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73)
2023(10471)
2022(8963)
2021(8573)
2020(7394)
2019(17397)
2018(17041)
2017(33212)
2016(17723)
2015(20344)
2014(20284)
2013(20573)
2012(19591)
2011(17750)
2010(17735)
2009(16519)
2008(16833)
2007(15124)
2006(12961)
2005(12107)
作者
(52590)
(44042)
(43910)
(42246)
(28215)
(21168)
(20208)
(17052)
(16596)
(15646)
(15278)
(14735)
(14202)
(14075)
(14032)
(13797)
(13200)
(12969)
(12774)
(12635)
(10897)
(10871)
(10779)
(10074)
(9967)
(9903)
(9883)
(9617)
(8944)
(8840)
学科
(76022)
经济(75947)
管理(47032)
(46720)
方法(37256)
(37026)
企业(37026)
数学(33489)
数学方法(33238)
(23358)
银行(23213)
(23172)
中国(22744)
(21873)
(20452)
(19085)
(17453)
贸易(17439)
(17025)
金融(17023)
(16917)
(15434)
业经(14337)
(13062)
制度(13052)
(12579)
财务(12559)
财务管理(12520)
(12476)
农业(12396)
机构
大学(261362)
学院(256563)
(115301)
经济(113090)
管理(95620)
研究(93844)
理学(81342)
理学院(80369)
中国(80044)
管理学(79148)
管理学院(78655)
(56078)
科学(55118)
(54455)
(48477)
(47369)
研究所(44142)
中心(43871)
财经(43455)
(39743)
(38035)
经济学(37824)
农业(37792)
业大(37327)
北京(36023)
经济学院(34260)
(32875)
财经大学(32737)
(31874)
师范(31549)
基金
项目(166766)
科学(131112)
基金(124429)
研究(118932)
(109771)
国家(108953)
科学基金(91785)
社会(77393)
社会科(73542)
社会科学(73520)
基金项目(64978)
(60862)
自然(58905)
自然科(57587)
自然科学(57567)
自然科学基金(56624)
教育(54311)
(53165)
资助(52357)
编号(45663)
(39285)
重点(38241)
成果(38096)
(35549)
(34135)
国家社会(33580)
教育部(33537)
科研(32726)
中国(32496)
(32284)
期刊
(120977)
经济(120977)
研究(81549)
中国(51147)
学报(42843)
(42828)
(42077)
(40212)
金融(40212)
科学(38805)
管理(33822)
大学(31934)
学学(30256)
农业(26788)
财经(22788)
教育(21845)
经济研究(21258)
(19559)
技术(19485)
业经(17152)
问题(16550)
(16260)
(15906)
国际(14710)
世界(13697)
理论(13147)
技术经济(13019)
统计(12427)
(12293)
实践(11592)
共检索到3950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刘昕  马妍娇  
银行监管的核心问题便是监管效率,监管效率的关键在于监管对于银行效率的影响。银行业监管方式纷繁复杂,除了熟知的资本监管、经营活动监管以外,还有政府政策等因素对银行业进行约束。不同的监管方式对于银行效率有着不同的影响,银行效率的提高对于促进技术进步与经济的长期增长意义非凡。一、银行监管有效性的理论基础银行监管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提高商业银行的效率,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而监管是否能够有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周光宇  杨博  
为了检验资本充足性管制对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风险水平的影响,本文在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联立方程模型。根据这个模型,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不管是资本充足情况较好的银行,还是资本充足情况较差的银行在资本充足性管制的压力下都提高了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性管制促进了商业银行风险的降低。不过,由于多数银行已超过资本充足性管制中的最低标准,该标准产生的管制效应正在减弱。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张光利  朱秀华  
本文利用全国52家商业银行2007年和2008年的年报作为数据来源,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及其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集中型股权结构显著地降低了银行绩效ROA、ROE,增加了银行的风险,但对EVA没有显著影响。职工监事数量的增加明显提高银行绩效,降低风险,提高了银行效率。大股东的国有性质对ROA和ROE产生了正向影响,但董事会规模有负向影响,独立董事制度对银行绩效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地降低了银行的风险。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张小松  张磊  
本文主要对宏观经济、商业银行盈利性、管理机制和资本市场与资本监管政策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初步构建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框架。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黄海峰  白娟  
近年来,随着中国银行业改革步伐的加快,商业银行纷纷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借外力以提高其公司治理水平。本文从中国商业银行"引资"的背景和现状出发,分析了境外战略投资者参与中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形式,从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治理能力、治理意愿和中外双方文化融合的角度出发,对境外战略投资者参与中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境外战略投资者对中资商业银行的治理绝非流于形式,而是行之有效的这一结论。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志洋  马亚娜  
在使用条件在险价值(ΔCoVaR)计算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基础上,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PageRank算法测度每家商业银行的传染风险权重,并研究资本监管与流动性监管对传染风险权重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资本充足率、杠杆率和流动性覆盖率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的传染风险;第二,资本充足率与流动性覆盖率、杠杆率与流动性覆盖率在同一监管框架下发挥了降低传染风险的作用;第三,资本充足率与流动性覆盖率、杠杆率与流动性覆盖率的运用表现出较差的协同效应。中国金融监管当局需要开发偿付能力监管与流动性监管的协同机制。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刘晶  刘亚  田园  
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尤其是资金池理财产品,发展迅速、规模庞大又缺乏充分的信息披露,亟需加强相应监管。2013年3月27日,银监会下发《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13]8号),第一次明确提出针对资金池理财产品的监管措施。该文以某商业银行资金池为实例,首次较为全面地厘清了资金池理财产品的运作现状和主要风险;随后基于该文件,重点分析了业务开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该文件部分条款的争议;最后,该文提出了相应监管政策建议,以期为资金池理财产品监管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诣民,何静,李村璞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四军  谢艳兵  
本文利用多元回归技术进行了定量分析,最后提出了提升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政策建议与管理措施,供中国银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商业银行管理层决策参考。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杨德勇  曹永霞  
基于数据包络理论,本文研究了我国11家主要商业银行1999-2006年的技术效率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999—2006年间,我国商业银行整体效率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我国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并不差,其加权平均技术效率值处在[0.6,1],11家被研究的商业银行中,中国民生银行的技术效率最好。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和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对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技术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姚勇  董利  
本文的主要目标是考察影响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决定因素问题。研究银行业间绩效的差异多大程度上由银行内部因素决定,外部环境因素对银行机构的绩效是否存在显著影响。在此目标下,本文选择银行资产利润率为银行盈利水平的测度变量,分析银行机构的个体特征变量、宏观经济变量和金融结构变量对银行盈利的影响。
[期刊]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作者] 苏飞  
为了比较不同所有制银行成本效率差异,本文建立共同前沿成本函数(Metafrontier Cost Function),计算技术缺口比率(Technology Gap Ratio,TGR)指标,以避免传统效率评估模型只能考虑相同技术水平情况的缺陷,以此指标作为银行群组间技术水平与成本节省幅度的比较标准,同时讨论中国商业银行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现象。实证结果显示,现阶段股份制商业银行总体更具成本效率。1985~1993年期间,两类银行在规模经济,1993年之后则呈现显著规模不经济。而在两个期间内,两类银行均存在着显著的范围经济,此结果表明"混业经营"是中国商业银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吴国平  
本文实证分析中国商业银行杠杆率与经济周期的关系。结果表明,2004~2013年,中国商业银行的杠杆率具有显著顺周期性,且金融危机时期顺周期性更强,其主要原因在于银行杠杆率的分子分母与经济周期之间的显著相关性,并且经济周期对杠杆率分母的正向影响大于分子;规模越大、流动性越高的银行,杠杆率越高;盈利能力越好、存贷比越大的银行,杠杆率则越低。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交通银行课题组  连平  孙兆斌  徐光林  
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国内资本市场调整以及经济增速回落的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应重视对流动性的预测和管理。本文在明确区分宏观经济流动性与商业银行流动性内涵的基础上,采用非负约束的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14家主要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利用1997年-2007年的年度数据对银行流动性受主要内外部因素影响的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2003年到2007年,无论大银行还是小银行,其流动性水平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利率和资本市场对银行业流动性的影响最显著,而物价和M2增速对银行业流动性的影响则不显著。这些结论有助于我们分析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田素华  
中国经济中的流动性过剩广泛存在于商业银行并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过于依赖利息收入,对非利息收入业务开发缓慢或者受到限制,是中国商业银行存款相对过剩的根本原因。缺乏信用风险定价能力不能充分行使存贷款利率定价自主权、商业银行全面实施股份制改造、外资银行进入和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大规模流入及骨干企业产能资金双重过剩等因素,是引起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存款相对过剩会降低银行经营利润,恶化其资产风险构成。深度开放商业银行经营范围,在强化市场管理机制的基础上提高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自主权,以及进一步发展股票市场,改善外资经济结构等,有助于缓解中国商业银行存款过剩压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