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373)
- 2023(18304)
- 2022(15192)
- 2021(14087)
- 2020(11989)
- 2019(27691)
- 2018(27343)
- 2017(52407)
- 2016(28339)
- 2015(32576)
- 2014(32792)
- 2013(32226)
- 2012(29554)
- 2011(26587)
- 2010(26645)
- 2009(24978)
- 2008(24615)
- 2007(21796)
- 2006(19256)
- 2005(17578)
- 学科
- 济(133957)
- 经济(133818)
- 管理(78455)
- 业(75029)
- 企(60149)
- 企业(60149)
- 方法(56576)
- 数学(49962)
- 数学方法(49212)
- 中国(35880)
- 农(33867)
- 财(29525)
- 业经(27432)
- 学(27349)
- 地方(27019)
- 贸(23449)
- 贸易(23435)
- 制(22771)
- 易(22761)
- 农业(22731)
- 理论(19335)
- 银(18778)
- 银行(18722)
- 融(18621)
- 金融(18618)
- 和(18399)
- 行(17880)
- 环境(17628)
- 务(17583)
- 财务(17510)
- 机构
- 大学(414834)
- 学院(413008)
- 济(178521)
- 经济(175074)
- 管理(155184)
- 研究(146220)
- 理学(133444)
- 理学院(131897)
- 管理学(129279)
- 管理学院(128519)
- 中国(110779)
- 科学(89089)
- 京(88546)
- 财(79393)
- 所(75022)
- 农(71135)
- 研究所(68216)
- 中心(65959)
- 财经(63393)
- 江(61581)
- 业大(61374)
- 经(57574)
- 经济学(56272)
- 北京(56224)
- 农业(56001)
- 范(53523)
- 师范(52903)
- 院(52160)
- 经济学院(50491)
- 州(48596)
- 基金
- 项目(273281)
- 科学(214917)
- 基金(199805)
- 研究(195629)
- 家(175944)
- 国家(174564)
- 科学基金(148749)
- 社会(125405)
- 社会科(118874)
- 社会科学(118844)
- 省(105037)
- 基金项目(103967)
- 自然(96539)
- 自然科(94364)
- 自然科学(94333)
- 自然科学基金(92648)
- 教育(90768)
- 划(89329)
- 资助(83840)
- 编号(77642)
- 成果(63533)
- 重点(62360)
- 部(60954)
- 发(59559)
- 创(56016)
- 课题(54397)
- 国家社会(52992)
- 科研(52761)
- 创新(52596)
- 教育部(52172)
- 期刊
- 济(197529)
- 经济(197529)
- 研究(123861)
- 中国(80940)
- 学报(67147)
- 农(64760)
- 财(61991)
- 科学(61772)
- 管理(58716)
- 大学(50901)
- 学学(47989)
- 农业(44005)
- 教育(42319)
- 技术(37907)
- 融(36717)
- 金融(36717)
- 经济研究(33505)
- 财经(32058)
- 业经(30026)
- 经(27749)
- 问题(25873)
- 业(24432)
- 统计(22968)
- 贸(22131)
- 技术经济(21756)
- 世界(20512)
- 策(20209)
- 版(19767)
- 国际(19698)
- 决策(18380)
共检索到6203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龙 贾墨晗 金光照
从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出发,聚焦与经济增长相关的人口条件,对同为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印度目前在发展水平上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中国,与中国在同一经济发展水平起点上比较时,其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程度高于中国、相应时段长于中国的人口红利窗口;由于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参与率大幅低于中国,印度劳动力规模在21世纪前半叶都不会超过中国,中国可凭借较高的劳动参与率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劳动力大国的地位;中国在人力资本存量以及人口城市化进程上的比较优势极为明显。中国进入人口与经济总量“双第二”的阶段后,在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时,尤其要把人力资本存量优势等,转化为劳动生产率及劳动参与率的优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运峰
文章以C-D生产函数为例,说明了非规模报酬不变技术的索洛模型仍然存在稳定状态。该稳定状态下,总资本和总产出以相同速度增长,但增长速度不等于人口增长率。人均资本和人均产出增长特性则与规模报酬性质有关。如果技术具有规模报酬递增性质,人口增长也能通过资本积累引起人均资本和人均产出的增长;反之,如果技术具有规模报酬递减性质,人口增长则会通过资本积累引起人均资本和人均产出的减少。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原新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是我国既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包括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五个方面。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口规模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杰伟 吴思栩
基于中国2001—2016年城市级别数据,将人口规模纳入互联网与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重新估计了互联网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平均而言,互联网能提高中国城市的经济增长率,但结果并不稳健,原因在于互联网对人口规模较小的城市影响不显著或者影响为负。第二,城市人口规模越大,互联网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强。第三,互联网的网络效应可以解释这种强化作用。门槛回归的结果显示存在两个门槛值,分别为7.72%和14.32%,只有当渗透率超过7.72%时,互联网才能显著地促进城市经济增长。门槛回归结果表明,即使在平均渗透率较低的中西部,互联网对其大城市经济的促进作用仍大于平均渗透率较高的东部小城市。因此,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投资应在城市或者城市群层面上进行,以兼顾效率和地区的平衡发展。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齐明珠
中国和印度在人口和经济发展方面有很多共同点,但人口特征及变化趋势又有很多不同,这将对两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同影响。文章采用历史增长核算法,将经济增长分解为三个贡献要素,即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的增长、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及劳动力利用效率的增长,对中国和印度过去20年的人口与经济变化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和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同为印度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劳动力利用效率的下降对两国的经济增长贡献度均为负。文章认为,为应对我国未来劳动力减少的挑战,在非充分就业率较高且产业升级要求迫切之时,应寻求降低非充分就业率,力求真正提升劳动力的利用率,并积极关注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实现。
关键词:
人口变化 劳动力 经济增长 中国和印度
[期刊] 征信
[作者]
徐诺金
基于我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对我国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后两个阶段的经济增长规律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新时代下我国经济增长前景。研究表明,新时代下我国人口数量红利已经消失,转而进入人口负债阶段;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未来经济增长更多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基于年龄分布和就业分布的人口结构红利和制度改革是新时代下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源泉。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高等教育的收益不高,推广高等教育对经济的直接支持作用有限。外部需求减少和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对我国外向型经济产生冲击,新时代下这一因素的负面影响还将持续。基于以上发现,为促进中国经济更有质量地运行在合理区间,从挖掘人口数量红利、收取就业结构红利、扩大人口质量红利、注意转向改革红利和开放红利五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智新 梁翠
虽然在学界"人口规模"假说和"资源诅咒"假说至今还没有取得共识,但在当今人口危机和资源危机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人口规模与资源禀赋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显得尤为紧迫。我国是否存在"人口规模"假说和"资源诅咒"假说?本文构建了新兴古典经济学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得出以下结论:两种假说在中国根本不存在;无论人口规模或资源禀赋状况如何,不同地区均可通过交易效率传导机制实现经济增长。具体来说,不同人口规模或资源禀赋的地区可以积极探索制度改革,提高社会分工水平,大幅改善交易效率,诱导不同类型的社会实验和组织创新,就有可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实现区域经济增长。这些结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界存在的争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
关键词:
人口规模 资源禀赋 经济增长 交易效率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洪勇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这是人类历史上主要经济体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在30多年增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始终伴随着投资的高速增长,资本形成率较高。但这与新古典增长理论是相违背的,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投资率的提高仅仅只能提高人均稳态产出水平,不具有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穆光宗 侯梦舜 郭超 张雅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既是为了人,也需要依靠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意味着这是一场激发人口巨大潜能和力量,全人口共同参与、共同发展与共同富裕的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全面和最深刻的社会转型与变革。人口规模巨大一方面蕴含着人口力量大、人力资本提升、人口城镇化水平提高等优势和机遇,另一方面也存在人口压力大、生育率极低、人口结构失衡、城镇化质量不高、婚姻家庭出现新问题等风险和挑战。优化人口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把握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应对少子化老龄化,打造全人口、全过程、全方位和谐社会,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有利的人口条件。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刘大志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核心和基础地位。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刻理解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在巨大的人口规模之下,我国既存在着人口数量与市场规模所带来优势与机遇,也面临着人口结构与发展质量所存在的风险与挑战。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应以人的现代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现代化建设实践与人的发展需求充分结合,通过引导生育权回归自主,优化教育、养老等公共资源供给,满足老龄人群多层次需求、畅通人的城镇化发展之路,走出一条适合我国人口规模与结构特点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关键词:
人口规模巨大 中国式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穆光宗 侯梦舜 郭超 张雅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既是为了人,也需要依靠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意味着这是一场激发人口巨大潜能和力量,全人口共同参与、共同发展与共同富裕的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全面和最深刻的社会转型与变革。人口规模巨大一方面蕴含着人口力量大、人力资本提升、人口城镇化水平提高等优势和机遇,另一方面也存在人口压力大、生育率极低、人口结构失衡、城镇化质量不高、婚姻家庭出现新问题等风险和挑战。优化人口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把握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应对少子化老龄化,打造全人口、全过程、全方位和谐社会,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有利的人口条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宋健
党的二十大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特别是如何发挥科技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本刊编辑部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组织了系列专题笔谈进行深入探讨,以飨读者。本期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角度展开。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桂新 干一慧
文章以哈佛模型为基础,利用中国31个省份19902015年每隔5年的面板数据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总人口增长率、少儿人口增长率及少儿抚养比增长率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统计意义上显著的负面影响;就业人口比重增长率、劳动参与率增长率、老年人口增长率及老年抚养比增长率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目前阶段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尚未形成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但未来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不可避免。所以既要正确评估目前人口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桂新 干一慧
文章以哈佛模型为基础,利用中国31个省份1990~2015年每隔5年的面板数据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总人口增长率、少儿人口增长率及少儿抚养比增长率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统计意义上显著的负面影响;就业人口比重增长率、劳动参与率增长率、老年人口增长率及老年抚养比增长率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目前阶段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尚未形成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但未来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不可避免。所以既要正确评估目前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又要未雨绸缪,从整个社会系统出发制定应对老龄化的综合对策。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郭晔
本文在Romer(1990)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以加入能源因子和将技术因子与能源、劳动力相融合为特征,得到更贴近现实的反映经济增长的产出方程式。通过检验中国和印度1965~2004年间的实证数据,运用VAR模型、Johansen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等方法,对两国的能源及技术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和短期动态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长期中,加入技术变量的能源因素与经济增长的弹性关系,中国表现为负,而在印度为正;技术对于经济增长的总体贡献,印度高于中国。短期中,能源与技术因素的短期波动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影响较强;而资本的短期波动对印度的经济增长影响较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