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172)
2023(18687)
2022(15761)
2021(14652)
2020(12500)
2019(28397)
2018(27720)
2017(51879)
2016(28056)
2015(31572)
2014(30733)
2013(30125)
2012(27572)
2011(24891)
2010(24529)
2009(22703)
2008(22135)
2007(19320)
2006(16338)
2005(14300)
作者
(79767)
(66986)
(66509)
(63234)
(42307)
(32215)
(30219)
(26194)
(25221)
(23331)
(22689)
(22393)
(21107)
(20913)
(20759)
(20623)
(20432)
(19897)
(19179)
(19131)
(16543)
(16257)
(16129)
(15266)
(15115)
(14881)
(14679)
(14602)
(13377)
(13368)
学科
(113635)
经济(113522)
管理(79120)
(76305)
(62529)
企业(62529)
方法(52391)
数学(46083)
数学方法(45559)
中国(32585)
(29564)
(28396)
(24490)
贸易(24477)
业经(24197)
(23838)
地方(22992)
(22980)
技术(21280)
(20049)
农业(19920)
(18375)
金融(18372)
(18137)
银行(18078)
理论(17787)
(17390)
财务(17347)
财务管理(17308)
(17294)
机构
大学(393382)
学院(392555)
(164505)
经济(161427)
管理(151290)
研究(135072)
理学(131815)
理学院(130283)
管理学(128053)
管理学院(127317)
中国(101840)
科学(83708)
(82168)
(71886)
(68128)
(67473)
中心(62165)
研究所(62097)
业大(60377)
财经(58387)
(56123)
农业(54090)
(53367)
经济学(51226)
北京(51049)
(50312)
师范(49706)
(48936)
经济学院(46425)
(44681)
基金
项目(273398)
科学(216380)
基金(200796)
研究(194208)
(177840)
国家(176430)
科学基金(151032)
社会(125599)
社会科(119243)
社会科学(119214)
基金项目(106829)
(106390)
自然(99102)
自然科(96932)
自然科学(96901)
自然科学基金(95199)
(90909)
教育(89812)
资助(80810)
编号(75956)
重点(62465)
(60863)
(60513)
成果(60256)
(59148)
创新(56390)
国家社会(53193)
科研(53165)
课题(52928)
教育部(51736)
期刊
(169655)
经济(169655)
研究(109425)
中国(74545)
学报(65359)
(60130)
科学(59812)
(54953)
管理(54563)
大学(48914)
学学(46347)
农业(41266)
教育(39750)
技术(33691)
(33333)
金融(33333)
经济研究(29065)
财经(28221)
业经(27080)
(24375)
(23983)
问题(22745)
(21360)
科技(19770)
国际(19749)
技术经济(19272)
(19250)
统计(18733)
(17899)
资源(17728)
共检索到5642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葛雅青  
基于2006—2015年中国30个省份国际人才和区域创新的数据,利用区位商、探索性空间分析法和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分析区域国际人才集聚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其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国际人才集聚度总体较低,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且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高-高"集聚省份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低-低"集聚省份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地区,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趋势不断强化;国际人才数量每增加1%,区域专利数增长0.23%,国际人才集聚显著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根据研究发现,提出中国进一步吸引国际人才、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晓婉  
本文基于2005-2014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了金融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金融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都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表现出极强的空间关联特征,即地理位置相邻是影响我国金融集聚和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金融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有效地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资本投入、创新人员投入、外商直接投资及人力资本等,均是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程中华  
文章基于2004-2013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静态与动态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表明,中国创新产出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性,并且形成了全局空间的中心-外围模式和局域空间的俱乐部模式;创新产出的高值集聚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而低值集聚区主要集中在宁夏、甘肃、青海等西部地区。动态空间回归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和市场潜能有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不显著。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晓婉  
本文基于2005-2014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了金融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金融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都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表现出极强的空间关联特征,即地理位置相邻是影响我国金融集聚和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金融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有效地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资本投入、创新人员投入、外商直接投资及人力资本等,均是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知桂  陈家敏  
为了发挥我国人口对创新体系构建的协助作用和增强人才对科技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需要厘清人口集聚、人才集聚与区域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2010—2018年我国27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人口集聚、人才集聚对区域技术创新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人口集聚抑制本地技术创新,且不具有空间外溢效应,人才集聚促进区域技术创新,该结果具有稳健性;(2)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区域技术创新,而融资环境、财政分权程度和教育水平对区域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并不显著;(3)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人才集聚对周边地区的技术创新产生显著的"倒U型"影响,其最优的影响范围为75~200千米。最后,本文从建设教育强国、改善融资环境、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婧  
本文采用空间经济计量方法,使用1998~2010年中国大陆30个省区数据,研究中国区域创新的空间集聚现象。主要结论包括:Theil熵值和MoranI值及Moran散点图表明13年间我国区域创新及其相对增长速度存在空间不平衡性,区域间创新活动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分别对创新的中间产出、专利和最终产出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建立空间计量模型,结果表明R&D经费对专利产出和技术市场成交合同产出均有显著影响,而R&D人员投入和GDP对专利产出有显著影响,对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影响并不显著。考虑空间因素后,模型的拟合效果改善,进一步验证了创新发展的空间依赖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乃全  吴友  赵国振  
本文利用三阶段DEA方法,测度了我国2003-2012年30个区域的创新效率、规模效率以及纯技术效率,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进一步考察产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我国区域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空间差异;(2)总体而言,专业化集聚能有效提高区域创新效率和规模效率,而多样化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作用不明显,但能显著提高纯技术效率;(3)分区域而言,东部西部地区多样化集聚能有效提高创新效率,而中部地区表现为专业化集聚促进创新效率;(4)区域之间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联动性。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熊璞  李超民  
与大多数分析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差异的研究视角不同,文章基于高等教育集聚的视角,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提出了一个新解释,认为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存在空间差异的原因与区域高等教育集聚有关。文章利用2000——2018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借助空间计量分析方法,检验高等教育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中国高等教育集聚水平与区域创新能力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特征明显;(2)高等教育集聚整体上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有助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3)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研发投入、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市场化水平、对外开放度均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毛金祥  张可  
利用2000~2016年长三角地区县级行政区数据,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考察经济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集聚显著促进了区域创新水平的提高,邻近地区的经济集聚与本地的区域创新水平显著正相关;区域创新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时间效应,即邻近地区的区域创新水平与本地显著正相关,区域创新在时间维度上具有"滚雪球"效应;邻近地区的研发投入强度、教育、市场化、金融发展、基础设施水平与本地的区域创新水平显著正相关。可充分利用经济集聚促进区域创新的红利,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可为区域创新协同提供合作通道,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需有全局思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夏海力   李雨璇  
运用Super-SBM模型和区位熵指数分别测算省域绿色创新绩效和科技人才集聚水平,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与偏微分方法实证检验科技人才集聚对绿色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绿色创新绩效水平区域非均衡性特征显著,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阶梯式分布。科技人才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人力资本、对外开放水平和政府干预对绿色创新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产业结构与信息化水平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通过稳健性检验证实结论具有可靠性。异质性考察发现,基础研究型科技人才集聚对东北地区的绿色创新绩效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应用研究与试验开发型科技人才集聚对中部、西部地区的绿色创新绩效促进作用明显,对其他地区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据此,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夏海力   李雨璇  
运用Super-SBM模型和区位熵指数分别测算省域绿色创新绩效和科技人才集聚水平,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与偏微分方法实证检验科技人才集聚对绿色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绿色创新绩效水平区域非均衡性特征显著,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阶梯式分布。科技人才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人力资本、对外开放水平和政府干预对绿色创新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产业结构与信息化水平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通过稳健性检验证实结论具有可靠性。异质性考察发现,基础研究型科技人才集聚对东北地区的绿色创新绩效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应用研究与试验开发型科技人才集聚对中部、西部地区的绿色创新绩效促进作用明显,对其他地区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据此,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晔  曾经元  王若宇  詹佩瑜  潘卓林  
知识吸收能力理论认为,一个区域的创新产出,不仅取决于其创新要素的投入量,更取决于区域人力资本吸收新知识的能力。文章采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等方法,基于2000—2015年县级尺度的专利数据,在知识吸收能力理论的视角下识别影响中国区域创新产出的主要因素,尤其关注区域内科研人才的知识吸收能力所起到的作用。结果表明:①中国区域创新产出以及科研人才分布存在严重的空间不均衡性,两者具有一定的空间关联特征;②各类型创新投入要素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在区域间存在着差异,表现为区域的创新产出水平越高,企业R&D投入和外商投资对区域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越强,而政府R&D投入的促进作用越弱;③科研人才的知识吸收能力仅在创新产出水平高的区域对某些创新投入要素起到正向调节作用,表现为科研人才存量与企业R&D投入、政府R&D投入和外商投资三大主要影响因素的交互项仅在区域创新产出水平高的区域显著为正。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战仁  
受创新集聚互动的空间报酬递增效应影响,由集聚形成的创新互动是创新发达区域的主要优势所在,并且由于集聚的路径依赖特性,发达区域的创新发展本身还是一个循环累积过程。文章摒弃了仅从要素投入角度分析我国区域创新差异问题的研究传统。通过比较我国区域创新的投入产出差异,及检测我国区域创新发展的循环累积特点,不仅证明了集聚互动、循环累积对我国区域创新差异形成的可能作用;同时还在说明区域创新具有空间组团分布特性的基础上,证明了空间关联因素与我国区域差异形成的可能关系。最后,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检验了这些因素对我国区域创新差异产生的实际贡献作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彩江  李艺芳  
采用广东省2009—2014年21个地级市的相关数据,引入空间效应,对广东省金融业空间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及地区差异进行空间计量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21个地级市之间的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金融业的空间集聚对本区域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分区域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非珠三角地区相对于珠三角地区金融业的空间集聚能更大程度地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郭淑芬  张文礼  
我国科技人才集聚具有地区差异性,并且与创新环境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同位与同向演化特征,因此,从创新环境空间差异这一角度解释科技人才在区域集聚上的不同具有合理性。利用2010-2019年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考察区域创新环境对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国总样本下,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显著促进本地区科技人才集聚,并对周围地区产生虹吸效应;在分样本情境下,地区创新环境对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在东、中、西部地区,创新环境均对本地科技人才集聚产生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创新环境的本地科技人才集聚作用最显著,西部地区相对较弱,同时,东部地区创新环境对邻近地区科技人才集聚具有显著虹吸效应,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未有体现。据此,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不同创新环境改善建议,以促进科技人才集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