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20)
2023(14054)
2022(12375)
2021(11865)
2020(10115)
2019(23957)
2018(23840)
2017(46274)
2016(25221)
2015(28945)
2014(29180)
2013(29262)
2012(27132)
2011(24612)
2010(24429)
2009(22580)
2008(22302)
2007(19539)
2006(16642)
2005(14730)
作者
(73822)
(61695)
(61261)
(58513)
(39194)
(29447)
(27994)
(24327)
(23238)
(21860)
(20899)
(20784)
(19507)
(19320)
(19084)
(18982)
(18879)
(18278)
(17557)
(17469)
(15348)
(15076)
(14823)
(13845)
(13828)
(13679)
(13645)
(13572)
(12415)
(12234)
学科
(106005)
经济(105898)
管理(69382)
(66716)
(54036)
企业(54036)
方法(52186)
数学(46130)
数学方法(45706)
中国(28501)
(28033)
(25273)
(22819)
(21558)
贸易(21550)
业经(21250)
(20975)
地方(19962)
农业(18536)
(18133)
(16574)
环境(15890)
(15769)
理论(15716)
财务(15698)
财务管理(15662)
(15385)
银行(15333)
技术(14825)
企业财务(14786)
机构
大学(368321)
学院(364301)
(150683)
经济(147574)
管理(144406)
理学(125571)
研究(125026)
理学院(124166)
管理学(122143)
管理学院(121498)
中国(92951)
(78833)
科学(78149)
(65594)
(63724)
(61048)
研究所(58558)
中心(56127)
业大(55778)
财经(53583)
(50984)
北京(50345)
(48762)
农业(48325)
(47944)
师范(47524)
经济学(45884)
(44746)
经济学院(41595)
(41414)
基金
项目(249166)
科学(194632)
基金(181075)
研究(181024)
(157883)
国家(156622)
科学基金(133217)
社会(113127)
社会科(107150)
社会科学(107119)
基金项目(96641)
(95373)
自然(86916)
自然科(84845)
自然科学(84820)
自然科学基金(83303)
教育(82668)
(81102)
资助(75492)
编号(73804)
成果(60134)
(56009)
重点(55653)
(53020)
(51011)
课题(50318)
科研(48012)
教育部(47748)
创新(47681)
大学(46875)
期刊
(159299)
经济(159299)
研究(106353)
中国(64133)
学报(59483)
(54922)
科学(54269)
管理(49394)
(48634)
大学(44138)
学学(41433)
农业(38347)
教育(37093)
技术(30438)
(28556)
金融(28556)
经济研究(26215)
财经(25691)
业经(25119)
(21883)
问题(21395)
(20557)
图书(19327)
技术经济(18436)
理论(17855)
(17719)
科技(17073)
(16896)
资源(16250)
实践(16200)
共检索到5210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秀中  王琪  
该文对中国古代文人有关梅花最有代表性的诗词曲文赋谱等进行分析研究,设计了一个表格,在各项因素的对照中,反映出人们对梅花欣赏的角度与侧重点,从中寻找中国人赏花趣味和赏花审美评价标准的规律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秀中  王琪  
自然美的审美领域无限广阔,中华民族赏花审美、与花交流的优良花卉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本文从宋代文人赏梅审美实践活动中采撷三粒梅文化的结晶体,静心品味、凝神把玩,似乎嗅到了梅花这一大自然恩赐给中华民族的"尤物"身上散发出的阵阵宇宙自然生机律动的清香气息;人类既然与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同命运共呼吸,自有其彼此潜在的生命力律动的共鸣,这就叫"异质同构"。在赏梅审美实践活动中,能够品赏梅花的一花一蕾、一枝一叶之美者,自能斟酌宇宙自然生机律动的点点滴滴。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春亭  
主要从风景名胜、题赠、挽逝、谐趣等几个方面,对我国历史上的部分咏梅楹联进行了分析、释义和鉴赏。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隋邦平  
~~
关键词: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戴思兰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生于公元1125年,卒于公元1210年。是宋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平生诗作达万余首,其中咏梅诗篇百余首。其中心主题就是反对民族投降主义,力主收复北方失地,宣传抗战必胜。该文介绍了陆游数篇充满激情的咏梅诗篇,分析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审美情趣,歌颂了作者坚贞的爱国主义情怀。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晋  陈瑞丹  
以咏梅诗的分类研究为主要内容,从汉代乐府诗到近现代诗人诗作,概括得出咏梅诗发展的3个阶段。同时,分析归纳从汉代乐府诗到清末民初诗人咏梅诗作约1000首,对描写梅花品种、自身器官、观赏特性、生长地、梅花与人的情感、与梅花有关的社会活动、梅花精神品格之美、咏梅诗典故等主要方面的诗句进行了归类,运用图的形式进行分析,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梅花自身变化与咏梅诗发展的规律和联系。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春亭  
主要对我国历史上部分名人咏梅斋号的由来和寓意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刘跃进  
把根留下─—关于《中国古代诗歌赏析与研究》刘跃进几千年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民族的根。1982年开始在清华上文学课,当时抱着两个现实目的:一是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二是增强同学们的爱国感。其实用更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把传统文化的根留在同学们的心中。这愿望当...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曾辉  王磊  
七巧板俗称"七巧图"或"智慧板",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益智玩具,也是古代手工艺者造物智慧的结晶。文章运用设计学、美术学等方法对七巧板的造型特征、结构框架、规则机制及用途、设计思路及原理等进行了分析,认为七巧板对孩童的思维与想象能力、观察与逻辑推理能力、智力与动手能力方面具有促进作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薇  王其超  张行言  
中国梅文化浩如烟海,在中国花文化史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南北朝梅"始以花闻天下"后,直到宋代梅文化在中国装饰艺术领域大放异采。它涉及陶瓷、金银、漆木、织绣、版画、绘画、木雕、石雕、砖雕,乃至花色点心等诸多方面,但以瓷器中的梅文化最为丰富。梅花是吉祥图案的重要题材,梅文化在装饰艺术中的审美价值,更着重在寓意之表达。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树华  
该文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对日本赏梅、赏樱名所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研究总结了日本赏梅、赏樱文化史的发展变化过程,比较分析了日本的赏梅、赏樱文化的异同,最后概括了梅花与樱花在日本园林中的利用现状。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林伯翔  
梅花原产我国,分布从华西到华东,其中心则在四川、云南、西藏一带,早已扩散到江南各地,同时黄河流域乃至东北都有栽培。特别是北京林业大学在南梅北移育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绩卓著。梅花在我国栽培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梅和我国人民生活很早就有密切关系,比如用梅子作为调味佐料、药材和食品,《书·说命》中记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约自隋唐时代起,从以果梅为主要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吴玉鸣  李建霞  
教育竞争力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和重要内容 ,一个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强弱最终体现于其教育竞争力的强弱。本文在回复胡咏梅教授等提出问题的基础上 ,采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和Granger因果分析等方法 ,多侧面、定量地对中国各省级区域教育竞争力和区域经济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估 ,探求了二者之间的关联关系和相关程度 ,以及区域教育竞争力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的贡献 ,并验证了区域教育竞争力与经济竞争力之间关联的密切程度和因果关系 ,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莫曰达  
Analyzing social and economic problems through statistics is one of an important aspects of statistics thoughts in ancient China.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some situation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in ancient China.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蒋志琴  胡玉鑫  
文人阶层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文化群体。作为传统农业社会的一分子,中国古代文人必然受到来自"三农"的强烈影响。有赖于其时全社会"重农""敬农"的整体氛围,"三农"及其相关问题的阐发讨论在他们所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有大量呈现:(1)文人官僚作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天然地站在利于国家运转的宏观角度,他们对作为社会经济基础的"三农"及其相关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借助作品"劝农",如陶渊明《劝农》组诗、戏曲《牡丹亭》之《劝农》一出;(2)面对身负重压却仍勤恳劳作的古代农民,感性的古代文人会自然而然地发出同情、怜惜之感,是为《田草赋》等"悯农"文艺作品的精神根源;(3)文人群体中也不乏信奉"士农一体""耕读传家"者,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与谢灵运《山居赋》中所描绘的那般,这类选择"事农"的文人所创作的作品能"零距离"体现出古代"三农"的真实面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