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81)
- 2023(14754)
- 2022(12115)
- 2021(11311)
- 2020(9402)
- 2019(21557)
- 2018(20981)
- 2017(40002)
- 2016(21967)
- 2015(25060)
- 2014(25030)
- 2013(24919)
- 2012(23322)
- 2011(21051)
- 2010(20915)
- 2009(19380)
- 2008(19028)
- 2007(16815)
- 2006(15019)
- 2005(13787)
- 学科
- 济(98524)
- 经济(98439)
- 管理(55221)
- 业(52019)
- 方法(38940)
- 企(38492)
- 企业(38492)
- 数学(34861)
- 数学方法(34551)
- 中国(30100)
- 农(29916)
- 地方(25423)
- 财(21921)
- 业经(20730)
- 农业(19852)
- 贸(18797)
- 贸易(18786)
- 学(18495)
- 制(18274)
- 易(18203)
- 环境(14527)
- 银(14424)
- 银行(14389)
- 融(14230)
- 金融(14226)
- 行(13812)
- 发(13439)
- 和(13386)
- 地方经济(13014)
- 体(12675)
- 机构
- 大学(310912)
- 学院(310030)
- 济(133227)
- 经济(130454)
- 研究(114367)
- 管理(112534)
- 理学(95850)
- 理学院(94579)
- 管理学(93004)
- 管理学院(92391)
- 中国(87466)
- 科学(69111)
- 京(68250)
- 财(59427)
- 所(58143)
- 农(54511)
- 研究所(52760)
- 中心(52452)
- 江(48053)
- 财经(46832)
- 业大(45172)
- 北京(43675)
- 范(43620)
- 师范(43254)
- 经(42655)
- 农业(42554)
- 经济学(42439)
- 院(41814)
- 经济学院(38428)
- 州(37992)
- 基金
- 项目(205911)
- 科学(161486)
- 研究(152892)
- 基金(148345)
- 家(129723)
- 国家(128689)
- 科学基金(108586)
- 社会(97631)
- 社会科(92382)
- 社会科学(92355)
- 省(79264)
- 基金项目(78336)
- 教育(69444)
- 划(67925)
- 自然(67363)
- 自然科(65743)
- 自然科学(65723)
- 自然科学基金(64539)
- 编号(62131)
- 资助(60053)
- 成果(51018)
- 重点(47221)
- 发(47150)
- 部(46188)
- 课题(44061)
- 创(42251)
- 国家社会(41193)
- 创新(39699)
- 科研(39218)
- 教育部(39190)
- 期刊
- 济(151260)
- 经济(151260)
- 研究(96077)
- 中国(66703)
- 农(51031)
- 学报(48505)
- 财(45849)
- 科学(45437)
- 管理(39330)
- 大学(36438)
- 教育(34712)
- 农业(34394)
- 学学(33947)
- 融(30099)
- 金融(30099)
- 技术(26561)
- 经济研究(24721)
- 业经(23754)
- 财经(23037)
- 问题(21160)
- 经(20018)
- 业(19747)
- 贸(17872)
- 资源(16502)
- 世界(15830)
- 国际(15583)
- 图书(15410)
- 版(15182)
- 技术经济(15168)
- 统计(13963)
共检索到4776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孟延春 谷浩
通过对2000—2010年间城镇人口数据的梳理,以县和县级市为研究单元,研究了2000—2010年间县(市)行政区划调整对我国及对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四大板块区域城镇化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县(市)行政区划调整对提升2000—2010年城市化率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全国城镇化率增长的贡献度达52.82%;这种影响集中反映在直辖市、省会城市的撤县(市)设区和撤地(县)设市为主的两类行政区划调整上,同时以上两种行政区划的调整时间主要集中在2000—2004年间。特别地,东北地区哈尔滨的2次撤县(市)设区调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孟延春 谷浩
通过对2000—2010年间城镇人口数据的梳理,以县和县级市为研究单元,研究了2000—2010年间县(市)行政区划调整对我国及对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四大板块区域城镇化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县(市)行政区划调整对提升2000—2010年城市化率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全国城镇化率增长的贡献度达52.82%;这种影响集中反映在直辖市、省会城市的撤县(市)设区和撤地(县)设市为主的两类行政区划调整上,同时以上两种行政区划的调整时间主要集中在2000—2004年间。特别地,东北地区哈尔滨的2次撤县(市)设区调整极大地影响了东北地区的城镇化增长率;东部地区的3个直辖市与省会城市的撤县(市)设区调整对城市化增长率产生了重要影响;中部地区城镇化受行政区划调整的影响不大;西部地区快速增长的城镇化率受以上两类行政区划调整的影响很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建华 陈曦 戚伟 陈田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作为沿海发达省份之一,行政区划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动,城镇化进程也快速发展,城镇化率增长速度尤为突出。选取江苏省作为研究案例地,利用行政区划调整数据、历年的城镇化数据以及四普、五普、六普各县市区的城镇人口数据,详细分析了江苏行政区划的时空格局演变及特征,探索行政区划调整对城镇化进程的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得出:行政区划调整有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县改市后城镇化率增长速度与没有调整的县相比每年高出0.79个百分点,县(市)改区后城镇化率增长速度与其他没有改区的县市相比每年高出0.83个百分点,并且县(市)改区令8个地级市的城市规模等级升格,说明行政区划调整具有显著的城镇化效应。
关键词:
行政区划 城镇化 效应 江苏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建华 陈曦 戚伟 陈田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作为沿海发达省份之一,行政区划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动,城镇化进程也快速发展,城镇化率增长速度尤为突出。选取江苏省作为研究案例地,利用行政区划调整数据、历年的城镇化数据以及四普、五普、六普各县市区的城镇人口数据,详细分析了江苏行政区划的时空格局演变及特征,探索行政区划调整对城镇化进程的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得出:行政区划调整有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县改市后城镇化率增长速度与没有调整的县相比每年高出0.79个百分点,县(市)改区后城镇化率增长速度与其他没有改区的县市相比每年高出0.
关键词:
行政区划 城镇化 效应 江苏省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胡舒扬 罗震东
试图通过长时段、演化的视角,系统考察江苏省域城镇化加速期行政区划调整的发生机制、阶段特征及其对城镇化进程、模式的影响。江苏省在城镇化加速期的行政区划调整是中国从高速增长走向科学发展的政治经济背景下政府主导的城镇化的产物。其中,撤县(市)设区和撒乡并镇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区划调整类型,它们的推进过程存在清晰的时空阶段特征,符合江苏省域的经济梯度和城镇化阶段。行政区划调整通过土地扩容、城镇空间整合、资源集聚等手段加速了江苏大城市引领的省域城镇化进程,对于陆续进入城镇化加速期的省份具有借鉴价值;当然,这一公共行为存在诸多问题,行政区划调整在未来的生命力、推行形式以及区划调整背后的制度创新等等问题值得进...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吉亚辉 罗朋伟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通过区域经济协调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通过产业协调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是新时期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两个重要途径。以全国四大板块制造业为研究对象,构建产业协调指数和区域经济协调指数,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二者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研究发现,东部地区产业协调指数最高,中部地区最低,西部地区介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之间,从产业层次上来看,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与西部地区相似程度较高,优势并不明显,与东部地区差异程度也不大,因此从产业的分工协作角度考虑,东西部之间的直接合作更有利于地区间产业的协调发展,产业的有序转移可以"跨过"中部地区实现东西之间的直接"对话"。与产业协调指数呈不完全正相关的区域经济协调指数在全国四大板块表现各异,中部地区最大,而东部地区最小,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介于二者之间。但中国四大板块的产业协调与区域经济协调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均处于极高水准,说明在整个经济系统中,产业协调发展与经济协调发展和谐一致,实现经济协调发展要以产业协调发展为前提条件,反过来,产业协调发展又受到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二者相互和谐一致。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范毅 冯奎
改革开放以来,行政区划调整使高等级城市可以利用行政手段调动和集聚更多的资源,获得了优先发展机会。然而,这种做法的负面效应当前逐步显现,表现为城镇空间过快扩张、中小城市发展活力受到抑制、不同层级城镇差距扩大等。文章认为,当前行政区划调整模式的制度红利已充分释放,制度运行成本增大,已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政策改革的基本条件,亟需通过行政区划改革,减少行政等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建立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机制,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和管理模式创新。
关键词:
行政区划调整 城镇化 改革
[期刊] 改革
[作者]
苏东坡
在新型城镇化视角下,行政区划调整涉及领域既广且具有重要意义。经验事实提炼结合新型城镇化运行框架的分析表明,区划调整借助多条路径及效能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但制度缺失、运行失当可能使区划调整异化,带来新型城镇化现实问题与潜在威胁。需要具体分析制度环境并进行多维制度创新,将区划调整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维持在良性运行轨道上,获取最大的改革红利。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行政区划调整 区域经济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范今朝 王剑荣 蒋瑶璐
中国1980年代以来的行政区划调整,主要出于配合加速城市化战略的需要,因而多以增设市、镇建制(如撤县设市、撤(并)乡(镇)设镇),以及撤县(市)设区、撤乡(镇)设街道等形式出现。但近年来,个别地区也出现了相反的情形,即将已经撤并的县、市、区或镇、乡、街道重新分立,或将已经改设为街道的地区重新恢复为镇的建制。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从2001年改设街道又至2009年重新恢复为镇的行政区划调整过程,就是一个乡镇层面行政区划"逆向调整"的典型案例。文章以永康市"2008行政区划调整方案"调研论证的过程为例,详细论述了芝英地区设街道以来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应该改"街"为"镇"的原因,阐明了进行调整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深入思考,对行政区划的"逆向调整"现象出现的原因、"逆向调整"中所需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许欣 张文忠
文章基于年度统计数据,构建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评价模型,分析2002—2019年四大区域板块经济增速和人均增速的差异性,对其变化和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与解释,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四大区域板块的发展路径。研究发现:(1)四大区域板块的经济增速形成2002—2007、2008—2013和2014—2019年三个明显阶段,对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金融危机、经济新常态等历史时期,分别反映了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比较优势和领先作用。(2)2002—2010年四大区域板块之间存在明显的σ收敛,但2010—2019年期间不明显,2002—2019年实际GDP增速和人均GDP增速存在绝对β收敛,表明区域间发展差异在逐步缩小,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政策成效明显。(3)在近20年的发展中,各区域板块的比较优势实现了重塑和转换,东北地区粮食、生态等功能明显提升,西部地区维护生态安全和边境安全等功能增强,其中川渝陕等省份经济和人口集聚能力上升,中部地区制造业基地、交通枢纽、粮食生产基地的地位不断巩固,东部地区创新中心、开放中心、经济中心的作用持续加强。(4)"十四五"期间,四大区域板块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发挥比较优势,东部地区重点优化创新和开放举措,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创新动力源;中部和川渝陕等西部重点地区完善基础设施和城镇功能,提高人口和经济支撑能力,培育发展增长极;东北和西部地区重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和重点区域发展,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巩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撑带。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占国 孙久文
本文在梳理产业集聚经济效应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并结合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现实,得出结论与启示:将产业集聚政策纳入地区发展政策;促进传统产业集聚向中西部进行整体性转移;提高产业集聚的自主创新能力,避免陷入低水平技术陷阱等。
关键词:
产业集聚 经济效应 制造业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佳宁 罗重谱
经济工作安排是对经济发展战略的具体落实。31个省(区、市)经济决策表现为2014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的安排,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对其进行比较,可以为确立一地经济工作重点和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诸多有益启示:坚持贯彻落实中央相关会议精神与一地发展实际相结合;坚持以改革为统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坚持以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为抓手,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坚持以改善民生为旨归,使民众分享改革成果。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尔升
本文以海南建省为案例,采用差分法和准实验法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估计了行政区划调整对缩小区域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行政区划调整对缩小区域差距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其正面影响的原因是行政区升格对地方官员的政治激励、中央的优惠政策和分权,其负面影响的原因是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和人口的过量流入。本文认为,行政区划的调整有利于缩小区域差距。
关键词:
行政区划调整 区域差距 双重差分法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邹纸墨 钟昀彤 余凯迪
在新形势下,通过以城市群为主导、推动产业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重庆市正在积极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国家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地区蓬勃发展。然而,面临的挑战包括区域协调难度大、产业结构调整困难、高成本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环境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规划。二是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三是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四是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采取这些优化措施,为重庆市和其他调整了行政区划的地区找到可持续和协调发展的路径,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蒋亚东
通过计量分析可以实证出重庆市区域经济之间发展差距较大,且落后地区主要集中在重庆非主城区的东北和东南地区。针对如何加快重庆"一圈两翼"的发展,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发展路径: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具体操作为:重庆的"东北翼"地区与临近的四川、湖北、陕西相邻区县成立三峡省,"东南翼"与临近的湖北、湖南、贵州相邻区县成立土家族苗族民族自治区,重庆市只包括现有的"一圈"地区。
关键词:
行政区划 县域经济 一圈两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