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12)
- 2023(5426)
- 2022(4526)
- 2021(4464)
- 2020(3754)
- 2019(8787)
- 2018(8476)
- 2017(15795)
- 2016(8510)
- 2015(10056)
- 2014(9631)
- 2013(9859)
- 2012(9731)
- 2011(9153)
- 2010(9162)
- 2009(8533)
- 2008(8514)
- 2007(7165)
- 2006(6431)
- 2005(6092)
- 学科
- 济(40241)
- 经济(40193)
- 管理(18189)
- 方法(17885)
- 业(17257)
- 数学(15810)
- 数学方法(15681)
- 中国(14097)
- 贸(12484)
- 贸易(12479)
- 易(12289)
- 企(12267)
- 企业(12267)
- 农(9535)
- 学(9191)
- 融(8235)
- 金融(8234)
- 财(7514)
- 银(7263)
- 银行(7241)
- 制(7208)
- 行(7112)
- 关系(7094)
- 出(6827)
- 业经(6627)
- 环境(6262)
- 农业(6069)
- 和(5795)
- 发(5728)
- 口(5220)
- 机构
- 大学(136291)
- 学院(130067)
- 济(64566)
- 经济(63763)
- 研究(57623)
- 中国(44733)
- 管理(43977)
- 理学(37567)
- 理学院(36998)
- 管理学(36433)
- 管理学院(36185)
- 科学(33246)
- 京(30878)
- 所(30388)
- 研究所(28107)
- 财(27349)
- 中心(23349)
- 农(22456)
- 经济学(22448)
- 财经(22259)
- 经(20696)
- 北京(20445)
- 院(20347)
- 经济学院(20280)
- 范(18574)
- 师范(18424)
- 科学院(18390)
- 农业(17877)
- 业大(17314)
- 江(17216)
- 基金
- 项目(86029)
- 科学(68540)
- 基金(66588)
- 研究(61170)
- 家(60266)
- 国家(59893)
- 科学基金(49134)
- 社会(41230)
- 社会科(39207)
- 社会科学(39199)
- 基金项目(33889)
- 自然(30769)
- 自然科(30101)
- 自然科学(30089)
- 自然科学基金(29591)
- 资助(28214)
- 教育(27438)
- 省(27239)
- 划(26253)
- 编号(21679)
- 中国(21650)
- 部(21598)
- 重点(20618)
- 国家社会(19194)
- 成果(19075)
- 发(18993)
- 教育部(18374)
- 创(17088)
- 科研(16572)
- 大学(16441)
共检索到2033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金芳
自1978年启动改革开放进程以来,中国利用全球化机遇,集聚国际要素,融入世界生产体系,从一个基本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体发展成为世界商品贸易大国;从一个严重依赖于外部资金支持国内投资的资本吸收国发展成为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对外投资能力迅猛增长的国家。但是全球分工新趋势从三个方面加剧了目前我国国际分工地位提升中的矛盾,使得当前阶段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自主性、收益性和可持续性面临挑战。本文以开放30年来中国国际分工地位变化轨迹的分析入手,着重研究当前阶段中国在全球国际分工新格局中所处的矛盾地位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通过一系列主动性调整,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战略思路与政策取向。
关键词:
国际分工地位 开放升级 开放战略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金芳
国际分工日益呈现出超越国家边界和产业边界,向产品生产过程中技术密集程度分工深化的趋势。由于跨国公司不仅控制着遍及全球的分子公司,还通过分包合同影响着东道国地方制造商的活动,一国在特定产业的优势地位往往得益于该产业世界主要跨国公司在当地的集聚,传统的国际贸易指标已经无法真实反映一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真实分工地位。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依然是中国参与新一轮国际分工的优势所在,也是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基本动因,由此决定了中国在跨国公司内部化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中充当全球加工厂的现实地位。
关键词:
国际分工 跨国公司 中国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雪
随着中国加工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不断遭到挑战,发展服务外包以助推中国经济,日益受到关注。作为国际外包的承接国,中国是否能够通过主动获得技术外溢效应来提高国际分工地位,关键是保证该理论的基本前提之一—人力资本的存量在现实中得到充分实现。基于此,本文分析通过提高服务外包水平以提升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路径。
关键词:
服务外包 人才短板 国际分工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胡昭玲 宋佳
本文从产品与产品内两个层面,通过研究出口价格的变化分析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总体看来,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还偏低,但"入世"以后有所改善,低技术产品的分工地位要高于中高技术产品。本文还对影响中国出口价格和分工地位的因素做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规模经济、研发投入、良好的融资条件和制度因素以及外商直接投资都能够促进分工地位提升,而在中、高技术行业,人力资源禀赋对出口价格和分工地位也有正向影响。
关键词:
出口价格 分工地位 影响因素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孟祺
随着出口规模的提升和出口结构的优化,近年来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不断提升,但是在生产分割背景下考量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根据WTO-OECD的贸易数据库,比较分析了中国整体比较优势和基于贸易附加值的比较优势。研究结果发现,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不断提升,但还是处于价值链低端,大部分行业的竞争力出现下降的趋势。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国际分工地位影响因素的模型,实证结果发现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和研发投入的增加对于提高一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于蕾
2006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五周年,入世过渡期即将结束。入世以来,中国通过广泛参与全球化生产获得经济发展的机遇,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新的发动机,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开放发展经验,国际地位逐渐提高,但同时也面临了更多的发展难题。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如何从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如何把握21世纪全球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利用集聚在中国的各种要素;如何在全球生产中培育中国的国家竞争要素,实现自主创新,这都要求我们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单纯依赖廉价劳动力低水平地参与全球生产的旧方式,在入世后过渡期中,实行多层次、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的新战略。
关键词:
WTO后过渡期 国际分工地位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于蕾 沈桂龙
缘起英美的“世界工厂”在经济全球化下已有了新的内涵,只有在国际分工中获得生产价值链最大经济利益的“世界工厂”,才能真正代表一个国家真正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目前中国的制造业虽获得巨大发展,但还远没有达到世界经济重心的地位。但中国应利用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主动融入全球生产体系,以获得经济发展空间,成为工业生产强国。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中国 “世界工厂” 国际分工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鹿朋
"雁行模式"衰落和以此为基础的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兴起为中国提升其国际分工地位提供了机遇。本文证实了东亚区域生产网络正在形成并且中国已经参与其中,进而分析中国参与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分工的现状和挑战,认为中国必须利用东亚区域分工模式转变的机遇,从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采取措施提升其在区域内生产分工地位。
关键词:
东亚区域生产网络 中间产品 分工地位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李惠
本文基于中国国产中间品使用比率逐渐提高的背景,放弃不同国家中间品之间存在固定或者单一替代弹性这一传统假定,基于WIOD数据库计算2001~2014年间中国各部门中间品的进口替代弹性及其变化,并就中间品进口替代弹性和生产国内循环对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近年中国主要进出口行业国产中间品进口替代弹性趋于提高,推动了生产的国内循环。各部门中间品进口替代弹性在整体上促进了中国在2001~2014年间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含量和国际分工地位提升,而作为间接作用渠道,中间品在国内生产网络中的“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分别促进和抑制了中国出口国内增加值含量的提升,但中间品进口替代弹性通过与国内生产网络关联效应交互作用影响国际分工地位的证据仅在部分结果中得到体现。本文对于客观认识中国国际分工地位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也体现了通过加强研发创新提升国产中间品的进口替代能力和整合国内价值链以提升国际分工地位的政策含义。
关键词:
替代弹性 生产国内循环 出口增加值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晓攀 黄卫平
通过将出口总额进行本国增加值和国外增加值的分解,可以构建衡量一国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与分工地位的评价指标,更加深入的考查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状况。文章基于增加值贸易的视角,重新考查了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并探讨了"增加值贸易"概念的提出对国际分工研究的影响。利用OECD-WTO联合发布的Ti VA数据库,借鉴Koopman的研究思路,文章测算和分析了1995-2011年间,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情况。结果显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大;但是将价值链参与度进行前向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增加值贸易 国际分工地位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晓攀 黄卫平
通过将出口总额进行本国增加值和国外增加值的分解,可以构建衡量一国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与分工地位的评价指标,更加深入的考查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状况。文章基于增加值贸易的视角,重新考查了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并探讨了"增加值贸易"概念的提出对国际分工研究的影响。利用OECD-WTO联合发布的Ti VA数据库,借鉴Koopman的研究思路,文章测算和分析了1995-2011年间,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情况。结果显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大;但是将价值链参与度进行前向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增加值贸易 国际分工地位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晓攀 黄卫平
通过将出口总额进行本国增加值和国外增加值的分解,可以构建衡量一国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与分工地位的评价指标,更加深入的考查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状况。文章基于增加值贸易的视角,重新考查了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并探讨了"增加值贸易"概念的提出对国际分工研究的影响。利用OECD-WTO联合发布的Ti VA数据库,借鉴Koopman的研究思路,文章测算和分析了1995-2011年间,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情况。结果显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大;但是将价值链参与度进行前向和后向的分解后发现,中国依旧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下游;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也反映出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依旧较低,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增加值贸易 国际分工地位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郑玉
研究目标:测度与比较中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制造业与服务业在国际分工中的经济地位与技术地位演变特征,明确中国产业的发展差距。研究方法:从总值视角下的中国产业出口结构、出口贸易环节的价值获取能力以及基于生产工序的出口技术含量三个维度进行测算。研究发现:第一,中国的中间产品出口占比增长缓慢,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高技术密集型行业以及高科技产品的加工组装特征明显。第二,从动态变迁来看,2000~2014年中国产业经济地位整体经历了下降-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技术地位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第三,中国低和中等技术制造行业攀升全球价值链比较明显,甚至某些行业近年来已经赶超发达国家,但其出口技术含量低于美、日、德、韩等发达国家。第四,中国高技术制造行业与现代服务业的经济地位和技术地位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和日本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但2008年尤其是2012年以来不断上升,表现出向发达国家弱收敛趋势。研究创新:基于总值贸易与增加值贸易,从经济地位和技术地位角度全面评价了中国不同等级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研究价值:本文对于决策部门评价中国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成效,研判中美发展差距,制定贸易发展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梁碧波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唱新
美国亚太战略的内在矛盾与未来走向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唱新西雅图会议的召开以及其后的美国一系列政策声明和政府行动都表明,美国已对其全球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战略重点开始由大西洋转向太平洋。但是,由于亚太地区各国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各不相同,经济发展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