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20)
- 2023(13780)
- 2022(11999)
- 2021(11366)
- 2020(9482)
- 2019(22055)
- 2018(21570)
- 2017(41229)
- 2016(22212)
- 2015(25121)
- 2014(24857)
- 2013(24738)
- 2012(22667)
- 2011(20608)
- 2010(20333)
- 2009(18470)
- 2008(17779)
- 2007(15115)
- 2006(13246)
- 2005(11525)
- 学科
- 济(91478)
- 经济(91386)
- 管理(59432)
- 业(55459)
- 企(44408)
- 企业(44408)
- 方法(42847)
- 数学(36984)
- 数学方法(36608)
- 中国(25225)
- 农(24549)
- 学(19790)
- 业经(19627)
- 财(19022)
- 贸(18825)
- 贸易(18814)
- 地方(18500)
- 易(18330)
- 农业(16616)
- 环境(14756)
- 理论(14610)
- 制(14424)
- 和(14161)
- 技术(13006)
- 银(12378)
- 银行(12333)
- 划(12204)
- 融(11970)
- 金融(11968)
- 行(11862)
- 机构
- 大学(318001)
- 学院(315950)
- 济(128296)
- 经济(125754)
- 管理(125280)
- 研究(110776)
- 理学(109255)
- 理学院(107966)
- 管理学(106132)
- 管理学院(105561)
- 中国(81283)
- 科学(69813)
- 京(68539)
- 所(55411)
- 财(54241)
- 农(51364)
- 研究所(51234)
- 中心(48486)
- 业大(48180)
- 财经(44867)
- 北京(43867)
- 范(43557)
- 师范(43172)
- 江(42997)
- 经(41039)
- 农业(40429)
- 院(40269)
- 经济学(38552)
- 师范大学(35363)
- 州(35186)
- 基金
- 项目(222555)
- 科学(175089)
- 基金(162634)
- 研究(161593)
- 家(142945)
- 国家(141828)
- 科学基金(121037)
- 社会(102050)
- 社会科(96762)
- 社会科学(96736)
- 基金项目(87151)
- 省(84351)
- 自然(79204)
- 自然科(77328)
- 自然科学(77306)
- 自然科学基金(75910)
- 教育(73257)
- 划(72271)
- 资助(67133)
- 编号(64714)
- 成果(51709)
- 重点(49886)
- 部(49390)
- 发(48111)
- 创(45766)
- 课题(44409)
- 创新(42701)
- 科研(42544)
- 国家社会(42372)
- 教育部(42154)
- 期刊
- 济(136198)
- 经济(136198)
- 研究(91733)
- 中国(55701)
- 学报(51291)
- 科学(48601)
- 农(46330)
- 管理(43797)
- 大学(38481)
- 财(37331)
- 学学(36172)
- 教育(33453)
- 农业(33200)
- 技术(25129)
- 融(22728)
- 金融(22728)
- 经济研究(22568)
- 业经(22001)
- 财经(20938)
- 问题(17968)
- 经(17938)
- 业(17892)
- 图书(16484)
- 资源(15792)
- 科技(15447)
- 贸(15061)
- 技术经济(14685)
- 理论(14568)
- 版(14089)
- 世界(13992)
共检索到4494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冯庆 孙根年
高级别旅游景区逐渐成为代表区域旅游发展水平的符号,其产生的品牌效应,不仅提高了游客到访率和重游率,还带动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本文从省际分布特征出发,以全国旅游百强景区和5A级景区为样本,构建了品牌景区形成系数方程,分析了内、外因素对形成品牌景区的影响。结果发现:(1)以高级别的5A级景区为基础,百强景区为对象,不同省份的品牌景区形成率差异较大,中部省份和部分西部省份品牌景区正在崛起;(2)以人口密度、人均GDP、交通区位为关键指标构建品牌景区形成率系数方程,定量分析了单因素和综合因素对品牌景区形成率的影响,其中,交通可达性和人口密度的边际贡献最大,分别是0.35和0.27;(3)根据形成率、旅...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牛永革 曾文君
因特网在中国的快速普及给目的地营销组织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目的地官方网站是一个重要的品牌化途径,而从品牌化角度研究我国旅游官方网站的信息内容,即如何使用品牌这一工具建立独特清晰的目的地形象,当前尚属于未探求的领域。该研究运用规范的内容分析方法评估我国5A级旅游网站品牌化现状,把我国5A级旅游网站划归为高品牌化、中品牌化和低品牌化三种类别,发现了目的地官方网站的品牌化有助于建立积极正向的目的地形象,并由此提出了重要的管理启示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冯庆 苏托兄 张如
目的地营销组织在塑造旅游地时投入大量资本,致力于提高旅游地品牌认知度,突出旅游地个性。然而,一些级别较高的旅游地由于拥有相似的旅游吸引物导致个性不鲜明,旅游者接待量较少。本文通过品牌个性和空间错位理论,在供需视角下,构建“旅游地投射-感知品牌个性”错位与匹配模型,并剖析二者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需求方面,基于旅游者感知个性,构建目的地品牌个性维度量表,通过赋值将旅游地个性划分为:个性鲜明(>0.10),个性较为鲜明(0.03~0.09),个性模糊(<0.03)。(2)供给方面,定量分析影响旅游地投射品牌个性的驱动因素,品牌认知度、交通区位、资本投入的贡献值均为负,表明对旅游地品牌个性的空间错位有积极优化作用,交通区位(-0.48)是缓解旅游地空间错位的主要因素,旅游地资本投入和品牌认知度的贡献度分别是-0.44和-0.29。(3)通过“旅游地投射-感知品牌个性”错位与匹配模型,发现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错位程度,并将旅游地划分为四种类型:双高型、个性鲜明-客流量低型、双低型、个性模糊-客流量高型。(4)以秦岭山地型和古镇型景区为例,从空间错位等级分布、等级演变、整体差异程度上揭示各因素的空间错位现象。本文从供需视角构建旅游地投射-感知品牌个性错位与匹配模型,为品牌个性地理化程度阈值判断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许春晓 莫莉萍
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值得深入研究。该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分析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与品牌知名度、品牌形象、品牌质量、品牌价值、品牌忠诚的结构关系,构建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驱动因素结构模型。以湖南省凤凰古城为案例,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得基础数据,分析发现:旅游目的地品牌知名度、品牌形象、品牌质量通过旅游目的地品牌价值与品牌忠诚对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产生显著影响,证实了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的二阶驱动因素模型。具体来看,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对品牌忠诚的影响最大,而旅游目的地品牌忠诚和品牌资产关联度最大。根
关键词:
旅游目的地 品牌资产 驱动因素模型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吴开军
本文从可视的世界级(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景观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级(国家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国家自然遗产、4A和5A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水利景区、国家湿地公园)景区品牌视角,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中国大陆31个省域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力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世界级景区品牌和国家级景区品牌权重比为9∶1,其中,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尤其重要,31个省域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力差别较大,四川以3.5872遥遥领先,天津以0.3105垫底,离散值达到3.2767,大体可分成"超强型、极强型、强型、一般型、弱型、...
关键词:
省域旅游目的地 品牌竞争力 可视景区品牌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欣瑞 李晋生
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推演构建了"顾客价值-顾客满意-品牌形象"三因素驱动品牌忠诚的概念模型,并以手机品牌为样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驱动因素影响品牌忠诚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顾客满意直接影响品牌忠诚;顾客价值通过顾客满意间接影响品牌忠诚;而品牌形象既直接影响品牌忠诚,又通过顾客价值和顾客满意间接影响品牌忠诚。三因素对品牌忠诚的驱动效应中,品牌形象最重要,顾客满意和顾客价值分列二、三位。
关键词:
品牌忠诚 顾客满意 顾客价值 品牌形象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胜芬
旅游地的品牌建设是以景区的品牌建设为基础的,为此要选择正确的景区进行品牌建设。从旅游地的角度,设计选择创建品牌旅游景区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程序和评价模型,不仅对旅游地品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旅游景区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钊 黄文杰
全局视角下长征红色旅游景区的时空演化规律揭示及跨区域协同路径提炼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关键。在长征红色旅游景区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文章以2005—2020年118个长征红色旅游景区为样本,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方法探析其时空格局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表明:(1)2005年以来,长征红色旅游景区的发展经历了基础开发阶段(2005—2012年)、快速增长阶段(2013—2017年)及内涵深化阶段(2018年至今),不同阶段表现为景区增长速度及发展质量的显著性差异。(2)长征红色旅游景区整体为集聚分布态势,集中分布于西南地区的四川、贵州两省以及西北地区的甘肃省,景区发展具有"大集中、小分散"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西多东少、南多北少的梯度差异格局。(3)长征红色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演化态势表现为由"单核主导型"向"双核引领型"转变,联核成轴的空间演化趋势明显。(4)长征红色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受地形地貌与河流水系、重大事件与资源禀赋、政策支持与交通条件、旅游形象与市场需求等内外生因素的共同作用。最后,据此为长征红色旅游景区的跨区域协同及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应措施。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文彤 王晨叶 张玉林
非遗进景区现已成为非遗保护传承的有效途径,而文旅融合的协同关系同样强调文化赋能旅游的重要作用。从需求侧出发探索旅游者非遗体验质量对旅游景区品牌感知评价的影响作用机制,成为非遗旅游景区品牌建设发展过程中值得重视的问题。文章以广州市陈家祠及佛山市祖庙景区为案例地,基于565份旅游者有效问卷数据,探索旅游者非遗旅游体验质量对地方性感知与景区品牌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旅游者体验质量越高,越易对非遗景区品牌作出积极性评价;此外,地方性感知在非遗旅游体验质量与景区品牌评价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凸显出非遗景区地方特色的重要性;非遗展演方式在非遗旅游体验质量对地方性感知的影响中起正向调节作用,相较于静态展示方式,非遗动态展演方式下的旅游者体验质量对地方性感知的促进作用更强,揭示了非遗展演方式对景区品牌增值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增强旅游者具身体验质量、挖掘景区特色地方性文化、融入动静兼容的非遗展演方式等景区品牌建设发展的优化策略建议,为实现文化赋能旅游的实践工作提供启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朱婷 黄丽
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124个城市为例,结合空间自相关和区域差异测度方法,选取2011年、2013年和2016年为研究时间节点,对长江经济带旅游景区时空分布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旅游景区分布的热点区和冷点区具有明显的时空继承性,且热点、冷点区空间集聚现象显著,地理邻近效应突出;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在长江经济带三大区域呈现不同结构模式,分别为极核式、点轴式、网络式;旅游景区的整体时空分布均衡程度不断增加,但区域内部差异显著:中游地区的旅游景区时空分布趋于均衡,下游和上游地区则呈现集中态势。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长江经济带旅游景区时空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资源稟赋、品牌塑造、创新意识等内在驱动力以及人口分布、经济发展、交通建设等外在驱动力。最后,提出了景区空间布局优化建议。
关键词:
旅游景区 时空分布 差异化 长江经济带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杨玉英 闫静 胡雨凯 王丹鹤 龚慧
根据入境旅游人次、客源结构、旅游收入和人均消费额四项指标,同时考虑到入境旅游业的功能定位,我们可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入境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划分为起步、发展、稳定和波动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入境旅游业分别主要承担着创汇、提升国家形象、传播中华文化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功能。同时在每个阶段发挥功能的过程中,中国的入境旅游业都受到国家政策和国际环境等不同宏观因素的驱动。为了促进中国更好地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更加有效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融合,通过入境旅游这个平台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下一步中国应重点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入境旅游的客源国进行拓展,加强旅游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机融合,以旅游业的发展来促进东中西部地区走上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
入境旅游 功能定位 宏观驱动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曹妍雪 李树民
文章运用DEA-Malmquist模型对2006—2015年间中国省区旅游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其中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包含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规模技术效率四个部分。结果表明:(1)技术进步是中国旅游生产率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中国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6.5%,技术效率年均增长为2.6%,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为3.8%。(2)除了北京-0.5%、福建-1.7%、海南-7.5%等三个地方旅游生产率年均呈负增长外,大多数省区旅游生产率都呈正向增长。(3)三大区域中,中西部地区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年均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晶晶
以江西婺源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安徽黄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福建武夷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游客为调查对象,运用基本分析、信度与皮尔森分析、因素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景区服务空间、品牌形象与游客满意度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景区服务空间、品牌形象和游客满意度之间关系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建议利用高标准的服务质量以及优质品牌形象与精准营销策略激发游客出行期待、利用微信微博运维互动力刺激生态旅游示范景区全面发力等措施,进一步提升生态旅游示范区品牌形象和服务空间,增强游客满意度。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管婧婧 俞璇
旅游者在景区内选择游览线路时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如沿途景观、游览耗时、体力支出、交通工具的花费和体验性等。本文运用联合分析法研究在多因素杂糅并存的情况下,各项影响因素对旅游者游线选择的效用。研究发现,对景区游客而言,沿途景观和交通方式体验性的效用价值较高,其次为游线的耗时。各项影响因素的效用在景区不同年龄层的游客间差异较为显著,而在不同性别游客间差异较小。本文进一步调查了游客对湿地、山地和平地等不同类型景区内交通的偏好,结果表明,虽然游客所偏好的交通方式存在差异,但在追求交通体验性上表现出共性。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程占红 程锦红 张奥佳
文章以五台山景区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游客低碳旅游认知及其非人口学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游客低碳旅游认知主要由6个隐变量构成,其关系密切程度依次是低碳住宿认知、低碳出行认知、低碳循环认知、低碳购物认知、低碳就餐认知、低碳游览认知。(2)影响因素由9个隐变量构成,其关系密切程度依次是社会参照规范、碳排放认知、制度约束感知、低碳成本认知、个体专业技能、外部条件认知、碳减排意识、人地价值观、个体-社会责任感,但是个体-社会责任感对游客低碳旅游认知无显著影响。(3)从游客认知角度看,五台山
关键词:
低碳旅游 认知 影响因素 五台山景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