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55)
2023(9954)
2022(8295)
2021(7693)
2020(6087)
2019(13881)
2018(13474)
2017(25115)
2016(13282)
2015(14987)
2014(14866)
2013(15043)
2012(14437)
2011(13589)
2010(13513)
2009(12311)
2008(12149)
2007(10519)
2006(9647)
2005(9112)
作者
(38993)
(32521)
(32487)
(30679)
(20836)
(15564)
(14707)
(12753)
(12573)
(11455)
(11410)
(10974)
(10600)
(10446)
(10308)
(10154)
(9717)
(9356)
(9340)
(9038)
(8314)
(7938)
(7840)
(7514)
(7333)
(7315)
(7138)
(7056)
(6573)
(6570)
学科
(70814)
经济(70757)
管理(33111)
(30808)
中国(25114)
方法(23548)
地方(22178)
(21347)
企业(21347)
数学(21005)
数学方法(20902)
(18619)
(14735)
贸易(14721)
业经(14514)
(14281)
地方经济(13104)
农业(12849)
(12370)
(12152)
金融(12151)
(11768)
银行(11756)
环境(11739)
(11709)
(11606)
(11182)
(10820)
(9377)
发展(9191)
机构
学院(196008)
大学(195512)
(93168)
经济(91625)
研究(79495)
管理(70392)
中国(61787)
理学(59524)
理学院(58720)
管理学(57984)
管理学院(57604)
科学(45873)
(43679)
(40616)
(39336)
研究所(36846)
中心(34464)
(31583)
财经(30947)
经济学(30327)
(28995)
北京(28801)
(28711)
(28328)
(28257)
师范(28012)
经济学院(27246)
业大(25132)
科学院(24897)
农业(24502)
基金
项目(128513)
科学(103064)
研究(95981)
基金(94716)
(83017)
国家(82372)
科学基金(69789)
社会(64514)
社会科(61385)
社会科学(61376)
基金项目(49140)
(47876)
教育(42515)
自然(41774)
(41353)
自然科(40797)
自然科学(40788)
自然科学基金(40057)
资助(38719)
编号(36910)
(34778)
成果(29914)
重点(29913)
(29662)
发展(28840)
(28373)
国家社会(28173)
中国(26990)
课题(26914)
(26728)
期刊
(108919)
经济(108919)
研究(66041)
中国(44656)
(30355)
科学(28928)
学报(28041)
管理(28032)
(26612)
(22111)
金融(22111)
教育(21622)
农业(21590)
大学(21482)
学学(20068)
经济研究(19042)
业经(17727)
技术(16096)
财经(15720)
问题(14487)
(13825)
(13602)
世界(12879)
国际(12503)
(12321)
资源(10666)
技术经济(9957)
商业(9453)
经济问题(9183)
(8996)
共检索到3141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郭美晨  
研究目标:考察2005~2019年中国品牌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动态演进趋势。研究方法:利用Dagum按子群分解的基尼系数法对中国品牌发展区域差异及其来源进行测算和分解,利用核密度估计法对其分布动态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中国品牌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区域内差异由大到小依次为西部、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中国品牌发展总体差异主要来自不同区域间品牌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无论是全国还是四大区域层面,中国品牌发展的绝对差异都在逐渐加大,在品牌发展水平整体提升的同时伴随着空间非均衡程度的加剧。研究创新:测度了中国品牌发展的区域差异及来源,刻画了其分布动态演进趋势。研究价值:为采取有针对性的区域品牌发展战略提供借鉴,并从品牌角度为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视角。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佛关  
本文在对品牌经济的重要作用、优化营商环境的必要性、营商环境是品牌经济发展的基础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我国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数据和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18年中国品牌500强数据,对我国不同省区市的营商环境和品牌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描述性与相关性分析,并进一步以地区品牌经济发展状况为被解释变量,以地区营商环境状况为解释变量,建立回归模型。研究表明,培育和创建良好营商环境是进行地区品牌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条件,地区营商环境的改善能促进地区品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因此,必须大力优化营商环境,通过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推进地区品牌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黄杰  
采用非径向、投入产出双角度窗口DEA模型测度出中国内地除西藏以外30个省份的绿色发展效率,通过Dagum基尼系数对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效率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和分解,并利用核密度函数对其演进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效率的总体区域差异呈明显的上升态势,其中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区域内差异显著增大;Dagum基尼系数分解显示,区域间差异和超变密度是中国绿色发展效率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区域内差异对绿色发展效率区域差异的贡献率正逐渐降低;核密度曲线反映出中国绿色发展效率的区域差异日趋扩大,各省份绿色发展效率之间存在梯度效应,部分地区呈现出明显的极化特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辰威   李庆雯   李华龙  
文章在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下构建了本土化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将其聚类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维度,进一步利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等方法,考察其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持续上升,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呈现良好趋势,但生态建设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短板;(2)中国可持续发展水平总体差异呈下降趋势,并具有鲜明的区域非均衡特征;(3)各地区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突出,东部-西部、东部-中部子群间差异较大,但呈现显著缩小趋势,并且子群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4)中国以及各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均存在σ收敛,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收敛速度差异显著;(5)各地区空间相关性不断增强,绝大多数省份位于“H-H”和“L-L”集聚板块,形成了以东部地区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高水平区域。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传明  尹秀  王林杉  
本文利用"腾讯互联网+"数字经济大数据平台公布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测度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长中游以及成渝这五大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运用Kernel核密度和空间Markov链揭示数字经济发展的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呈逐渐下降趋势,京津冀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的差异远远高于其他城市群,城市群间差异是数字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五大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的Kernel核密度存在多峰现象,说明数字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特征;邻近城市数字经济的发展对本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新   林春   张鑫   孙英杰  
文章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为基础,构建新动能视角下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尝试对我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状况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价。从综合评价来看,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处于稳定调整时期。东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但区域内发展不均衡,部分省份发展迟缓;中部地区次之,且区域内呈现梯度效应;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最低。从新动能水平来看,各省份普惠金融新动能发展不均衡,存在一定的“短板效应”。从区域差异来看,中国三大地区之间的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差距呈缩小趋势,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为区域间差异。从收敛性检验来看,全国整体发展表现出一定的收敛性,但区域内部收敛性较差,且各省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具有发展惯性及“俱乐部趋同”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薛龙飞  曹招锋  杨晨  
[目的]科学客观地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探寻全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以期为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农村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政策建议。[方法]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5个维度构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2009—2018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研究区域差异,并根据Markov链分析动态演进趋势。[结果]全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各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存在非均衡性,表现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分布特征;在区域内差距上,东部区域内差异最大且呈现逐渐扩大趋势;在地区间差距上,东部—西部地区间差距最大但呈现逐渐缩小趋势;从动态演进趋势来看,中国整体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处于由低阶段、中低阶段向中高阶段、高阶段快速发展提升的时期。[结论]充分考虑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结合资源禀赋协调区域差异,切实实现各地区乡村发展能力的提升和优化,保障乡村振兴的有序平稳进行。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吕荣杰  郝力晓  
科学有效测度人工智能发展水平是响应国家科技战略的有益尝试。运用熵权法,从制度环境、基础设施、技术创新和生产应用4个维度测度2003—2018年中国省际人工智能发展指数,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对其区域差异和动态演进进行进一步探究。结果表明,北京、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属于人工智能发展领跑者,山东、辽宁、天津、四川、重庆、湖南、湖北、陕西、福建属于追赶者,其余省份属于落后者;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区域差异较大,其中,东—西、东—中、东—东北差异是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东部地区内差异和西部地区内差异为次要来源;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可以分为2003—2006年、2007—2010年、2011—2014年和2015—2018年4个阶段;考察期内,东部地区人工智能发展呈现出扩展效应,东北地区呈现出两极分化效应,中部地区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相当,西部地区呈现出多极化效应。结论可为健全科技评价体系提供理论参考,为研究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提供实证数据,为系统布局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优势提供政策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承佳  李忠祥  
文章在探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逻辑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8个维度、60个基础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测算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非均衡性。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数字经济发展面临“数字鸿沟”问题,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且呈逐步缩小趋势;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呈上升趋势,但未出现极化现象;三大地区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同样存在非均衡性,且中部地区出现极化现象。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蔡迎旗   张春艳  
构建学前教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10-2020年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对全国、各地区、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学前教育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核密度估计对学前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偏低,但提升迅速,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发展尤为快速;学前教育发展的区域均衡性增强,但中部地区与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差距扩大,中部地区的两极化趋势加强,西部各省差异趋于扩大,出现两极化现象。应强化省级政府的统筹作用,确保学前教育经费投入,补齐师资队伍短板,助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据各地发展现状精准施策,促进自主发展,最终实现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许庆  刘进  熊长江  
研究目标:测度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并探析其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研究方法:运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oran's I指数和Markov链考察中国农村基础设施的区域差异与动态演进。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整体上不断提高,地区间差异是造成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各个区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极化现象,全国及东部地区绝对差异扩大,东西部地区绝对差异缩小。东中西部各省份呈现出“高-高”“低-低”集聚的趋势,低水平地区逐渐向邻近高水平地区转移。研究创新:揭示出中国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分布动态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价值:加深对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格局的认知,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刚  宫汝娜  冯冬发  
文章在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我国30个省份2005—2021年的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和收敛性分析法探讨了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和收敛性特征。研究表明:从区域差异来看,我国各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主要来自组间差异,尤其是低质量组与中高质量组之间的差异;从动态演进趋势来看,各省份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样本时期内均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低质量组与中高质量组之间的差距相对明显,中高质量组之间的界限相对模糊;从收敛性特征来看,不同分组的收敛模式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梅娟  余东华  
文章基于复合熵值法从八个维度构建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指数,对2007—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方法,对其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进行实证研究,并运用方差分解法探究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第一,样本期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上升,但区域差异较大,其空间分布与“胡焕庸线”相契合,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格局。第二,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东部地区与其他三个地区的区域间差异始终较高,东西部地区的区域间差异贡献最大;区域内差异中,东西部地区的差异显著高于东北、中部地区,且西部地区有扩大趋势;超变密度的影响也不断增强。第三,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差距的主要驱动力分别为融合发展、速度效益、结构优化、营商环境。创新驱动、品质品牌、营商环境逐渐成为未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对于缩小地区差距、协调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申晨  李胜兰  代丹丹  
文章采用包含非合意产出的Super-SBM模型,在测算中国1997—2014年各省区市工业环境效率值的基础上探讨其区域变化趋势和空间特征,并借助收敛分析工具考察中国工业环境效率区域差异的变化性。分析结果表明:(1)全国效率水平时间上呈上升的动态变化趋势,空间上呈"东高西低"的非均衡特征;(2)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工业环境效率高且相对稳定,中部近年来借助于国家经济政策扶持效率值逐渐上升,西部地区整体偏低且趋于分化;(3)省际间的差异性随时间推移先缩小后扩大,仅东部地区内部收敛趋势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申晨  李胜兰  代丹丹  
文章采用包含非合意产出的Super-SBM模型,在测算中国1997—2014年各省区市工业环境效率值的基础上探讨其区域变化趋势和空间特征,并借助收敛分析工具考察中国工业环境效率区域差异的变化性。分析结果表明:(1)全国效率水平时间上呈上升的动态变化趋势,空间上呈"东高西低"的非均衡特征;(2)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工业环境效率高且相对稳定,中部近年来借助于国家经济政策扶持效率值逐渐上升,西部地区整体偏低且趋于分化;(3)省际间的差异性随时间推移先缩小后扩大,仅东部地区内部收敛趋势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