城市群战略会得出不同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求,但多金融中心论不适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需要。"一个金融中心"战略才符合我国城市群发展方向,当前最急迫的是要创造条件促进二者整合,确保它们之间的合力真正形成。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高洪民  
本文以全球性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崛起为基本背景,探讨了中国可能出现全球性重要国际金融中心的理论依据,并且认为,虽然当前香港的微观金融市场条件超过上海,但从长期看,在宏观基础性因素和政策性因素等基本因素的作用下,上海可能成长为比香港更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同时以上述分析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了沪港未来金融发展可能出现的基本竞合结构及双方各自的战略取向。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高洪民  
本文以经济和金融全球化为背景,研究了国际金融中心在当代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内在生成机理,分析了金融体系极化效应的作用机制及其对金融中心竞争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同时结合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研究了中国金融中心的战略道路和三个发展阶段。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杨咸月  
经过“八五”和“九五”两个五年的发展 ,上海国内金融中心的框架基本形成 ,一个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这表明上海的金融改革与发展已走在全国的前列。展望未来 ,上海如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已为国内外广泛关注。本文认为 ,切实可行的战略是“国内金融中心发展 +离岸金融中心的前期” :发展国内金融中心是为了增强它的筹资功能 ;建立名义隔离性金融中心是为了突出上海的国际资金交易功能。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袁琼  
本文分析了深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实力支持力度不足;深港金融合作的广度深度不足;司法制度保障力度不足;体制机制协调力度不足。针对上述"四个不足",文章提出了五点对策建议,即积极推进深港国际金融合作上新水平;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着力开展金融创新;继续主动争取中央政策支持;着力增强经济实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旭路  
本文围绕北京市构建国际金融中心问题,针对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将北京与其他国际金融城市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分析认为北京凭借其丰沛信息资源以及储备大量高层次研究人员及其他方面的优势,已经具备了成为金融中心的潜质;同时为了避免金融中心的重复建设问题,文章从国际、国内以及市内金融功能区三个角度,对北京市未来金融中心的功能进行了定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