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99)
- 2023(15205)
- 2022(13212)
- 2021(12684)
- 2020(10541)
- 2019(24499)
- 2018(24197)
- 2017(46768)
- 2016(25368)
- 2015(28490)
- 2014(28312)
- 2013(28041)
- 2012(26176)
- 2011(23771)
- 2010(23891)
- 2009(21779)
- 2008(21330)
- 2007(18548)
- 2006(16382)
- 2005(14638)
- 学科
- 济(101288)
- 经济(101172)
- 管理(72147)
- 业(69606)
- 企(57488)
- 企业(57488)
- 方法(45701)
- 数学(39436)
- 数学方法(38966)
- 中国(29668)
- 农(27080)
- 财(26499)
- 贸(22468)
- 贸易(22458)
- 易(21969)
- 业经(21644)
- 学(21584)
- 制(19525)
- 地方(19309)
- 农业(17797)
- 银(17162)
- 银行(17125)
- 策(16982)
- 融(16828)
- 金融(16827)
- 行(16437)
- 理论(16319)
- 和(16281)
- 务(15846)
- 财务(15778)
- 机构
- 大学(362023)
- 学院(358636)
- 济(151381)
- 经济(148331)
- 管理(142117)
- 研究(127634)
- 理学(122879)
- 理学院(121483)
- 管理学(119621)
- 管理学院(118944)
- 中国(96229)
- 京(77687)
- 科学(76254)
- 财(69025)
- 所(64047)
- 研究所(58495)
- 中心(56258)
- 农(55894)
- 财经(55116)
- 业大(50877)
- 江(50635)
- 经(50411)
- 北京(49895)
- 范(47535)
- 师范(47159)
- 院(46347)
- 经济学(45783)
- 农业(43774)
- 经济学院(41257)
- 州(41178)
- 基金
- 项目(242408)
- 科学(191443)
- 研究(178556)
- 基金(177948)
- 家(155153)
- 国家(153899)
- 科学基金(131606)
- 社会(113319)
- 社会科(107484)
- 社会科学(107458)
- 基金项目(93340)
- 省(90816)
- 自然(85052)
- 自然科(83080)
- 自然科学(83061)
- 自然科学基金(81606)
- 教育(81574)
- 划(78046)
- 资助(74338)
- 编号(71696)
- 成果(59657)
- 部(55036)
- 重点(54073)
- 发(51707)
- 创(49915)
- 课题(49738)
- 教育部(47393)
- 国家社会(46973)
- 创新(46568)
- 科研(46085)
- 期刊
- 济(163854)
- 经济(163854)
- 研究(111533)
- 中国(66943)
- 学报(55066)
- 管理(52805)
- 科学(52216)
- 农(50629)
- 财(50336)
- 大学(41773)
- 教育(39709)
- 学学(39146)
- 农业(35559)
- 融(34211)
- 金融(34211)
- 技术(29145)
- 经济研究(27200)
- 财经(26836)
- 业经(24811)
- 经(22972)
- 问题(21501)
- 贸(20468)
- 国际(19321)
- 业(19188)
- 图书(18188)
- 世界(17346)
- 技术经济(17192)
- 理论(17179)
- 科技(16718)
- 现代(16300)
共检索到5329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焦武 许少强
本文主要通过对1985—2006年中国国际收支及相关数据的深入分析,发现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对外贸易特征和相应带来的规模越来越大的FDI流入;中国长期存在储蓄与投资矛盾,造成储蓄持续大于投资,这些是使国际收支长期保持双顺差失衡现象的根本原因。它实际上是在国际分工深化、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折射出中国内部经济结构的失衡,因此国际收支失衡是结构性的。文章也分析了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对经济产生的负向冲击问题,提出了多项应对策略以及一种可行的政策搭配方案。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康学真 康成文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收支持续失衡已成为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研究表明,中国的国际收支从1982-1993年相对平稳;从1994-2011年,国际收支呈现"双顺差"的严重失衡现象;从2012年至今,国际收支逐步走出"双顺差"局面。文章指出长期的国际收支失衡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贸易摩擦、人民币贬值压力、资本外逃等不良影响。中国政府在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加强对外经贸合作的同时,应加强贸易监督,加大遏制资本外逃的力度,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经济、金融体制,方能促进国际收支趋于平衡,保证中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康学真 康成文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收支持续失衡已成为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研究表明,中国的国际收支从1982-1993年相对平稳;从1994-2011年,国际收支呈现"双顺差"的严重失衡现象;从2012年至今,国际收支逐步走出"双顺差"局面。文章指出长期的国际收支失衡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贸易摩擦、人民币贬值压力、资本外逃等不良影响。中国政府在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加强对外经贸合作的同时,应加强贸易监督,加大遏制资本外逃的力度,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经济、金融体制,方能促进国际收支趋于平衡,保证中国国民经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黄瑞玲 黄忠平
我国近年持续出现的“双顺差”甚至“三顺差”说明我国国际收支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失衡 ,其结果是储备资产被迫大幅增加 ,利用外汇缓冲政策调节国际收支虽然能使人民币汇率免受暂时性失衡所造成的无谓波动的影响 ,但这种手段极不经济 ,而且还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隐患。因此 ,应采取合理的措施 ,力求使我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略有节余 ,实现国际收支真实的平衡、内容的平衡和主动的平衡
关键词:
双顺差 三顺差 国际收支失衡 调整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曾珠 白东辉
本文在分析目前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状况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外国际收支理论的发展状况及国际收支平衡概念,提出了中国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国际收支 失衡 调节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齐玉梅
人民币汇率调节国际收支的理论基础包括国际收支弹性分析法下汇率对经常项目的调节作用、利率平价理论下汇率对资本与金融项目的调节作用、购买力平价理论下汇率对资本与金融项目的调节作用。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经常项目持续顺差状况没有得到改善、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没有明显转变。人民币汇率调节作用弱化的原因在于:出口导向型政策的长期影响;人民币国际化阶段性特征的制约;金融市场结构不健全;资本项目管制的影响。解决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国际收支顺差不减、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等问题,应统筹考虑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和结构特点,最大限度发挥汇率调节作用,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金融市场改革,坚持"内外兼修"促平衡;加快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逐步引导国际收支向"贸易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格局转变。
关键词:
人民币汇率 国际收支 调节 再平衡机制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齐玉梅
人民币汇率调节国际收支的理论基础包括国际收支弹性分析法下汇率对经常项目的调节作用、利率平价理论下汇率对资本与金融项目的调节作用、购买力平价理论下汇率对资本与金融项目的调节作用。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经常项目持续顺差状况没有得到改善、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没有明显转变。人民币汇率调节作用弱化的原因在于:出口导向型政策的长期影响;人民币国际化阶段性特征的制约;金融市场结构不健全;资本项目管制的影响。解决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国际收支顺差不减、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等问题,应统筹考虑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和结构特点,最大限度
关键词:
人民币汇率 国际收支 调节 再平衡机制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邢毓静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和中国经济持续高速起飞的特定形势下,中国对外经济发展迅速。2003年国际收支总额预计超过1万亿美元,占GDP的80%。尽管2003年年初美伊战争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短期的不确定因素,但是从2003年四季度开始,在经历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徐迎军
当前我国的国际收支失衡是结构性失衡,即经常项目顺差与贸易顺差增长较快,这是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消费投资关系不协调等内部矛盾的外部表现,是由我国本轮经济增长的特征决定的。在此背景下,允许人民币适当升值具有一定的意义。实证分析表明,人民币适当升值对利率调控空间的影响有限,利率政策应该在解决内部失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
国际收支失衡 人民币升值 利率调控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岳柳汐 张志敏 李秀婷
本文首先详细叙述了萨缪尔森国际收支发展的四阶段理论,并模拟出标准的理想的四阶段发展曲线(称为理想的萨缪尔森曲线);其次,以中国、日本和美国的国际收支情况和数据为实例,对萨缪尔森国际收支四阶段理论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对中国国际收支数据和曲线进行了专题研究,分辨出第一和第二阶段,这与中国的发展实际相吻合,对中国国际收支第三阶段萨缪尔森曲线的偏移即双顺差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按照正常经济发展规律,中国本来是可以进入标准的萨缪尔森曲线第三阶段的,但由于房地产疯狂发展造成国际热钱流入,这是双顺差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
萨缪尔森 国际收支周期 中国经验 失衡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余婧
本文采用结构型VAR模型,旨在揭示中国国际收支失衡下货币政策的反应及其对于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我们发现:(1)针对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盈余,央行分别采取扩张性和紧缩性政策;(2)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增加经常项目盈余,但对资本流动的影响很小;(3)净出口和净资本流入的正向冲击分别导致CPI的下降和上升。除净出口冲击降低CPI并伴随扩张性货币政策外,其他发现都符合理论判断,说明了央行针对国际收支失衡实施的货币政策的合理性。
关键词:
国际收支 货币政策 结构型VAR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余永定 Midsuhiro Fukao Dennis Snower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裴平 孙兆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被逐步纳入到世界经济运行的轨道。作为货币尚未国际化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导致了严重的货币错配。本文从国际收支失衡的角度,采用AECM指数体系,对1985~2004年中国的货币错配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985年以来中国的货币错配日益严重,虽然货币错配及其风险尚未达到不可控制的程度,但已对中国经济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和企业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货币错配及其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
关键词:
货币错配 国际收支失衡 AECM指数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Jean Pisani-Ferry Yung Chul Park Naoyuki Yoshino 唐旭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康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际收支持续的双顺差呈现出“超前”的国际收支结构特征。按照“两缺口”模型,这种态势说明中国没有引资的必要,但中国目前却成为世界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接受国,同时又跻身于资本净输出国行列。实证分析表明,我国“超前”的国际收支结构还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因此我国引资战略应在外商直接投资结构、形式和政策上作相应调整,以实现国际收支结构的合理转型。
关键词:
国际收支结构 引资政策 战略调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