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43)
- 2023(10811)
- 2022(8591)
- 2021(8184)
- 2020(6707)
- 2019(15508)
- 2018(15313)
- 2017(27869)
- 2016(15251)
- 2015(17245)
- 2014(17010)
- 2013(16671)
- 2012(15275)
- 2011(13640)
- 2010(13826)
- 2009(13106)
- 2008(13313)
- 2007(11556)
- 2006(10431)
- 2005(10125)
- 学科
- 业(73606)
- 济(70607)
- 经济(70509)
- 企(69130)
- 企业(69130)
- 管理(58356)
- 方法(28816)
- 业经(26552)
- 财(25456)
- 农(23419)
- 中国(21454)
- 数学(21320)
- 数学方法(21229)
- 务(18393)
- 财务(18388)
- 财务管理(18371)
- 制(18176)
- 企业财务(17392)
- 农业(16659)
- 技术(15795)
- 策(14682)
- 体(14601)
- 贸(13818)
- 贸易(13806)
- 划(13625)
- 易(13529)
- 和(13509)
- 理论(13104)
- 体制(12937)
- 企业经济(12185)
- 机构
- 学院(214027)
- 大学(210230)
- 济(103103)
- 经济(101631)
- 管理(85436)
- 研究(74975)
- 理学(72005)
- 理学院(71320)
- 管理学(70757)
- 管理学院(70320)
- 中国(63562)
- 财(49446)
- 京(45248)
- 科学(38525)
- 财经(37752)
- 所(36664)
- 经(34605)
- 中心(33427)
- 江(33039)
- 研究所(32465)
- 农(32030)
- 经济学(31984)
- 北京(29650)
- 经济学院(28742)
- 财经大学(27790)
- 院(26612)
- 州(25602)
- 商学(25359)
- 范(25281)
- 业大(25179)
- 基金
- 项目(130804)
- 科学(105801)
- 研究(103003)
- 基金(97063)
- 家(82475)
- 国家(81694)
- 科学基金(71881)
- 社会(68650)
- 社会科(65121)
- 社会科学(65107)
- 基金项目(50220)
- 省(48942)
- 教育(47232)
- 自然(42459)
- 自然科(41506)
- 自然科学(41497)
- 自然科学基金(40886)
- 编号(40625)
- 划(40432)
- 资助(39057)
- 成果(33001)
- 业(32079)
- 部(31082)
- 创(30866)
- 国家社会(29750)
- 重点(29553)
- 发(28856)
- 课题(28358)
- 制(28049)
- 创新(27951)
- 期刊
- 济(121524)
- 经济(121524)
- 研究(73915)
- 中国(49485)
- 财(42837)
- 管理(38830)
- 农(30859)
- 科学(26923)
- 教育(25554)
- 融(24135)
- 金融(24135)
- 学报(23628)
- 技术(22332)
- 农业(21367)
- 财经(20336)
- 经济研究(20210)
- 大学(20010)
- 业经(19817)
- 学学(18441)
- 经(17841)
- 问题(15548)
- 贸(15109)
- 世界(15003)
- 业(14949)
- 国际(13855)
- 技术经济(13422)
- 现代(11118)
- 财会(10940)
- 会计(10787)
- 经济管理(10350)
共检索到3511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汪海波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践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扩大企业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分离,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每个阶段的改革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解决了一些问题。但由于各种复杂因素,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总之,直到今天尽管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国企改革并没有真正、完全到位。
关键词:
经济体制改革 国有企业 市场经济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洪功翔
经过30年的改革和制度创新,国有企业不但走出了困境,而且成为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较强盈利能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理论研究与实践证明,很难有最优的所有制结构和股权结构。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框架内通过制度建设来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改革 公司治理结构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赵岳阳
社会主义制度有三方面的优势:可以纠正私有制造成的资本人为稀缺、催生合作性生产组织的出现以及实现共同富裕。国企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便是实践社会主义道路,但是目前这一实践存在不足,如利用资产稀缺性谋利,企业内部缺乏合作关系,以及二次分配制度未能充分体现共同富裕等问题。因此,国企进一步深化改革过程中,应确立新的评价体系,放宽个别行业的准入机制,推行国有企业核心经理人的去行政化,调整国企公司治理结构,实行以国企利润抵消个人所得税的二次分配制度改革等,从而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词:
国有企业 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余菁
浙江国有经济的比重在全国一直处于最低水平之列。改革开放以后,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比重更是不断下降。进入“十五”时期趋于稳定,维持在稍高于20%的水平。目前呈现出比重低、总量大,布局与结构合理,效益良好和增量活跃等特点。浙江已经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国有经济小省跃变成为现在的国有经济大省,总量和运营效率、效益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在这个全国非公有制经济最发达的省份里,如此局面对国企改革是有启示意义的。
关键词:
浙江 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经济比重 启示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万晓琼
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有着自己的逻辑和特点:从形式特征上说,它是公有制“外加”市场经济;从理论逻辑上说,它是释放国有企业的活力、落实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必然要求;从实践目标上说,它是以改组国有企业的结构和功能为中心,调整国有经济的整体布局和结构,以全面建立包括完备的宏观调控体系在内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这样一种格局,鲜明地反映了我国在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条件下,自觉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历史性特征。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速建
中国国有企业30年的改革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以"放权让利"为特征的扩大企业自主权阶段(1978年底至1984年9月),以"两权分离"为特征的转换经营机制阶段(1984年10月至1993年10月),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施战略性改组为特征的改革阶段(1993年11月至现在)。国有企业改革之所以取得重大进展,与采取"尊重事实、允许试错"的基本改革方法、选择"渐进式"的基本改革路径、采用"自适应"的基本改革机制密不可分。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启明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李启明一、国有企业所处的地位和存在的问题中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和支柱。从企业单位数看,国有企业在全部工业企业中的比重不到20%,但资产总额占70%左右,从业人员和销售收入均占60%左右,销售税金占7...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晖明
国有企业改革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处在整个经济体制转换的微观基础“再造”的地位。它的每一步推进对整个改革的进程都产生重大影响,决定和制约着新体制建设的步伐。从体制构造角度,说明改革深化的逻辑节奏,可以提高对国企改革前景的透视能力。全文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改革的发展阶段作简单回顾。第二部分,分析揭示围绕市场主体的塑造,改革深化的内在逻辑。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实践所积累的经验,增强对改革目标前景的信心,强化实现目标的责任。第四部分,对国企改革面临的新的工作任务的探讨。最后,第五部分,对当前可选择的改革举措进行讨论。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洪功翔 董梅生
2018年9月14—16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前沿论坛在安徽工业大学隆重召开。论坛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经济出版社、《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编辑部、安徽工业大学共同举办,《上海经济研究》编辑部、《国资报告》杂志社协办,安徽创新驱动发展研究院和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承办。来自安徽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和湖北省大冶市国有资产管理局为代表的国有资产监管部门,中国商用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芮明杰 钱平凡 潘科军
“中层革命”的实践模式与国有企业改革芮明杰钱平凡潘科军所谓“中层革命”是指为缩减组织中的中间管理层,改变中层经理人员的工作性质而从结构、技术及人员等方面对组织进行重新设计整合的过程。“中层革命”的目的是消除科层制组织中的主要问题,以建立适应复杂多变环...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高小玲 李郸 苏勇
经济转型意味着旧的“社会契约”被打破,而新的契约尚未订立,作为企业行为调控机制的伦理作用得以彰显。我们在分析市场经济体制下,西方企业在不同管理时代的“伦理”与“绩效”关系的基础上,阐明企业伦理本身的特有属性及经营绩效的内涵;同时结合中国国有企业目前面临的伦理困惑,认为国有企业要破解这些伦理困惑,就必须根据变化了的现实对其管理伦理进行合理定位,以“社会期望”为前提谋求企业与社会的和谐,以市场经济游戏规则为准谋求企业之间的和谐,以人本管理为依托达到企业与员工关系的和谐统一、以生态优先为基准谋求企业与自然的伙伴关系,以与全球经济接轨为基础实现国有企业组织个性化,以“权威声誉、伦理声誉”营造社会激励伦...
关键词:
转型期 国有企业 伦理困惑 伦理定位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汪海波
文章较全面地考察了中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的实践进程 ,认为1 979— 1 984年是全面改进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资产监管的实践 ;1 985— 1 992年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国有资产监管的实践 ;1 992— 2 0 0 3年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资产监管的实践。
关键词:
中国国有资产 经营性资产 监管 进程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叶琪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文魁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走过了30年道路,并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范式。除意识形态原因外,实用主义思维的固定化,以及对不确定性和风险的过分谨慎,是促使中国范式形成的最重要因素。中国范式虽有利于产出持续增长,但容易导致高昂的改革成本并牺牲社会公平性。不过,中国范式作为一个内生的制度,是不可扭转的。中国范式未来仍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应引起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高度重视。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芮明杰 宋亦平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多年来一直是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重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之初采用了产权改革的方式。 2 0世纪 90年代后期起 ,针对产权改革暴露出来的弊端与不足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心转向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但这仍然无法改变中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 ,诸如效率低下等问题。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中国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和引入市场机制这两种路径进行了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管理创新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沿着管理创新的改革路径实践国有企业改革 ,可以弥补前两种改革路径的不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