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91)
2023(13740)
2022(11397)
2021(10879)
2020(9095)
2019(20627)
2018(20114)
2017(37785)
2016(20642)
2015(23097)
2014(22775)
2013(22540)
2012(21041)
2011(19103)
2010(19105)
2009(18030)
2008(18543)
2007(16710)
2006(14832)
2005(13987)
作者
(59686)
(50084)
(49744)
(47605)
(32113)
(23814)
(22491)
(19247)
(19098)
(18012)
(17511)
(16993)
(16448)
(16332)
(16179)
(15423)
(14760)
(14654)
(14468)
(14440)
(12760)
(12212)
(12166)
(11446)
(11359)
(11195)
(11181)
(10935)
(10118)
(9925)
学科
(77186)
经济(77062)
管理(67258)
(58664)
(50515)
企业(50515)
方法(33383)
数学(28387)
数学方法(28057)
(27579)
(25839)
中国(24677)
(23987)
银行(23840)
(22447)
(19447)
(18164)
业经(17890)
(17437)
金融(17434)
(16878)
贸易(16864)
(16457)
财务(16417)
财务管理(16374)
(16358)
企业财务(15578)
(15473)
(14885)
制度(14845)
机构
大学(295400)
学院(290139)
(122899)
经济(120333)
管理(108156)
研究(106432)
中国(90404)
理学(90341)
理学院(89151)
管理学(87763)
管理学院(87160)
(64382)
(63559)
科学(63086)
(54703)
研究所(49564)
(49286)
财经(48855)
中心(48757)
(45252)
(44621)
北京(41088)
业大(40121)
经济学(39523)
农业(38832)
(38579)
(37252)
师范(36848)
财经大学(36738)
(35783)
基金
项目(188200)
科学(148979)
基金(140642)
研究(134782)
(124694)
国家(123769)
科学基金(104768)
社会(87648)
社会科(83200)
社会科学(83176)
基金项目(73154)
(68565)
自然(67857)
自然科(66308)
自然科学(66286)
自然科学基金(65163)
教育(62064)
(60172)
资助(58073)
编号(51296)
(43770)
重点(43712)
成果(43533)
(39064)
(38796)
(38039)
国家社会(37958)
教育部(37562)
课题(36664)
(36650)
期刊
(139025)
经济(139025)
研究(94469)
中国(64130)
(52172)
学报(47979)
科学(45897)
管理(44749)
(44298)
(42539)
金融(42539)
大学(36662)
学学(34617)
教育(28501)
农业(28327)
财经(25891)
经济研究(22819)
(22294)
技术(22265)
业经(19327)
问题(17712)
(17627)
(16831)
国际(16210)
世界(15340)
(14564)
理论(13286)
现代(13203)
技术经济(13154)
会计(12897)
共检索到4641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田素华  
中国商业银行存款相对贷款的显著过剩会降低其经营利润,也预示着可能发生的金融违约风险。克服流动性过剩对中国商业银行不利影响的关键包括两个方面:(1)银行自身需要从流动性和企业产能“双重过剩”的现实出发,调整存量和增量贷款的构成及规模,提高贷款风险防范能力,并改进严重依赖以利息收入业务为主体的传统经营方式,通过兼并重组、金融创新和同业合作等途径,实现金融服务和客户对象的多元化,形成特色经营。(2)改进商业银行的宏观经营环境,全面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度开放商业银行经营范围,切实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自主地位。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交通银行课题组  连平  孙兆斌  徐光林  
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国内资本市场调整以及经济增速回落的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应重视对流动性的预测和管理。本文在明确区分宏观经济流动性与商业银行流动性内涵的基础上,采用非负约束的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14家主要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利用1997年-2007年的年度数据对银行流动性受主要内外部因素影响的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2003年到2007年,无论大银行还是小银行,其流动性水平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利率和资本市场对银行业流动性的影响最显著,而物价和M2增速对银行业流动性的影响则不显著。这些结论有助于我们分析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牛锡明  
在商业银行经营中,我们经常会讲到三个原则,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而安全性和效益性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冲突,如果一味追求效益性,银行的经营安全就会遭受威胁,这种经营也不一定具有可持续性,相反,一点风险都没有了,盈利肯定会受影响,这也不符合风险和收益的匹配原则。流动性管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吴卫星  邵旭方  吴锟  
本文利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数据研究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传染特征。经过分析认为,相对于存款市场,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更高,因此更能反映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同业拆借市场连接了各个商业银行,成为流动性风险传染的重要渠道。因此,本文采用条件在险价值(Co Va R)方法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流动负债中的同业存放这一科目的相对指标,结果发现不同的银行具有不同的流动性风险传染特征,实际数据支持存在由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发起、通过系统重要性银行扩大而导致系统性风险的可能,并提出相应监管手段与风险应对措施的建议。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马天   王晓亮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能力的提升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不利于其流动性创造水平的提高。在二者共同作用下,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能力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而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对其流动性创造能力的抑制作用有所降低;此外,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不良贷款率对其流动性创造能力的提升有着较为明显的负向作用,但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不明显。因此,我国应加大对贷款溢价较高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对不同性质的商业银行施行差异化监管策略;同时,商业银行要加快业务转型,减少对存款的依赖,实现从存贷业务向中间业务的盈利模式转变。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王都富  
现有的对流动性过剩原因分析多数是从定性的角度进行。事实上,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成因复杂,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因素加以实证分析才能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由实证分析结果可知,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宏观上的外汇占款过大、居民储蓄率过高等,也包括微观上的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直接融资相对份额不高、商业银行在经营上过于依赖存贷业务等。因此,既要改革汇率形成机制,适当抑制出口,同时也要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促进消费。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田素华  
中国经济中的流动性过剩广泛存在于商业银行并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过于依赖利息收入,对非利息收入业务开发缓慢或者受到限制,是中国商业银行存款相对过剩的根本原因。缺乏信用风险定价能力不能充分行使存贷款利率定价自主权、商业银行全面实施股份制改造、外资银行进入和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大规模流入及骨干企业产能资金双重过剩等因素,是引起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存款相对过剩会降低银行经营利润,恶化其资产风险构成。深度开放商业银行经营范围,在强化市场管理机制的基础上提高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自主权,以及进一步发展股票市场,改善外资经济结构等,有助于缓解中国商业银行存款过剩压力。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吴秀波  
由于商业银行自身激进的资产负债业务管理,加上监管机构有意预警流动性风险,及国际资本流入的突然下降共同导致商业银行在6月份普遍流动性紧张。这次事件初步暴露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其盈利能力将出现拐点,对证券市场有负面影响。商业银行要顺应诸如货币政策目标回归本位、利率市场化、激活货币信贷存量等宏观经济政策导向,未雨绸缪,做好化解潜在风险预案。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高磊  许争  杜思佳  
文章度量了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系统流动性风险的大小。通过构建银行体系流动性错配指数来衡量银行体系整体流动性剩余水平,并模拟出银行体系流动性错配指数的分布函数,据此计算出在某一流动性错配水平下发生系统流动性风险的条件概率。结果发现,当前中国银行体系发生系统流动性风险的条件概率不大,整体上风险可控。但商业银行资产方的市场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方的融资流动性风险正变得日益复杂,这也造成了银行流动性错配程度的不确定性增加,一旦流动性错配水平继续下降,就极有可能引发银行体系的系统流动性风险。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婷  
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消费信贷困境的基础上,根据消费信贷的风险特性,遵循我国渐进式改革的逻辑,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制度安排体系,即:基本制度安排——国家主导型的个人信用制度体系;辅助性制度安排——创建省市个人信用担保机构;市场化手段——逐步实现个人贷款利率市场化;强制性约束机制——形成基本的消费信贷法律法规;补充机制——硬化社会信誉机制。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郭向军  董宇  
中国应顺应世界各国银行立法改革潮流,立足中国国情,建立银行破产的专门规则并规定监管性标准。破产标准的设计要满足可操作性和实际性原则,并体现经济性和效率性。适格破产申请人可以基于银行不能支付到期债务,或者银行资不抵债向银行监管机构提出批准银行破产的申请。根据商业银行所表现出来的风险特征与风险水平,依据"风险加权法"确定其风险大小,将商业银行判断为正常、关注、问题和危机4类,对于危机银行采取果断措施,使其稳妥退出市场。监管机构也可综合考虑已达到破产临界点的银行对社会的影响,采取实施救助或申请破产的措施。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易志强  
金融危机反映了银行在面对资金压力时持有的流动性资产不足,同时也凸显了银行流动性监管的重要性。为了建立既能够确保金融体系稳定,又能够兼顾银行盈利能力最大化目标的监管标准,有必要对银行流动性资产对业绩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利用2003~2010年中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数据,检验了流动性资产对于银行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性资产和银行业绩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而且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十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行为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邓超  周峰  唐莹  
采用中国银行业2007~2014年数据,实证研究过度贷款对中国银行业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银行业整体来看,贷款过度增长率、不良贷款率均与流动性创造呈显著正向关系,证实了流动性螺旋假说。就不同银行类型而言,贷款过度增长率与流动性创造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受银行类型影响;不良贷款率与流动性创造之间的关系因银行类型不同而呈现差异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越高,其流动性创造也越高;而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而言,二者存在着显著的负向关系。相关结论可为银行监管当局制定合理的信贷与流动性监管政策提供重要参考。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志洋  马亚娜  
在使用条件在险价值(ΔCoVaR)计算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基础上,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PageRank算法测度每家商业银行的传染风险权重,并研究资本监管与流动性监管对传染风险权重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资本充足率、杠杆率和流动性覆盖率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的传染风险;第二,资本充足率与流动性覆盖率、杠杆率与流动性覆盖率在同一监管框架下发挥了降低传染风险的作用;第三,资本充足率与流动性覆盖率、杠杆率与流动性覆盖率的运用表现出较差的协同效应。中国金融监管当局需要开发偿付能力监管与流动性监管的协同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