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27)
- 2023(13602)
- 2022(11767)
- 2021(11224)
- 2020(9497)
- 2019(22255)
- 2018(21734)
- 2017(42638)
- 2016(22595)
- 2015(25706)
- 2014(25271)
- 2013(25400)
- 2012(23368)
- 2011(21015)
- 2010(20698)
- 2009(19274)
- 2008(18934)
- 2007(16434)
- 2006(14224)
- 2005(12756)
- 学科
- 济(93098)
- 经济(92996)
- 管理(64501)
- 业(63829)
- 企(51544)
- 企业(51544)
- 方法(47168)
- 数学(41933)
- 数学方法(41603)
- 中国(27837)
- 财(24804)
- 银(23816)
- 银行(23669)
- 制(22877)
- 农(22585)
- 行(22204)
- 贸(19598)
- 贸易(19584)
- 业经(19157)
- 易(18970)
- 融(18333)
- 金融(18332)
- 学(17289)
- 务(16507)
- 财务(16446)
- 财务管理(16414)
- 地方(16093)
- 企业财务(15676)
- 农业(15021)
- 和(13983)
- 机构
- 大学(322349)
- 学院(316773)
- 济(135834)
- 经济(133205)
- 管理(129761)
- 理学(112047)
- 理学院(110903)
- 管理学(109306)
- 管理学院(108746)
- 研究(105996)
- 中国(89893)
- 京(68871)
- 财(63772)
- 科学(61853)
- 财经(51842)
- 所(51609)
- 中心(49046)
- 经(47475)
- 研究所(47095)
- 农(47067)
- 北京(44223)
- 业大(43982)
- 江(43819)
- 经济学(42634)
- 财经大学(39164)
- 范(39039)
- 师范(38734)
- 经济学院(38683)
- 院(38193)
- 农业(37058)
- 基金
- 项目(216388)
- 科学(171376)
- 基金(160898)
- 研究(159197)
- 家(138906)
- 国家(137825)
- 科学基金(119393)
- 社会(102950)
- 社会科(97740)
- 社会科学(97718)
- 基金项目(85050)
- 省(79967)
- 自然(76827)
- 自然科(75066)
- 自然科学(75050)
- 自然科学基金(73753)
- 教育(72111)
- 划(68188)
- 资助(67734)
- 编号(63500)
- 成果(51309)
- 部(49623)
- 重点(47632)
- 发(44702)
- 创(44534)
- 教育部(43290)
- 国家社会(43141)
- 课题(42614)
- 人文(42000)
- 创新(41601)
- 期刊
- 济(139664)
- 经济(139664)
- 研究(101260)
- 中国(57861)
- 财(47110)
- 学报(46260)
- 管理(45850)
- 科学(44066)
- 融(43230)
- 金融(43230)
- 农(41412)
- 大学(35741)
- 学学(33647)
- 教育(29201)
- 农业(27793)
- 财经(25527)
- 技术(24976)
- 经济研究(23666)
- 经(21598)
- 业经(20563)
- 问题(18111)
- 理论(17206)
- 贸(16257)
- 实践(15587)
- 践(15587)
- 技术经济(15553)
- 图书(15051)
- 业(15030)
- 国际(14372)
- 世界(14218)
共检索到4692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詹原瑞 刘睿
作为巴赛尔新资本协议规定的七种操作风险损失类型之一,内部欺诈问题是我国银行业的一个重大风险来源。本文以部分国内银行的内部欺诈损失数据为样本,第一次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欺诈风险及其经济资本进行了估计。针对内部欺诈具有的低频率高损失的特征,作者借助极值理论中POT模型的重要性质对内部欺诈风险强度和频率进行了估计,并引入随机模拟抽样方法Bayesian MCMC对小样本条件下的POT模型参数进行估计。我们的研究表明,内部欺诈风险已经成为我国银行最主要的操作风险类型。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高丽君 丰吉闯 李建平
内部欺诈事件类型是中国商业银行最严重的操作风险类型。但由于操作风险本质特征和中国商业银行内部欺诈损失数据收集年度较短,数据匮乏,小样本数据容易导致参数结果不稳定。为了在小样本数据下进行更准确的度量,本文采用贝叶斯马尔科夫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在损失分布法框架下,假设损失频率服从泊松-伽马分布,而损失强度服从广义帕累托-混合伽马分布,分析后验分布的形式,获得中国商业银行不同业务线的内部欺诈损失频率和损失强度的后验分布估计,并进行蒙特卡罗模拟获得不同业务线内部欺诈的风险联合分布。结果表明,拟合结果很好,与传统极值分析法相比,基于利用贝叶斯的分析获得的后验分布可以作为未来的先验分布,有利于在较小样本下获...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张文
本文建立银行内部检查者和内部欺诈者之间的博弈模型,对影响内部欺诈型操作风险的各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模型表明,内部欺诈行为越难被发现,欺诈行为就越猖獗,而检查者所付出的成本也越高;内部激励惩罚在一定条件下才有效,而外部惩罚能够有效减少欺诈行为。实证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模型得到的结论。最后,本文就防范此类操作风险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内部欺诈 操作风险 博弈论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谢文轩
商业银行内部欺诈是导致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频发的重要原因。笔者运用进化博弈理论,建立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欺诈的进化博弈模型,通过对博弈模型的复制动态分析与稳定点分析,得出混合竞争策略与稳定进化策略产生的条件,并指出应通过完善银行内部权力制度和激励约束制度,促使"监督、不欺诈"这种高效稳定策略的出现。
关键词:
内部欺诈 进化博弈 复制动态 稳定点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志辉 樊莉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系统性风险的溢出效应受到普遍关注,同时也暴露出主流的风险度量方法VAR存在重大缺陷。论文借鉴最新的CoVaR方法以及分位数回归技术,衡量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溢价,实证研究发现:第一,国有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溢价大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二,无条件风险价值VaR和条件风险价值之间没有必然关联,以VaR为核心指标的现行监管政策不能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溢价;第三,银行的值不仅受金融体系共同风险冲击的影响,还受银行自身特质的影响。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宋清华 曲良波 陈雄兵
基于2000-2010年中国13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对中国商业银行规模、银行治理与风险承担关系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银行规模与风险承担呈U形关系;银行治理水平与风险承担呈负向关系;大型商业银行治理引起的风险承担比股份制商业银行高。因此,必须适当限制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加强商业银行的安全网建设,加大对大型、系统重要性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提高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的治理水平。
关键词:
商业银行 银行规模 银行治理 风险承担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欧阳资生 黄颖
内部欺诈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重大风险来源。本文针对内部欺诈具有的低频率高损失的特点,采用不同分布分段刻画其损失统计分布规律,对于低于和高于门限值的样本点,采用Box-Cox变换和全Paretian分布模型进行分析,然后采用贝叶斯估计对全Paretian分布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接着在此基础上对建立了一个内部欺诈风险度量模型,然后使用所构建的风险度量模型对操作风险在险风险值、经济资本和最大可能损失进行了测算,最后提出了防范操作风险的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尹志超 吴雨 林富美
本文基于中国2000~2010年123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研究了中国市场化进程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本文发现,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会增大商业银行风险。本文研究了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构成因素的影响,发现市场化提高了银行资产收益率水平,降低了资产收益率的波动,但也使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在对资本充足率的进一步研究中,本文发现资本充足率降低的原因是市场化过程中银行风险资产增加。本文还发现金融业市场化会降低资本充足率,同样是由于风险资产的增加,但对银行风险没有显著影响。此外,本文还发现存贷比和手续费收入占比的提高都会使银行风险加大,作用途径是降低资本充足率和增大业绩波动。而市场化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关键词:
市场化 商业银行 风险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余静文 吴滨阳
数字金融是信息技术、数据协作与传统金融服务模式相结合的新一代金融服务业态。随着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在科技赋能下加速了数字化转型步伐。基于2012-2018年中国84家代表性商业银行的数据,采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作为数字金融的代理变量,研究数字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有助于收敛系统性金融风险。数字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对数字金融的反应更加敏感,大型股份制银行和国有行则更加审慎,数字金融对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收敛作用最大。数字金融缓解了长尾客户缺乏抵押和征信不足的痛点问题,提高了中小银行风险识别能力,降低了风险管理成本,使其信贷决策更加科学。最后提出关于商业银行进一步提升数字化风险管理能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启示。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牟怡楠 陆能
中国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利率风险的巨大挑战,提升国内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是一个极具现实紧迫性的课题,而系统、动态地识别和度量利率风险,又是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面临的首要问题。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阐述,并以商业银行的实际缺口数据为基础,进行简单缺口、基准风险、利率敏感度、压力测试等方面的实证分析;对利率波动造成的商业银行债券资产价值损失进行估算;并结合我国的利率体制、银行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以及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等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
利率风险 识别和度量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蒲丹琳 鄢翥 肖小丹
以中国68家非上市银行和16家上市银行2007-2017年的数据为样本,检验注册会计师审计在抑制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风险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探究高质量的审计对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风险的具体影响。研究表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更高,更能有效抑制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股权集中度较高和处于法律保护水平较低地区的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更大,高质量的审计对其风险的抑制效果更强。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李海洪 李刚 胡金
本文基于中国52家商业银行2007~2012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和广义矩估计(GMM)研究方法,对中国银行业缓冲资本调节与资产风险变化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中国银行业缓冲资本调节与资产风险变化总体上互为正相关关系,对于缓冲资本水平低于4%的银行,两者之间则呈现负相关关系。因此,对于缓冲资本水平较高的银行,可以考虑适当增加风险资产,以提高资本的利用率;对于缓冲资本低于4%的银行,其缓冲资本具有一定的顺周期性,建议资本监督部门以4%缓冲资本水平为参考,对中国银行业的缓冲资本水平进行具体的指导。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郭桂霞 于丽洁
本文以2013~2017年中国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检验了发行或有资本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发行或有资本能够显著降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从整体上来看,或有资本的发行规模对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没有显著影响,但将银行杠杆率的影响纳入考虑后发现,高杠杆银行增加或有资本发行规模时具有显著的风险抑制效应,而低杠杆银行则相反。因此,应对不同杠杆率的银行发行或有资本的规模进行分类指导。
关键词:
商业银行 或有资本 风险承担 杠杆率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原擒龙 夏霖
国际贸易和国际结算业务中经常发生欺诈风险。本文从对一则信用证开证行对于客户的开证申请进行前期审查,发现欺诈疑点的案例进行分析着手,探讨了商业银行如何防范信用证欺诈风险。商业银行自身防范欺诈风险应注意进行专业化审查,注意了解客户,加强与代理行的选择和信息交流,健全银行内部管控与培训制度,如万一欺诈业务发生应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商业银行还应协助客户防范欺诈风险,应协助客户慎重选择交易伙伴,妥善签订贸易合同,及时跟踪合同及信用证执行进程,并协助客户进行专业培训。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梁伟 胡利琴 胡燕
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大案要案频繁发生,如何进行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已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重要的一环。鉴于操作风险独有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对操作风险进行评级的思想,并就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评级进行了探讨。本文采用网络分析法进行操作风险评级,并给出了关键风险指标和关键风险诱因及其权重,在此基础上对样本银行操作风险进行评级。
关键词:
操作风险评级 网络分析法 关键风险指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