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36)
- 2023(15176)
- 2022(13094)
- 2021(12394)
- 2020(10383)
- 2019(23980)
- 2018(23455)
- 2017(44674)
- 2016(24364)
- 2015(27389)
- 2014(26976)
- 2013(26869)
- 2012(24678)
- 2011(22511)
- 2010(21957)
- 2009(20268)
- 2008(19673)
- 2007(16814)
- 2006(14655)
- 2005(12874)
- 学科
- 济(97769)
- 经济(97630)
- 管理(66974)
- 业(63155)
- 企(50380)
- 企业(50380)
- 方法(45184)
- 数学(39927)
- 数学方法(39543)
- 中国(28475)
- 农(26906)
- 财(23297)
- 学(21895)
- 业经(20498)
- 贸(20378)
- 贸易(20369)
- 易(19854)
- 地方(19214)
- 制(18601)
- 农业(18015)
- 环境(15859)
- 和(14853)
- 技术(14676)
- 银(14649)
- 银行(14586)
- 融(14129)
- 金融(14127)
- 行(13968)
- 务(13663)
- 财务(13598)
- 机构
- 大学(351732)
- 学院(346082)
- 济(143155)
- 经济(140446)
- 管理(135605)
- 研究(124037)
- 理学(118625)
- 理学院(117230)
- 管理学(115264)
- 管理学院(114657)
- 中国(91197)
- 科学(78135)
- 京(75620)
- 所(63359)
- 农(62743)
- 财(61908)
- 研究所(58496)
- 业大(56210)
- 中心(54670)
- 财经(50658)
- 农业(49691)
- 北京(48097)
- 江(46895)
- 经(46402)
- 范(45106)
- 师范(44593)
- 院(44430)
- 经济学(43875)
- 经济学院(39664)
- 州(38321)
- 基金
- 项目(245920)
- 科学(192173)
- 基金(180341)
- 研究(173881)
- 家(160675)
- 国家(159428)
- 科学基金(134649)
- 社会(111149)
- 社会科(105275)
- 社会科学(105249)
- 基金项目(96200)
- 省(92433)
- 自然(88885)
- 自然科(86782)
- 自然科学(86754)
- 自然科学基金(85223)
- 划(80144)
- 教育(78322)
- 资助(73876)
- 编号(68334)
- 重点(55442)
- 成果(54853)
- 部(54758)
- 发(52316)
- 创(50807)
- 创新(47567)
- 科研(47439)
- 课题(46859)
- 国家社会(46614)
- 教育部(46455)
- 期刊
- 济(149159)
- 经济(149159)
- 研究(101760)
- 中国(62920)
- 学报(62521)
- 农(56640)
- 科学(56218)
- 管理(47327)
- 大学(46309)
- 财(43989)
- 学学(43929)
- 农业(39255)
- 教育(32853)
- 融(27038)
- 金融(27038)
- 技术(25917)
- 经济研究(25020)
- 财经(24533)
- 业经(23174)
- 经(20990)
- 业(20904)
- 问题(19977)
- 科技(17892)
- 版(16996)
- 贸(16490)
- 图书(16383)
- 业大(16317)
- 资源(16182)
- 技术经济(15944)
- 理论(15705)
共检索到4946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方国斌 马慧敏 宋国君
文章采用分类和回归方法对中国各地区的能源强度与人口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我们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各省的人口密度和能源消耗情况进行聚类分析,以便正确反映各个地区人口状况和能源消费情况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讨论人口密度对各省能源消耗的影响,以便合理规划地区人口分布状况,引导人口和资源分布,从质量上改进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结果表明,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应该适度控制城镇规模,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关键词:
能源强度 人口密度 聚类分析 线性回归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文晓 穆怀中
文章立足于城市绿色发展评价,提出城市绿色人口密度概念及模型,并进一步构建绿色人口密度检验系数(GTI)、人口检验系数(PTI)与空间检验系数(STI),以此作为衡量城市人口密度是否符合绿色发展的标准。利用全国及30个地区2001-2012年数据,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绿色人口密度呈波动上升趋势,GTI呈倒U型变动,大气环境容量已显现出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迹象,将进一步加剧城市人地矛盾。2012年中国平均PTI为0.195,STI为-0.226,说明中国整体城市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但城市空间规模与大气环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文晓 穆怀中
文章立足于城市绿色发展评价,提出城市绿色人口密度概念及模型,并进一步构建绿色人口密度检验系数(GTI)、人口检验系数(PTI)与空间检验系数(STI),以此作为衡量城市人口密度是否符合绿色发展的标准。利用全国及30个地区2001-2012年数据,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绿色人口密度呈波动上升趋势,GTI呈倒U型变动,大气环境容量已显现出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迹象,将进一步加剧城市人地矛盾。2012年中国平均PTI为0.195,STI为-0.226,说明中国整体城市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但城市空间规模与大气环境质量不协调。依据各地区人口规模与城市空间偏离绿色发展标准的程度,对全国进行四类区域划分,并结合人口结构、城市空间与大气环境状况,制定城市未来发展策略。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文晓 穆怀中
文章立足于城市绿色发展评价,提出城市绿色人口密度概念及模型,并进一步构建绿色人口密度检验系数(GTI)、人口检验系数(PTI)与空间检验系数(STI),以此作为衡量城市人口密度是否符合绿色发展的标准。利用全国及30个地区2001-2012年数据,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绿色人口密度呈波动上升趋势,GTI呈倒U型变动,大气环境容量已显现出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迹象,将进一步加剧城市人地矛盾。2012年中国平均PTI为0.195,STI为-0.226,说明中国整体城市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但城市空间规模与大气环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贾立文 赵鹤临
保险业具有自然垄断特征,而在社会所需的各种保障得到基本满足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地区差异、人口密度等因素与财险市场的关系,尽可能地降低市场集中度,有利于增进社会福利。在新型城镇化和人口布局不断调整的背景下,各地人口逐渐增长并向中小城市聚集,这将直接影响财险市场上的竞争程度。利用面板分位数模型考察2009-2012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人口密度变化对财险市场集中度的影响,发现人口密度对财险市场集中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以规模最大的3个财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之和(CR3)、规模最大的5个财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之和(C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文钰 高向东
城市人口密度分布及模拟是城市空间结构、郊区化研究中的重要内容。经济学和区域科学学者对城市人口密度分布模型研究文献很多,揭示了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分布经历了从单中心到多中心的演变。本文从单中心城市和多中心城市2种研究假设,梳理了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模型研究进展。从已有研究看,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模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北京、上海等个别大城市的研究上,多为个案研究。这些研究表明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分布存在共性特征:①单中心人口密度模型能够较好的描述中国的紧凑性的城市人口分布;②负指数函数在模拟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时有较好的优度;③同国外相关研究结论一致,中国城市的人口密度模型中,人口密度梯度逐渐变小,密度曲线变得更为平缓。④多中心模型研究表明,部分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分布已经符合多中心模型分布特征,大城市次中心已经初步发育。纵观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模型的研究,发现存在数据质量差、研究方法滞后、研究城市少、可比性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应该在未来应努力利用GIS等提高数据质量,创新研究方法,对中国城市密度模型研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加强比较研究,从而构建中国城市密度模型的相关理论,进而推动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及郊区化研究。
关键词:
城市人口密度模型 中国 郊区化 评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大伟 周德群
文章利用变异系数测度了1987~2006年地区能源强度和进口贸易差异程度,认为中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呈现了一直缩小的趋势,进口贸易差异前期出现波动,随后也是一直处于下降状态。运用EG检验验证了这两个变异系数存在协整关系,通过格兰杰检验发现进口贸易差异是影响地区能源强度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
能源强度 进口贸易 协整 格兰杰检验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朱震葆
The indicator of population density has tight relationship with country and regional economical indicators. If we use population density as the main basis of sampling frame design, the quality of sample survey will be heightened.
关键词:
人口密度 价值 统计价值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世锦 蔡颖 王子豪
集聚效应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创新与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通过对我国300余个城市近20年人口集聚水平的变迁分析发现,伴随着人口流动与人口集聚水平提升,整体上城市间的人均GDP差距收窄,分布更为均衡;对人口集聚水平与产出效率间的规律探索显示,人口密度、就业密度与产出效率存在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为了更全面地衡量我国城市化水平,将“人口稠密率”指标作为对城镇化率评价的重要补充,进而将“人口稠密率”纳入经济增长预测模型,对2022—2030年不变价GDP增速进行预测,结果显示2022—2030年我国GDP年均复合增速约在5.03%左右。从空间分布深度挖掘人口集聚红利,协同驱动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是新发展格局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因此,要逐步打破市场分割,提升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效率;协调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发展,充分发挥核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处理好城市“新二元结构”问题。
关键词:
集聚效应 人口密度 产出效率 人口稠密率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黄洁 钟业喜
合理的城市人口密度关系着城市经济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在2000年、2005年、2011年三个时间断面数据的支持下,以地级市及以上城市的市辖区人口密度为对象,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城市人口密度的变化进行了统计描述,分析了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格局及变化类型,并探讨了影响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十余年间全国的城市平均人口密度呈波动下降趋势,但不同地区、不同人口规模、不同行政划分的城市平均人口密度及其变化均存在差异;黄河下游流域与长三角是城市人口高度集聚的主要区域;人口密度变化类型包括五类,其中"一直升"型的城市数量最多,且在中部地区、四川盆地成片状分布。
关键词:
城市 人口密度 人口集聚 异速增长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周建高 王凌宇
我国学界对城市人口密度有不同认识。根据最新统计资料对中国天津、上海、广州和日本东京、大阪的人口密度研究显示,中国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普遍比日本高许多,上海约是东京的两倍,而且中心市区与周围郊区密度差异悬殊,显著的一极集中。日本城市人口分布较均匀。体现在城市住宅形态上,中国城市以集合住宅为主而日本城市以独立住宅为主。对统计数据不加分析会得出偏离实际的结论,城市研究有待精细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周祖根,王静龙
本文提出了根据普查资料,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在计算机微机上绘制1990年上海市区人口密度等值线图的方法,阐述了从等值线图所看到的当前上海市人口分布的一些特点;进而把它与利用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绘制得到的1982年上海市区人口密度等值线图进行纵向比较,分析了上海人口分布的演变及其原因。用同样方法,可绘制得到商业营业额分布、饮食服务业营业额分布、职工密度分布等,把它们与人口密度分布图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从深层次上探讨人口分布与社会,经济诸因素的关系,并可讨论相应的政策。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吕文涵
人口在一定区域内的集中既能促进居民消费升级,也会产生抑制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效应。本文在理论分析人口密度与消费升级内在关联的基础上,基于2004-2021年省级平衡面板数据展开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人口密度与消费升级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在转折点左侧,人口密度的提升能有效促进居民消费升级;过大的人口密度则不利于居民消费升级。本文建议相关的制度设计应致力于强化人口密度对消费升级的促进作用,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持久性拉动作用。
关键词:
人口密度 消费升级 倒“U”型关系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何文举 张华峰 陈雄超 颜建军
本文立足于我国加速城市化的现实背景,首先从精明增长理论出发,在理论上阐述了我国省域人口密度、产业密度以及企业密度对碳排放影响的内在机制;其次从空间效应的角度分析了我国30个省域的碳排放空间集聚效应,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了密度效应对省域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各个省域的碳排放存在着空间集聚效应,不仅在碳生产效率方面,而且在碳排放量上,表现出了东高西低的特征;各个省域的碳排放水平已经形成了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口、产业以及企业密度对碳排放的影响呈现出正N型的走势;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倾向于增加省域的碳排放,但是在密度效应的作用下,这种正向增长效应得到了削弱;且省域的碳排放水平与人均收入之间未呈现出倒U型的关系。最后,结合本文的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艳飞 张定祥 李婷婷
【目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协同社会发展、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的重要议题。科学认知县域人口流动分异下人口与建设用地变化的耦合规律、空间特征及形成机制,完善多尺度多层次配置机制是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途径。【方法】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借助GIS空间分析与计量经济模型,解析县级尺度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变化格局、耦合类型及影响机制,探究区域城乡协同的集约用地应对路径。【结果】(1)2009—2018年京津冀人口增长格局向京津中心城市外围区县和河北中心城市集中;建设用地快速增长区主要位于京津廊道市县及河北中心城市,北京和天津建设用地增速持续下降。(2)京津冀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平均下降323人/km2,85.2%的研究单元出现下降,大幅下降区集中在河北中心城市外围市县;人口和建设用地变化耦合类型以收缩粗放型为主,加剧了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矛盾。(3)人口流动和工业化模式显著影响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变化;而受二元制度约束,城镇化率提高的节地效果还不显著。【结论】京津冀县级单元人口和建设用地变化关系差异明显,河北非中心城市县域土地集约利用压力增大,亟需创新省市县多尺度协同机制,健全城乡多层次闲置土地利用政策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