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37)
- 2023(11559)
- 2022(10127)
- 2021(9776)
- 2020(8131)
- 2019(19174)
- 2018(18951)
- 2017(36357)
- 2016(19581)
- 2015(22352)
- 2014(22091)
- 2013(22086)
- 2012(20328)
- 2011(18477)
- 2010(18180)
- 2009(16613)
- 2008(15815)
- 2007(13314)
- 2006(11544)
- 2005(10186)
- 学科
- 济(80189)
- 经济(80100)
- 管理(52940)
- 业(49627)
- 企(40600)
- 企业(40600)
- 方法(38476)
- 数学(33563)
- 数学方法(33251)
- 中国(23242)
- 农(19745)
- 贸(18441)
- 贸易(18433)
- 财(18225)
- 易(18041)
- 学(16443)
- 业经(16273)
- 地方(14252)
- 制(13493)
- 和(13090)
- 农业(13014)
- 环境(12845)
- 融(12817)
- 金融(12816)
- 理论(12518)
- 银(12356)
- 银行(12324)
- 行(11841)
- 技术(11776)
- 划(10846)
- 机构
- 大学(279651)
- 学院(274579)
- 济(117005)
- 经济(114789)
- 管理(111109)
- 研究(96823)
- 理学(96774)
- 理学院(95719)
- 管理学(94305)
- 管理学院(93821)
- 中国(72827)
- 京(60404)
- 科学(57967)
- 财(50100)
- 所(47934)
- 研究所(44127)
- 中心(42428)
- 财经(41041)
- 农(40436)
- 业大(39177)
- 北京(39005)
- 经(37688)
- 范(36139)
- 江(36029)
- 师范(35869)
- 经济学(35702)
- 院(35143)
- 经济学院(32261)
- 农业(31766)
- 财经大学(30872)
- 基金
- 项目(191571)
- 科学(151140)
- 研究(141810)
- 基金(141069)
- 家(122745)
- 国家(121795)
- 科学基金(104298)
- 社会(89855)
- 社会科(85251)
- 社会科学(85228)
- 基金项目(74873)
- 省(70731)
- 自然(67122)
- 自然科(65579)
- 自然科学(65564)
- 自然科学基金(64402)
- 教育(64338)
- 划(61143)
- 资助(58743)
- 编号(56922)
- 成果(46591)
- 部(43776)
- 重点(42534)
- 发(40591)
- 创(39541)
- 课题(38938)
- 教育部(37831)
- 国家社会(37461)
- 创新(36904)
- 科研(36495)
- 期刊
- 济(121697)
- 经济(121697)
- 研究(84179)
- 中国(48782)
- 学报(41773)
- 管理(39886)
- 科学(39788)
- 农(36115)
- 财(34818)
- 大学(31759)
- 教育(29753)
- 学学(29629)
- 农业(26195)
- 融(22719)
- 金融(22719)
- 技术(22489)
- 经济研究(20454)
- 财经(19422)
- 业经(17578)
- 经(16567)
- 问题(16279)
- 贸(15793)
- 国际(15222)
- 图书(15042)
- 业(14270)
- 理论(13937)
- 世界(13878)
- 技术经济(13108)
- 科技(13085)
- 实践(12584)
共检索到3968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蒲应 李莉
自1991年以来的中国国际收支状况表明,除1992年、1993年、1998年之外,其余各年份的国际收支均处于“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的“双”顺差格局。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根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原则,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应该处于“一顺一逆”的状态。本文着重介绍分析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至今关于“双顺差”的代表性理论和观点,归纳学术界所提出的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本质和主要原因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总结对于双顺差的研究的主要进展,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国际收支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贺力平 蔡兴
近年来,中国国际收支出现持续性的、显著规模的经常账户顺差与金融账户顺差并存局面。不少国内学者对这个"双顺差"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本文认为,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首先是一个汇率体制问题。根据国际经验对各国近年来汇率体制与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腾龙 邵臻励
中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问题由来已久。双顺差带来的外汇储备巨额累积形成人民币升值压力,同时造成流动性过剩,使得中国经济存在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预期,央行数量型紧缩货币政策并不能"封存"过剩流动性乃至消除流动性过剩带来的不良影响,需要实现国际收支的再平衡才能彻底消除流动性过剩的威胁。从双顺差的内涵和现状分析入手,研究双顺差的成因及其对中国经济利益的影响,并提出中国国际收支的再平衡机制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
双顺差 成因 影响 再平衡机制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志华 张会
中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推动了经济增长,但也造成了物价上涨、贸易摩擦和国民福利损失。需要资本账户逐步开放与人民币汇率浮动机制改革相互协调来缓解当前通货膨胀压力,同时需要在金融体制、财政体制、要素市场等方面不断进行制度安排创新,提高国内支出水平,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韩骏
当代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经济问题是国际收支不平衡。不断增长的"双顺差"和规模庞大的外汇储备,已造成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制约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解决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分析了近年来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主要成因和不良影响,提出解决这一问题应采取以下科学、合理的路径,即改变"出口导向"战略,实施"进出平衡"的外贸政策;取消"敞口"引进外资政策,遏制"热钱"的流入;积极推进汇率改革,多策并举化解储备风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等。
关键词:
国际收支 不平衡 双顺差 解决路径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许少强 焦武
本文通过对1985—2006年中国国际收支及相关数据的深入分析,发现中国长期存在的储蓄持续大于投资是中国国际收支长期保持双顺差而失衡的根本原因。这实际上是在国际分工深化,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折射出中国内部经济结构的失衡,针对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对中国经济产生的负向冲击,本文提出了多项应对策略及可行的政策搭配方案。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李曙军
本文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形成的大历史背景出发,阐述了全球流动性膨胀的美元主导因素,并着重分析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基本状况,及其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提出解决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长期路径,从根本上解决一直困扰发展中国家的流动性膨胀问题。
关键词:
国际收支 顺差 虚拟经济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明
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了双顺差产生的根源、后果及相关福利损失。其次,本文对中国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余额的演进前景进行了展望。随着中国货物贸易顺差的相对下降、海外投资净收益的可能恶化、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规模的上升,以及资本账户下证券投资与其他投资规模与波动性的增强,未来几年内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状况有望显著缓解。最后,本文讨论了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收缩的政策涵义,特别是对美国国债市场、人民币汇率、央行冲销行为以及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等问题的潜在影响。
关键词:
国际收支双顺差 演进前景 政策涵义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卢锋
本文研究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的特征含义、发生根源及其与汇率失衡的关系。首先以国际收支结构变动和外汇储备增长作为观察背景,从经济学理论和国际经验角度考察中国双顺差现象的特征含义。然后从加工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组合效应角度分析产生双顺差现象的直接原因,从产品内分工时代条件与中国经济开放成长道路阶段性特点角度考察其深层根源。最后探讨双顺差与人民币汇率变动关系,着重分析近年人民币汇率低估对双顺差规模激增的影响。
关键词:
双顺差 国际收支 人民币汇率 产品内分工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薇 陈仲常 Nicole Quan Kep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一方面,这显示了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另一方面,也掩盖了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背后所担负的成本与风险。文章在分析国际收支顺差与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指出我国正在以廉价劳动力、环境的恶化、外汇储备过高等方面为成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国际收支顺差 劳动力 环境 外汇储备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少军 张少华
我国双顺差形成及外汇储备持续扩大的原因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定位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在加入GVC时,由于处在"世界工厂"的低端位置,形成了以外资代工为主的生产贸易模式。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只是中国经济嵌入GVC模式的货币镜像。从微观视角探究到的双顺差的国际分工基础,对中国汇率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双顺差 全球价值链 外汇储备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康学真 康成文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收支持续失衡已成为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研究表明,中国的国际收支从1982-1993年相对平稳;从1994-2011年,国际收支呈现"双顺差"的严重失衡现象;从2012年至今,国际收支逐步走出"双顺差"局面。文章指出长期的国际收支失衡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贸易摩擦、人民币贬值压力、资本外逃等不良影响。中国政府在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加强对外经贸合作的同时,应加强贸易监督,加大遏制资本外逃的力度,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经济、金融体制,方能促进国际收支趋于平衡,保证中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康学真 康成文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收支持续失衡已成为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研究表明,中国的国际收支从1982-1993年相对平稳;从1994-2011年,国际收支呈现"双顺差"的严重失衡现象;从2012年至今,国际收支逐步走出"双顺差"局面。文章指出长期的国际收支失衡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贸易摩擦、人民币贬值压力、资本外逃等不良影响。中国政府在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加强对外经贸合作的同时,应加强贸易监督,加大遏制资本外逃的力度,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经济、金融体制,方能促进国际收支趋于平衡,保证中国国民经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刘瑶 张明
展望2022年,中国国际收支大概率将呈现经常账户顺差有所下降、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季度余额变动不居、净误差与遗漏项净流出依然显著的特征2021年中国国际收支总体上维持着“一顺一逆”格局,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国际投资头寸稳步增加,新冠肺炎疫情需求错位下贸易盈余扩增,但也表现出经常账户盈余持续积累动力有所疲软、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波动性上升、储备资产存流量背离缓解、净误差与遗漏项流出规模显著的结构性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