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24)
- 2023(15884)
- 2022(13818)
- 2021(13090)
- 2020(10977)
- 2019(25554)
- 2018(25048)
- 2017(47848)
- 2016(25557)
- 2015(29029)
- 2014(28627)
- 2013(28245)
- 2012(25850)
- 2011(23365)
- 2010(22786)
- 2009(20718)
- 2008(19898)
- 2007(16815)
- 2006(14480)
- 2005(12507)
- 学科
- 济(102937)
- 经济(102826)
- 管理(70211)
- 业(65630)
- 企(53954)
- 企业(53954)
- 方法(50680)
- 数学(44370)
- 数学方法(43812)
- 中国(28214)
- 贸(27000)
- 贸易(26986)
- 农(26387)
- 易(26254)
- 财(24465)
- 学(22460)
- 业经(21550)
- 地方(18784)
- 农业(17433)
- 制(16972)
- 环境(16480)
- 理论(16287)
- 和(15908)
- 技术(15367)
- 务(15305)
- 财务(15235)
- 财务管理(15202)
- 银(14396)
- 银行(14334)
- 企业财务(14316)
- 机构
- 大学(363679)
- 学院(359644)
- 济(149389)
- 经济(146576)
- 管理(141380)
- 研究(125337)
- 理学(123753)
- 理学院(122413)
- 管理学(120111)
- 管理学院(119512)
- 中国(91868)
- 科学(78243)
- 京(77408)
- 财(63552)
- 所(62421)
- 农(60765)
- 研究所(57689)
- 业大(56059)
- 中心(55568)
- 财经(52393)
- 江(48880)
- 北京(48648)
- 农业(48175)
- 经(48088)
- 院(46310)
- 范(46052)
- 经济学(45787)
- 师范(45507)
- 经济学院(41422)
- 州(39704)
- 基金
- 项目(256284)
- 科学(201074)
- 基金(188200)
- 研究(183230)
- 家(166165)
- 国家(164895)
- 科学基金(140639)
- 社会(115796)
- 社会科(109809)
- 社会科学(109779)
- 基金项目(99332)
- 省(97417)
- 自然(93148)
- 自然科(91020)
- 自然科学(90990)
- 自然科学基金(89361)
- 教育(83707)
- 划(83274)
- 资助(78444)
- 编号(72684)
- 成果(57830)
- 重点(57644)
- 部(57150)
- 发(54387)
- 创(53171)
- 科研(49857)
- 课题(49787)
- 创新(49773)
- 教育部(48816)
- 国家社会(48520)
- 期刊
- 济(152437)
- 经济(152437)
- 研究(103609)
- 中国(63038)
- 学报(61544)
- 科学(55707)
- 农(54179)
- 管理(50928)
- 大学(46617)
- 财(46322)
- 学学(44072)
- 农业(38405)
- 教育(35940)
- 技术(30301)
- 经济研究(26418)
- 融(26347)
- 金融(26347)
- 财经(25041)
- 业经(23849)
- 经(21509)
- 贸(21270)
- 问题(20730)
- 业(20614)
- 国际(18505)
- 图书(17667)
- 科技(17308)
- 版(16968)
- 技术经济(16754)
- 世界(16627)
- 理论(16232)
共检索到5118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潘安
本文通过构建BTIO模型,基于WIOD提供的相关数据,测算并比较1995~2011年中日和中印贸易中CO2、NOX、SOX的隐含排放量,分别从整体和分行业贸易层面考察不同双边贸易环境效应的差异性。结果显示:中日贸易隐含污染排放、净污染转移以及环境贸易条件均大于中印贸易;中日贸易隐含污染排放水平较高的行业分布较为集中且主要为重工业,而中印贸易则相对集中于农业和轻工业;中国双边贸易的环境贸易条件趋于改善,出口产品含污强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在WTO框架外寻求更具针对性的双边贸易和合作,将是中国未来协调贸易增长与环境保护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赵金龙 赵明哲
CAFTA的建立是我国构建FTA战略的重要一环,它的实施对我国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合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基于1993—2012年中国大陆与其116个贸易伙伴国20年间的贸易数据,运用双重倍差分析法,对CAFTA的贸易效应进行了系统性研究。结果显示:CAFTA对我国与东盟六国间的双边商品贸易产生了显著的促进效应;CAFTA的实施使得中国对东盟6个国家的年平均出口量增加了18%~42%,同时令中国从东盟六国的进口年平均增加31%~62%。这一研究结论既证实了实施CAFTA带来的良好经济效应,又为深化CAFTA合作、打造CAFTA"升级版"提供了现实支撑。
关键词:
CAFTA 东盟六国 贸易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晶梅 赵志国
基于增加值视角,对2001—2011年中韩双边贸易及贸易隐含碳进行重新估算。结果表明:中国对韩国存在逆差,但逆差规模远小于传统贸易统计法测算的结果。同时,贸易隐含碳呈现顺差。采用LMDI方法,对中国向韩国出口隐含碳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显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是推动中国出口隐含碳增长的主要原因,技术效应和增加值效应则起抑制作用。
关键词:
增加值 贸易隐含碳 国内中间品 LMDI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李钦
在通过贸易结合度分析双边贸易关系基础上,基于SITC Rev.3分类标准,利用RCA指数对新疆与中亚五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测算和比较,针对性地提出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继续扩大双边贸易的建议。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杨帆 颜蒙 刘力臻
本文对中日双边贸易和FDI对两国间经济收敛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并对影响机制进行分析。考虑到以往实证研究中施加的种种先验约束,本文首先放松对称收敛速度和瞬时结构变化的假设,对中日经济收敛趋势进行考察,进而放松数据生成服从既定过程的假定,构造差分局部投影脉冲响应函数检验中日双边贸易和FDI对经济收敛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中日经济增长路径存在着非对称收敛趋势,中日双边贸易是两国经济收敛的长期原因之一,但在中短期将导致经济差距的拉大;中日间FDI的经济收敛效应时滞较短,持续时间较长;此外,中日间FDI对贸易的替代效应在中短期较为明显,但从长期看收入效应将占据主导地位,这又将间接推动中日经济收敛的实现。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胡晓伟
举世公认,无论是从地理位置来讲,还是基于市场潜力来考虑,中国都应该成为日本产品的一个潜在大市场。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中日两国经济关系现状及两国的贸易发展规模与发展潜力相比极不相称:中国对日出口仅占日本进口总额的5.3%,日本对华出口仅占日本对外出口总额的3.1%。且双边贸易额仍呈下降趋势。据中方的统计数字,中日双边贸易额(含经香港的转口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已由1985年的30%锐降至1990年的15.1%。不仅如此,在历经十几年之后,日本对华投资规模也并未出现重大改观,与日本私营企业在亚洲地区的投资及其它国家在华投资规模相比,日本相形见绌。据统计,日本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刘恩专 刘立军
本文旨在考察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间的出口贸易三元边际对其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运用1990~2009年相关数据,基于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周期协同性及双边出口贸易边际动态变化的特征性事实的统计描述,构建了以双边贸易边际强度为自变量、经济周期协动性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进而进行"协同性"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双边广度边际对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间的经济周期协同性产生显著的正效应,结果对于周期协同性替代变量同样稳健,而双边数量边际、双边价格边际对经济周期协同性产生的效应不显著,出口广度边际是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经济周期协动性的主要传导渠道。研究还发现,中国与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周期协...
关键词:
双边贸易边际 经济周期 协同性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高健 邓茂杰
以中国与20个最大贸易伙伴在2005—2011年的双边贸易流量数据为分析依据,建立引力模型,试图寻找影响中国与贸易伙伴双边贸易的因素。研究表明:空间距离、GDP、是否为APEC成员、汇率以及人均国民收入对双边贸易存在显著关联关系,这也是影响当前中国对外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中国在以后的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要加强与APEC成员的经贸往来,特别是深化和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或多边经贸关系。
关键词:
双边贸易 引力模型 影响因素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关美宝
日本与中国大陆的贸易近年来不断扩大,双边贸易额继1991年首次突破200亿美元之后,1992年更上一层楼。在日方的出口大幅度跃升及进口持续稳定增长下,又较1991年大增了26.7%至289.391亿美元,再创历年最高纪录。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神勇
正确评价贸易结构的转变以及相应的贸易条件的改善,是对外贸易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出口商品结构看,由1985年到1988年,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从45.8%增加到64.4%,机电产品的比重也从8.5%增加到14.3%。但是我国出口商品档次低,质量不稳定,市场竞争以低价取胜的局面没有明显改观,出口额的增长主要来自出口数量的扩大。评价出口商品结构的层次高低不仅要看分类商品出口额比重结构,还要考察商品的质量、档次。一般地说,商品价格是产品质量、层次、加工度等因素的综合反映,是考察商品结构层次的一个重要因素。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林玲 王炎
贸易引力模型是对国际贸易进行实证分析的重要方法。本文以传统的贸易引力模型为基础,考虑中国国情,合理增减解释变量,建立适合中国双边贸易的引力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实证检验和政策含义的分析得出;GDP、空间距离、国土面积和APEC是影响中国双边贸易的主要变量;在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和贸易发展潜力有限的情况下,中国当前应该充分利用国内资源禀赋,深化国内贸易,同时积极调整贸易政策,改善贸易结构。
关键词:
贸易引力模型 实证检验 政策含义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史朝兴 顾海英
本文根据中国双边贸易的实际情况,对传统的贸易引力模型进行了改进,应用改进后的引力模型研究了加入WTO对中国双边贸易增长的贡献,并探讨了其它因素对中国双边贸易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入WTO对中国与WTO成员之间的双边贸易增长贡献了19.6%,贸易伙伴GDP增长、中国GDP增长、贸易伙伴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额、APEC的贸易制度安排、香港和新加坡的转口贸易等因素都对中国贸易增长有显著正面影响,而运输成本则是阻碍中国与贸易伙伴之间贸易增长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WTO 引力模型 双边贸易 贸易增长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邢予青
本文基于中国(指中国大陆地区,下同)与51个贸易国家和地区之间的1993-2008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加工贸易在中国双边贸易平衡中的作用,以及人民币升值对加工贸易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1)在此期间中国每年的贸易顺差,都来自于加工贸易;(2)中国的加工贸易呈现明显的区域偏好——在2008年77%的加工贸易进口来自于东亚经济体,但是只有29%的加工贸易出口面向东亚经济体;(3)人民币升值对加工贸易的出口和进口都具有负面影响——人民币实际升值10%,不仅会使中国加工贸易出口下降9.1%,也会导致加工贸易进口下降5.0%.因此,人民币的适度升值对于中国加工贸易以及整体贸易平衡的改善作用有限。
关键词:
加工贸易 汇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崔兴华
论文关注碳达峰背景下贸易隐含碳导致的“碳不公平问题”,并基于MRIO模型对2000—2014年中美双边出口贸易隐含碳进行测算,采用LMDI法对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显示:在中美双边贸易中,中国制造业始终处于隐含碳净出口状态,且具有较高的行业集中度;从变化趋势来看,2000—2014年中国—美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整体呈先增长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从产品结构来看,中国—美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主要集中在最终品,而美国—中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主要集中在中间品;从影响因素来看,技术效应降低了中国—美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规模效应是导致中国—美国出口贸易隐含碳增加的主要原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崔兴华
论文关注碳达峰背景下贸易隐含碳导致的“碳不公平问题”,并基于MRIO模型对2000—2014年中美双边出口贸易隐含碳进行测算,采用LMDI法对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显示:在中美双边贸易中,中国制造业始终处于隐含碳净出口状态,且具有较高的行业集中度;从变化趋势来看,2000—2014年中国—美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整体呈先增长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从产品结构来看,中国—美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主要集中在最终品,而美国—中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主要集中在中间品;从影响因素来看,技术效应降低了中国—美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规模效应是导致中国—美国出口贸易隐含碳增加的主要原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