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17)
- 2023(9416)
- 2022(8161)
- 2021(7850)
- 2020(6782)
- 2019(16262)
- 2018(16200)
- 2017(30861)
- 2016(17162)
- 2015(19779)
- 2014(20003)
- 2013(19877)
- 2012(18829)
- 2011(17310)
- 2010(17465)
- 2009(16589)
- 2008(16937)
- 2007(15261)
- 2006(13393)
- 2005(12440)
- 学科
- 济(75134)
- 经济(75035)
- 管理(42107)
- 业(41029)
- 方法(33783)
- 企(31581)
- 企业(31581)
- 数学(29829)
- 数学方法(29592)
- 中国(23416)
- 财(21320)
- 农(20971)
- 制(17621)
- 贸(16131)
- 贸易(16124)
- 易(15758)
- 学(15617)
- 业经(14643)
- 农业(13737)
- 银(13364)
- 银行(13340)
- 融(13076)
- 金融(13073)
- 行(12857)
- 体(12208)
- 地方(12117)
- 和(11267)
- 理论(11218)
- 教育(11118)
- 收入(10685)
- 机构
- 大学(258196)
- 学院(251498)
- 济(113918)
- 经济(111833)
- 研究(94056)
- 管理(89530)
- 理学(75465)
- 理学院(74532)
- 管理学(73444)
- 管理学院(72937)
- 中国(72690)
- 京(55876)
- 财(54650)
- 科学(54081)
- 所(48824)
- 研究所(44045)
- 财经(42410)
- 农(41469)
- 中心(41108)
- 经(38596)
- 江(37948)
- 经济学(37636)
- 北京(36653)
- 范(36477)
- 师范(36224)
- 经济学院(33875)
- 业大(33425)
- 农业(32515)
- 院(32501)
- 财经大学(31206)
- 基金
- 项目(154192)
- 科学(120611)
- 研究(116381)
- 基金(112450)
- 家(97668)
- 国家(96840)
- 科学基金(80755)
- 社会(75000)
- 社会科(70958)
- 社会科学(70937)
- 基金项目(57900)
- 省(56185)
- 教育(54598)
- 划(49137)
- 自然(48478)
- 自然科(47313)
- 自然科学(47297)
- 资助(47109)
- 编号(46920)
- 自然科学基金(46506)
- 成果(41525)
- 部(36974)
- 重点(35422)
- 发(33573)
- 课题(33155)
- 国家社会(32080)
- 教育部(32022)
- 中国(31673)
- 创(31179)
- 性(30971)
- 期刊
- 济(128382)
- 经济(128382)
- 研究(85870)
- 中国(53227)
- 财(43114)
- 学报(39320)
- 农(37952)
- 科学(35635)
- 教育(33468)
- 管理(32181)
- 大学(29977)
- 学学(27443)
- 融(25685)
- 金融(25685)
- 农业(25209)
- 财经(23347)
- 经济研究(21530)
- 技术(20548)
- 经(20257)
- 问题(17968)
- 业经(17559)
- 贸(16849)
- 世界(14931)
- 业(14788)
- 国际(14643)
- 技术经济(12897)
- 图书(12815)
- 版(12071)
- 理论(12023)
- 统计(11923)
共检索到3953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孙浩进
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思想家都提出过关于收入分配公平的观点,但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古代的思想家是站在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来思考收入分配问题的,并没有从改变民众地位,赋予民众权力的角度来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近代的思想家仅从西方的思想和经验来寻求问题的解决的。他们的见解与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与特点并不相符。但在这些思想家的观点中,"仁政"、"不与民争利"、"恤民"、"减少分利者"、"取之于民、还之于民"、"节制资本"等在收入分配上重视民生、关照弱势群体的思想精华,都值得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所借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理念,应将历史上的收入公平分配思想与中国经济...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钟祥财
尽管处在前市场的经济体制中,中国古代提出或主张由市场决定收入分配的仍不乏其人,他们还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感悟到:要使由市场决定的收入分配真正实现,确定和稳固的产权制度必不可少。中国古代收入分配思想中已经具有明显的市场意识,却没有对实际政策发生积极的影响,这表明具有科学内涵或较强解释力的经济思想要转化为现实的制度安排,取决于制度变迁的多重复杂因素。
关键词:
收入分配思想 市场意识 制度变迁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常华兵
财富或收益的分配是人类理财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中国古代有很多理财分配思想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很值得品味和借鉴。一、对分配重要性的认识《管子·牧民》云:"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意思是说,不要担心天下没有财富,关键是没有人能够管理分配好。这道出了作为社会群体而存在的人该如何分配和占有财富是一个根本而严峻的社会问题。人为什么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李美娟
财计组织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优化资源配置、实施经济管理以及巩固国家政权等多个方面均存在重要作用,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如何建立完善的财计组织制度,改善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协调社会经济和政府组织结构间的关系引发社会各界关注。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古代财计组织制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走在世界前列,拥有许多优秀经验值得借鉴。因此,本文在分析我国古代财计组织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的基础上,从中汲取对当代政府财计体制改革有益的养分,以此推动我国当代财计组织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
制度变迁 国家治理 财计组织制度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伟武 许玮頔
中国古代水文环境规划思想涵盖国家、区域、城镇等多重空间尺度,在世界观、发展观、价值观等视角百花齐放。在国家层面,先贤以系统性的思维认知自然、治理环境、规划都城、建构岳渎体系,形成了整体经营水文环境的世界观;在区域尺度,统治阶级借助水文环境对内加强社会治理、对外实现“耕战结合”,社会各阶层相向而行、推动国家战略的实施,体现了追求水文环境与政治、经济要素相辅相成的发展观;在城镇范畴,地方官府在时空统一性中考察人水关系,在水文环境规划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追求生态、人文与技术的平衡,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价值观。上述思想对我国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探索营建未来城市、完善当今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构新时代的生态文明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国古代 水文环境 规划思想 溯源 启示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陈晶瑛
我国古代人才思想十分丰富,其内容涉及到人才的鉴别、选拔、任用和管理等方面,并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分析、总结历史上的人才思想,有助于今天知识经济条件下人才战略的研究。
关键词:
古代 人才思想 启示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金华
本文概述了我国历史上的三次重要的税费改革: 唐朝的“两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亩”。总结了三次税费改革的背景、内容及结果, 分析了三次税费改革的经验教训, 对我国当前农村税费改革提供了深层次的启示。
关键词:
农民 农村 税费改革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杨莉光
对外开放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十多年来,我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基本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逐步推进的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并以充沛的活力走上世界舞台.尤在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精神的鼓舞下,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范围进一步扩大.为了促进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在大胆进行试验和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同时,也应该很好地回忆历史,特别是自秦汉以来至鸦片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肖群忠
论“孝”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地位及其启示●肖群忠《孝经》引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孝在中国传统伦理和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地位。关于孝为德之本,笔者已有专文论述,本文拟论“夫孝,……教之所由生也”。所谓“生”,以笔者之理解...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琦
自秦末商鞅废除井田制到清末鸦片战争,近两千两百年的时间内中国土地所有制形式经历了土地国有制占主导地位,土地国有制与封建地主大土地私有制相对峙,最终封建地主大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发展历程。其间自耕农小土地私有制在艰难中发展,国家、封建地主、农民之间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博弈关系。研究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发展的进程,对当前进一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海涛
重视植树造林是中华文明数千年来的文化基因和优良传统。“以固其地”思想是中国古代植树造林公共价值取向的主要代表;“以为民资”思想是中国古代植树造林经济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以时种树”的理念,既是中国古人对植树技术长期总结的结果,也是历代统治者对植树造林的制度性安排。这些思想和理念对当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就是要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不断提升科技水平,不断完善制度保障。
关键词:
中国古代 植树造林 价值取向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海涛
重视植树造林是中华文明数千年来的文化基因和优良传统。“以固其地”思想是中国古代植树造林公共价值取向的主要代表;“以为民资”思想是中国古代植树造林经济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以时种树”的理念,既是中国古人对植树技术长期总结的结果,也是历代统治者对植树造林的制度性安排。这些思想和理念对当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就是要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不断提升科技水平,不断完善制度保障。
关键词:
中国古代 植树造林 价值取向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张大川
自战国时代起的"抑商"政策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元朝政府在政策和思想上"重商",对商业的限制放宽,商人地位得到提高,但也出现了官商勾结的负面影响,形成了与前代不同的政商关系和文化表现。通过对古代社会"抑商"到"重商"过程发展变化的梳理,特别是元代"重商"政策下出现的政商新关系,剖析与之相对应形成的文化现象,以期对当代经济生活中正确处理政商关系、继承和发扬优秀商业文化思想起到借鉴作用。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钟祥财
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在简要描述中国古代收入分配历史绩效的基础上,揭示了收入分配与效益增长之间存在着负相关性,其发生机理是以官本位为核。的分配体制背离经济贡献与收益一致的原则,使激励消散,效率低下,理性压抑,而经济增长乏力,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内在原因之一。
关键词:
中国古代 收入分配 激励消散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尹世杰
我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古代文化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内容极其广泛、丰富。我国古代流通思想也非常丰富,很多名人、学者都曾经强调要发展商业,还提出了一些发展商业的政策、措施,反对奢侈消费。其中很多思想即使在当代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特别强调要提高商品质量,要诚信经营,要讲究商业道德等。我们应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使其走向世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