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34)
- 2023(9424)
- 2022(8012)
- 2021(7488)
- 2020(6469)
- 2019(15215)
- 2018(14719)
- 2017(28058)
- 2016(15212)
- 2015(17621)
- 2014(17601)
- 2013(17906)
- 2012(16992)
- 2011(15649)
- 2010(15513)
- 2009(14582)
- 2008(14616)
- 2007(13014)
- 2006(11210)
- 2005(10217)
- 学科
- 济(71745)
- 经济(71677)
- 管理(39190)
- 业(38317)
- 方法(34692)
- 数学(31530)
- 数学方法(31321)
- 企(28556)
- 企业(28556)
- 中国(20889)
- 农(19342)
- 财(16370)
- 贸(16353)
- 贸易(16346)
- 易(15941)
- 学(14839)
- 农业(12885)
- 业经(12805)
- 制(12413)
- 地方(12394)
- 环境(10930)
- 银(10882)
- 银行(10858)
- 行(10486)
- 和(10315)
- 融(10299)
- 金融(10297)
- 发(9233)
- 务(9067)
- 财务(9051)
- 机构
- 大学(232879)
- 学院(229419)
- 济(104748)
- 经济(102888)
- 管理(85425)
- 研究(85234)
- 理学(73632)
- 理学院(72735)
- 管理学(71603)
- 管理学院(71180)
- 中国(66021)
- 科学(51575)
- 京(49736)
- 财(45848)
- 所(44186)
- 农(40856)
- 研究所(40548)
- 中心(38301)
- 财经(37168)
- 经济学(34108)
- 经(33946)
- 业大(33736)
- 江(32642)
- 农业(32505)
- 北京(32028)
- 经济学院(30993)
- 范(30289)
- 院(30137)
- 师范(30012)
- 财经大学(27566)
- 基金
- 项目(152126)
- 科学(120227)
- 基金(113665)
- 研究(108170)
- 家(100224)
- 国家(99502)
- 科学基金(83917)
- 社会(70915)
- 社会科(67375)
- 社会科学(67355)
- 基金项目(59697)
- 省(55814)
- 自然(53738)
- 自然科(52511)
- 自然科学(52494)
- 自然科学基金(51603)
- 教育(48920)
- 划(48534)
- 资助(47184)
- 编号(41839)
- 部(35523)
- 重点(35032)
- 成果(34021)
- 发(33418)
- 国家社会(30738)
- 创(30670)
- 中国(30291)
- 教育部(30168)
- 科研(29804)
- 创新(28940)
- 期刊
- 济(111726)
- 经济(111726)
- 研究(69479)
- 中国(42621)
- 学报(37103)
- 农(35861)
- 科学(34925)
- 财(33868)
- 管理(28494)
- 大学(27422)
- 学学(25954)
- 农业(24504)
- 经济研究(20180)
- 融(20019)
- 金融(20019)
- 教育(18633)
- 财经(18442)
- 技术(17474)
- 业经(16664)
- 经(15921)
- 问题(15233)
- 业(14821)
- 贸(14400)
- 世界(12734)
- 国际(12473)
- 统计(12289)
- 技术经济(12036)
- 资源(11991)
- 商业(11121)
- 版(10608)
共检索到3382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子兰 肖峰
文章根据可持续消费的定义,参考借鉴国内外机构、组织和相关学者提出的可持续消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一套中国可持续消费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测度30个省份2007—2019年的可持续消费水平及时空差异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可持续消费水平呈逐步上升的态势,但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从可持续消费的4个方面来看,社会环境和科技进步的综合得分增长最快,其次是物质基础和精神生活以及生态环境和环境保护的综合得分,人口和资源的综合得分增长最慢;我国各省份可持续消费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全局空间相关性,但是局部空间集聚的类型存在明显差异。
关键词:
可持续消费 水平测度 ESDA 时空特征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夏春萍 董蓓
本文依据国内渔业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四个方面构建了渔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选取的26个指标进行客观赋权,依据得到的熵权值计算了全国31省份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分析了全国省域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并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与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相关度。结果表明:我国渔业可持续水平不断提高,湖北、天津渔业可持续水平优势较突出,湖南、海南渔业可持续水平处于劣势,东西部省份渔业可持续水平较高,东部沿海省份渔业可持续水平年均增速突出。
关键词:
渔业可持续 熵值法 时空演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和清 周庆岸
文章基于波特的钻石理论,结合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特征,构建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综合指标体系;运用投影寻踪方法,对我国31个省份2012—2019年文化产业数字化水平进行测度,并采用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社交网络分析方法对我国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区域差异显著,差异主要源自区域内部差异,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大;数字化水平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聚集特征,以“低低”聚集为主,局部空间结构稳定性强;空间关联网络具有显著的关联性、通达性和非均衡性,各省份之间空间关联较少,但彼此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相互联通,网络整体的抗毁性和稳定性较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力翔 汪军民
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突出表现形式,有利于区域间要素高效流动,促进区域间产业链协同融合,增强区域间协同治理能力。文章从要素、产业、交通和生态4个维度构建了都市圈同城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变异系数法,对2010—2019年武汉都市圈9个城市的同城化水平进行测度,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武汉都市圈同城化水平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武汉都市圈同城化水平较低,提升缓慢;同城化水平的提升主要依靠交通同城化和生态同城化的拉动,但提升幅度不大,主要受到要素同城化和产业同城化水平不高的制约;从不同城市同城化水平变化均值来看,各城市同城化发展不均衡,武汉、鄂州属于“较好”类别,其他地区还处于初步整合阶段。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兀婷
本文选取我国30个省份2010-2020年面板数据,构建流通产业数字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研究流通产业数字化水平的时空演进特征。研究发现:从时间方面来看,样本期内我国流通产业数字化水平总体较低,但发展势头良好;从空间演进来看,东部地区流通产业数字化水平优势明显,中部、西部与东北地区流通产业数字化水平发展滞缓;从空间相关性来看,我国各省份流通产业数字化水平存在显著空间相关性。据此,提出加速数字技术融合应用、积极打造数字流通网络、合理调整流通产业结构的政策建议,以期加速推动流通产业数字化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宋妍 王巧瑜 张鹭 张明
文章在提炼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2012—2020年不同地区的高质量发展进行水平测度和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是内生动力强、市场经济活力足、发展结构优、发展过程稳、福利成果多、生态环境代价小的协同共生的发展;中国不同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整体趋势较好,但存在地区差异,其中,东、中、西三大地区之间的差异是整体差异主要来源,各地区内均存在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但对整体差异贡献较小;地区高质量发展受邻地发展水平影响,存在高发展俱乐部与低发展俱乐部。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龙海雯
基于绿色产业现代化、绿色生活现代化、绿色生态现代化、绿色经济现代化四个维度构建中国绿色现代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度各省份2000—2021年的绿色现代化水平,并运用泰尔指数、局部莫兰指数等方法探析时空演变特征以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中国绿色现代化水平总体呈稳步上升态势;全国和各区域绿色现代化的总体差异随着时间推移均逐步减小,并且呈现正向集聚的空间特征;全国及各区域的绿色现代化水平都不存在σ收敛,但均支持β收敛机制。据此,提出打造一体化绿色治理示范区、实施绿色现代化协同发展方案、探索区域绿色合作新模式的政策建议,为提升绿色现代化水平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陈钰芬 胡思慧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文章基于共同富裕的内涵与特征,构建包含富裕程度和共享程度两个维度共24项指标的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大陆除西藏外30个省域2013—2020年共同富裕水平进行测度,并依次对全国整体、东中西三大区域以及各省域共同富裕水平展开分析,利用核密度估计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共同富裕水平的分布动态及空间关联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共同富裕整体水平尚低但提升明显;三大区域共同富裕水平均呈稳步增长态势,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各省域之间共同富裕水平差异较大,优势和短板各异,且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本研究有助于识别各省域共同富裕实现过程中的优劣势,为各级政府推进共同富裕精准施策提供参考。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欢 孙琛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国,但我国居民水产品消费水平并不高。本文分析了我国水产品消费水平的现状和趋势及原因以及我国水产品消费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即水产品消费的城乡绝对差距,水产品与其它副食品消费的相对差距两部分的水产品消费城乡差异;由水产品加工技术和规模的限制及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水产品消费地域性差异;户外消费呈现增长趋势;并就如何提高我国水产品的消费水平进行了讨论。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卢涛 周学武 王占岐 魏超
研究目的:揭示安徽省各地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及时空格局特征,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变权模型(VW模型)、层次分析法(AHP)。研究结果:(1)2005—2013年安徽省各地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数总体偏低,介于轻度不可持续(III1)到临界可持续(II1)状态之间;(2)从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数的变化情况来看,增速最慢的为马鞍山市,增速低于2%,增速较缓慢的地区为合肥、阜阳、六安、芜湖、铜陵、黄山,年均增长率介于2%—3%之间,其余地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数年均增长率较快,均超过了3%;(3)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在空间上呈现一定的地域特征,总体上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江...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永强 高祥晓 王哲
乡村产业数字化是“数实”融合的关键内容,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文章基于熵权及变异系数综合赋权法、Dagum基尼系数、空间收敛模型,对2012—2021年中国31个省份乡村产业数字化水平进行统计测度和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乡村产业数字化水平呈增长态势,但整体水平不高,需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数字服务和数字管理水平;三大地区乡村产业数字化水平存在显著梯度差异,呈“东高西低”空间格局;地区差异分析表明,地区间差异的变化是中国乡村产业数字化水平总体差异呈“U”型特征的主要原因;收敛性分析表明,中国乡村产业数字化水平均具有绝对β收敛及条件β收敛特征。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红霞 雷佳
从融合基础、融合行为和融合效益3个维度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和耦合协调水平进行测度。结果显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时空发展不均衡,根据产业融合水平及各子系统与耦合协调度的关系,可分为4种类型,且融合水平、融合基础子系统与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而融合行为、融合效益两个子系统与耦合协调度存在多极分化特征。基于实证结果,研究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政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方梓旭 戴志敏
采用熵权法测度2015—2020年中国30个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采用泰尔指数和莫兰指数分析区域差异和空间集聚特征。研究发现:(1)整体上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长期向好态势,但依旧不高;分维度来看,增长规模和产品质量处于较低水平,且呈波动下降趋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两化融合、创新驱动、开放发展呈不断上升态势,而绿色发展则呈波动上升趋势;从区域分析来看,东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稳步向上态势,中部总体呈不断上升状态,西部呈上升态势,但增速较慢,东北则出现停滞。(2)区域间差距在不断扩大,直接原因是地区内差异的不断增加,间接原因则是区域划分方式不同和产业转移。(3)各省市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但其空间集聚性在不断减弱,未来中西部地区需充分挖掘资源禀赋优势,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东部地区则需进一步强化对外协同作用,引导内陆省份有序发展。本文研究进一步深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系统展示高质量导向下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为完善中国制造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测度 时空特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方晓萍 贺婷婷 刘琨 晋友迪
文章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量化了地方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现状,从增加值分解角度探究了省内省外循环在国内大循环的贡献率,并分析了省内省际动态演变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各省参与双循环强度呈显著的集中化趋势,各省经济增长对国内市场的依赖程度更大,但国内大循环优势处于低竞争劣势。根据省内省际循环强度将省域分为自给自足型、资源丰富型、交换枢纽型、工农业发达型、发展不突出型,整体来看,各省省内循环对国内大循环的贡献呈逐年上升趋势。个别省份的省内、省际循环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效应,且北方地区的测度变化过程波动更强烈,增长程度更大,总体来看,各省经济循环测度的时空跃迁类型具有强惰性,空间格局稳定。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冯文华
本文从物质可持续、社会发展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和人口资源可持续四个层面出发,采用熵值法测度了2009-2021年长三角城市群的可持续消费能力,并进行了时空演化和空间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可持续消费能力整体处于上升趋势,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江浙沪多数城市可持续消费能力较高,而安徽省多数城市可持续消费能力较低。同时,长三角城市群可持续消费能力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江浙沪多数城市为高-高集聚状态,而安徽省多数城市属于低-低集聚模式,这一现象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身资源禀赋密切相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