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36)
- 2023(13103)
- 2022(11282)
- 2021(10614)
- 2020(8704)
- 2019(20259)
- 2018(20031)
- 2017(38666)
- 2016(20667)
- 2015(23381)
- 2014(23181)
- 2013(23304)
- 2012(21501)
- 2011(19551)
- 2010(19050)
- 2009(17057)
- 2008(16248)
- 2007(13805)
- 2006(11901)
- 2005(10414)
- 学科
- 济(86844)
- 经济(86751)
- 管理(59739)
- 业(53997)
- 企(43570)
- 企业(43570)
- 方法(41848)
- 数学(37149)
- 数学方法(36839)
- 中国(24794)
- 农(21793)
- 财(19760)
- 贸(18233)
- 贸易(18225)
- 学(18156)
- 业经(17787)
- 易(17767)
- 环境(17297)
- 地方(15175)
- 制(14748)
- 农业(14615)
- 和(14128)
- 银(13765)
- 银行(13730)
- 行(13157)
- 融(12829)
- 金融(12828)
- 划(12827)
- 技术(12521)
- 理论(12208)
- 机构
- 大学(296859)
- 学院(292980)
- 济(126541)
- 经济(124280)
- 管理(119568)
- 理学(104696)
- 理学院(103600)
- 管理学(102087)
- 管理学院(101576)
- 研究(100927)
- 中国(76043)
- 京(63063)
- 科学(60752)
- 财(54001)
- 所(49560)
- 研究所(45685)
- 财经(44783)
- 中心(44508)
- 农(43723)
- 业大(42574)
- 经(41111)
- 北京(40323)
- 经济学(39305)
- 江(38392)
- 范(37507)
- 师范(37210)
- 院(36770)
- 经济学院(35659)
- 农业(34329)
- 财经大学(33744)
- 基金
- 项目(207464)
- 科学(164456)
- 基金(153941)
- 研究(151785)
- 家(134094)
- 国家(133070)
- 科学基金(114682)
- 社会(98008)
- 社会科(93095)
- 社会科学(93074)
- 基金项目(81909)
- 省(77260)
- 自然(74099)
- 自然科(72405)
- 自然科学(72391)
- 自然科学基金(71096)
- 教育(68303)
- 划(65991)
- 资助(63374)
- 编号(60098)
- 成果(47428)
- 部(47204)
- 重点(45898)
- 发(43989)
- 创(42973)
- 国家社会(41218)
- 教育部(40887)
- 课题(40484)
- 创新(40162)
- 科研(39765)
- 期刊
- 济(130652)
- 经济(130652)
- 研究(88208)
- 中国(50318)
- 学报(44844)
- 科学(42932)
- 管理(42485)
- 农(38723)
- 财(37627)
- 大学(34146)
- 学学(32145)
- 教育(27980)
- 农业(27809)
- 融(23894)
- 金融(23894)
- 技术(23437)
- 经济研究(22932)
- 财经(21296)
- 业经(20313)
- 经(18225)
- 问题(16759)
- 业(15124)
- 图书(14658)
- 理论(14498)
- 贸(14439)
- 技术经济(14362)
- 科技(13984)
- 世界(13422)
- 商业(13115)
- 资源(13078)
共检索到4156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马蓉 张忠杰
文章基于隐含碳视角,利用201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和能源消耗相关数据,对各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进行了系统核算,并将碳排放效应分解为内部效应、反馈效应和溢出效应。结果显示:(1)2012年各行业完全碳排放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完全碳排放量最大。(2)一般情况下,各行业碳排放的溢出效应最大,内部效应次之,反馈效应最小。(3)建筑业对其他行业的碳排放溢出效应较大,其他行业对煤炭采选行业、石油炼焦和核燃料加工行业、化工行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行业存在较大的碳排放溢出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文章利用201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和能源消费相关数据,理论和实证研究了国际贸易对中国各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总体来说,2012年中国是隐含碳净出口国;对大部分行业来说,隐含碳出口量也大于进口量。由于存在大量产品进口加工之后再出口的现象,因此隐含碳出口量较大的行业进口量也较大。(2)在保持隐含碳贸易量不变的情况下,一个行业隐含碳贸易量份额的增加量等于其他所有行业的减少量之和。
关键词:
国际贸易 碳排放 能源消费 投入产出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文章利用201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和能源消费相关数据,理论和实证研究了国际贸易对中国各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总体来说,2012年中国是隐含碳净出口国;对大部分行业来说,隐含碳出口量也大于进口量。由于存在大量产品进口加工之后再出口的现象,因此隐含碳出口量较大的行业进口量也较大。(2)在保持隐含碳贸易量不变的情况下,一个行业隐含碳贸易量份额的增加量等于其他所有行业的减少量之和。
关键词:
国际贸易 碳排放 能源消费 投入产出模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邓光耀 张忠杰
文章基于2002年、2007年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相关数据,利用投入产出分解模型,研究了29个行业和三大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各行业能耗绝对量、直接能耗系数和完全能耗系数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呈现递减的趋势。(2)从29个行业的合计值来看,溢出效应最大,内部效应次之,反馈效应最小,但是对部分行业则有可能内部效应最大,例如煤炭采选业等行业。(3)无论是总效应还是细分值,第二产业能源消费的内部效应最大,反馈效应次之,溢出效应最小,但是第三产业能源消费的溢出效应最大,内部效应次之,反馈效应最小。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邓光耀 张忠杰
文章基于2002年、2007年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相关数据,利用投入产出分解模型,研究了29个行业和三大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各行业能耗绝对量、直接能耗系数和完全能耗系数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呈现递减的趋势。(2)从29个行业的合计值来看,溢出效应最大,内部效应次之,反馈效应最小,但是对部分行业则有可能内部效应最大,例如煤炭采选业等行业。(3)无论是总效应还是细分值,第二产业能源消费的内部效应最大,反馈效应次之,溢出效应最小,但是第三产业能源消费的溢出效应最大,内部效应次之,反馈效应最小。因此从节约能源角度,有必要大力发展低能耗行业,并注意其关联行业(产业)的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柴宁 赵涛 林涛
分析了我国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其他行业及生活消费(2000~2009年)的能源消耗与其所产生的碳排放的灰色关联度,根据灰色关联度的计算,找出了影响碳排放的关键能源因素,引入了含有趋势系数的灰色关联度,进一步分析了能源消耗增长率与碳排放增长率的关系,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各行业的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碳排放 能源消耗 灰色关联度 趋势系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潘伟 胡程
我国经济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的经济产出,同时,伴随着非期望产出——碳排放。不同行业由于能源消费量、能源结构各不相同,碳排放情况有很大区别。为研究不同行业碳排放驱动因素,文章采用我国各行业2003—2016年不同种类能源的消耗量分别计算行业碳排放量,然后用LMDI法分解了不同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量的驱动因素,并根据分解结果讨论了2008年经济危机对我国碳排放量的影响。结果发现:(1)我国碳排放的驱动因素主要是人均经济产出拉动碳排放,其次是能源强度效应的抑制作用和人口规模效应的促进作用,能源结构效应作用不太明显;(2)我国目前的碳排放减排措施主要作用于提高能源效率,除工业外,其他行业并没有达到改变能源结构的层面;(3)经济危机大大降低了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直接导致能源强度由抑制作用转为促进作用。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齐亚伟
本文测算了2000~2010年中国30个省市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并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将碳排放总量分解为GDP、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等4个因素,以此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规模效应、技术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区域空间结构效应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规模效应是促进碳排放增加的决定因素;技术效应是抑制碳排放增加的最重要力量;产业结构效应和区域空间结构效应对碳排放的作用方向尚不稳定,但对碳排放增加有一定的拉动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彭武元 姚烺亭
首先对中国1994—2017年不同行业的终端能源消费CO_2排放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LMDI分解方法将各行业CO_2排放的变化量分解为5个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济产出是促进各行业CO_2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能耗强度则是抑制行业CO_2排放的主要因素,能耗碳排放强度、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因素在不同行业中对CO_2排放的作用机制不同。总体而言,各个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中国CO_2排放量快速增长的局面,但是对各行业CO_2排放的抑制作用还比较有限。最后,分别就各行业的碳减排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彭武元 姚烺亭
首先对中国1994—2017年不同行业的终端能源消费CO_2排放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LMDI分解方法将各行业CO_2排放的变化量分解为5个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济产出是促进各行业CO_2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能耗强度则是抑制行业CO_2排放的主要因素,能耗碳排放强度、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因素在不同行业中对CO_2排放的作用机制不同。总体而言,各个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中国CO_2排放量快速增长的局面,但是对各行业CO_2排放的抑制作用还比较有限。最后,分别就各行业的碳减排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叶明霞 陈锦华 熊一鹏
以投入产出法为基础,建立了行业总产出乘数、直接就业系数、综合就业系数、向后关联系数、向前关联系数和成本利税率等评价第三产业就业潜力的相关指标,相关实证结果表明批发贸易和餐饮以及交通运输邮电业是影响就业增加的关键行业。
关键词:
就业潜力 投入产出法 影响力系数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赵巧芝 闫庆友 何永贵
差异化的产业减排激励政策是中国低碳经济转型中的重要课题。基于投入产出方法,本文对不同情景下的行业减排效果进行了模拟分析,发现:(1)国民经济中的高碳行业包括4个全过程型、15个传导型和6个表观高碳型。(2)在不同情景中的减排效应差异显著。强度减排方面,传导型行业降幅最大,其次是全过程型,最后是表观高碳型;绝对减排效果方面,全过程型高碳行业效果最优良,其次是表观高碳型,传导型的绝对减排效果最差。在行业减排激励政策制定中,选择重点扶持行业应重点关注其减排效果差异型特征。(3)减排技术进步是推动中国行业低碳转型的关键和潜力点。但短期内,减排技术进步的减排效应仍不足以抵消最终需求规模上升引起的增长效应;随着技术进步幅度增强,最终将带动碳排放总量下降。中国减排政策制定和目标分解中,应注重长、短期激励政策的协同安排。
关键词:
减排效果 产业碳排放 投入产出方法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赵巧芝 闫庆友 何永贵
差异化的产业减排激励政策是中国低碳经济转型中的重要课题。基于投入产出方法,本文对不同情景下的行业减排效果进行了模拟分析,发现:(1)国民经济中的高碳行业包括4个全过程型、15个传导型和6个表观高碳型。(2)在不同情景中的减排效应差异显著。强度减排方面,传导型行业降幅最大,其次是全过程型,最后是表观高碳型;绝对减排效果方面,全过程型高碳行业效果最优良,其次是表观高碳型,传导型的绝对减排效果最差。在行业减排激励政策制定中,选择重点扶持行业应重点关注其减排效果差异型特征。(3)减排技术进步是推动中国行业低碳转型
关键词:
减排效果 产业碳排放 投入产出方法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王兵 於露瑾 杨雨石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BML生产率指数对2003~2010年中国37个工业行业碳排放约束下的传统能源效率指标进行了测度和分解。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技术进步、资本和劳动对能源的替代及产出结构变化提高了能源效率,产出结构效应的贡献最大,劳动对能源替代的作用最小;能源结构效应是阻碍能源效率增长的主要因素,技术效率恶化对能源效率的增长具有抑制作用;分行业看,轻工业能源效率普遍高于重工业,结构效应差异是带来能源效率差异的最主要原因。
关键词:
能源效率 二氧化碳排放 BML生产率指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原嫄 李国平 孙铁山 吴爱芝
依据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对2001年和2009年制造业各行业大类在八大区域尺度上的份额变化进行对比讨论和聚类分析,初步得到以下结论:1研究时段内的制造业产业转移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为主体;2主要转移路径表现为自东向西、自沿海向内陆的特征,特别是劳动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均由制造业原本发达地区向次发达地区转移,已经进入产业优势的分散化阶段,而技术密集型行业仍处在自西向东、由次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集聚发展阶段;3自东向西的区域转移路径是研究时段内制造业转移的主要趋势,主导着制造业整体的区域转移过程。因此,总体而言,当前的制造业正在由现有发展高地逐步转向发展水平次优地区进行梯度转移,实质上是制造业优势在空间上渐次分散化和均等化的过程,并且涉及近距离的扩散式转移和跨越式转移等多个空间层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