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60)
- 2023(5739)
- 2022(4638)
- 2021(4654)
- 2020(3884)
- 2019(9072)
- 2018(8794)
- 2017(15934)
- 2016(8835)
- 2015(10277)
- 2014(9986)
- 2013(10264)
- 2012(9839)
- 2011(9452)
- 2010(9283)
- 2009(8705)
- 2008(8841)
- 2007(7529)
- 2006(6810)
- 2005(6151)
- 学科
- 济(40689)
- 经济(40644)
- 管理(21849)
- 方法(18384)
- 业(18356)
- 数学(16671)
- 数学方法(16499)
- 中国(14196)
- 企(13157)
- 企业(13157)
- 农(10108)
- 贸(10060)
- 贸易(10054)
- 学(10042)
- 易(9888)
- 环境(7193)
- 制(7026)
- 和(7025)
- 财(6979)
- 资源(6899)
- 业经(6716)
- 农业(6634)
- 发(6530)
- 银(6160)
- 银行(6131)
- 融(6026)
- 金融(6025)
- 行(6024)
- 关系(6018)
- 出(5774)
- 机构
- 大学(141823)
- 学院(136181)
- 济(62822)
- 经济(61934)
- 研究(58668)
- 管理(47233)
- 中国(44681)
- 理学(40559)
- 理学院(39991)
- 管理学(39145)
- 管理学院(38897)
- 科学(36586)
- 京(32265)
- 所(31414)
- 研究所(29270)
- 农(26886)
- 财(26002)
- 中心(24157)
- 农业(21579)
- 财经(21448)
- 经济学(21318)
- 北京(21202)
- 业大(20756)
- 院(20684)
- 经(19905)
- 科学院(19502)
- 范(19245)
- 经济学院(19219)
- 师范(19055)
- 江(18464)
- 基金
- 项目(93744)
- 科学(73713)
- 基金(71427)
- 家(65827)
- 国家(65438)
- 研究(63916)
- 科学基金(53351)
- 社会(42335)
- 社会科(40240)
- 社会科学(40229)
- 基金项目(36547)
- 自然(34873)
- 自然科(33955)
- 自然科学(33937)
- 自然科学基金(33377)
- 省(31440)
- 资助(30536)
- 划(29403)
- 教育(28431)
- 部(22675)
- 编号(22582)
- 重点(22244)
- 中国(21491)
- 发(20637)
- 国家社会(19604)
- 成果(19529)
- 教育部(18735)
- 创(18497)
- 科研(18345)
- 计划(17761)
共检索到2069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韦茂贵 王晓玉 谢光辉
准确评估中国秸秆资源量及其时空分布对秸秆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各省市区不同作物的最新田间秸秆系数评估田间秸秆资源量,确定各作物秸秆热值合理取值折算标煤量,并依据中国主要大田作物田间秸秆成熟期,对各省各作物田间秸秆的时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7—2009年中国年均秸秆量为7.35亿t,包括田间秸秆6.46亿t(折标煤量3.41亿t,占总量87.36%)和加工副产物0.89亿t(折标煤量0.50亿t,占总量12.64%)。三大粮食作物是田间秸秆的主要来源,其中水稻田间秸秆为19 865.13万t,折标煤9 177.69万t,占总量26.90%;玉米田间秸秆为14 947.83万...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利磊 王晓玉 陶光灿 谢光辉
作物加工副产物是秸秆资源的组成部分。本研究明确了加工副产物的概念、其系数取值和计算方法,评估了2007—2009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大田作物加工副产物的资源量。各省稻壳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16~0.20,平均值为0.18;玉米芯系数取值范围是0.12~0.22,平均值为0.16;花生壳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25~0.30,平均值为0.27;棉籽壳系数为0.47;甘蔗渣系数为0.16;甜菜渣系数为0.05。全国每年共产稻壳3 438.20万t,在30个省市区的分布量为0.05万t(北京)~451.94万t(湖南)。玉米芯年产量为2 571.67万t,分布范围为0.30万t(西藏)~293.77万t(...
关键词:
作物 秸秆 加工副产物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韦茂贵 王晓玉 谢光辉
秸秆时间分布与作物的成熟期关系密切,对其可持续利用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首先提出田间秸秆成熟期的概念,通过查阅2006—2011年正式发表的大田试验文献获得大田作物主产品在各地区的成熟期或收获期,确定不同地区各作物秸秆的成熟期。结果表明:从时间分布上看,1—4月是甘薯、甘蔗、棉花、马铃薯和油菜的秸秆成熟期;5—6月小麦和玉米的秸秆开始成熟,为全国秸秆成熟初期;7—11月为水稻、小麦及玉米集中收获时段,属于秸秆成熟盛期,其中,9和10月秸秆成熟的作物最多;12月为秸秆成熟末期,马铃薯、甘薯、花生、棉花、黄红麻和甘蔗的秸秆在此时期成熟。长江以北地区的作物秸秆成熟期为6—10月,高峰期在8—10月初;长...
关键词:
大田作物 田间秸秆 成熟期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晓玉 薛帅 谢光辉
本研究对《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的大田作物的不同种类,根据2006—2011年报导的秸秆系数的实测值,研究确定各省市自治区(除港、澳、台外)各类大田作物的秸秆系数取值,以数学模拟取值法对水稻、小麦和玉米3大作物进行取值,以相同或相似地区平均取值法、同类作物取值法确定其他作物取值。结果表明:水稻的秸秆系数取值变幅为0.74~1.33,全国平均值为1.04。小麦的变幅为1.05~1.41,全国平均值为1.28。玉米的变幅为0.93~1.30,全国平均值为1.07。豆类和薯类的变幅分别为1.13~1.86和0.42~0.75,全国平均值分别为1.35和0.53。黄红麻和棉花的秸秆系数的变幅分别为1.22...
关键词:
大田作物 秸秆 秸秆系数 模拟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谢光辉 韩东倩 王晓玉 吕润海
收获指数是作物科学研究和生产中的重要指标,秸秆系数是评估秸秆量的重要参数。本项研究通过查阅2006—2010年发表的大田试验研究的原创性论文,获得了禾谷类作物在中国大陆地区主产省市自治区的收获指数及换算后的秸秆系数。结果表明:水稻的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全国平均值分别为0.50和1.00,其中16个省市自治区的变幅为在0.43~0.54和0.85~1.33。玉米的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全国平均值分别为0.49和1.04,其中12个省市自治区的变幅为0.42~0.53和0.89~1.38。小麦的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全国平均值分别为0.46和1.17,其中11个省市自治区的变幅为0.42~0.50,秸秆系数...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谢光辉 王晓玉 韩东倩 薛帅
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对作物生产研究和秸秆资源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根据2006—2010年文献的田间实测数据,研究了非禾谷类大田作物在中国大陆主产省份的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结果表明:大豆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全国平均值分别为0.42和1.50,6个省份的收获指数为0.35~0.47,秸秆系数1.13~1.86。马铃薯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的全国平均值分别为0.59和0.71,甘薯分别为0.69和0.45,木薯分别为0.64和0.50。其中,11个省份的马铃薯、甘薯和木薯等薯类作物收获指数为0.55~0.77、秸秆系数0.30~1.17。棉花皮棉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全国平均值分别为0.15和2.91,...
关键词:
作物 收获指数 秸秆 秸秆系数 草谷比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朱建春 李荣华 杨香云 张增强 樊志民
【目的】分析1978-2009年中国农作物秸秆产量的变化,并估算2009年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的数量和地理分布。【方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合适的秸秆系数,对中国田间秸秆产量进行全面、系统的估算,同时结合地理信息软件ArcView,对其时空分布进行分析。【结果】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中国田间秸秆总量总体上呈不断增长的趋势;2009年全国作物秸秆总量达69 841.92万t;从种植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发现,稻谷、小麦和玉米秸秆依然是中国主要的农作物秸秆类型;中国农作物秸秆的分布基本上以400mm等降水量线为界,其产量由西北向东南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结论】中国的农作物秸秆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郭冬生 黄春红
利用《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1年的统计资料和数据,筛选出合适的秸秆系数,对全国主要农作物秸秆生物质资源的蕴藏量进行定量测算,并对其时空分布利用模式进行研究,旨在为促进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相关行业部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全国农作物秸秆总蕴藏量从2002年的59 886×10~4t增加到2011年的74 153×10~4t,年均增加2.38%;2同年度4类秸秆产量分别呈现稻草>玉米桔>麦秸>豆秸趋势;32011年全国秸秆总蕴藏量中,稻草27%、麦秸19%、玉米桔27%、甘蔗桔7%、油菜桔5%、豆秸4%、棉柴3%、花生桔2%、其他秸秆6%;中南29%、华东24%、东北16%、西南12%、华...
关键词:
秸秆 秸秆产量 时空分布 利用模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彭春艳 罗怀良 孔静
该文用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研究中国主要农作物草谷比取值、中国作物秸秆资源量估算、中国作物秸秆主要利用方式、秸秆利用存在的问题以及秸秆综合利用的对策。研究结论认为:(1)广义的秸秆资源包括田间秸秆和农产品加工副产品。田间秸秆量的估算采用作物经济产量与收获指数或草谷比来计算转换,农产品加工副产品量的估算多采用比重法。(2)目前对主要作物草谷比的取值以及秸秆资源量估算结果尚存在较大差异。研究表明不同作物草谷比取值差异较大,同类作物受自然条件、品种差异、科技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因生长环境、播种面积、估算精度等因素不同,中国秸秆资源量估算结果有年际差异和年内差异。(3)作物秸秆的利用方式主要有...
关键词:
秸秆 资源量估算 草谷比 利用 中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开 罗怀良 王睿
【目的】本文依据安岳县统计年鉴资料,对县级小尺度区域内部乡镇之间差异的碳储量及碳密度进行分析研究。【方法】获取主要农作物经济产量、耕作面积等统计数据,对安岳县近5年来(2008-2012)植被碳储量进行估算。【结果】在安岳县近5年来作物植被碳储量平均值构成中以大春作物为主,作物中水稻所占比重最多,红苕所占比重相对较少。各作物植被碳储量分别为:小麦14.45×104t,玉米13.45×104t,水稻18.31×104t,红苕2.07×104t,油菜8.14×104t,花生1.48×104t,棉花0.02×1
关键词:
碳储量 碳密度 农田作物植被 安岳县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强 杨文慧 邹晨昕 徐新悦 李建国 张忠启
[目的]由于自然要素组合的特殊性,与传统内陆农区相比,滩涂围垦区农业生产特点鲜明。摸清该区大田作物碳足迹,可减少区域碳排放,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方法]采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结合IPCC田间温室气体计算方法,建立大田作物碳足迹评估模型,估算滨海滩涂垦区大田作物温室气体排量。[结果](1)滨海滩涂地区大田作物的碳足迹(以CO_2当量)总体在0.63~0.769kg/kg范围内,不同作物的碳足迹由大到小依次为:玉米0.769±0.224kg/kg、水稻0.739±0.241kg/kg、小麦0.636±0.183kg/kg和大麦0.630±0.184kg/kg;(2)氮肥生产和施用环节对该区碳足迹贡献度最大,贡献率分别为26.46%~37.12%和29.06%~51.94%。该地碳足迹数值和结构上呈显著地域化特点,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氮肥施用贡献度大,水田灌溉贡献度大。[结论]降低该地区碳足迹,重点关注施氮和水稻灌溉工程两个方面。采用降低施氮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等措施,可达到降低碳足迹的目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左旭 王红彦 王亚静 王磊 景丽 王道龙
系统考证玉米草谷比,科学估算与评价我国玉米秸秆产量及其各种利用途径的自然适宜性,明确玉米秸秆资源开发潜力,促进秸秆资源充分高效利用。利用文献考证法,从大量研究文献中筛选41篇研究论文中的326个玉米草谷比有效样本数据,系统考证玉米草谷比;采用秸秆资源自然适宜性分级法,就玉米秸秆资源在"五料化"利用方面的自然适宜性进行评价。将用于包括新型能源化利用在内的各种用途的玉米秸秆资源划分为最适宜、适宜、次适宜、不适宜等级别。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玉米草谷比为1.10;2013年中国玉米秸秆产量高达2.403 368亿t,位居全国各类农作物秸秆产量之首,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与黄淮海地区;玉米秸秆适宜用于沼气生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钟华平 岳燕珍 樊江文
该文从资源的角度 ,根据各种作物的经济系数 ,对我国各类农作物秸秆资源作了全面的估算 ,分析了作物秸秆资源的发展趋势和分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 ,目前我国秸秆资源产量达 7945 4 4× 1 0 4 t,并每年以 1 2 5 1 2× 1 0 4 t的速度稳步增长 ;作物秸秆资源分布存在地域性特点 ,东部农区是作物秸秆资源的主要分布区 ,黑龙江、河北、山东、江苏和四川是作物秸秆资源的集中分布区。对我国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分析认为 ,每年有 95 %以上作物秸秆资源通过不同的利用途径转化成其他的形式而被耗散 ,资源浪费严重。针对作物秸秆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
秸秆资源 利用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徐姗楠 郭建忠 陈作志 张魁 许友伟 蔡研聪 李纯厚
为了解胶州湾海域鱼类资源数量的时空分布特征,2016—2017年利用底拖网对胶州湾海域开展了4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结果显示,胶州湾海域鱼类资源密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鱼类资源尾数密度以夏季最高(233 427尾/km~2),春季最低(18 080尾/km~2),秋季和冬季分别为32 246、40 746尾/km~2;鱼类资源质量密度以冬季最高(1 593.16 kg/km~2),秋季最低(337.91 kg/km~2),春季和夏季分别为681.96和825.55 kg/km~2。其中,冬季鱼类平均个体质量最大(39.10 g),夏季最小(3.54 g),春季和秋季分别为37.72 g和10.48 g。与历史调查资料相比,30多年来胶州湾鱼类资源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次调查鱼类资源密度(1 593.16 kg/km~2)低于1981—1982年(10 857.00 kg/km~2)和2008—2009年(2 196.00 kg/km~2);鱼类平均个体质量为10.60 g,低于1981—1982年(37.70 g),鱼类群落结构明显呈现小型化和低质化趋势。这些变化可能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对鱼类栖息地的破坏和海洋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吴金明 王昊 霍来江 杜浩 王成友 危起伟
为了解玛柯河的鱼类资源现状,2013年7月对玛柯河班玛县境内的干流和支流进行了鱼类资源调查。共采集大渡软刺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malacanthus chengi)和玛柯河高原鳅(Triplophysa markehensis)574尾,平均全长分别为18.2 cm和12.3 cm。根据河段密度法估算出6条支流内两种鱼的资源量分别为42 059尾和42 352尾。环境因子与鱼类密度的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显示,大渡软刺裸裂尻鱼和玛柯河高原鳅的密度与流速和比降呈现正相关,玛柯河高原鳅的密度还与水深呈负相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