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17)
2023(12261)
2022(10024)
2021(9166)
2020(7748)
2019(17937)
2018(17611)
2017(33274)
2016(18453)
2015(21334)
2014(21410)
2013(21548)
2012(20154)
2011(18451)
2010(18356)
2009(17330)
2008(17303)
2007(15592)
2006(13702)
2005(12650)
作者
(55782)
(46976)
(46646)
(44759)
(29634)
(22403)
(21369)
(18411)
(17817)
(16444)
(16181)
(15691)
(15173)
(14868)
(14775)
(14647)
(14167)
(13927)
(13554)
(13496)
(11714)
(11536)
(11419)
(10635)
(10582)
(10496)
(10359)
(10301)
(9462)
(9412)
学科
(87463)
经济(87396)
管理(49216)
(45028)
方法(36743)
(34102)
企业(34102)
数学(32672)
数学方法(32448)
中国(26260)
(23845)
地方(19614)
(17696)
(17490)
业经(17457)
(17154)
贸易(17142)
(16699)
农业(15840)
(15040)
环境(13637)
(13614)
(12626)
(12586)
银行(12556)
(12302)
金融(12300)
(12077)
地方经济(11014)
理论(10599)
机构
大学(277936)
学院(274976)
(120936)
经济(118659)
研究(102917)
管理(101294)
理学(86677)
理学院(85591)
管理学(84161)
管理学院(83640)
中国(78783)
科学(63507)
(60832)
(53695)
(51847)
(49793)
研究所(49191)
中心(45954)
财经(41757)
(41056)
业大(40817)
农业(39444)
北京(38942)
经济学(38936)
(38105)
(37660)
师范(37317)
(36762)
经济学院(35265)
科学院(32523)
基金
项目(182719)
科学(143579)
基金(133542)
研究(132075)
(118013)
国家(117151)
科学基金(98322)
社会(85394)
社会科(80957)
社会科学(80932)
基金项目(69984)
(68941)
自然(61871)
自然科(60304)
自然科学(60282)
(59608)
教育(59457)
自然科学基金(59219)
资助(54597)
编号(52634)
成果(43250)
重点(42347)
(41653)
(41549)
(36912)
国家社会(36802)
课题(36617)
科研(35072)
中国(35046)
教育部(34888)
期刊
(132450)
经济(132450)
研究(81138)
中国(55934)
学报(46103)
(45261)
科学(42498)
(38724)
管理(35700)
大学(33487)
学学(31178)
农业(31037)
教育(26574)
(24188)
金融(24188)
技术(22477)
经济研究(22208)
财经(21043)
业经(19984)
问题(18595)
(18298)
(18288)
(16570)
资源(16294)
图书(15096)
国际(14676)
世界(14499)
技术经济(14256)
(13154)
统计(13101)
共检索到4136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蔡亚庆  仇焕广  徐志刚  
在我国能源需求迅速增长并日益依赖国际市场的背景下,能源化利用秸秆资源是我国缓解能源短缺的重要选择之一。论文在综合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不同区域农作物秸秆可能源化利用的潜力及资源密度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2009年中国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为7.48×108 t,可获得资源量为6.34×108 t,可能源化利用量为1.52×108 t。中国可能源化利用秸秆资源区域分布极不均匀。长江中下游、东北、华北等区域可能源化利用秸秆潜力较大,分别为0.42×108、0.37×108和0.35×108 t,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西南可能源化利用秸秆资源潜力较低。根据各区域可能源化利用秸秆资源密度,论文对不同...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崇尚  刘乐  陆岐楠  徐新良  仇焕广  
中国是农业生产大国,秸秆资源较为丰富,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发展生物质能源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因此,科学评估中国秸秆资源能源化利用的潜力及其在不同地区的布局尤为重要。本文利用各省农业生产数据测算了全国各省大田作物田间秸秆产量和可利用秸秆资源数量,在此基础上利用土地遥感数据和GLO-PEM模型,测算了1km×1km栅格尺度的秸秆资源分布密度并评估了秸秆能源企业在各地区布局的适宜性。相比之前的研究,本研究考虑了秸秆资源在不同区域的分布密度差异,这对于计算秸秆这类收集和运输成本较高的资源的可利用率具有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崇尚  刘乐  陆岐楠  徐新良  仇焕广  
中国是农业生产大国,秸秆资源较为丰富,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发展生物质能源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因此,科学评估中国秸秆资源能源化利用的潜力及其在不同地区的布局尤为重要。本文利用各省农业生产数据测算了全国各省大田作物田间秸秆产量和可利用秸秆资源数量,在此基础上利用土地遥感数据和GLO-PEM模型,测算了1km×1km栅格尺度的秸秆资源分布密度并评估了秸秆能源企业在各地区布局的适宜性。相比之前的研究,本研究考虑了秸秆资源在不同区域的分布密度差异,这对于计算秸秆这类收集和运输成本较高的资源的可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本文也通过2014年和2010年的对比,分析中国秸秆资源分布密度和能源企业适宜布局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中国主要大田作物秸秆资源总量为8.97亿t,可收集资源量为7.69亿t,可能源化利用秸秆资源总量为1.86亿t,吉林、江苏、河南、安徽、黑龙江等省份适宜建立大型秸秆能源企业,且未来秸秆能源布局也将向这些地区集中。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成都平原、西南以及新疆等少部分地区适宜建立小型秸秆能源企业。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崔新健  许靓  
在华跨国研发中心数量在迅速增加,对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相似,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的区位分布呈现极度的不均衡。文章基于29个省市自治区的统计数据分析,对各省市自治区利用外商研发投资的业绩与潜力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并进行了综合动态分析。由此不仅有助于把握利用外商研发投资的现状,而且有助于认识其内在规律和问题,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刘娜娜  张峰伟  
采用因子分析法把选取的评价山东省各个区域物流核心竞争力的9个变量转变为两个公因子,再计算各个区域的因子得分,根据各个因子的得分,计算各个区域的综合得分;最后,根据各区域的综合得分,分析山东省各个区域的物流核心竞争力,找出影响各个区域物流发展的因素,随后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赵达薇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了我国各区域农业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率,指出目前我国各省市农业经济资源配置效率差异较大,其中人均化肥施用量对全国大多数省市农业劳动生产率都是最重要的,这种生产方式属于典型的“化肥农业”,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文章认为,制度创新可以再造农业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减少信息成本和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增长;在制度创新先行的前提下,实现农业经济组织创新与制度创新、知识创新的互动,是转变“化肥农业”生产方式,走可持续的新型农业发展道路的关键所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赵志明  孟庆鹏  程睿怡  
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进一步提升流通产业现代化水平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路径。目前,我国各个区域间的流通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在流通产业的基础环境、发展层次及潜在水平三个方面均产生了较大差异。本文根据现代化发展理论体系,归纳了多个影响流通产业现代化水平的变量并构建了指标评价模型,并采用1998-2017年的面板数据对各个省份的流通现代化水平进行计算,研究发现上海、浙江、广东的流通现代化水平最高,区域流通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基本对应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实现流通现代化发展,要转变流通业发展方式,通过流通信息化建设促进流通业态多样化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柯  何凡能  席建超  
本文从风能资源的丰富度、稳定度、人文环境对风能资源开发适宜度和自然环境适宜度等四个方面,分别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有效风能密度、风能可用时数、人口密度、森林郁闭度四项量化指标,利用综合指数法对我国陆地10m高度风能资源开发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中部和西部、河西走廊、青藏高原中北部、东北平原南部、山东和辽东半岛,以及江苏、浙江、福建和海南的沿海地带,风力资源优越,环境因子限制小,是风能规模开发潜力最高的地区;内蒙古锡林郭勒高原、呼伦贝尔高原、新疆东部和西北克拉玛依地区、东北平原、河北北部和东部沿海(除了最高潜力地区)为次高潜力区;大兴安岭、山东西北部、河南北部、江苏大部、安徽中部...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红霞  
为进一步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提升重要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以内蒙古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草谷比、可收集系数估算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产量及其饲料化利用潜力。结果表明:2000-2020年,内蒙古主要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可收集利用量分别增加了3 523.66万和3 098.69万t,年均增长率为5.72%和5.96%,其中玉米秸秆贡献最大;2020年内蒙古秸秆资源分布总体呈现出“东多西少”的特征,蒙东地区占秸秆可收集资源总量的69.33%;内蒙古秸秆养畜潜力高丰度地区主要分布在通辽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赤峰市等蒙东地区,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和乌海市为秸秆养畜潜力低丰度地区,其余盟(市)为秸秆养畜潜力一般地区。内蒙古秸秆资源丰富,具有较强的饲料化利用潜力,但区域分布不均衡,蒙东地区是秸秆资源富集和秸秆养畜潜力高丰度地区,应以蒙东地区为重点,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率,持续推动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封志明  杨艳昭  张晶  王秀芬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通过构建生产潜力模型,利用GIS技术,定量计算了1km×1km栅格和县域尺度中国粮食生产潜力;通过对粮食生产的资源禀赋状况逐级评判,揭示了中国不同地区粮食生产的资源潜力。结果表明:中国平均光温、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分别具备1倍多、1倍以及近1/3的增长空间。中国县域粮食资源潜力差异显著,内蒙古及长城沿线以及黄土高原地区为县域粮食资源可开发空间较大的区域,西北、黄淮海、四川盆地区为可开发程度较低的地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柯  何凡能  
从资源丰富度、稳定度和保障度3个方面,分别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太阳总辐射、日照时数和有效日照天数3项量化因子,利用多指标评分法对中国陆地太阳能资源开发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国青藏高原大部、甘肃北部、新疆东部和内蒙中西部地区,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最适于进行大规模光电开发;②甘肃中部、新疆、青海东部和南部、内蒙古中东部、东北西部、河北与宁夏北部、四川西部,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也适于规模化的太阳能发电;③东北东部和北部、华北平原北部、黄土高原大部、青藏高原东南缘、云南大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以及新疆北部,太阳能可小规模或季节性开发利用;④其余地区太阳能资源比较贫乏,规模性开发潜力低。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崔蜜蜜  蒋琳莉  颜廷武  
运用《中国农业年鉴》和《中国农业统计资料》的数据测算2012年全国各地区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潜力,并基于秸秆资源密度,分析各地区之间秸秆资源化利用潜力的差异,进一步探讨了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市场发展潜力。研究表明,2012年我国作物秸秆资源总量为8.486×108 t,可收集利用的秸秆资源量达6.406×108 t,除用于还田、生活燃料、饲料等传统途径之外,可资源化利用潜力为1.515×108 t。我国各地区作物秸秆可资源化利用潜力差异较大,其中:长江中下游、东北、华北地区可作为生物质能源的作物秸秆资源量分别为4.451×107、3.626×107和3.511×107 t,具有较大的秸秆可资源化潜...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郎一环  周萍  沈镭  
建国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我国矿产资源节约利用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能源和矿产资源消耗强度仍然很高。我国矿产资源节约利用有个6方面潜力:①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潜力;②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的潜力;③资源综合利用潜力;④提高资源回采率潜力;⑤降低单位产品消耗的潜力;⑥二次资源回收利用潜力。要使上述潜力发挥出来,取得成效,就需要提高认识,健全法制,加强管理,理顺价格,发挥市场经济作用,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雪莲  
文章运用一种单要素和两种全要素DEA分析方法,以及Malmquist指数,对2002~2007年我国71个城市的工业用电的静态和动态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城市工业用电的总体效率逐年提高,节电降耗政策效应显著。其中环渤海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用电效率变动要好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2)城市工业用电的规模效率已趋于最优,但技术效率还有待改进。(3)文章运用Tobit模型对工业用电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所做的计量检验表明,企业研发和工人节电意识均会提高电力效率;出口结构和政府干预则会降低电力效率。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吴文化  樊桦  李连成  杨洪年  
交通运输是目前我国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环境影响较大的行业领域。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要求下,加快交通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优化结构、提高技术和加强管理,全面提高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利用效率,减低交通对环境的负面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