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34)
2023(9103)
2022(7845)
2021(7419)
2020(6190)
2019(14653)
2018(14114)
2017(26782)
2016(14510)
2015(16734)
2014(16560)
2013(16822)
2012(15939)
2011(14670)
2010(14496)
2009(13604)
2008(13593)
2007(12135)
2006(10308)
2005(9430)
作者
(43227)
(36478)
(36470)
(35081)
(23081)
(17540)
(16660)
(14267)
(13725)
(12620)
(12553)
(12151)
(11614)
(11602)
(11543)
(11488)
(11047)
(10800)
(10527)
(10428)
(9086)
(9025)
(8830)
(8315)
(8275)
(8268)
(8009)
(7753)
(7370)
(7277)
学科
(69179)
经济(69121)
管理(35444)
(34587)
方法(33315)
数学(30504)
数学方法(30275)
(25540)
企业(25540)
中国(20399)
(17586)
(15540)
贸易(15534)
(15122)
(14808)
(13776)
地方(12777)
业经(11863)
农业(11507)
(11404)
环境(10225)
(10162)
银行(10139)
(9922)
金融(9920)
(9761)
(9523)
(8546)
(8376)
(8225)
机构
大学(221407)
学院(216872)
(100239)
经济(98484)
研究(82047)
管理(79524)
理学(68712)
理学院(67778)
管理学(66697)
管理学院(66277)
中国(62192)
科学(49372)
(47854)
(42630)
(42088)
研究所(38687)
(37977)
中心(36495)
财经(34773)
经济学(33402)
业大(31840)
(31806)
北京(30639)
(30471)
经济学院(30401)
农业(30257)
(29214)
(29144)
师范(28892)
财经大学(25925)
基金
项目(145609)
科学(115306)
基金(109381)
研究(103333)
(96646)
国家(95980)
科学基金(81057)
社会(68228)
社会科(64937)
社会科学(64917)
基金项目(57816)
(53051)
自然(51869)
自然科(50723)
自然科学(50705)
自然科学基金(49818)
教育(46619)
(46494)
资助(45216)
编号(39287)
(34051)
重点(33512)
(31977)
成果(31941)
国家社会(29906)
中国(29482)
(29462)
教育部(28969)
科研(28377)
创新(27848)
期刊
(104264)
经济(104264)
研究(66088)
中国(39471)
学报(35357)
(33463)
科学(33178)
(31744)
管理(26480)
大学(26173)
学学(24686)
农业(22944)
经济研究(18579)
(18531)
金融(18531)
财经(17596)
教育(17196)
技术(16798)
(15280)
问题(14867)
业经(14505)
(14404)
(13766)
世界(12491)
国际(12440)
技术经济(11619)
统计(11555)
资源(11116)
(10224)
(9859)
共检索到3171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苏理云  柳洋  彭相武  
离婚率的上升既有深刻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也凸显了现阶段人们价值观的变化。文章在对离婚率的区域差异性、空间聚集性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中国离婚问题的区域特性和时空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中国离婚问题的空间演变规律。研究发现:中国各省级行政区离婚率的高、低在空间上呈现出非随机分布;从全局来看,中国各省离婚率一直存在高—高型聚集或低—低型聚集;从各省离婚率的局部聚集特征可以看出,高—高型主要集中在东北3省,低—低型主要集中在我国南部及东南沿海等省份;2004~2012年间,离婚率属于高—高型且显著的热点地区逐渐集中在黑龙江、辽宁、吉林,离婚率属于低—低型且显著的冷点地区从6个减少到只剩1个。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徐安琪,叶文振  
本文在综述西方学者关于离婚率地区差异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包括社会聚合力和家庭结构等五个变量在内的解释我国离婚率地区差异的理论模型。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家庭结构尤其是子女对父母婚姻关系的稳定作用最大 ,由城市化水平、人口流动系数等指标组成的反映社会聚合力的复合变量也与离婚率呈显著相关。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在军  刘帅宾  马志飞  宋伟轩  
婚姻是人口再生产必要的社会关系,维系着社会的安定和谐,而离婚的空间特征是社会地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以2005-2014年间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离婚率变化为数据源,结合传统数理分析和空间计量分析方法探究其空间依赖性与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1)2005-2014年间地区间离婚差异不断缩小,离婚水平空间分布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异态势;(2)地区间离婚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是由地理邻近和网络社会空间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地区间离婚现象的高低分异与特定地理的社会经济及文化等因素有关;(3)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冲  万新月  
住房作为每个家庭的必需品,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而离婚率作为婚姻稳定性的综合反映,是否会对住房价格产生影响,值得关注.基于2003年~2017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离婚率对住房价格的影响,结果表明:1)离婚率对住房价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离婚率每上升一个千分点,住房价格上涨6.26%,说明离婚率攀升不仅代表婚姻市场不稳定,而且容易造成住房价格快速上升.2)依据中国房地产调控政策,进行分时段模型估计,结果表明2003年~2009年、2010年~2017年中国离婚率对住房价格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其影响程度呈现下降(从0.130 7到0.041 8).因此以政府为主体,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仍然是未来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3)中国离婚率对住房价格的影响始终不具备空间溢出效应,即本省(邻省)离婚率对邻省(本省)住房价格影响不显著,这可能与住房价格较强的空间集聚性和房地产政策的户籍限制有关.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徐安琪,茆永福  
本文通过对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各国离婚率的比较,发现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的离婚率位居世界前列,而且近20年来与全国其他地区不同,未呈上升趋势,反而稳中有降。作者认为该地区的高离婚率是伊斯兰教文化、民族风俗及其婚姻制度的演绎和延伸,并分析了早婚制、父母定婚制、内婚制、从夫居制与母系庇护所、低成本婚姻经营制和离婚自由制对该地区离婚率的重要影响,同时对该地区离婚率的趋势和社会控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宋瑛  
离婚,既是家庭纠纷,也是一个社会现象,所以离婚率是反映一个国家家庭稳定和社会安定程度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现有的离婚率计算方法还不够统一,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中予以明确和统一。据1988年民政部归纳,我国现有离婚率计算方法有七种:离婚与同期结婚数之比、离婚数分期比较法、离婚数与法定婚龄人口总数之比、离婚数与社会总人口之比、离婚数与家庭之比、离婚数与单位时间之比、离婚数与已婚夫妇之比。对于以上多种计算离婚率方法,在进行不同的专项研究中,均能说明一定的问题,但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刘茜  
家庭作为组成社会的最小单元,它的稳定直接反映着社会的稳定状况。而网络上不断爆出的"北京离婚率达39%"、"上海离婚率38%"等新闻引起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大家一边唏嘘离婚者对婚姻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晓敏  
文章运用中国31个省份2003~2011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中国的互联网普及对离婚率的影响。结果发现,互联网普及率对离婚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对当年离婚率的影响小于其对未来1~3年离婚率的影响,这种滞后效应在第二年达到最大。另外,人均收入水平和城镇化率对当年和未来1~3年的离婚率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人均收入水平和城镇化率越高,离婚率越高。文章分别从5种机制对中国互联网普及提高离婚率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解释。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凌雁  翁钢民  
文章基于2006—2016年我国省域旅游与交通发展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探究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及其时空格局演变趋势,进而为旅游产业与交通发展的相互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旅游与交通耦合协调发展程度总体偏低,但这11年各地区均有稳步提升,空间上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逐级降低的趋势,存在两极分化问题;全国总体呈现集聚分布特点,全局Moran指数逐年增长,有利于正向辐射效应发挥作用;高值集聚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和广东一带,且范围逐年有所扩张,正向溢出效应显著;"低-高"集聚区紧邻高值集聚区,受正向辐射效应影响,发展势头良好;低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的新疆、青海、甘肃一带,区域范围有所缩减;显著的"高-低"集聚类型仅包含四川一地,作为西部地区的"领头羊",其带动作用还不十分显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宏婷  陆玉麒  
以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单元,以R&D强度为测度指标,采用传统统计分析方法,结合马尔可夫链和ESDA,分析了2001~2011年中国R&D投入的区域差异及时空格局演变。结果表明:中国省域R&D投入的绝对差距在扩大而相对差距在缩小,空间相关性逐渐增强,存在明显的"俱乐部趋同"现象。东西部之间R&D投入的空间差异有所扩大并呈两极分化的态势,投入重心正在向东南部偏移。R&D投入增长也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并形成了以长三角和鲁皖赣为核心向中西部地区梯度推进的圈层结构。增长热点区由分散格局转为集中连片格局,增长冷点区在大幅减少,全部集中在西部地区。R&D投入时空差异的形成受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科技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沈洋  周鹏飞  
文章从数字化基础、数字化应用、数字化创新和数字化效益4个维度,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采用全局时序因子分析法对中国30个省份2013—2019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通过莫兰指数和标准椭圆差对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的空间关联性和空间延展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3—2019年中国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逐年上升且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集聚形态主要表现为“低-高”集聚和“低-低”趋同。数字经济重心主要分布在32.4395°N—32.6629°N、114.5250°E—115.4509°E这一范围内变动,延展方向由“北—南”走向逐渐朝着“东北—西南”走向演变,且这种趋势仍在加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玲玲  沈家耀  
文章基于水足迹理论测度了2002—2014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水足迹强度,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水足迹强度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分析水足迹强度驱动因素的空间效应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水足迹强度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存在空间集聚特征;水足迹强度空间集聚具有跃迁性,多以Ⅵ型为主,水足迹强度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环保投资比重、科技进步指数等因素对降低中国省际水足迹强度起积极作用,城镇化率、灌溉面积、市场化指数则会增加水足迹强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玲玲  沈家耀  
文章基于水足迹理论测度了2002—2014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水足迹强度,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水足迹强度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分析水足迹强度驱动因素的空间效应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水足迹强度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存在空间集聚特征;水足迹强度空间集聚具有跃迁性,多以Ⅵ型为主,水足迹强度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环保投资比重、科技进步指数等因素对降低中国省际水足迹强度起积极作用,城镇化率、灌溉面积、市场化指数则会增加水足迹强度。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圣云  段练成  
生态福利绩效是提升人类福祉的生态效率,分析生态福利绩效的时空格局与驱动效应有助于揭示中国人类福祉提升的生态效率地区差异及其原因。论文基于主客观综合福祉视角,对中国生态福利绩效的时空格局演变进行分析,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和随机前沿分析法(SFA)深入揭示中国生态福利绩效变化的驱动效应以及经济增长效应的决定因素。结果表明:(1) 2006—2018年中国生态福利绩效变化主要依赖经济增长效应驱动,但由于环境福祉效应与社会福祉效应的掣肘,中国生态福利绩效整体上从3.052降至2.641。在经济增长效应的决定因素中,技术进步发挥着最主要的促进作用。(2)中国南方省份与北方省份生态福利绩效的平均值差距由2006年的0.762扩大至2018年的1.005,表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南方地区的经济增长效应值远高于北方地区,是中国生态福利绩效南北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3)中国生态福利绩效变化整体显现为经济增长驱动模式,仅北京、天津、上海为“经济增长+环境福祉改善”驱动模式。南北区域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增长效应的决定因素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研究结果可为推进中国生态福利绩效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宋玉茹  董小君  许诗源  秦梦  
文章构建了区域经济韧性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估2004—2020年我国省域的经济韧性水平。采用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矩阵、泰尔指数、全局莫兰指数、核密度估计法和变异系数法对省域经济韧性水平的时空演进规律进行分析,包括动态演进规律、区域发展差异性、空间自相关特征、时间演进格局、发展收敛性等。研究结果表明:省域经济韧性在不同发展水平上具有相对稳定性,并且存在向上发展的潜力;研究期内我国省域经济韧性水平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特征,且这种不平衡正在逐步扩大;省域经济韧性发展表现出正向的空间自相关性特征;东、中、西三大地区与全国的经济韧性发展呈现趋同性特征,这种趋势在未来可能会更加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