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70)
2023(9458)
2022(7892)
2021(7634)
2020(6376)
2019(14576)
2018(14072)
2017(26267)
2016(14496)
2015(16499)
2014(16406)
2013(16344)
2012(15295)
2011(13798)
2010(13776)
2009(13219)
2008(13368)
2007(11664)
2006(10138)
2005(9523)
作者
(39275)
(32810)
(32702)
(31486)
(20893)
(15413)
(14866)
(12770)
(12479)
(11600)
(11370)
(10949)
(10644)
(10623)
(10514)
(9960)
(9845)
(9477)
(9406)
(9233)
(8404)
(7914)
(7761)
(7476)
(7420)
(7373)
(7340)
(7112)
(6540)
(6531)
学科
(57947)
经济(57834)
管理(49339)
(42126)
(36052)
企业(36052)
(29588)
方法(24018)
数学(20794)
数学方法(20619)
中国(20431)
(18307)
(15324)
(14244)
财务(14221)
财务管理(14175)
财政(13682)
企业财务(13526)
(13137)
业经(12940)
(12599)
贸易(12589)
(12412)
(11887)
银行(11868)
(11309)
(11035)
(10948)
体制(10890)
(10852)
机构
大学(210015)
学院(204405)
(94761)
经济(93183)
管理(76142)
研究(75438)
理学(65056)
理学院(64296)
管理学(63454)
管理学院(63049)
中国(60777)
(53977)
(44581)
科学(40801)
财经(38781)
(37498)
(35403)
研究所(33285)
中心(32922)
经济学(31466)
(29637)
北京(28884)
财经大学(28778)
(28247)
经济学院(28201)
(27063)
(26185)
师范(25962)
业大(24312)
(22522)
基金
项目(130762)
科学(105109)
基金(99551)
研究(97951)
(86160)
国家(85540)
科学基金(73359)
社会(66658)
社会科(63312)
社会科学(63299)
基金项目(51278)
(45738)
教育(44988)
自然(44499)
自然科(43498)
自然科学(43487)
自然科学基金(42734)
资助(40935)
(39940)
编号(37082)
成果(32844)
(31982)
(30402)
重点(29745)
国家社会(29510)
教育部(28246)
中国(27874)
(27103)
(26989)
(26659)
期刊
(105513)
经济(105513)
研究(70689)
(46610)
中国(46181)
管理(30581)
学报(28598)
科学(28260)
(26303)
大学(23097)
学学(21546)
(21541)
金融(21541)
财经(20799)
教育(20153)
经济研究(18222)
(17924)
农业(17543)
技术(14761)
(14213)
问题(14133)
业经(13323)
世界(13125)
国际(12425)
会计(11475)
(10115)
财会(9910)
(9372)
技术经济(9299)
现代(9081)
共检索到3258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李美娟  
财计组织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优化资源配置、实施经济管理以及巩固国家政权等多个方面均存在重要作用,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如何建立完善的财计组织制度,改善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协调社会经济和政府组织结构间的关系引发社会各界关注。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古代财计组织制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走在世界前列,拥有许多优秀经验值得借鉴。因此,本文在分析我国古代财计组织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的基础上,从中汲取对当代政府财计体制改革有益的养分,以此推动我国当代财计组织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蒋云飞   任文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和生态法律制度。传统儒、道、墨等诸子百家以及古代文人的思想主张中均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内核,体现为天人合一、物吾共生的整体观,天地有节、取用有度的节用观,兼爱万物、生生不息的博爱观。在生态法律制度建设层面,西周以降的历朝历代大多注重通过专设环境保护机构、拓宽环境保护要素、实施严刑峻法等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当下,中国古代生态治理文化精髓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即坚持整体性治理思维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落实节用爱物观助力绿色可持续发展,贯彻最严法治观以筑牢生态治理的法治基础。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蒋云飞   任文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和生态法律制度。传统儒、道、墨等诸子百家以及古代文人的思想主张中均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内核,体现为天人合一、物吾共生的整体观,天地有节、取用有度的节用观,兼爱万物、生生不息的博爱观。在生态法律制度建设层面,西周以降的历朝历代大多注重通过专设环境保护机构、拓宽环境保护要素、实施严刑峻法等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当下,中国古代生态治理文化精髓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即坚持整体性治理思维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落实节用爱物观助力绿色可持续发展,贯彻最严法治观以筑牢生态治理的法治基础。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琦  
自秦末商鞅废除井田制到清末鸦片战争,近两千两百年的时间内中国土地所有制形式经历了土地国有制占主导地位,土地国有制与封建地主大土地私有制相对峙,最终封建地主大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发展历程。其间自耕农小土地私有制在艰难中发展,国家、封建地主、农民之间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博弈关系。研究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发展的进程,对当前进一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杨莉光  
对外开放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十多年来,我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基本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逐步推进的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并以充沛的活力走上世界舞台.尤在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精神的鼓舞下,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范围进一步扩大.为了促进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在大胆进行试验和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同时,也应该很好地回忆历史,特别是自秦汉以来至鸦片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陈顺扬  
中国古代督查制度是封建专制君主用以督责臣下、推动政务运转的一根鞭子,它以君权为依托,本质上是君权的延伸或扩展。督查结果一切以皇帝意旨为依归,督查所产生的效果完全视皇帝如何运作而确定。所有这些均表明中国古代督查制度对封建皇权具有极大的附属性。但也不能否认,从技术层面上说,中国古代督查制度尤其是成熟时期的督查制度包含有诸多可供借鉴的因素。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孙浩进  
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思想家都提出过关于收入分配公平的观点,但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古代的思想家是站在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来思考收入分配问题的,并没有从改变民众地位,赋予民众权力的角度来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近代的思想家仅从西方的思想和经验来寻求问题的解决的。他们的见解与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与特点并不相符。但在这些思想家的观点中,"仁政"、"不与民争利"、"恤民"、"减少分利者"、"取之于民、还之于民"、"节制资本"等在收入分配上重视民生、关照弱势群体的思想精华,都值得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所借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理念,应将历史上的收入公平分配思想与中国经济...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海涛  
重视植树造林是中华文明数千年来的文化基因和优良传统。“以固其地”思想是中国古代植树造林公共价值取向的主要代表;“以为民资”思想是中国古代植树造林经济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以时种树”的理念,既是中国古人对植树技术长期总结的结果,也是历代统治者对植树造林的制度性安排。这些思想和理念对当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就是要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不断提升科技水平,不断完善制度保障。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海涛  
重视植树造林是中华文明数千年来的文化基因和优良传统。“以固其地”思想是中国古代植树造林公共价值取向的主要代表;“以为民资”思想是中国古代植树造林经济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以时种树”的理念,既是中国古人对植树技术长期总结的结果,也是历代统治者对植树造林的制度性安排。这些思想和理念对当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就是要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不断提升科技水平,不断完善制度保障。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张大川  
自战国时代起的"抑商"政策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元朝政府在政策和思想上"重商",对商业的限制放宽,商人地位得到提高,但也出现了官商勾结的负面影响,形成了与前代不同的政商关系和文化表现。通过对古代社会"抑商"到"重商"过程发展变化的梳理,特别是元代"重商"政策下出现的政商新关系,剖析与之相对应形成的文化现象,以期对当代经济生活中正确处理政商关系、继承和发扬优秀商业文化思想起到借鉴作用。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金华  
本文概述了我国历史上的三次重要的税费改革: 唐朝的“两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亩”。总结了三次税费改革的背景、内容及结果, 分析了三次税费改革的经验教训, 对我国当前农村税费改革提供了深层次的启示。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胡定荣  胡邦栋  
中国古代国家的财政管理制度,主要包括预算制度、审计制度、仓储制度、漕运制度等有关财务行政的具体制度。皇室控制下的预算制度和审计制度中国古代的预算制度,可以溯及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其本质是对官吏的考核,其中也含有财政预决算制度的因素。各地方政府每年年终,要把一年的各项收入和支出,核实上报到郡,各郡汇总后上报中央政府。大司农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方宝璋  
中国古代监察与审计一体的制度从秦汉开始已系统建立 ,历经两千多年的演变与发展 ,一直至明清时期。监审一体的机构地位高、权力大 ,直接属于皇帝指挥 ,独立性强 ,在治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伟武  许玮頔  
中国古代水文环境规划思想涵盖国家、区域、城镇等多重空间尺度,在世界观、发展观、价值观等视角百花齐放。在国家层面,先贤以系统性的思维认知自然、治理环境、规划都城、建构岳渎体系,形成了整体经营水文环境的世界观;在区域尺度,统治阶级借助水文环境对内加强社会治理、对外实现“耕战结合”,社会各阶层相向而行、推动国家战略的实施,体现了追求水文环境与政治、经济要素相辅相成的发展观;在城镇范畴,地方官府在时空统一性中考察人水关系,在水文环境规划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追求生态、人文与技术的平衡,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价值观。上述思想对我国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探索营建未来城市、完善当今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构新时代的生态文明观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杨天平  
从文字起源的视角分析古代的教育惩罚,可以清楚地看出,惩罚是教育的伴生物,是教育的手段和工具,其发展具有自身内在的规律。古代教育惩罚与古代礼仪规范等传统文化相适应,具有合理性和神圣性,在某种意义上,有利于对下一代实施惩戒教育,促进教育对象的社会化。借古鉴今,应当以客观、辩证、冷静的思维认识和使用教育惩罚,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