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72)
- 2023(11493)
- 2022(9867)
- 2021(9151)
- 2020(7958)
- 2019(18710)
- 2018(17992)
- 2017(34703)
- 2016(18380)
- 2015(21377)
- 2014(21256)
- 2013(21487)
- 2012(20187)
- 2011(18305)
- 2010(18660)
- 2009(17889)
- 2008(17281)
- 2007(15361)
- 2006(13462)
- 2005(12427)
- 学科
- 济(85533)
- 经济(85456)
- 业(51402)
- 管理(49662)
- 企(41969)
- 企业(41969)
- 方法(39948)
- 数学(35442)
- 数学方法(35169)
- 中国(30423)
- 融(28526)
- 金融(28524)
- 银(26228)
- 银行(26202)
- 行(25361)
- 财(22391)
- 农(20911)
- 贸(20478)
- 贸易(20465)
- 易(19974)
- 制(19133)
- 地方(17934)
- 业经(17207)
- 学(15044)
- 农业(13985)
- 务(13971)
- 财务(13943)
- 财务管理(13909)
- 企业财务(13250)
- 体(12241)
- 机构
- 大学(273362)
- 学院(269593)
- 济(124226)
- 经济(121887)
- 管理(101288)
- 研究(97382)
- 理学(86674)
- 理学院(85670)
- 管理学(84386)
- 管理学院(83873)
- 中国(81897)
- 京(57769)
- 财(56507)
- 科学(55359)
- 所(49433)
- 中心(45964)
- 财经(45296)
- 研究所(44918)
- 农(43761)
- 经(41296)
- 经济学(40678)
- 江(38464)
- 北京(37373)
- 经济学院(36902)
- 业大(36643)
- 农业(34545)
- 院(34268)
- 财经大学(33823)
- 范(33677)
- 师范(33365)
- 基金
- 项目(173567)
- 科学(136815)
- 基金(128420)
- 研究(127129)
- 家(111479)
- 国家(110609)
- 科学基金(94027)
- 社会(83017)
- 社会科(79009)
- 社会科学(78985)
- 基金项目(67042)
- 省(64472)
- 自然(58557)
- 教育(57848)
- 自然科(57276)
- 自然科学(57257)
- 自然科学基金(56284)
- 划(55327)
- 资助(54110)
- 编号(49676)
- 成果(41390)
- 部(40347)
- 重点(39531)
- 发(38201)
- 创(36090)
- 国家社会(35482)
- 教育部(34941)
- 课题(34686)
- 创新(33914)
- 中国(33838)
- 期刊
- 济(131718)
- 经济(131718)
- 研究(84106)
- 中国(52595)
- 财(43100)
- 融(41012)
- 金融(41012)
- 学报(40196)
- 农(39122)
- 科学(37687)
- 管理(36143)
- 大学(30567)
- 学学(28750)
- 农业(25810)
- 教育(23652)
- 财经(23007)
- 经济研究(22636)
- 技术(22084)
- 经(19838)
- 贸(19011)
- 业经(18559)
- 国际(18518)
- 问题(18009)
- 世界(15428)
- 业(15108)
- 技术经济(14014)
- 统计(13832)
- 理论(13490)
- 策(12151)
- 商业(11953)
共检索到4137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高洪民
本文以全球性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崛起为基本背景,探讨了中国可能出现全球性重要国际金融中心的理论依据,并且认为,虽然当前香港的微观金融市场条件超过上海,但从长期看,在宏观基础性因素和政策性因素等基本因素的作用下,上海可能成长为比香港更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同时以上述分析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了沪港未来金融发展可能出现的基本竞合结构及双方各自的战略取向。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潘英丽
中国加入 WTO与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给中国大都市崛起为亚洲国际金融中心带来历史机遇。沪港金融中心的目标定位和分工将是中国在亚洲国际金融中心竞争中胜出的重要条件。本文重点探讨四个问题 :中国崛起为亚洲时区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能性 ,沪港金融中心的目标定位与分工 ,沪港金融中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以及促进沪港金融中心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国际金融中心 目标定位 分工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吴念鲁 杨海平
本文讨论了国际金融中心成立的条件,考察了伦敦、纽约、香港、东京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历程,分析了中国城市一香港、上海、北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机遇和挑战,并从战略的高度,讨论、评析了中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
国际金融中心 金融积聚 金融制度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尤安山
近二、三十年,香港经济发展最引人注目的成就,莫过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崛起,并且,这已成为香港经济发展的主要内涵和特征。“九七”以后,能不能保持、巩固和进一步提高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这不仅关系到香港整体经济的发展,而且直接影响“一国两制”、“港人制港”伟大构想的实践。本文将就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崛起及其前景问题作一论述。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黄建中
中国模式:国内、国际金融中心在沪港分设初探黄建中上海在浦东开发开放,特别是确立国际金融中心定位之后,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为世人所注目。与此同时,"九七"日近,"上海能否取代香港"也成为一个热门而敏感的话题。本文拟从我国的特殊国情出发,提出"将中国的...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陈虎城
上海和香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既取决于自身的经济金融实力,也有赖于经济腹地的发展水平。本文从大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城市群的视角对香港和上海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香港在总部经济集聚效应、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地方金融机构实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上海则在经济发展腹地、城市群重点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均衡程度等方面具有潜在的竞争优势。未来上海和香港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取决于各自所在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水平以及金融机构和重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
国际金融中心 比较优势 发展战略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天大研究院课题组
本报告认为布局和建设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意义突出表现为:推进国际金融中心服务于中国大国战略的实现,并促进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深化。报告强调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面临的风险,如操之过急的金融自由化引发金融动荡、虚拟经济的过度泡沫化危害经济发展,以及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向国内蔓延更为迅速等都是需要密切关注的风险点。报告提出了中国布局和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原则,即遵循金融改革开放风险可控的首要前提、坚守金融依附实体经济的基本底线和把握金融中心服务国内经济的根本宗旨,坚持这些基本原则有助于中国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尽可能趋利避害、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在此基础上,报告提出了中国应以国际金融多中心为战略选择,以...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守荣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及与内地的金融关系李守荣今年7月1日,香港要经历一场历史性的大转变——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了!香港的回归,洗刷了中华民族百余年的一大历史耻辱。从此,香港就成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保持香港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按照《...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吴晓求
若干重要数据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经济大国,建设新的国际金融中心,构建与中国全球性经济大国相匹配的大国金融是中国金融的战略目标。人民币国际化是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和大国金融的前提条件,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大发展则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关键。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民主法制和市场透明度的改善、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以及与大国经济和大国金融相匹配的军事实力亦是国际金融中心和大国金融建设不可或缺的因素。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潘英丽
本文从沪港金融中心的发展历史和中国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目标出发,分析了沪港国际金融中心各自功能定位、发展战略以及相互之间协调发展的机理。在人民币资本项下完全可兑换之前,上海的战略定位是建成综合功能健全、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国内金融中心,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面临重大的战略转型,即从目前主要为内地经济提供涉外金融服务转向为东南亚国家提供离岸金融服务。
关键词:
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 香港 功能定位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戴了
产业结构的差异是理解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地区差异的核心因素。我国香港地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导,香港地区的经济增长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的产业结构对本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便十分重要。从香港产业的整体结构、贡献率以及计量分析角度进行研究验证,可以较全面地论证香港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问题。本文研究发现,以金融保险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给香港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贡献,但也导致其经济的独立性不强且极不稳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第三产业 金融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戴了
产业结构的差异是理解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地区差异的核心因素。我国香港地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导,香港地区的经济增长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的产业结构对本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便十分重要。从香港产业的整体结构、贡献率以及计量分析角度进行研究验证,可以较全面地论证香港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问题。本文研究发现,以金融保险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给香港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贡献,但也导致其经济的独立性不强且极不稳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第三产业 金融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天大研究院课题组 王元龙
本文认为国际金融多中心是中国布局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选择,国际金融多中心可顺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助于维护金融安全,促进竞合效应的发挥,符合中国主要城市金融实力格局。选定上海、香港和北京作为布局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城市,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利益,与中国经济和金融的发展现状是相适应的。布局建设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总体政策取向是:中央政府总体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布局、加大金融软件设施环境的建设力度、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金融机构、探索培养和吸引金融人才的长效机制、加强具有实际需求的金融创新。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高洪民
本文以经济和金融全球化为背景,研究了国际金融中心在当代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内在生成机理,分析了金融体系极化效应的作用机制及其对金融中心竞争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同时结合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研究了中国金融中心的战略道路和三个发展阶段。
关键词:
国际金融中心 全球化 金融体系极化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刚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启动十五年来,虽然成效显著,但对其进程的判断仍然是模糊的。本文通过对影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进程的经济因素、金融因素、政治因素和综合因素四个变量指标体系的国际比较,发现上海作为国内金融中心虽然地位基本稳固,但与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尚存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金融部门产值较低、金融市场结构急需优化、金融衍生商品交易规模有待提高、金融人才资源密度和金融市场化程度不高以及缺乏宽松而又严格的法规体系等方面。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实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分阶段目标体系和相应举措。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