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743)
2023(19908)
2022(16843)
2021(15808)
2020(12978)
2019(30053)
2018(29725)
2017(56163)
2016(30421)
2015(34355)
2014(34508)
2013(33693)
2012(31267)
2011(28414)
2010(28210)
2009(25576)
2008(24964)
2007(21885)
2006(19224)
2005(16792)
作者
(86837)
(72160)
(71580)
(68043)
(45848)
(34389)
(32682)
(28393)
(27614)
(25689)
(24536)
(24506)
(22922)
(22729)
(22245)
(22239)
(21363)
(21026)
(20591)
(20589)
(17989)
(17671)
(17391)
(16553)
(16116)
(15982)
(15908)
(15849)
(14528)
(14418)
学科
(125392)
经济(125250)
管理(83640)
(77827)
(62497)
企业(62497)
方法(52407)
数学(45327)
数学方法(44754)
中国(39204)
(35383)
地方(29800)
(29206)
业经(28436)
(26297)
(23582)
农业(23564)
贸易(23563)
(23391)
(22860)
(20491)
银行(20444)
理论(20432)
环境(20087)
(19889)
(19875)
金融(19867)
(19710)
技术(19093)
(17597)
机构
大学(425284)
学院(423743)
(172320)
经济(168631)
管理(163613)
研究(149178)
理学(140659)
理学院(139059)
管理学(136525)
管理学院(135773)
中国(112835)
(92314)
科学(91067)
(77962)
(74364)
(69979)
研究所(67729)
中心(67527)
(62554)
业大(62513)
财经(61760)
北京(58923)
(58437)
师范(57830)
(56412)
(54855)
农业(54497)
经济学(52027)
(50516)
师范大学(46813)
基金
项目(289759)
科学(227882)
研究(214312)
基金(209005)
(182470)
国家(180935)
科学基金(154866)
社会(134821)
社会科(127597)
社会科学(127567)
(112165)
基金项目(109883)
自然(99232)
教育(99199)
自然科(96941)
自然科学(96916)
自然科学基金(95149)
(95052)
编号(87661)
资助(86069)
成果(71867)
重点(65236)
(64493)
(64198)
课题(61449)
(59904)
创新(55914)
国家社会(55716)
教育部(55118)
科研(55044)
期刊
(191760)
经济(191760)
研究(128482)
中国(89292)
学报(67092)
(64495)
科学(62021)
管理(61460)
(58151)
教育(54970)
大学(51574)
学学(47972)
农业(44884)
技术(38970)
(38139)
金融(38139)
业经(32079)
经济研究(31175)
财经(29845)
(25720)
问题(24874)
图书(24300)
(23414)
科技(20110)
技术经济(19790)
(19652)
(19638)
理论(19069)
世界(18827)
资源(18613)
共检索到6389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闫雨  田园  曲扶摇  施瀚  
面对发展中国家追求民族富强的现实发展要求,应对全球化治理集体行动困境,中国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全球治理秩序与体系变革,这既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必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自觉。从文明演进视角解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具有和而不同的文化特质,适应于人类多元化文明间合作共赢,奠定了新文明时代的文化伦理和道德基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秉持求同存异,拓展共同价值,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践行新型文明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新中国的发展道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理论支撑、制度建设,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模式,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凌鹊  金中坤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性问题的日益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应运而生。文章根据我国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1993—2022年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数据测算合作办学网络的动态变迁,发现网络规模结构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网络权力较大的节点国家呈现集中分布的特点且逐渐开始走向平衡,同时也反映出内外部环境形成网络变迁的动力源、空间差异影响网络变迁模式、网络变迁形态呈现均衡与非均衡的循环往复。基于此,建议未来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网络发展应坚持三重逻辑路向:共同发展,实现网络广度与深度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实现网络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发展,实现网络良性循环发展。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鲁燕  景庆虹  
共同体这一概念的提出有着久远的溯源历程。马克思深刻地揭示出人类社会已经先后经历自然共同体、虚幻共同体,而真正共同体是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人类未来社会的理想发展形态。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理论渊源。习近平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大同思想"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智慧,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且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大胆实践,在新时代为全人类的发展与进步贡献出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贾高建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文章认为,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是基于对当代世界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及其总体趋势的认识和把握,体现了对当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深刻理解。而要实现这一理想目标,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障碍,一些错误思潮和极端趋向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要求相背离,必须坚决反对和破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事关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需要各个国家和民族共同参与;中国作为这一倡议的发起者,理应为此做出积极的努力,从各方面着手将其付诸实践。
[期刊] 求索  [作者] 傅守祥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安宇宏  
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再次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种场合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概念。2013年3月,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他首次向世界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安宇宏  
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再次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种场合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概念。2013年3月,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他首次向世界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夏泽翰  安德列亚斯·施莱歇尔  阿姆尔·埃扎特·萨拉马  
2022年11月26日,“2022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在武汉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国内外上百位高水平专家学者凝心聚力,在论坛年会上为中国的教育成就、教育方案、教育共识建言献策,为构建中国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格局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建议。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我们共同破解“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时代课题。高等教育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职能,在应对全球性挑战、破解时代性课题、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持续发展是高等教育长远发展的内生动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制定的17个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都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202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第三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主题是“重塑高等教育,实现可持续未来”,对全球高等教育提出了新使命、赋予了新内涵。为深入探讨全球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要义,共议如何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本刊开设“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专栏,邀请在本次国际论坛年会发言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撰写专题文章,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求索  [作者] 刘建武  韩平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类已经形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此背景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共存和竞争将会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依存程度日益加深情况下,两者只有携手合作才能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当今世界"一球两制"的共处与竞争,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共处和竞争。深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两制"关系的研究,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刘虹飞  刘瑜  田广  寇南南  
倡议共建"一带一路"是我国和世界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代所提出的重大举措,是中国对世界和人类发展的独创性贡献。"一带一路"建设是与世界各国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美国倡导的"马歇尔计划"具有根本区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和互惠共赢,是一项造福于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李颖  陈翔  
针对“世界向何处去?亚太怎么办?”的重大议题,中国把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亚太地区政策的总体目标与基本方向。按照“统筹发展和安全”理论,发展和安全应相互促进、同步前行,呈现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发展与安全相互融合的关系结构,借助统筹的思维可以更加有力地推进发展质量与安全水平的同步提升。“统筹发展和安全”与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体现在目标的统筹兼顾、手段的基本契合以及理念的总体一致,亚太命运共同体是一种把发展和安全统筹的新地区秩序。要扎实有效地促进亚太命运共同体的落地生根,需要基于政治互信、发展互利、安全互进以及文明互鉴,借助经济发展合作与政治安全合作的“双轮”驱动,统筹发展和安全在亚太地区的实践进程。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思维开展亚太命运共同体建设,不仅有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对其他地区的进步事业也具有相应启发。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饶一鸣  
2020年是"一带一路"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得以加速推进的一年,习近平对"一带一路"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许多新论述。2020年,学术界主要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论创新、中国经济发展实践与理论、全球治理和其实践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创新、经济全球化、全球治理及其内在组成部分进行了广泛讨论和深入研究。这些研究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要加强对理论问题的创新和细化研究,加强对现实问题的前瞻性思考,拓展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夏函伊  
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作为第三世界的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地位中越来越有国际话语权,面对外界关于的中国威胁论,中国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给世界交出了一份答卷。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方案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现实证实,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探索,更能体现出中华民族在面对当今世界特殊的大背景下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外交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文章以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作背景,把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基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之间的关系进行逻辑梳理,为今后面向世界,感受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优越性,铸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洪波  赵宬斐  
由资本逻辑主导的现代性构成了全球化的内在规定。现代性的全球化扩张在展现巨大威力的同时,也让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其矛盾、对立与界限。对全球现代性内在矛盾与界限的检视突显出全球治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现行全球治理体系呈现出深度结构性矛盾的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人类社会"类本质"的整体存在为逻辑前提,以合作、共享与共赢为核心理念,体现了全球新现代性方案的出场,为变革全球治理体系,引领多元现代性,实现全球善治指明了方向。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婉妮  
金融危机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引发了新一轮的全球秩序大辩论;新冠疫情扩散和俄乌冲突爆发,令这一问题再次成为焦点。在各种力量分化组合和重新构建的同时,全球基石性制度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备受冲击,全球文化形态趋于多样化。近年来全球秩序动荡的原因可以从权力、制度和文化三个维度进行剖析。在权力维度,新兴国家的出现令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东西方政治对立加剧;世界权力中心的多极化和权力主体的多元化使大国对权力的垄断出现裂缝,也使国家行为体对权力的约束愈发困难;在制度维度,全球制度化的密度分布不均、深度欠缺、内化度出现问题,令既有基石性制度的有效性和权威性遭受质疑和破坏;在文化维度,全球秩序覆盖面扩展,其间所流行的文化观念发生转变,“西方中心观”受到质疑,新道路和新发展模式日渐显现。三个维度的变化,拉大了全球权力结构和治理框架间的鸿沟,使既有秩序面临严峻挑战。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政治与安全观、经济与发展观、全球治理观、文明价值观方面,为重塑全球秩序提供了新的价值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在政治、经济和全球治理等不同领域为探索全球秩序重塑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