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56)
- 2023(12579)
- 2022(10567)
- 2021(9826)
- 2020(8172)
- 2019(18825)
- 2018(18113)
- 2017(34290)
- 2016(18537)
- 2015(21524)
- 2014(21330)
- 2013(21286)
- 2012(20517)
- 2011(18935)
- 2010(19262)
- 2009(18118)
- 2008(18197)
- 2007(16444)
- 2006(14576)
- 2005(13446)
- 学科
- 济(100999)
- 经济(100897)
- 管理(49411)
- 业(46843)
- 方法(39437)
- 企(36726)
- 企业(36726)
- 数学(34876)
- 数学方法(34611)
- 中国(26374)
- 农(23758)
- 地方(21089)
- 学(20160)
- 财(20067)
- 业经(18604)
- 贸(17822)
- 贸易(17813)
- 易(17292)
- 制(16891)
- 农业(15430)
- 融(14193)
- 金融(14190)
- 环境(13946)
- 地方经济(13862)
- 银(13760)
- 银行(13727)
- 和(13658)
- 行(13249)
- 体(12649)
- 发(11690)
- 机构
- 大学(291154)
- 学院(285659)
- 济(133400)
- 经济(131049)
- 研究(108660)
- 管理(104013)
- 理学(88917)
- 理学院(87821)
- 管理学(86419)
- 管理学院(85869)
- 中国(81592)
- 科学(63053)
- 京(62095)
- 财(59024)
- 所(55741)
- 研究所(50720)
- 农(47859)
- 中心(47535)
- 财经(47344)
- 经济学(43898)
- 经(43065)
- 江(42211)
- 北京(39985)
- 经济学院(39454)
- 业大(39365)
- 范(38926)
- 师范(38604)
- 院(38056)
- 农业(37585)
- 财经大学(35109)
- 基金
- 项目(183553)
- 科学(144885)
- 基金(135955)
- 研究(134570)
- 家(119682)
- 国家(118423)
- 科学基金(99254)
- 社会(89282)
- 社会科(84588)
- 社会科学(84562)
- 基金项目(70416)
- 省(67403)
- 教育(61095)
- 自然(60622)
- 自然科(59182)
- 自然科学(59155)
- 划(58335)
- 自然科学基金(58157)
- 资助(55930)
- 编号(52060)
- 成果(44390)
- 部(42918)
- 重点(42336)
- 发(40918)
- 国家社会(38755)
- 创(37167)
- 教育部(36952)
- 课题(36776)
- 中国(36175)
- 创新(35008)
- 期刊
- 济(152354)
- 经济(152354)
- 研究(91209)
- 中国(55322)
- 学报(46138)
- 财(45053)
- 农(44448)
- 科学(43309)
- 管理(37993)
- 大学(34946)
- 学学(32949)
- 农业(30183)
- 教育(27267)
- 融(26398)
- 金融(26398)
- 经济研究(25647)
- 财经(25116)
- 技术(22892)
- 经(21860)
- 业经(20605)
- 问题(20401)
- 贸(18384)
- 世界(17578)
- 业(16748)
- 国际(16621)
- 技术经济(15864)
- 统计(14673)
- 版(14378)
- 经济问题(12695)
- 理论(12449)
共检索到4386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景维民 倪沙
"国家治理及其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理论界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观点不同。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国家治理及其治理现代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家治理的内在逻辑是对生产关系的治理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对上层建筑的治理要适应于经济基础;正确处理上层建筑治理与生产关系治理之间的关系是其本质要求;国家治理走向现代化就是要形成政府、市场、社会良性互动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匹配。
关键词:
国家治理 政治经济学 本质要求 内在逻辑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周文 何雨晴
新中国7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落后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重要工业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国家历时几百年的现代化进程,创造了年均增速超过9.4%的"中国奇迹"。与中国的发展成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代西方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及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不断暴露弊端,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的比照展示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对西方国家的全面超越。本文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和揭示国家治理的内涵,从国家治理的视角看中国崛起,进而指出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世界的意义。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王麒植 李军林
本文从资本逻辑和参与约束的角度研究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债务减免的动机和制约因素。资本逻辑要求债务减免主要以服务发达国家的私人资本输出为目的,对增强债务国的偿债能力效果有限,而且还会加剧国际不平等,因此往往难以满足参与约束。重债穷国倡议和多边债务减免倡议减债方案即便在本质上仍体现了资本逻辑,但是在新自由主义发展理念和规则化减免方式的掩护下其也能满足参与约束并得以顺利实施,因而也被发达国家奉为国际范例。本文认为既要借鉴重债穷国倡议和多边债务减免倡议方案规则化的经验,也应警惕隐藏在技术细节中的资本逻辑,推动债务减免向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刘慧 李文见
20世纪70年代以来,福利国家的危机日益加剧,凯恩斯主义在欧洲各国不同程度地被新自由主义所取代。新自由主义从意识形态、全球化与竞争力、不平等、经济与社会政策、公共财政等方面对福利国家发起了攻击,其目的不是取消福利国家,而是改变福利国家的内涵,使之服务于新自由主义,其核心利益关切点不再是社会大众,而是金融资本。在这一背景之下,欧洲许多国家改革了福利国家的一些基本要素,主要体现为工人权利削弱、劳动力市场弹性化、社会保护体系市场化、社会对话弱化、公共部门缩减、社会包容性下降。就欧洲福利国家的发展前景来看,欧盟无法在欧洲一体化的开放议程与传统福利国家目标之间建立新的平衡。同时,中左翼的第三条道路已无能为力,而激进右翼政党的民粹主义立场难以影响福利国家的收缩趋势。总体来看,欧洲福利国家的危机深深植根于金融资本的全球积累及其造成的危机。随着金融资本主义的延续,危机将不断加剧,欧洲复兴福利国家的前景将更加渺茫。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李增刚
文章从新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讨论了国家和国家利益的本质,指出,国家就是不同利益集团达成的调和它们之间利益冲突的契约或组织。从规范意民的利益,达成一致同意,为实现帕累托改进采取的补偿并不总是可行的。当利益集团的存在不可避免时,利义上讲,国家利益应该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从实证意义上讲,国家利益只能代表一部分人或利益集团的利益。文章进而运用公共选择立法层次上的一致同意理论,指出了国家利益要求在立宪层次上代表全体人益集团的游说会造成公共政策偏向某些特殊利益集团,使国家利益不能够实现最大化,而鼓励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竞争可以降低政策偏向的程度,甚至会产生与没有利益集团时相同的结果,或者使国家利益代表相关利益最...
关键词:
国家利益 利益集团 公共选择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林光彬 徐振江
中国以发展规划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已持续近70年,对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还不充分。本文基于国家具有生产职能的认识,分析了五年规划是中国发展经济、提升生产力、建设均衡和谐社会的一种工具、手段和方法。在中国,国家以总协调人的身份,通过制定一脉相承的中长期规划,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总目标,把发展生产、满足人民物质需要放在第一位,创造了经济增长的“世界奇迹”。本文总结提炼出编制和执行五年规划的三条经验和必须处理好的六对关系。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韩志明 李春生
社会事实的清晰化是相关事实信息的函数,也是影响国家治理的关键变量。土地是构成国家的基本要素,是国家治理清晰化的基本对象,是治理画像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土地信息管理为分析对象,阐释了土地信息管理的清晰化维度及其政治逻辑。土地信息管理作为重要的国家治理技术,具体包括土地测绘、信息处理、过程控制和标准设定等技术,推动了土地规范属性、自然属性、管理属性和使用属性的清晰化。国家通过国家认证、标准化、资源配置和知识生产等介入和干预社会,不断拓展和延伸国家的基础性权力。土地信息管理说到底就是国家对土地进行信息化操作,展示了国家干预、介入和支配土地资源的过程,生动呈现了国家治理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富强
西方经济学起源于微观性的"家政管理",但随着其研究逐渐涉入到公共领域而被称为政治经济学。显然,由于除了单纯的个人消费的问题外,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根本上都属于涉及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公共领域,因而政治经济学本身是一个研究经济现象的更合适名称。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冠以"政治经济学"之名的经济学等同于国家干预经济学,用"国家或政府行为"来理解政治经济学中的"政治"一词,从而导致了政治经济学内涵的窄化。正是基于这种狭隘概念的理解,产生了目前的经济学两大体系:一方面,西方主流学者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及把研究对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胡怀国
政治经济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政策指向。不论是国王与商业资本结盟、寻求边际突破的重商主义,还是借助于国家提供的安全、正义和秩序实现普遍分工和自由交易的古典经济学体系,抑或利用国家力量推进工业化的李斯特国家经济学说,以及立足"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旨在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国家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尤其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性发展,必然同样会涉及国家主体性问题。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谢慧 黄建忠
文章对"保护待售"模型进行扩展,以FDI进入状况为观测变量,构建"社会市场经济"国家服务业FDI政策的政治经济学模型,以期解释一个以国有企业为经济主体的国家对服务贸易保护的根源。结果表明,服务业FDI的进入虽受歧视性限制措施和国内规制的影响,但歧视性限制措施并不直接影响政府目标函数的设定,且国有企业利益本质上与政府利益一致。基于政府目标函数最大化原则,各利益集团的权重越大,政府在制定贸易政策时越重视该集团的利益。鉴于服务贸易自由化不可逆转,"社会市场经济"国家的服务业FDI政策需在国有企业利益、市场竞争效率、政策模式发展及转变中寻求谨慎性平衡。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晖明 张亮亮
本文通过一个长历史周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2000年)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对国家规模演进的经济动因及其经济影响进行了讨论。本研究发现:(1)在不同的经济形态、技术条件和时空背景下,国家规模的经济诉求及其经济影响既存在差异,也有共性规律,国家规模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关联;(2)国家规模的集中度呈现极化的长期历史趋势,其演进主要是经济(生产力)、军事(征服力)和制度(管控力)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取决于规模收益与异质性成本平衡能力的提升;(3)在将根植于国家规模之上的综合要素禀赋优势转化为现代经济绩效的过程中,构建有效统一市场是关键一环。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对内打造全球最大的有效统一市场,对外主动融入互补性区域经济合作圈,以此强化生产专业化和交易便利化,同时以分配制度调整驱动消费均衡化,有助于支撑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石先梅
数字技术与金融业务的深度融合在创新金融活力的同时提高了数字金融治理难度。金融资本与数字资本基于总体性特征与寄生性特征相互渗透,引发两类金融风险。为了维护数字金融安全,需处理好数字金融安全与整体金融安全、数字金融安全与数字经济发展、国内金融安全与国际金融安全之间的关系,在完善数据保护法律法规、充分发展数字经济的基础上发挥数字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赋能作用。对内需加快数字金融科技研发、加强数字金融治理、完善数字服务体系、建设数字金融强国,对外需参与跨境数据贸易规则与金融数据跨境流动规则制定、畅通金融数据跨境流动、提高国际数字金融竞争实力与话语权。
关键词:
数字金融 金融安全 数字经济 数据保护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宋宪萍
在西方发达国家资本逻辑形构的现代世界贸易体系中,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互为镜像,它们不定期的钟摆切换,是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动态螺旋上升的有机历史环节,是资本主义国家赖以实现经济增长的表征工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阈下,贸易的本质是贸易由生产决定,贸易的变化反映着生产方式本身的变化。西方发达国家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的共同指向是贸易垄断,美国的贸易垄断通过三种机制发生作用,分别为全球价值链分工机制、货币金融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在西方发达国家贸易垄断的框架下,中国充当了“差异”的隐喻——一种不同于主流新自由主义议程的发展模式。根植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才能破解当前世界发展困境并重塑未来世界治理秩序。
关键词:
贸易自由 贸易保护 贸易垄断 政治经济学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增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和部分OECD国家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经历了较长时期的稳步上升,然后上升幅度大大缩小,甚至略有下降。本文从五个方面对此变化趋势进行了政治经济学分析,认为:(1)政府规模并非越大越好,但也并非越小越好;(2)政府规模变化与政府职能的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密切相关;(3)利益集团和官僚体制造成政府规模扩大;(4)选民的财政幻觉为政府规模扩大留下了余地;(5)政府规模过大不利于执政者的再次当选。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丽
国际经济相互依存现象日益加强,国际力量不仅影响国家行为,而且更深入到国家内部结构。国家经济政策处于应对国际经济力量和国内社会行为体利益偏好的双重约束中。受此影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维护对外开放经济体的国家安全的重要环节在于国内政治过程。符合社会需求的决策机制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也是经济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国际经济 国家安全 国内结构 决策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