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78)
- 2023(11154)
- 2022(8724)
- 2021(8280)
- 2020(6371)
- 2019(14556)
- 2018(13836)
- 2017(25485)
- 2016(13625)
- 2015(15351)
- 2014(14986)
- 2013(14763)
- 2012(13399)
- 2011(11985)
- 2010(11934)
- 2009(11243)
- 2008(11500)
- 2007(10046)
- 2006(8856)
- 2005(8405)
- 学科
- 企(68090)
- 企业(68090)
- 业(65093)
- 济(61853)
- 经济(61766)
- 管理(56964)
- 方法(26926)
- 财(23046)
- 业经(22561)
- 数学(19439)
- 数学方法(19235)
- 中国(18495)
- 务(17922)
- 财务(17895)
- 财务管理(17884)
- 企业财务(16933)
- 技术(14275)
- 制(14097)
- 贸(13766)
- 贸易(13753)
- 易(13583)
- 农(13196)
- 和(13127)
- 理论(12906)
- 划(12890)
- 策(12651)
- 企业经济(11983)
- 体(11039)
- 经营(10535)
- 技术管理(10293)
- 机构
- 学院(197160)
- 大学(193409)
- 济(90961)
- 经济(89526)
- 管理(77979)
- 研究(66791)
- 理学(66087)
- 理学院(65472)
- 管理学(64833)
- 管理学院(64439)
- 中国(55118)
- 财(42897)
- 京(40761)
- 科学(34890)
- 财经(33906)
- 所(31968)
- 经(30961)
- 中心(29843)
- 江(29214)
- 经济学(28812)
- 研究所(28568)
- 北京(26634)
- 经济学院(25907)
- 财经大学(25154)
- 院(24592)
- 商学(23399)
- 州(23201)
- 商学院(23181)
- 农(22874)
- 范(22753)
- 基金
- 项目(124685)
- 科学(100478)
- 研究(96249)
- 基金(92769)
- 家(79621)
- 国家(78884)
- 科学基金(69159)
- 社会(64272)
- 社会科(61006)
- 社会科学(60987)
- 基金项目(47186)
- 省(46310)
- 教育(44608)
- 自然(41451)
- 自然科(40568)
- 自然科学(40559)
- 自然科学基金(39952)
- 划(38839)
- 编号(37891)
- 资助(37650)
- 成果(30760)
- 部(28898)
- 创(28334)
- 重点(28142)
- 国家社会(28044)
- 发(26728)
- 课题(26557)
- 创新(26359)
- 中国(25956)
- 业(25892)
- 期刊
- 济(103840)
- 经济(103840)
- 研究(61974)
- 中国(40590)
- 财(37306)
- 管理(37017)
- 科学(25719)
- 学报(23631)
- 教育(21848)
- 农(20907)
- 技术(20806)
- 大学(19710)
- 融(19064)
- 金融(19064)
- 学学(18514)
- 财经(18114)
- 经济研究(17844)
- 经(15887)
- 业经(15407)
- 农业(14399)
- 贸(13923)
- 问题(12915)
- 国际(12572)
- 世界(12109)
- 技术经济(11810)
- 业(10332)
- 财会(10296)
- 会计(9808)
- 现代(9741)
- 经济管理(9294)
共检索到3079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朱炜 李金铭 綦好东
自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提“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来,混合所有制改革经历了前期的夯基垒台与立柱架梁、中期的重点推进与积厚成势,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和历史性成就。但与此同时,随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的日益深化,其也面临着诸多争议、困惑和挑战,亟须在理论上做出回应。本文立足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研究阐释了具有工具理性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策略与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至上价值取向之间的契合性,基于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有机统一剖析了中国特色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独特优势;揭示了通过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并进一步推动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经济利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价值取向的内在机理;并从聚焦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以及营造高质量创新生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和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优化收入分配机制和差异化管控机制等方面,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走深走实、规范有序、提质增效提供可资借鉴的优化路径。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刘昱 李细枚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提高国企效能、改善内部治理状况有着深远意义,但是一些企业在混改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产生异化现象。文章利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工具并结合现实案例,从民资引入、内部治理和内部控制权分配三个方面对混改的应有逻辑和异化现象进行了阐述,提出形成民资产权保护制度、健全内外部职业经理人市场、构建内外联动的监事机制等优化建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晶钠
数字技术深刻影响了乡村治理的治理理念、治理主体和治理方式,重塑了乡村治理的时代特征,已成为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在实践过程中,乡村数字治理面临治理主体数字能力不足、乡村群体数字鸿沟大、数据资源整合共享难度大等多重困境。为此,需要强化数字治理理念,实现多元主体共治,切实回应村民需求,实现治理供需平衡,以及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数据共享保护机制,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的同频共振,实现数字乡村的治理现代化目标。
关键词:
数字赋能 乡村治理 路径优化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丽莉 曾亿武 郭红东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在经历了起步摸索阶段(1979-1993年)、基础培育阶段(1994-2003年)和快速发展阶段(2004-2017年)以后,进入了全面提升阶段(2018年开始),亦即数字乡村建设阶段。作为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新阶段,数字乡村建设的核心要义是实现高质量的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发展和农村全方位数字化发展,技术进步、深化改革和利益均衡则构成了数字乡村建设的底层逻辑。然而,一些地方数字乡村建设存在诸如工作重心落在硬件设备上、数字形式主义滋生蔓延、公共资源分配不合理、过度依赖运营服务商等实践误区,背离了数字乡村建设的核心要义和底层逻辑,亟须纠正。建立系统有力的保障机制、增强数据要素的赋能作用、调整公共资源的分配方式以及提升干部群众的数字素养,是优化中国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路径。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编者按】回顾国有企业30多载风雨改革之路,从推出放权让利、承包经营制迈出面向市场经济的第一步,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步步尝试,国企与市场融合的脚步从未停止过。观其成效,现代企业制度趋于健全,公司治理结构逐步完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得到优化。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企改革在实质推进方面仍显滞后:公司治理结构流于形式、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缺乏有效激励机制,监管链条长,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郝颖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其演进历程超越了国有产权与私有产权非此即彼的固化视角,形成了具有中国优势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文章系统梳理了西方国有化运动与私有化浪潮的理论基础和历史经验,重点回溯了我国国有企业混改实践的演进历程与现实进展,并从资源配置效应、内部治理效应和外部治理效应三个维度分析混合所有制改革提振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渠道。鉴于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仍存在诸多问题,文章从内部调整视角与外部支持因素提出一系列国企混改优化路径与推进举措,有助于厘清国企混改现实进展与深化方向,多维度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郑志刚
2015年我国国企将掀起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大幕。国企公司治理的现状是:部分国企凭籍市场的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利润,形成与民企的不公平竞争,面临公众对国资垄断经营和不公平竞争的不满和愤怒;目前政府除了通过国有资产管理链条"管资本"外,还通过至上而下的人事任免体系和国企官员晋升考核事实上对企业经营产生实质性影响,国企成为存在代理冲突的"新古典资本主义企业";由于产生来源、更迭机制中经理人权力的影响和董事会任人唯亲文化的存在,独立董事并没有发挥预期的监督经理人的作用。因而,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特征的新一轮国企改革事实上遵循的历史逻辑是:平抑公众对国资垄断经营和不公平竞争的不满和愤怒;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的...
关键词:
国企改革 公司治理 混合所有制改革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戴妍 黄佳攀
教育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继续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教育强国建设是担当民族复兴教育历史使命的时代之变,观照内外形势教育现实境遇的顺势之为,锚定人民满意教育理论旨趣的应有之义,推进中国特色教育实践创新领跑之路,全面体现了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教育强国建设由递进式核心要义构成,依次是以强条件为重要支点,以强自身为本体蕴含,以强支撑为功能延伸,以强认同为责任担当。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直面世界风云激荡,扎根中国现实情境,前瞻未来时空变幻,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筑教育科技人才聚合地,助推构建全球教育共同体,已成为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实践着力点。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韩颖
中国特色选贤任能制度扎根于我国肥沃的历史土壤,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任人唯贤"的优良传统,汲取了"能上能下"的管理理念,还延续了"退而致仕"的退出机制。在实践层面,该制度基于"党管人才"的政治原则而设计,以"五湖四海"和"任人唯贤"为具体工作指导方针,尤其注重通过党风廉政建设来提升其治理效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选贤任能制度实现了从"党委负全面领导责任"到"党委负主体责任"的历史性转变,进一步强化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作用,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贯彻"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并不断释放其治理效能的重要途径。发挥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加强民主党派民主监督,是进一步优化中国特色选贤任能制度的一项可能性选择。
关键词:
选贤任能 党管人才 主体责任 民主监督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波
“三治融合”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向。数字乡村建设推动数字技术嵌入乡村治理,以数字技术为治理方式,搭建线上数字平台与数字空间,赋能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可以增强乡村“三治”的治理能力。数字技术是推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重要动力,数字技术通过发挥数字平台的治理优势和治理功能,强化村民参与的数字形式,增强平台设备的数字管理,实现社会关系的数字建构,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三治融合”治理体系,将数字技术与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促使乡村“三治”具有数字协商、数字规则、数字联结的数字化特征。具体而言,一是提升主体性,强化村民数字参与;二是培育法治性,增强村民法治思维;三是生产公共性,提高村民公共道德意识,进而优化乡村“三治融合”治理体系。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闫明杰 马逸欣 罗曼
民营企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明晰促进民营企业参与并完成共同富裕核心议程的机理,探寻民营企业参与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是促进民营企业参与共同富裕实现中需要化解的难点问题。逆向混改具有的资源效应和治理效应,使其满足了共同富裕的内涵要求与实质要求,具备了促进民营企业参与共同富裕实现的内在功效。逆向混改在“做大蛋糕”方面的践行路径是提升企业绩效,在“分好蛋糕”方面的践行路径是优化分配机制、促进员工就业,且每一条践行路径均可从资源效应和治理效应视角予以进一步解析。逆向混改在促进民营企业参与共同富裕实现中的作用发挥需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保障制度完善为抓手、以营商环境优化为依托、以财税政策激励为动力。本研究有助于推动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促进民营企业充分参与到共同富裕实现中。
关键词:
逆向混改 共同富裕 民营企业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杨振
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国有企业改革,都涉及了产权与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核心问题。混合所有制是当下国企改革重要的目标导向,产权是否清晰仍然是关乎此轮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跳出传统认识局限,以合约完备性界定产权清晰,才能更准确理解国企混改的制度逻辑,更好地把握有效的公司治理形式的构建原则。为此,应更加重视所有权和经营权之外的其他权利安排,允许以更灵活的合约结构界定国有企业承担的政策性职能,重视非物质资本特别是人力资本的合约权利安排,尊重企业合约各方平等地位,兼顾合约各方的财产权利和多元利益表达。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宋泽楠 尹忠明
国家特定优势是企业特定优势的基石,但国家资源结构和存量在短期内存在供给刚性,中国企业构建自身优势的努力还应借助他国互补性战略资源,即一方面内化母国市场、资源形成比较所有权优势;另一方面在比较所有权优势的支撑下内化东道国战略资源,构建企业特定优势。同利用竞争优势开拓国际市场的传统跨国企业相比,二者虽然都反映了全球框架内整合资源的现代商业逻辑,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主要表现为构建竞争优势的手段,在动力机制上是逆向的,本质上是工具性的。这种逆向驱动的动力机制和资源整合的反向逻辑能否经受现实检验还取决于企业立足国家特定优势快速构建企业特定优势的能力。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陈磊 姜海
研究目的:探究县域国土空间优势区治理理论逻辑,为推进国土空间"最后一公里"落实国家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目标要求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归纳法与理论演绎法。研究结果:国土空间优势区治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依据地域空间优势条件进行的空间组织设计和政策制度安排,遵循从自发优势竞争向分化优势治理演进的土地资源配置理论逻辑,是全局顶层设计与局部分工效率的统一;县域国土空间优势区治理效率改进应在比较优势引导下,聚焦土地资源空间均衡与融合,注重县域空间经济发展、土地利用、生态保护之间的协调,强化"流空间"思维,推动要素充分流动,形成主体功能凸显、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县域国土空间分工协作新格局。研究结论:县域国土空间分化优势治理应从(土地)产权治理和用途管制入手补齐制度短板,从户籍制度、财政金融、用地计划、政府绩效入手健全保障体系,从土地市场、政府管理、社会治理入手建构衔接机制。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李朋林 叶静童
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势在必行。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文献、准确把握绿色金融内涵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分析了我国绿色金融应遵循的发展逻辑与演进路径:在理论层面上,通过对当前经济环境下我国绿色金融生存逻辑、优化逻辑的深入剖析,探究了绿色产业与金融深度融合的紧迫性、必要性和可能性;在实践层面上,通过对国内外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和实践历程的分析与经验总结,得出了适合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演进路径。最后,结合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充分发挥市场与政府作用,更好更快发展绿色金融的政策建议以及发展方向,在实现我国经济绿色发展的同时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中国解决方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