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54)
- 2023(12055)
- 2022(10017)
- 2021(9326)
- 2020(7679)
- 2019(17239)
- 2018(16724)
- 2017(30470)
- 2016(16917)
- 2015(18928)
- 2014(18374)
- 2013(18124)
- 2012(16703)
- 2011(15362)
- 2010(15091)
- 2009(13709)
- 2008(13302)
- 2007(11535)
- 2006(10088)
- 2005(8935)
- 学科
- 济(68465)
- 经济(68385)
- 管理(42043)
- 业(39437)
- 方法(29026)
- 企(28885)
- 企业(28885)
- 数学(26378)
- 数学方法(26187)
- 中国(21861)
- 农(20087)
- 学(17209)
- 财(16204)
- 贸(15811)
- 贸易(15806)
- 易(15432)
- 制(13810)
- 业经(13631)
- 农业(13485)
- 地方(13358)
- 银(11284)
- 银行(11218)
- 环境(11214)
- 融(10887)
- 金融(10879)
- 行(10860)
- 体(10858)
- 技术(9510)
- 发(8844)
- 划(8786)
- 机构
- 大学(243583)
- 学院(241067)
- 济(103136)
- 经济(101439)
- 研究(95371)
- 管理(85294)
- 理学(74303)
- 理学院(73283)
- 管理学(71946)
- 管理学院(71524)
- 中国(71261)
- 科学(61617)
- 农(53625)
- 京(53010)
- 所(50594)
- 研究所(47077)
- 财(44063)
- 农业(42896)
- 业大(42384)
- 中心(41677)
- 财经(35864)
- 院(34366)
- 江(34185)
- 北京(33302)
- 经济学(33011)
- 经(32995)
- 范(31716)
- 师范(31214)
- 科学院(30440)
- 经济学院(29960)
- 基金
- 项目(172907)
- 科学(135306)
- 基金(128149)
- 家(117960)
- 研究(117200)
- 国家(117071)
- 科学基金(96776)
- 社会(76630)
- 社会科(72627)
- 社会科学(72611)
- 基金项目(67829)
- 自然(64281)
- 省(64239)
- 自然科(62835)
- 自然科学(62810)
- 自然科学基金(61708)
- 划(56990)
- 教育(52982)
- 资助(51631)
- 编号(43660)
- 重点(40713)
- 部(38691)
- 发(37804)
- 创(35842)
- 成果(34666)
- 计划(34354)
- 科研(34191)
- 创新(33836)
- 国家社会(33817)
- 中国(32794)
- 期刊
- 济(106169)
- 经济(106169)
- 研究(70178)
- 学报(50933)
- 中国(48639)
- 农(47818)
- 科学(44241)
- 大学(36868)
- 学学(35314)
- 农业(32521)
- 财(31690)
- 管理(29460)
- 教育(22665)
- 融(19704)
- 金融(19704)
- 经济研究(19539)
- 业(18599)
- 财经(17918)
- 技术(16752)
- 业经(16027)
- 经(15617)
- 问题(14583)
- 贸(14067)
- 业大(13842)
- 版(13400)
- 世界(13076)
- 国际(12900)
- 资源(12875)
- 科技(12139)
- 农业大学(11604)
共检索到3535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振 丁启燕 黄思远 李家成
体质是健康的基础,体质变化差异是健康不平等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该文以2005年、2014年两次国民体质监测数据为依据,综合利用空间自相关、基尼系数分解、逐步回归等方法,对我国城乡居民体质变化的地区差异特征与社会决定因素进行考察.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我国国民体质水平变化比较明显,总体呈现为"东升、西降,中部大致稳定"的地理格局,升、降水平相似的地区存在空间集聚趋势;2)国民体质变化的地区差异不断扩大,地区差异主要来源于东、中、西3大地带之间的差异和超变函数,地带内部省区的差异贡献较小;3)在控制其他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一、引言国民储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KlausSchmidtMebbel等人(1994)的研究表明,储蓄、投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因果关系。穆怀朋(1993)认为,在世界范围内,储蓄和经济增长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相关关系。Hoggarth(...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梁季
我国自1992年开始编制资金流量表,自此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分析数据基础才得以完整和统一。本文对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分析时间跨度为1992~2008年,所有数据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资金流量表(实物部分)"中相关数据整理得到。一、基本特征。我国1992~2008年国民收入分配,初次分配中,企业部门占比从1992年的17.4%上升至2008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卢新海 柯楠 匡兵 韩璟
以中部地区80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中部地区地级以上城市2000—2016年土地城镇化水平差异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部地区土地城镇化水平总体上呈上升态势,平均值从2000年的0.66%增长到2016年的1.36%,且城市间差距逐渐加剧。②中部地区土地城镇化水平表现出显著的全局空间正自相关性,并呈现由强集聚向弱集聚转化的演变特征;其空间集聚形态可分为"高—高"集聚型、"高—低"极化型、"低—高"塌陷型、"低—低"均质型4种类型,不同类型城市的分布特征存在差异。③中部地区土地城镇化水平冷热点区的空间分布具有相对稳定性,大致呈现出"东热西冷"的空间分布状态。④中部地区土地城镇化水平差异受到人口规模、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共同影响。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强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变化和完善李强ABSTRACTThispapercoverstheissuesontheevolutionanddevelopmentprocessofaccountingtechnologyinourcountry,th...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李治 李国平
本文运用1995—2006年中国210个主要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DEA模型测算了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然后分析了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差异特征,结果显示,城市能源效率变动趋势呈现四个较为明显"倒U型"特征,城市间差距扩大转折点出现在2000年左右,而地区间城市差距存在一定的趋同性。城市能源效率水平并不稳定,低效率高投入城市将是节能减排的重点。本文最后采用Tobit模型分析了资源禀赋、平均气温、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及各类政策因素与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回归结果说明,应区别对待不同因素在不同条件下引起能源效率变化的影响。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赵彦云 姚众志 马岚 高锁兰
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基础。中国即将全面实施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仅相对于过去实行的MPS体系是一场革命,而且在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上也作出了重大发展。采用全面生产核算理论是这场变革的基石。本文集中论述了这一理论变革的内容及其理论和现实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指出,采用全面生产核算,不仅是我国生产理论的变革与发展,而且它将带来收入分配核算、消费与投资核算等的巨大变革,从而对我国收入分配、消费与投资等领域的经济分析和理论研究以及整个经济学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干忠 王琪延 吴迎春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任英 谷国锋
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ESDA等方法对2007—2015年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进行研究,并基于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县域经济的绝对差异逐年增大,相对差异略有缩小,区域内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构成。(2)县域经济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且两极分化明显。高水平县域零散分布,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呼伦贝尔、黑龙江东南部和辽中南地区,呈现"T"型空间分布格局,且格局相对稳定;低水平县域在黑龙江中部地区和内蒙古兴安盟地区连片分布,且集聚趋势不断增强。(3)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居民储蓄存款、财政收入及财政支出对县域经济差异起到正向促进作用,而劳动力投入对县域经济差异具有负面效应。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双双 延军平 杨赛霓 胡书山 赵怡
基于134个气象站点1960-2016年逐日最高温和相对湿度数据,辅以趋势分析、空间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秦岭—淮河地区热浪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与热浪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近57年秦岭—淮河地区热浪呈现"非线性、非平稳和阶段性"的变化过程,年代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1960-1972年热浪呈现东西分异,分界线大致位于112°E,以东地区热浪异常偏多,以西地区则"高低交替"波动;1973-1993年热浪维持"低位波动",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呈现快速增加;1994-2016年,关中平原、秦巴山区、巫山山区和四川盆地热浪维持"高位波动",黄河下游、淮河平原和长江下游热浪则经历从"相对偏多"向"相对偏少"的转变;(2)在影响因素方面,最高温波动变化是秦岭—淮河地区热浪频次年代变化的主导因素,相对湿度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弱;(3)近57年来关中平原热浪年代变化与赤道太平洋西部海温异常关系更为密切,长江流域与东部海温异常关系更为密切;对于黄河下游和秦巴山区的热浪变化与不同分区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关系均较弱。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瞿艳平 戴育琴 李莉
本文利用Malmquist-Luenberger的DEA模型构建碳排放约束下出口绩效指数,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指数,对中国28个省2001~2013年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绩效进行评估,并就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出口农产品隐含碳排放绩效起伏变化较明显,上升幅度不大;全国范围内地区出口农产品隐含碳排放绩效差异较大,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区农产品出口隐含碳排放绩效值高,而中西部地区受地形和农业科技水平的限制,农产品出口隐含碳排放绩效值较低;出口开放度、要素禀赋结构对隐含碳排放绩效的影响为正,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耗强度和出口企业规模的影响为负。
关键词:
农产品 出口贸易 隐含碳排放 绩效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瞿艳平 戴育琴 李莉
本文利用Malmquist-Luenberger的DEA模型构建碳排放约束下出口绩效指数,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指数,对中国28个省20012013年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绩效进行评估,并就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出口农产品隐含碳排放绩效起伏变化较明显,上升幅度不大;全国范围内地区出口农产品隐含碳排放绩效差异较大,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区农产品出口隐含碳排放绩效值高,而中西部地区受地形和农业科技水平的限制,农产品出口隐含碳排放绩效值较低;出口开放度、要素禀赋结构对隐含碳排放绩效的影响为正
关键词:
农产品 出口贸易 隐含碳排放 绩效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坤坤 李春晖 庞爱萍 沈楠 李中
水库水质变化情况在湖库生态安全的调查与评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为生态安全监测与预警,生态安全保障,以及湖库综合治理方案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依据。将高锰酸钾指数,氨氮以及其它一些参数选作为主要的评价因子,并对丹江口水库近年来的水质变化进行分析。同时,对影响水库水质的因素,包括水库的水量,上游来水,农业非点源污染等,以及它们与丹江口水库水质变化的联系也做了探索和分析,并根据分析提出了改善丹江口水库水质的建议。总而言之,丹江口水库的水质近年来通过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等逐渐变好,同时也正在向更好的方向改善。丹江口水库水质变化主要与非点源污染相关,另外,水质监测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
水质变化 丹江口水库 影响因子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袁晓玲 屈小娥
文章根据中国大陆30个省市1985-2007年能源消费水平差异及特征,运用统计学中的聚类分析方法,把中国大陆30个省市能源消费状况划分为能源高消费区、能源中消费区和能源低消费区三个类型,三类地区能源消费差别显著。以此为依据利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对三类地区能源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三类地区能源需求的因素各不相同,各因素对三类地区能源需求影响差异明显。为了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三类地区应实行有差别的节能政策措施。
关键词:
能源消费 聚类分析 面板模型 计量分析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屈小娥 袁晓玲
本文基于1998—2006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地区能源强度的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论认为,东、中、西三大地区能源强度差异较大并呈进一步扩大的态势;经济发展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制度因素对三大地区能源强度降低起积极作用,政府干预则起阻碍作用;工业化水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对东部地区降低能源强度起积极作用,对中西部地区正好相反。针对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能源、经济与产业政策,降低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对各地区降低能耗强度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能源消耗强度 地区差异 影响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