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004)
2023(15913)
2022(13562)
2021(12697)
2020(10826)
2019(25133)
2018(24571)
2017(46569)
2016(24878)
2015(28794)
2014(28751)
2013(28458)
2012(26164)
2011(23544)
2010(23505)
2009(21941)
2008(21624)
2007(18876)
2006(15934)
2005(14356)
作者
(70537)
(58892)
(58760)
(56175)
(37717)
(28435)
(27008)
(23054)
(22371)
(21035)
(19941)
(19936)
(18573)
(18537)
(18452)
(18230)
(17782)
(17459)
(17120)
(16910)
(14536)
(14384)
(14224)
(13587)
(13335)
(13239)
(13053)
(12958)
(11855)
(11655)
学科
(107652)
经济(107542)
管理(74027)
(70927)
(58868)
企业(58868)
方法(53297)
数学(47059)
数学方法(46542)
中国(29082)
(28353)
(27083)
(23382)
贸易(23372)
(22827)
业经(21716)
(20797)
(19137)
(18137)
财务(18084)
财务管理(18035)
(17794)
金融(17791)
农业(17651)
地方(17522)
(17223)
银行(17194)
企业财务(17077)
理论(17002)
(16382)
机构
大学(361177)
学院(360037)
(154305)
经济(151387)
管理(140331)
理学(121456)
理学院(120173)
研究(118888)
管理学(118219)
管理学院(117531)
中国(92696)
(75169)
(70148)
科学(69904)
(58657)
财经(56661)
中心(55707)
(54844)
研究所(53200)
(51837)
(51633)
业大(50361)
经济学(48482)
北京(47386)
(46065)
师范(45606)
经济学院(43878)
农业(43167)
(42755)
财经大学(42210)
基金
项目(239573)
科学(190064)
基金(176892)
研究(175716)
(153318)
国家(152086)
科学基金(131577)
社会(113083)
社会科(107346)
社会科学(107320)
基金项目(92509)
(91308)
自然(84659)
自然科(82754)
自然科学(82729)
教育(82482)
自然科学基金(81276)
(77629)
资助(73719)
编号(70755)
成果(57277)
(54590)
重点(53919)
(50731)
(49767)
课题(48612)
国家社会(47768)
教育部(47486)
创新(46552)
科研(46273)
期刊
(161343)
经济(161343)
研究(104258)
中国(66185)
(55564)
学报(52753)
管理(50092)
科学(49548)
(47984)
大学(40714)
学学(38196)
教育(37719)
(33402)
金融(33402)
技术(32869)
农业(32819)
财经(27968)
经济研究(27568)
业经(25367)
(24023)
问题(21575)
(21139)
国际(19394)
(18811)
统计(18560)
技术经济(17915)
世界(17193)
(16659)
商业(16611)
(16561)
共检索到5257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少军  张少华  
我国双顺差形成及外汇储备持续扩大的原因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定位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在加入GVC时,由于处在"世界工厂"的低端位置,形成了以外资代工为主的生产贸易模式。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只是中国经济嵌入GVC模式的货币镜像。从微观视角探究到的双顺差的国际分工基础,对中国汇率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蒲应  李莉  
自1991年以来的中国国际收支状况表明,除1992年、1993年、1998年之外,其余各年份的国际收支均处于“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的“双”顺差格局。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根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原则,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应该处于“一顺一逆”的状态。本文着重介绍分析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至今关于“双顺差”的代表性理论和观点,归纳学术界所提出的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本质和主要原因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总结对于双顺差的研究的主要进展,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国际收支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薇  陈仲常  Nicole Quan Kep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一方面,这显示了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另一方面,也掩盖了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背后所担负的成本与风险。文章在分析国际收支顺差与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指出我国正在以廉价劳动力、环境的恶化、外汇储备过高等方面为成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贺力平  蔡兴  
近年来,中国国际收支出现持续性的、显著规模的经常账户顺差与金融账户顺差并存局面。不少国内学者对这个"双顺差"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本文认为,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首先是一个汇率体制问题。根据国际经验对各国近年来汇率体制与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韩骏  
当代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经济问题是国际收支不平衡。不断增长的"双顺差"和规模庞大的外汇储备,已造成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制约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解决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分析了近年来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主要成因和不良影响,提出解决这一问题应采取以下科学、合理的路径,即改变"出口导向"战略,实施"进出平衡"的外贸政策;取消"敞口"引进外资政策,遏制"热钱"的流入;积极推进汇率改革,多策并举化解储备风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等。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志华  张会  
中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推动了经济增长,但也造成了物价上涨、贸易摩擦和国民福利损失。需要资本账户逐步开放与人民币汇率浮动机制改革相互协调来缓解当前通货膨胀压力,同时需要在金融体制、财政体制、要素市场等方面不断进行制度安排创新,提高国内支出水平,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许少强  焦武  
本文通过对1985—2006年中国国际收支及相关数据的深入分析,发现中国长期存在的储蓄持续大于投资是中国国际收支长期保持双顺差而失衡的根本原因。这实际上是在国际分工深化,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折射出中国内部经济结构的失衡,针对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对中国经济产生的负向冲击,本文提出了多项应对策略及可行的政策搭配方案。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李曙军  
本文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形成的大历史背景出发,阐述了全球流动性膨胀的美元主导因素,并着重分析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基本状况,及其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提出解决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长期路径,从根本上解决一直困扰发展中国家的流动性膨胀问题。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明  
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了双顺差产生的根源、后果及相关福利损失。其次,本文对中国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余额的演进前景进行了展望。随着中国货物贸易顺差的相对下降、海外投资净收益的可能恶化、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规模的上升,以及资本账户下证券投资与其他投资规模与波动性的增强,未来几年内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状况有望显著缓解。最后,本文讨论了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收缩的政策涵义,特别是对美国国债市场、人民币汇率、央行冲销行为以及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等问题的潜在影响。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徐明东  田素华  
文章采用1994~2007年的季度数据计量检验了基于抵消系数和冲销系数模型的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与央行货币供给动态关系,采用递归参数方法估计了中国的动态冲销系数,并讨论了央行冲销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得出结论:自2001年以来,央行净国外资产的增加成为国内流动性过剩的绝对重要来源;2004年以来,我国央行的冲销系数发生了结构性变化,2004年前维持在-0.6左右,2004年后央行的冲销干预接近于完全冲销(-1),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货币供给的独立性,实现了货币政策的数量目标;受限于利率尚未市场化、资本市场不发达等影响,央行票据成为冲销流动性的最重要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为央行常规工具,且还具有一定...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邢毓静  
2001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总体依然表现良好,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国际收支和人民币汇率呈现如下特征: 首先,2001年以来,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依然保持增长,但是贸易顺差进一步缩小。2001年1月-9月,我国外贸出口达到1948亿美元,增长6.9%;进口达到1814亿美元,增长11.2%,进出口顺差134.4亿美元,同比下降30%。贸易顺差的进一步缩小将导致经常项目顺差的进一步缩小。 其次,2001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有扩大趋势。2001年上半年我国服务项目收入与支出均平稳增长,服务项下逆差为32亿美元。与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孙学敏  王杰  
本文在分析嵌入全球价值链影响企业生产率机理的基础上,利用2000-2006年《中国海关进出口贸易数据库》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合并数据,从微观层面测算了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并实证检验了参与全球价值链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参与全球价值链有益于提高企业生产率,说明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生产率效应显著存在。另外,通过对企业所有制、资本密集度、贸易方式以及产品多样性等异质性特征的考察发现,国有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嵌入过程中的生产率效应最高,外资企业次之,民营企业最低;高资本密集度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生产率效应要高于低资本密集度企业;一般贸易企业以及多元化的产品策略更有利于企业在参与全球价值...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刘磊  谢申祥  步晓宁  
文章利用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以及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的匹配数据,测算了中国企业的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以及成本加成,并实证分析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成本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全球价值链嵌入与企业成本加成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全球价值链嵌入对成本加成的促进作用还存在一个"改善区间"。随着中国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的不断加深,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当与发达国家的技术距离逐渐接近,与之产生竞争关系时,发达国家会利自身的技术、市场和营销的优势,阻碍中国企业技术进步,并将其"锁定"在价值链的低端,进而抑制企业的成本加成。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周铁军  刘传哲  
现阶段中国国际收支影响货币供给的传导机制为:货币需求机制和汇率安排机制。前者最终通过国际储备表现出来,而国际储备又通过"汇率安排途径"影响基础货币,最终影响货币供给量。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静态考察,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呈高度正向关联性;从动态考察,随着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的增加,两者分别对货币供给和基础货币的作用效力不断增大。基于此,在汇率稳定目标下,要减轻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不适宜冲击,应主要从平衡国际收支和推进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着手,并兼顾国际收支失衡对货币供给扩张和收缩两方面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