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79)
2023(8504)
2022(7149)
2021(6920)
2020(5722)
2019(13309)
2018(12890)
2017(25017)
2016(13378)
2015(14982)
2014(14521)
2013(14560)
2012(13982)
2011(12835)
2010(13007)
2009(12061)
2008(11799)
2007(10241)
2006(9320)
2005(8712)
作者
(37140)
(30838)
(30766)
(29688)
(19948)
(14736)
(14062)
(12016)
(11870)
(11082)
(10759)
(10309)
(10209)
(10012)
(9936)
(9756)
(9308)
(9033)
(8948)
(8748)
(8093)
(7565)
(7498)
(7139)
(7018)
(7010)
(6866)
(6478)
(6194)
(6166)
学科
(57703)
经济(57649)
管理(34027)
(32949)
(25308)
企业(25308)
方法(23735)
数学(21362)
数学方法(21149)
中国(19810)
(15976)
贸易(15970)
(15830)
(15703)
(15341)
(12800)
(11261)
(11176)
金融(11176)
(11095)
银行(11086)
(10809)
(10665)
业经(10511)
地方(10037)
农业(9773)
(8971)
(8775)
(8635)
环境(8479)
机构
大学(192199)
学院(189961)
(93049)
经济(91507)
研究(75626)
管理(70064)
中国(60512)
理学(59479)
理学院(58760)
管理学(58006)
管理学院(57628)
(43087)
科学(41571)
(41367)
(37948)
研究所(34418)
财经(33474)
中心(33147)
(30829)
经济学(30672)
(27907)
经济学院(27610)
(27521)
(27353)
北京(27197)
(25389)
师范(25197)
财经大学(24995)
业大(22830)
科学院(22268)
基金
项目(122047)
科学(98457)
基金(92839)
研究(91020)
(81132)
国家(80566)
科学基金(68480)
社会(60700)
社会科(57850)
社会科学(57840)
基金项目(47228)
自然(42313)
(42199)
自然科(41357)
自然科学(41348)
教育(41248)
自然科学基金(40671)
资助(39478)
(37934)
编号(34704)
成果(29775)
(29675)
重点(28325)
(27417)
中国(27149)
国家社会(26649)
教育部(25725)
课题(25019)
(24586)
(24097)
期刊
(101781)
经济(101781)
研究(66329)
中国(37523)
(30405)
科学(26588)
管理(26510)
学报(25570)
(24875)
(23084)
金融(23084)
大学(20069)
学学(18819)
经济研究(18445)
教育(18364)
农业(17169)
财经(17046)
国际(16188)
(16070)
(14863)
技术(14142)
问题(13962)
业经(13583)
世界(13143)
(10136)
技术经济(9199)
统计(8877)
现代(8598)
资源(8494)
经济问题(8064)
共检索到2999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李刚  
1982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1982年到1993年中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从1994年到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结构发生逆转,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保持了长达13年(1998年除外)的持续"双顺差"。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十多年较长时期内持续保持双顺差乃至"三顺差",无论从经济理论还是从国际经验看都属于特殊现象。为此,本文以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不断深入参与国际分工体系的实践为切入点,着重考察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变动的事实表现、特殊属性、发生根源和调整对策。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杨柳勇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国际收支取得了持续顺差,顺差的主要来源或是金融账户或是经常账户,但趋向于经常账户。从目前趋势看中国有提前形成“新债权国”的可能,也就是说国际收支结构已经具有超前特征。这种变化将影响中国未来的对外经济发展格局和政策走势。本文分析了中国超前性国际收支结构的组合状况、特征、形成原因、变动趋势和调整方向。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月溪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的国际收支持续顺差 ,具有鲜明特色。透过国际收支平衡表 ,可以发现中国国际收支的结构特征、形成动因 ,进而提出调整方向及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徐迎军  
当前我国的国际收支失衡是结构性失衡,即经常项目顺差与贸易顺差增长较快,这是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消费投资关系不协调等内部矛盾的外部表现,是由我国本轮经济增长的特征决定的。在此背景下,允许人民币适当升值具有一定的意义。实证分析表明,人民币适当升值对利率调控空间的影响有限,利率政策应该在解决内部失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黄瑞玲  黄忠平  
我国近年持续出现的“双顺差”甚至“三顺差”说明我国国际收支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失衡 ,其结果是储备资产被迫大幅增加 ,利用外汇缓冲政策调节国际收支虽然能使人民币汇率免受暂时性失衡所造成的无谓波动的影响 ,但这种手段极不经济 ,而且还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隐患。因此 ,应采取合理的措施 ,力求使我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略有节余 ,实现国际收支真实的平衡、内容的平衡和主动的平衡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康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际收支持续的双顺差呈现出“超前”的国际收支结构特征。按照“两缺口”模型,这种态势说明中国没有引资的必要,但中国目前却成为世界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接受国,同时又跻身于资本净输出国行列。实证分析表明,我国“超前”的国际收支结构还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因此我国引资战略应在外商直接投资结构、形式和政策上作相应调整,以实现国际收支结构的合理转型。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刘瑶  张明  
展望2022年,中国国际收支大概率将呈现经常账户顺差有所下降、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季度余额变动不居、净误差与遗漏项净流出依然显著的特征2021年中国国际收支总体上维持着“一顺一逆”格局,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国际投资头寸稳步增加,新冠肺炎疫情需求错位下贸易盈余扩增,但也表现出经常账户盈余持续积累动力有所疲软、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波动性上升、储备资产存流量背离缓解、净误差与遗漏项流出规模显著的结构性特征。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齐玉梅  
人民币汇率调节国际收支的理论基础包括国际收支弹性分析法下汇率对经常项目的调节作用、利率平价理论下汇率对资本与金融项目的调节作用、购买力平价理论下汇率对资本与金融项目的调节作用。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经常项目持续顺差状况没有得到改善、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没有明显转变。人民币汇率调节作用弱化的原因在于:出口导向型政策的长期影响;人民币国际化阶段性特征的制约;金融市场结构不健全;资本项目管制的影响。解决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国际收支顺差不减、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等问题,应统筹考虑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和结构特点,最大限度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齐玉梅  
人民币汇率调节国际收支的理论基础包括国际收支弹性分析法下汇率对经常项目的调节作用、利率平价理论下汇率对资本与金融项目的调节作用、购买力平价理论下汇率对资本与金融项目的调节作用。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经常项目持续顺差状况没有得到改善、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没有明显转变。人民币汇率调节作用弱化的原因在于:出口导向型政策的长期影响;人民币国际化阶段性特征的制约;金融市场结构不健全;资本项目管制的影响。解决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国际收支顺差不减、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等问题,应统筹考虑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和结构特点,最大限度发挥汇率调节作用,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金融市场改革,坚持"内外兼修"促平衡;加快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逐步引导国际收支向"贸易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格局转变。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倪克勤  曹伟  
美国日益增长的经常项目赤字和庞大的净对外债务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的一个不确定因素。长期来看,以亚洲国家为外围主体为美国经常项目赤字融资这一复活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长久存在,因而以“逆差+顺差”为特点的美国国际收支结构是很难持续的,美国的经常项目很可能会经历一次趋向平衡的调整过程。同时指出了中国对美国经常项目调整可能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冲击的应对措施。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孙玲  陶士贵  
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是当前金融领域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之一。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已成为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而解决国际收支平衡问题,优化和调整国际收支结构已成重要的一环。综观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收支结构,中国经历了"经常项目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上个世纪80年代)与"经常项目顺差+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余永定  
本文首先简单分析得出中国作为长期净债权国,投资收益为负的原因为中国"双顺差"造成的海外资产以美国国债为主、负债以FDI为主的资本结构,指出中国调整海外资产负债结构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对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投资头寸表上的两项缺口对比得出,中国近几年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资本外逃,并提出资本外逃问题的根本解决还有赖于中国经济体制、金融体系和汇率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周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个阶段是由政府主导的管理平衡阶段(1978~2000年);第二个阶段是由返销式直接投资主导的国际收支非均衡扩张阶段(2001~2014年);第三个阶段是由市场主导的再平衡阶段(2015~2018年)。文章分析了这三个阶段的内涵和形成的动因。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张明  
从2012年起,中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已经逐渐消失。在未来,随着经常账户内部货物贸易顺差继续下降以及服务贸易逆差继续上升、人口老龄化以及高杠杆导致国内储蓄投资缺口收窄甚至倒挂,中国的经常账户可能呈现出短期顺逆差交替、中期转为持续逆差的格局;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以及资本管制程度的下降,中国的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可能呈现出余额变动不居的特点;随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经常账户余额最终由正转负、"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以及藏汇于民格局的形成,中国的外汇储备存量中期内有望逐渐下降。中国国际收支格局变化导致的政策涵义至少包括:第一,无论是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还是中国国内资产价格的波动性,在未来均会显著增强;第二,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将会发生深刻改变;第三,各种资金频繁的大进大出将会增加中国金融体系面临的内外部冲击;第四,中国投资者对美国国债的投资需求将会发生趋势性下降,中期内美国国债市场存在显著调整的风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