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73)
- 2023(11624)
- 2022(10025)
- 2021(9523)
- 2020(8161)
- 2019(19407)
- 2018(18843)
- 2017(36898)
- 2016(20040)
- 2015(22627)
- 2014(22369)
- 2013(22586)
- 2012(21639)
- 2011(19776)
- 2010(20088)
- 2009(18857)
- 2008(18853)
- 2007(16904)
- 2006(14985)
- 2005(13854)
- 学科
- 济(88797)
- 经济(88716)
- 管理(52912)
- 业(51789)
- 企(40518)
- 企业(40518)
- 方法(39131)
- 数学(34766)
- 数学方法(34390)
- 中国(26816)
- 农(24465)
- 财(23151)
- 贸(21034)
- 贸易(21024)
- 易(20551)
- 制(18263)
- 学(17273)
- 地方(16686)
- 业经(16485)
- 农业(15509)
- 银(15376)
- 融(15373)
- 金融(15371)
- 银行(15345)
- 行(14793)
- 策(13656)
- 务(12701)
- 财务(12668)
- 财务管理(12636)
- 和(12544)
- 机构
- 大学(292109)
- 学院(288366)
- 济(133096)
- 经济(130641)
- 研究(107922)
- 管理(107875)
- 理学(91598)
- 理学院(90555)
- 管理学(89114)
- 管理学院(88551)
- 中国(84198)
- 京(62838)
- 财(61746)
- 科学(61437)
- 所(55299)
- 研究所(49888)
- 中心(48218)
- 农(48127)
- 财经(47982)
- 经(43687)
- 江(43634)
- 经济学(42632)
- 北京(40822)
- 业大(39306)
- 经济学院(38438)
- 院(38312)
- 范(38180)
- 师范(37857)
- 农业(37753)
- 财经大学(35432)
- 基金
- 项目(182318)
- 科学(144127)
- 研究(135228)
- 基金(134475)
- 家(116919)
- 国家(116012)
- 科学基金(98146)
- 社会(87299)
- 社会科(82944)
- 社会科学(82919)
- 基金项目(69236)
- 省(67393)
- 教育(62258)
- 自然(61177)
- 自然科(59761)
- 自然科学(59742)
- 自然科学基金(58730)
- 划(58403)
- 资助(57206)
- 编号(53877)
- 成果(45926)
- 部(42914)
- 重点(41857)
- 发(40413)
- 课题(38027)
- 国家社会(37050)
- 创(37031)
- 教育部(36941)
- 中国(35637)
- 性(35140)
- 期刊
- 济(147260)
- 经济(147260)
- 研究(94306)
- 中国(58720)
- 财(46985)
- 农(43497)
- 学报(42922)
- 科学(40557)
- 管理(39689)
- 大学(32752)
- 融(31989)
- 金融(31989)
- 教育(30462)
- 学学(30429)
- 农业(29144)
- 经济研究(25462)
- 财经(24485)
- 技术(24037)
- 业经(21374)
- 经(21209)
- 贸(20825)
- 问题(20174)
- 国际(19739)
- 业(16872)
- 世界(16758)
- 技术经济(15134)
- 统计(14664)
- 理论(13318)
- 图书(12772)
- 版(12748)
共检索到4514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康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际收支持续的双顺差呈现出“超前”的国际收支结构特征。按照“两缺口”模型,这种态势说明中国没有引资的必要,但中国目前却成为世界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接受国,同时又跻身于资本净输出国行列。实证分析表明,我国“超前”的国际收支结构还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因此我国引资战略应在外商直接投资结构、形式和政策上作相应调整,以实现国际收支结构的合理转型。
关键词:
国际收支结构 引资政策 战略调整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尹祖宁 李银珠
财政持续赤字与人民币汇率“超稳定”是国际收支危机模型理论的一个悖论,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和解释。笔者认为,其主要或真正的原因还在于我国特殊的财政扩张模式和赤字弥补方式,以及“结售汇”的外汇管理体制和央行“购汇托市”的汇率稳定机制。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任兆璋
自去年世界经济进入低潮以来,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严重拖累。特别是在美国发生“9·11事件”后,新加坡的经济被重创,可以说,是世界上受挫于“9·11事件”的最为突出的国家之一。最近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全世界经济发展竞争力排行榜中,新加坡经济的竞争力已由2000年的排行第二位下降到第四位。今年新加坡的经济确实急转直下,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为4.6%,第二季度迅速下降为-O.8%,第三季度更跌到-5.6%。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也发生剧烈的波动。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马晓野 刘明兴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经贸活动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且日益呈现出诸多市场化特征,政府所采取的各种政策以及国内外的宏观经济变量均对贸易和资本流动起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理解这一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未来一段时期内,如何在外部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许宪春
《中国国际收支差额分析》一文对 1 982— 1 999年我国国际收支的主要差额项目进行了分析。它揭示了这一时期我国货物和服务贸易差额、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储备资产差额的变动趋势 ,阐述了这些主要差额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 ,探讨了我国储备资产变动的原因。
关键词:
国际收支 差额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黄瑞玲 黄忠平
我国近年持续出现的“双顺差”甚至“三顺差”说明我国国际收支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失衡 ,其结果是储备资产被迫大幅增加 ,利用外汇缓冲政策调节国际收支虽然能使人民币汇率免受暂时性失衡所造成的无谓波动的影响 ,但这种手段极不经济 ,而且还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隐患。因此 ,应采取合理的措施 ,力求使我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略有节余 ,实现国际收支真实的平衡、内容的平衡和主动的平衡
关键词:
双顺差 三顺差 国际收支失衡 调整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齐玉梅
人民币汇率调节国际收支的理论基础包括国际收支弹性分析法下汇率对经常项目的调节作用、利率平价理论下汇率对资本与金融项目的调节作用、购买力平价理论下汇率对资本与金融项目的调节作用。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经常项目持续顺差状况没有得到改善、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没有明显转变。人民币汇率调节作用弱化的原因在于:出口导向型政策的长期影响;人民币国际化阶段性特征的制约;金融市场结构不健全;资本项目管制的影响。解决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国际收支顺差不减、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等问题,应统筹考虑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和结构特点,最大限度发挥汇率调节作用,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金融市场改革,坚持"内外兼修"促平衡;加快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逐步引导国际收支向"贸易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格局转变。
关键词:
人民币汇率 国际收支 调节 再平衡机制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齐玉梅
人民币汇率调节国际收支的理论基础包括国际收支弹性分析法下汇率对经常项目的调节作用、利率平价理论下汇率对资本与金融项目的调节作用、购买力平价理论下汇率对资本与金融项目的调节作用。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经常项目持续顺差状况没有得到改善、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没有明显转变。人民币汇率调节作用弱化的原因在于:出口导向型政策的长期影响;人民币国际化阶段性特征的制约;金融市场结构不健全;资本项目管制的影响。解决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国际收支顺差不减、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等问题,应统筹考虑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和结构特点,最大限度
关键词:
人民币汇率 国际收支 调节 再平衡机制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李刚
1982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1982年到1993年中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从1994年到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结构发生逆转,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保持了长达13年(1998年除外)的持续"双顺差"。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十多年较长时期内持续保持双顺差乃至"三顺差",无论从经济理论还是从国际经验看都属于特殊现象。为此,本文以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不断深入参与国际分工体系的实践为切入点,着重考察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变动的事实表现、特殊属性、发生根源和调整对策。
关键词:
国际收支结构 双顺差 调整对策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焦武 许少强
本文主要通过对1985—2006年中国国际收支及相关数据的深入分析,发现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对外贸易特征和相应带来的规模越来越大的FDI流入;中国长期存在储蓄与投资矛盾,造成储蓄持续大于投资,这些是使国际收支长期保持双顺差失衡现象的根本原因。它实际上是在国际分工深化、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折射出中国内部经济结构的失衡,因此国际收支失衡是结构性的。文章也分析了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对经济产生的负向冲击问题,提出了多项应对策略以及一种可行的政策搭配方案。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明
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了双顺差产生的根源、后果及相关福利损失。其次,本文对中国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余额的演进前景进行了展望。随着中国货物贸易顺差的相对下降、海外投资净收益的可能恶化、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规模的上升,以及资本账户下证券投资与其他投资规模与波动性的增强,未来几年内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状况有望显著缓解。最后,本文讨论了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收缩的政策涵义,特别是对美国国债市场、人民币汇率、央行冲销行为以及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等问题的潜在影响。
关键词:
国际收支双顺差 演进前景 政策涵义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余永定
本文首先简单分析得出中国作为长期净债权国,投资收益为负的原因为中国"双顺差"造成的海外资产以美国国债为主、负债以FDI为主的资本结构,指出中国调整海外资产负债结构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对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投资头寸表上的两项缺口对比得出,中国近几年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资本外逃,并提出资本外逃问题的根本解决还有赖于中国经济体制、金融体系和汇率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
国际收支结构 资本外逃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刘瑶 张明
展望2022年,中国国际收支大概率将呈现经常账户顺差有所下降、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季度余额变动不居、净误差与遗漏项净流出依然显著的特征2021年中国国际收支总体上维持着“一顺一逆”格局,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国际投资头寸稳步增加,新冠肺炎疫情需求错位下贸易盈余扩增,但也表现出经常账户盈余持续积累动力有所疲软、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波动性上升、储备资产存流量背离缓解、净误差与遗漏项流出规模显著的结构性特征。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薇 陈仲常 Nicole Quan Kep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一方面,这显示了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另一方面,也掩盖了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背后所担负的成本与风险。文章在分析国际收支顺差与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指出我国正在以廉价劳动力、环境的恶化、外汇储备过高等方面为成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国际收支顺差 劳动力 环境 外汇储备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王珍
截至2005年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8189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那么,我国外汇储备在今后几年能否一如既往地保持目前的增速呢?由于外汇储备来源于一国国际收支中的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盈余,与该国国际收支状况息息相关,因此,本文通过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