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466)
- 2023(3731)
- 2022(3091)
- 2021(3109)
- 2020(2502)
- 2019(6066)
- 2018(5839)
- 2017(10799)
- 2016(5575)
- 2015(6645)
- 2014(6376)
- 2013(6552)
- 2012(6331)
- 2011(5969)
- 2010(5685)
- 2009(5364)
- 2008(5322)
- 2007(4418)
- 2006(4026)
- 2005(3765)
- 学科
- 济(29850)
- 经济(29826)
- 方法(13351)
- 数学(12660)
- 数学方法(12626)
- 管理(12562)
- 中国(11505)
- 业(11131)
- 贸(9000)
- 贸易(8995)
- 易(8909)
- 企(7333)
- 企业(7333)
- 农(6729)
- 关系(5341)
- 出(5329)
- 制(5136)
- 环境(4857)
- 财(4844)
- 银(4747)
- 银行(4744)
- 行(4673)
- 融(4554)
- 金融(4554)
- 业经(4545)
- 发(4539)
- 出口(4416)
- 出口贸易(4416)
- 口(4416)
- 学(4235)
- 机构
- 大学(87666)
- 学院(83647)
- 济(48763)
- 经济(48279)
- 研究(37889)
- 中国(30068)
- 管理(29878)
- 理学(25528)
- 理学院(25219)
- 管理学(25003)
- 管理学院(24845)
- 京(19682)
- 科学(19402)
- 财(18992)
- 所(18964)
- 研究所(17361)
- 经济学(17277)
- 财经(15727)
- 经济学院(15584)
- 中心(15377)
- 经(14774)
- 北京(13452)
- 院(13449)
- 科学院(12228)
- 农(12034)
- 财经大学(11980)
- 研究中心(10925)
- 社会(10764)
- 范(10611)
- 师范(10555)
- 基金
- 项目(55108)
- 科学(44720)
- 基金(43760)
- 研究(40913)
- 家(38913)
- 国家(38693)
- 科学基金(32281)
- 社会(29561)
- 社会科(28245)
- 社会科学(28242)
- 基金项目(21946)
- 资助(18751)
- 自然(18647)
- 自然科(18261)
- 自然科学(18256)
- 自然科学基金(17978)
- 教育(17916)
- 省(16428)
- 中国(16097)
- 划(15642)
- 部(14680)
- 国家社会(14318)
- 编号(13788)
- 重点(12876)
- 教育部(12837)
- 发(12521)
- 成果(11760)
- 重大(11555)
- 人文(11445)
- 社科(11128)
共检索到1325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裴安平
本文根据已有的考古资料,按不同的服务对象、生产目的、生产方式,将史前晚期手工业的主体部分分成特殊与普通两种类型,并对不同类型的生产方式及其相关特点进行了探讨。初步揭示了中国史前晚期个体手工业发展所受双重制约,以及手工业与农业分工并未成为中国史前晚期社会转型主要动力的原因。
关键词:
史前晚期 特殊手工业 普通手工业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樊果
中国手工业是学术界高度重视的一个基本课题,但抗日战争时期的研究相对薄弱,在研究视角方面或许有进一步扩展的余地。本文尝试在工业化、现代化理念之外考察近代手工业的地位问题。通过分析抗日战争期间国统区主要手工业的发展和生产特点的延续性,结合战前手工业状况,本文认为近代手工业在社会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基于现实约束的一种可行、有效的要素配置方式,是吸纳农闲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手工业 国统区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荣杰
本文利用地方档案考察新中国初期晋西北手工业发展概况。研究认为该区手工业继续存在并得到发展。从手工业生产结构看,消费资料类手工业所占比重较大,而生产资料类手工业比重较小。为解决手工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党和政府明确了对手工业实行合作化的政策,以此改造手工生产的落后性,进而发展现代工业,实现工业化。在走向合作化的过程中,手工业者的心态几经翻转变化。对地方基层手工业动态的研究揭示出手工业合作化历史的复杂面相。
关键词:
新中国初期 晋西北 手工业 心态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徐建青
清前期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与特点徐建青清前期手工业行业门类众多,各行业发展状况不同,有关的数字资料又相当有限,要求对清前期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作出精确估计,可能是不切实际的。但传统手工业到清代发展到成熟阶段,也是它发展的鼎盛时期,对这一时期的手工业发展水平作...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承明
一、涵义和界限“工场手工业”一词译自马克思所称Die Manufaktur。1932年瞿秋白译为“工厂手工业”,1945年商务版《德华大词典》同。1953、1961年版郭大力等译《资本论》作“手工制造业”。后马列著作编译局译作“工场手工业”。本文中,“工场手工业”指其经济性质,具体组织依习惯,如绸厂、布厂、磨坊、油坊、机房、铁作、木器作等;类称用“手工厂”。工场手工业是资本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形式。但雇佣多少人始具资本主义性质,当因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民族历史条件而异。在研究资本主义萌芽时,当时史料多不能区分家属劳动与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小溪
《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4期发表的吴承明的这篇文章,提出工场手工业是资本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形式。工业化初期,资本主义家庭劳动或散工制(Putting-out system)颇为流行,就其组织生产来说与工场手工业无异。该文主旨在研究工场手工业在我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因此,将商人雇主制与包买商作为散工制,并包括在工场手工业涵义之内。 西欧在工业革命前有个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它为西欧的工业革命铺平了道路。但只有英国是“自我”完成工业化的,稍晚实现工业化的国家都有个或长或短的机器大工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孟凡华
在中国手工业社会中,"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传承方式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是手工业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之一。尽管这种传承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使手工业文化源远流长,利于中国工艺在整体上保持领先地位,利于生成一种文化的价值取向,形成一种师徒关系亲密的文化。
关键词:
手工业文化 父子相传 师徒相授 传承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翔
长时期以来,人们认为在中国近代,随着机器工业的传入和发展,传统手工业日渐衰微,近年来的研究却表明,在近代时期,机器工业和传统手工业长期并存,而且都一直在发展。本文在此结论之上,进一步就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之间和同一行业内部近代机器工业与传统手工业生产共生并存的状态,展开了论述,并简要分析了这种局面的成因
关键词:
近代经济,手工业,机器工业,工业结构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彭南生
本文重点探讨了近代手工业与民族机器工业之间的互补关系。两个层次之间既有竞争,也有互补,对其竞争的一面,学术界探讨较多,而对其互补则分析不足。本文认为,在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斥和打击下,近代手工业与民族机器工业存在着四种形式的互补关系,即:结构性互补、关联性互补、水平性互补、劳动技术性互补。两者间的互补是近代手工业长期存在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
近代手工业,民族机器工业,工业互补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蔡锋
夏代的手工业生产工匠身份以自由人为主要组成部分 ,而在王室及贵族作坊中也有少部分的奴隶。作为自由人的工匠在社会中因其职业的重要 ,受到王室和贵族的尊敬。殷代手工业生产中有一部分奴隶 ,但人数不是很多 ,其地位低下 ,境遇悲惨 ;文献记载与甲骨卜辞中的“百工”、“多工”可能是大中贵族作坊与村社民间专业作坊中的自由手工业生产者 ;“我工”、“宗工”是王室作坊的工匠 ,其地位比较高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徐建青
在有关清代手工业的史料中经常出现“合伙”、“股分”一类词语,从其存在来看,已不是一种偶发现象,它存在于许多行业中。这种“合伙”、“股分”式的手工业生产,不仅仅是一种筹资方式,也成为一种广泛采用的企业组织形式。它也得到官府的认可。在清代手工业的发展中,这种“合伙”、“股分”形式的企业组织也具有一定地位。史料中对此没有统一称谓,本文权且承袭传统提法,称之为“合伙制”。 有关合伙制前人已有研究,本文再作探察,或有不妥,还请方家指正。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白馥兰 董晓萍
手工业与现代技术工业化是国家生产模式的二元结构,在跨文化的视野下分析这种二元结构的发展趋势,总结得失利弊,对于考量国家现代化政策水平不无裨益。中印手工纺织业的比较正是这方面的一个研究个案。中印两国政府都曾以同样的决心改革传统手工业生产,提高现代工业化水平,加速国家现代化。两国也有差异,新中国初期实行手工业改造,鼓励工人和农民转向工业技术就业;印度则限制农村手工业的转型,在城市实施大规模的工业化。这两种努力的长期结果是大不相同的,在中国,手工业生产已缩减至小众范围,中国在现代化经济繁荣后发展起来的旅游文化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锋
发轫于20世纪初的"史界革命"是近代中国史学史乃至文化史的一个里程碑。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近代的史学转型始于梁启超的《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梁启超在著作中号召建立新史学,对中国旧史学大张挞伐,论证史学的重要性,并引入进化论,倡导"史界革命"。但是,两部著作却明显带有较强的政治意味,存在难以逃避的主观性,并陷入社会进化史观的误区,这导致梁启超新史学思想带有缺憾。然而,20年后,当梁启超淡出政界,潜心治学之后,其史学观发生变化,对传统史学评价变得客观,并对早年的新史学思想做了若干反思与修正。这种转变在客观上体现出学者的政治主张对其学术思想与价值取向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