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267)
- 2023(17412)
- 2022(14497)
- 2021(13363)
- 2020(11149)
- 2019(25700)
- 2018(25039)
- 2017(47961)
- 2016(26087)
- 2015(29413)
- 2014(29531)
- 2013(29796)
- 2012(28069)
- 2011(25592)
- 2010(26022)
- 2009(24459)
- 2008(24737)
- 2007(22538)
- 2006(20177)
- 2005(18545)
- 学科
- 济(125961)
- 经济(125826)
- 业(97812)
- 管理(81535)
- 企(78556)
- 企业(78556)
- 方法(50283)
- 农(49517)
- 数学(41089)
- 数学方法(40769)
- 中国(36191)
- 业经(34702)
- 财(33144)
- 农业(32935)
- 地方(29037)
- 制(24637)
- 贸(23469)
- 贸易(23451)
- 易(22784)
- 务(22048)
- 财务(22013)
- 财务管理(21968)
- 学(20910)
- 技术(20836)
- 企业财务(20780)
- 和(20730)
- 银(19093)
- 银行(19063)
- 策(18826)
- 环境(18691)
- 机构
- 学院(388788)
- 大学(383515)
- 济(171744)
- 经济(168463)
- 管理(150881)
- 研究(136786)
- 理学(128347)
- 理学院(126927)
- 管理学(125239)
- 管理学院(124492)
- 中国(108311)
- 京(82186)
- 科学(80909)
- 财(77154)
- 农(75410)
- 所(70281)
- 研究所(63156)
- 中心(62726)
- 江(61223)
- 财经(60553)
- 农业(57989)
- 业大(57840)
- 经(54819)
- 北京(52451)
- 经济学(52212)
- 范(50077)
- 师范(49660)
- 院(48469)
- 州(47960)
- 经济学院(47151)
- 基金
- 项目(248588)
- 科学(197019)
- 研究(185160)
- 基金(180352)
- 家(156146)
- 国家(154706)
- 科学基金(132687)
- 社会(120570)
- 社会科(114071)
- 社会科学(114037)
- 省(98206)
- 基金项目(95134)
- 教育(82439)
- 自然(82374)
- 划(81487)
- 自然科(80420)
- 自然科学(80394)
- 自然科学基金(78990)
- 编号(75310)
- 资助(72969)
- 成果(60415)
- 发(59159)
- 重点(55992)
- 部(55964)
- 创(53512)
- 课题(51807)
- 国家社会(50194)
- 创新(49540)
- 业(48505)
- 发展(48355)
- 期刊
- 济(203531)
- 经济(203531)
- 研究(117366)
- 中国(82043)
- 农(74382)
- 财(61310)
- 管理(56810)
- 学报(56643)
- 科学(56038)
- 农业(50289)
- 大学(43477)
- 学学(41123)
- 融(40932)
- 金融(40932)
- 教育(37310)
- 业经(37075)
- 技术(35185)
- 经济研究(30954)
- 财经(30428)
- 业(27540)
- 问题(27307)
- 经(26352)
- 技术经济(22719)
- 贸(21526)
- 世界(21138)
- 资源(18974)
- 版(18775)
- 国际(18741)
- 统计(18617)
- 商业(18542)
共检索到6038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亚平 孙克勤 左玉辉
发展能源农业可以有效的提高农民种植作物的积极性、延伸农业产业链和增加就业,因此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从农民增收的视点出发,在总结现有估算方法的基础上,从沼气综合利用、生物质气化、发电和能源植物种植三个方面建立经济效益的评价模型,利用已有统计资料和数据,定量评价了我国发展能源农业的潜在经济效益,并进行区域分析。研究表明:①中国农村生物质能蕴藏丰富,2007年我国农村生物质能源总蕴藏量和理论可利用量分别达30.88×108tce和5.98×108tce。我国发展能源农业的经济效益是潜力巨大,农村居民通过发展能源农业理论共可获得经济收益4884×108元,主要来自生物质气化和发电产业;②中国发展能源农...
关键词:
能源农业 生物质能 效益评价 区域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世薇 张平宇
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在综合考虑各县域人均GDP和GDP总量变化的基础上,运用象限图法和泰尔指数法,分析了新疆不同县域经济发展类型和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新疆县域经济呈现不同的增长类型,且在东疆、南疆、北疆之间及区内各县市之间呈现分异性。区域经济滞后型的县域明显多于经济活跃型的县域,经济活跃型的县域集中分布于天山北坡、铁路、公路主干线上,经济滞后型县域集中分布于南疆以及北疆、东疆的边远地区。泰尔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在区域总体差异扩大的同时,东疆、南疆、北疆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和区内各县域之间的差异都在逐步扩大,并且区内差异是区域总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韩萍
我国区域格局的划分目前形成了四大板块: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由于各地区资源和环境的差异,经济发展速度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文章分析我国不同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差异,通过分析,试图揭示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并从政策等方面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文化产业 区域 投入产出比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牛若峰
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的产出量,不外两种方法:一是集约经营。即在原用有限的土地上继续投入劳动、资本和技术,提高土地生产率,力求在单位土地面积上获得更高的产出量;二是粗放经营。即把一切宜农土地资源尽量用于农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力求在较多的土地上获得更多的农畜产品。这两种经营方式代表了不同的农业发展阶段,受到资源禀赋、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从农业发展史来看,农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卢荻
本文将有关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的分析 ,与中国经济的特定发展模式联系起来 ,从中得出两项分析结果。一是在产业发展层面 ,外商投资确实有助于改进资源配置效率 ,然而这种贡献却是以妨碍生产效率改进为代价的 ;二是在区域发展层面 ,以进口替代加资本深化为特征的“上海模式” ,在促进地区和全国经济发展方面 ,确实优于以出口导向加劳动密集为特征的“广东模式” ,只是前一模式本身存在着严重的可持续性问题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中国经济 区域发展模式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小菊 毛璐
文章从人口和经济两个系统,选取了16个指标构建了兵团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兵团14个垦区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区域评估。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八师属于初级协调发展类,一师、二师、六师、七师、建工师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四师、五师、十师、十二师、十三师属于频临失调衰退类,三师与九师属于轻度失调衰退类,十四师属于中度失调衰退类。兵团各垦区与山东、苏南、关中—天水各城市比较,发现经济水平越高的区域,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度越高,兵团各垦区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度与比较地区差距明显。
关键词:
新疆兵团 人口与经济 协调发展 垦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家庭 张容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东中西部差异明显。东部文化产业规模大,但对GDP贡献度低,应发挥其市场环境完善、潜在文化消费巨大的优势,以市场为依托,扩大规模满足当地文化需求;中部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已具备一定规模,可将文化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有利工具,进一步吸引外来文化消费;西部文化产业对GDP贡献大,但规模小,当地文化消费低,政府应大力支持,吸引外部文化消费,进一步发挥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文化产业 影响因素 提升路径 面板数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曹旭
运用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各省市区的循环经济各因素进行聚类分析,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循环经济的3种类型,对31省市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为各地政府根据地区间区域循环经济差异制定合理的引导性政策提供有效的依据,得出基本结论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类型 区域效果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柯 何凡能 席建超
本文从风能资源的丰富度、稳定度、人文环境对风能资源开发适宜度和自然环境适宜度等四个方面,分别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有效风能密度、风能可用时数、人口密度、森林郁闭度四项量化指标,利用综合指数法对我国陆地10m高度风能资源开发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中部和西部、河西走廊、青藏高原中北部、东北平原南部、山东和辽东半岛,以及江苏、浙江、福建和海南的沿海地带,风力资源优越,环境因子限制小,是风能规模开发潜力最高的地区;内蒙古锡林郭勒高原、呼伦贝尔高原、新疆东部和西北克拉玛依地区、东北平原、河北北部和东部沿海(除了最高潜力地区)为次高潜力区;大兴安岭、山东西北部、河南北部、江苏大部、安徽中部...
关键词:
风能资源 环境因子 开发潜力 中国陆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胜利 崔和瑞 刘燕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系统分析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内容与组成的基础上,利用数据包络分析的原理与方法,对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进行了有效性评价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除农业生产系统运行效率保持有效外,其他四个子系统的运行都偏出了有效状态,因此应发展节水农业,增加科技、教育、财政等投资力度,促进农业持续、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杜娟
[目的]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我国农业正处于快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探析山西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现状和区域差异,为区域农业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构建山西省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和综合评价指数法对2013—2022年全省和区域水平进行测算,同时结合基尼系数法测算县域发展水平和区域差异,进而从全省、区域和市域层面分析山西省农业高质量发展趋势及区域差异变化。[结果] (1)山西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水平整体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并以2018年为临界点表现为先快速增长再缓慢增长的变化趋势;其中,2013—2018年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快速提升期,绿色发展、生产效率和结构调整提升速度最快;2018—2022年为缓慢增长期,绿色发展和生产效率在波动中略有提升,结构调整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协调发展和共享水平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子系统中以绿色发展、结构调整和生产效率水平指数较高,协调发展和共享水平指数偏低;各子系统增长幅度和波动程度相差较大。(3)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区域差异较大,以晋南地区发展相对较好,晋北地区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整体由南向北递减的空间分布趋势;晋东南地区的发展水平区域内差异始终较大,并有增加趋势;晋中、晋北和晋南3大地区区域内差异相对较小,并均有缩小趋势,尤以晋南地区缩小趋势最明显(4)地级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内部差异最大的是忻州市,其次是吕梁市和朔州市,其他地级市内部差异性较低,运城市最低;从变化幅度来看,大同市、太原市、阳泉市、晋中市、运城市、长治市、晋城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而朔州市、忻州市、吕梁市、临汾市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相对于区域内差异,4大区域之间的差异较小。[结论] 山西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仍较低,城乡差距大,农民增收和生活水平提升有限,农业高质量发展正进入新一轮的结构调整阶段;山西省农业高质量发展体系中以农业效率水平贡献率最大,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分和集中体现,未来凭借其“小杂粮王国”的农业资源优势,山西省农业转型升级潜力较大。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高鹏 刘燕妮
农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稳定。论文在以往研究基础上,以客观性、系统性、可操作性为原则建立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保障四个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维度,筛选出反映4个维度的22个指标,并以因子分析方法建立我国农业可持续能力评价模型。利用统计年鉴2000-2009年的数据对我国31个省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计算,各省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因子综合得分显示:我国东部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最高,中部和西部部分省份次之,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最低。
关键词:
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区域评价 因子分析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燕妮 任保平 高鹏
运用非参数的Malmquist指数法和层次聚类分析法,研究1978-2009年期间我国西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构成的区域分布特征、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绩效及其区域发展方式转变水平的聚类结果。结果表明,我国农业增长仍然保持粗放型发展方式,东部的转变绩效高于中部和西部,农业发展方式的区域差异明显。我国各省市按发展方式转变水平进行聚类分析可划分为四种类型,各地应该结合自身效率特点,有侧重地提高技术进步水平或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苏锦旗 潘婷 董长宏
农业数字化是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基于数字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三个维度,构建农业数字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度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农业数字化发展综合指数以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区域指数。研究发现:整体而言,我国农业数字化水平稳步上升的趋势显著,且不同省份间存在明显差异;分区域看,东部地区农业数字化发展指数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中部和西部发展指数接近。依据测度结果,从完善数字基础设施、促进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融合及加强政策扶持三方面提出推动我国农业数字化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农业数字化 数字化发展 空间差异 熵值法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施晟 卫龙宝 伍骏骞
在国内外农业发展阶段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细分为三个阶段:(1)现代农业初步实现阶段,以调整农作物经营品种、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特征;(2)现代农业基本实现阶段,以发展绿色高效农业、优化农作物品质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为特征;(3)现代农业全面实现阶段,以建立资源节约型农业、扶持农村非农产业、引导农村和谐发展为特征。此外,通过构建4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进一步对我国各区域的现代农业发展进行评估,利用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4个大类,并提出区域分异视角下的现代农业发展策略。
关键词:
现代农业 阶段划分 区域定位 聚类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