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63)
2023(13639)
2022(11283)
2021(10420)
2020(8948)
2019(20596)
2018(20219)
2017(38729)
2016(20929)
2015(23886)
2014(23680)
2013(24065)
2012(22380)
2011(20287)
2010(20506)
2009(19681)
2008(20055)
2007(18263)
2006(15978)
2005(14558)
作者
(61018)
(51486)
(51351)
(48781)
(32529)
(24675)
(23282)
(20144)
(19343)
(18323)
(17586)
(17120)
(16607)
(16080)
(16075)
(15743)
(15383)
(15102)
(14837)
(14741)
(12821)
(12708)
(12498)
(11817)
(11608)
(11562)
(11460)
(11395)
(10504)
(10401)
学科
(98827)
经济(98719)
(91665)
(73749)
企业(73749)
管理(69468)
(47255)
方法(43885)
数学(35443)
数学方法(35218)
农业(31151)
业经(30941)
(29465)
中国(26579)
(20777)
财务(20760)
财务管理(20729)
(20480)
(19912)
贸易(19903)
企业财务(19604)
(19433)
技术(17889)
(16930)
(16694)
地方(15476)
(15441)
(15411)
(15365)
理论(14840)
机构
学院(317376)
大学(311831)
(143228)
经济(140801)
管理(125578)
理学(107993)
理学院(106929)
研究(105846)
管理学(105614)
管理学院(105018)
中国(85208)
(65339)
(64792)
(63951)
科学(61425)
(53814)
财经(51094)
农业(50336)
中心(48923)
研究所(48466)
业大(48216)
(48131)
(46403)
经济学(44229)
北京(40938)
经济学院(40135)
(38227)
师范(37925)
(37557)
财经大学(37240)
基金
项目(203143)
科学(161456)
研究(151914)
基金(149716)
(129203)
国家(127961)
科学基金(110224)
社会(100280)
社会科(94745)
社会科学(94719)
基金项目(79057)
(78793)
自然(68333)
教育(67701)
自然科(66718)
自然科学(66697)
自然科学基金(65607)
(64953)
编号(61662)
资助(60221)
成果(49355)
(46807)
(45282)
重点(45113)
(44570)
(43513)
国家社会(42262)
课题(40997)
创新(40960)
教育部(40136)
期刊
(165447)
经济(165447)
研究(93497)
(66318)
中国(60544)
(52097)
管理(46019)
学报(45898)
科学(45327)
农业(44777)
大学(35543)
学学(34019)
业经(32134)
(31701)
金融(31701)
技术(27277)
财经(26068)
教育(25920)
经济研究(25519)
(24323)
问题(22652)
(22549)
技术经济(18787)
世界(18553)
(18027)
(16193)
商业(15378)
经济问题(15187)
国际(15152)
农村(15032)
共检索到4766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罗康隆  杨庭硕  
农业遗产必然是适应于特定自然与生态系统,经历过超长时段积淀的产物,而不同国家和民族所处的自然与生态系统都具有很强的稳态延续能力,其演化、变迁的速度极为缓慢,变幅也不会太大。这就使得不管是哪种农业遗产,无一不具有古今通用,甚至可以沿用至未来的禀赋,因而各民族的农业遗产即使处在快速巨变的今天,其应用价值依然有效。对农业遗产而言,关键是发掘、传承、利用和推广,并立足于其固有的自然与生态适应禀赋去有选择的推动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接轨,使之能服务于当代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维护,增进人类的身心健康。这就使得农业遗产与其它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迥然不同,光实施保护还远远不够,推动农业遗产实现其特殊价值更有意义。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但方  王堃翯  但欢  王刚  
农业文化遗产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中国知网文献检索数据库,利用分析软件CiteSpace,梳理了2006年以来中国核心期刊报道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成果、研究热点和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已初步形成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为主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为副中心的相互合作模式;研究作者是以闵庆文为主展开的合作网络,合作强度较强;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农业文化遗产地研究、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和产业化研究、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与保护机制研究、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研究;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包括探索阶段(2006-2008年)、应用阶段(2009—2017年)、扩展阶段(2018年至今)。据此,本文就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和发展提出统一学术名称、丰富研究案例、创新产业模式三点建议。研究结果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和决策管理提供了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波  何露  
农业文化遗产对资源环境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在发掘与动态保护过程中需要地理信息系统(GIS)及其决策服务的支持。该文运用文献研究与资源整理的方法,概要地综述了GIS技术在农业研究中和历史/文化地理领域里的应用,其中GIS在农业研究中的应用可以概括为以资源管理和区划为主的宏观应用、以估产和灾害管理为主的中观应用和在精确农业中3S结合的微观应用;GIS在历史/文化地理领域应用按其功能划分为数据管理、空间分析和可视化3类。结合目前GIS在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分析,明确了GIS的主要应用方向包括:农业文化遗产信息管理、空间信息测算与资源评估、复杂信息空间分析、可视化与专题图绘制,以及遗产地保护规划...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林贤彪  颜燕燕  闵庆文  王锦福  郑江闽  张永勋  王维奇  
基于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对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的非使用价值进行初步研究。以实地调研的方式进行支付意愿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63份。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农民的支付意愿率与支付意愿值均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农民与城镇居民支付意愿率分别为71.93%和60.06%,最大平均支付意愿值分别为25.67元/a和64.56元/a,最终估算出2013年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的非使用价值约为1.51亿元。经Probit与Logit回归分析表明:有无捐赠历史行为与收入水平是影响农民受访者是否有支付意愿和支付值的主要因素;而城镇居民不仅受有无捐...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徐明  宋雨星  熊哲  赵文  刘海涛  
本文介绍了中国—FAO南南合作框架下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项目的成效与经验,认为其在支持GIAHS管理机制完善,增强国际共识,带动更多国家参与及稳固中国在该领域的领军作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完善的空间。建议下一步中国应继续加强双边和多边GIAHS合作,有侧重性地开展二期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GIAHS的国际影响力与中国在该领域的话语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韩宗伟  
[目的]为更加全面掌握中国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定量化和可视化的分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该研究尝试以中国境内已被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或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收录的62处农业文化遗产为数据源,通过ArcGIS 10.3的空间分析工具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空间特征分析和核密度估计,并结合农业文化遗产的地域特征研究影响农业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因素。[结果](1)农业文化遗产呈带状分布、组团状分布,分布不均衡,总体空间分布类型属聚集型;(2)农业文化遗产地域间差异明显,主要集中于我国中部和东部,长江、黄河流域内多而流域外少,沿海多而内陆少,西南部多于西北部和东北部;(3)农业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聚集区域有5个,主要以京津、浙东、陇东、黔东、滇西为核心;(4)影响农业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独特的地域资源、差异化的民族特点、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结论]在开展农业文化遗产地保护工作时,地理信息系统的引入将为农业文化遗产地保护提供精准决策依据和数据支撑,未来需要深入发掘地理信息系统的数字化、信息化、可视化技术在农业文化遗产信息管理、资源评估、保护规划的运用深度和广度。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韩宗伟  
[目的]为更加全面掌握中国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定量化和可视化的分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该研究尝试以中国境内已被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或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收录的62处农业文化遗产为数据源,通过ArcGIS 10.3的空间分析工具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空间特征分析和核密度估计,并结合农业文化遗产的地域特征研究影响农业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因素。[结果](1)农业文化遗产呈带状分布、组团状分布,分布不均衡,总体空间分布类型属聚集型;(2)农业文化遗产地域间差异明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海萌  
我国约有87万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数量和覆盖类型上均居世界之首。近20年来,各地不断探索如何挖掘、保护及传承非遗,并建立起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体系,为唤醒当代人传承非遗、激活非遗创造力奠定了重要基础。《乡村战略规划(2018—2022)》提出要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关系到乡村振兴全局,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对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至关重要。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业红  闵庆文  钟林生  成升魁  张丹  龙登渊  
作为一种新的遗产类型,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旅游开发作为适应性管理的有效手段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农业文化遗产概念提出较晚,包括旅游开发在内的研究比较薄弱,特别是对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则涉及更少。在对农业文化旅游发展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从江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资源基础,提出了从江"农业文化遗产+少数民族风情"的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同时对旅游开发的前提、目标、原则、关键问题等进行了探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闵庆文  张丹  何露  孙业红  
中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农民们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一直在寻求适应不同自然条件的生产方式,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化遗产。发端于20世纪初,以农业考古、农业历史、传统农业哲学及农业民俗学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遗产研究,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奠定了基础。2005年以"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FAO列为首批GIAHS保护试点为标志的新时期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探索,正体现出多学科合作、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重、保护与发展协调的特征。本文从古籍整理与考古研究、概念与内涵研究、系统结构与作用机制研究、多功能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等角度介绍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基础性研究进展,从动态保护途径研究、法律与政策保障研究和保护与发展实践...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2018年4月19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主办的第五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国际论坛在意大利罗马召开,FAO为中国"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中国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由崇义客家梯田、尤溪联合梯田、新化紫鹊界梯田、龙胜龙脊梯田组成)"4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皮凌斐  孙菲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成为振兴乡村的头等大事。目前,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如保护主体存在结构性缺失、保护与利用矛盾日渐突出、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不协调、城镇化侵蚀农业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等问题,都使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亟待加强。我国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是乡村振兴过程中无比宝贵的资源,深入发掘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何思源  李禾尧  闵庆文  
社区视角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决策逐渐成为遗产保护研究与实践的关注点。农业文化遗产是具有活态性特征的农业生产系统,也是一类特殊的保护地。农民是农业文化遗产的拥有者,对遗产价值的认知直接影响着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和遗产系统的持续性。同时,农户视角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判断还是衡量其文化自觉和遗产保护成效的重要指标。本文提出以条件价值评估法(CVM)为手段、通过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反映农户视角下的遗产价值判断这一思路和方法,研究遗产保护过程中的农民文化自觉与遗产保护成效,并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的核心区域进行可行性验证。案例研究显示,农户家庭保护支付意愿率仅为43.2%,家庭人口经济特征与对遗产的认知对是否有支付意愿及支付数额大小具有显著影响;无支付意愿家庭中61.6%认为遗产保护主体应当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农户的遗产认知得分较低,文化自觉性有限,保护成效尚未显著惠民。这些结果表明,遗产地在保护与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农户认知度与参与度低的问题;有必要深入思考并科学界定"保护主体"及其保护途径,让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更好地为农户所认知,使其真正成为农业文化遗产动态性与活态性保护的重要力量;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可以支持社区视角的保护认知和成效研究。此外,考虑到中国许多保护地及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多有当地居民长期生活生产的现实,本文的思路与方法对于其他类型保护地和社区共管机制建设也有参考价值。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加晋  卢勇  李立  
农业文化遗产常被看作是传统农村生产性、生活性与生态性的集合体,其美学价值却一直未受重视。农业文化遗产学初创期并未将审美纳入致思范畴,后经典美学为农业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但自身话语存在解释力不足的问题,直到大众化的乡村审美活动兴起并确证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大美所在。农业文化遗产具有不同于传统审美对象的美学特性,其独特性的根本来源是功利性和群体性的农民生产实践,这也决定了农业文化遗产无法脱域,须介入式审美以引发审美经验。美学价值的重塑为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提出了新的内在要求,构建农业文化遗产美学理论与话语体系势在必行。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闵庆文  
农业文化遗产从概念上等同于文化遗产,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推动的一项旨在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项目。本文分析了世界遗产中对农业文化的关注,介绍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项目的目的,最后阐述了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紧迫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