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47)
- 2023(14986)
- 2022(12814)
- 2021(12054)
- 2020(9859)
- 2019(22922)
- 2018(22359)
- 2017(43000)
- 2016(23075)
- 2015(26161)
- 2014(25648)
- 2013(25502)
- 2012(23265)
- 2011(21149)
- 2010(20721)
- 2009(18926)
- 2008(18111)
- 2007(15420)
- 2006(13372)
- 2005(11554)
- 学科
- 济(94000)
- 经济(93897)
- 管理(64008)
- 业(60711)
- 企(48929)
- 企业(48929)
- 方法(44295)
- 数学(38883)
- 数学方法(38526)
- 中国(27978)
- 农(25396)
- 财(21963)
- 业经(20558)
- 学(19855)
- 贸(19269)
- 贸易(19260)
- 易(18781)
- 农业(17161)
- 地方(17087)
- 环境(15688)
- 制(15641)
- 和(14922)
- 理论(14523)
- 技术(14516)
- 银(13591)
- 银行(13545)
- 务(13422)
- 财务(13362)
- 财务管理(13340)
- 融(13101)
- 机构
- 大学(331083)
- 学院(327281)
- 济(136924)
- 经济(134344)
- 管理(130839)
- 理学(114953)
- 理学院(113663)
- 研究(112352)
- 管理学(111887)
- 管理学院(111312)
- 中国(82555)
- 京(70043)
- 科学(69280)
- 财(58983)
- 所(55388)
- 农(52309)
- 研究所(51255)
- 中心(49759)
- 业大(49320)
- 财经(48971)
- 经(44977)
- 北京(44209)
- 江(43849)
- 范(43565)
- 师范(43144)
- 经济学(42554)
- 农业(41242)
- 院(40720)
- 经济学院(38627)
- 财经大学(36915)
- 基金
- 项目(232802)
- 科学(184681)
- 基金(171735)
- 研究(170309)
- 家(150399)
- 国家(149201)
- 科学基金(128252)
- 社会(109645)
- 社会科(104004)
- 社会科学(103978)
- 基金项目(91342)
- 省(87883)
- 自然(82729)
- 自然科(80848)
- 自然科学(80831)
- 自然科学基金(79411)
- 教育(77607)
- 划(75014)
- 资助(69859)
- 编号(67881)
- 成果(54530)
- 部(52575)
- 重点(52120)
- 发(49633)
- 创(48724)
- 课题(46166)
- 国家社会(46158)
- 教育部(45392)
- 创新(45384)
- 科研(44386)
- 期刊
- 济(140207)
- 经济(140207)
- 研究(96542)
- 中国(58061)
- 学报(52939)
- 科学(49119)
- 农(46895)
- 管理(45671)
- 财(42051)
- 大学(40148)
- 学学(37709)
- 教育(35566)
- 农业(33477)
- 技术(26199)
- 融(24149)
- 金融(24149)
- 经济研究(24033)
- 财经(23573)
- 业经(22082)
- 经(20287)
- 问题(18619)
- 业(17749)
- 图书(16798)
- 科技(15857)
- 贸(15648)
- 技术经济(15538)
- 理论(15122)
- 资源(14654)
- 版(14600)
- 世界(14454)
共检索到4607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牛猛 王振国 张亚斌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本文纳入功能分工的新视角,采用全球价值链生产率修正全球价值链就业测度指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提供的2000—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表序列和相匹配的劳动力职业就业数据库,从“总量”和“增量”两个维度,考察中国嵌入双循环从事不同功能活动类型的全球价值链就业变化,并采用构建的链式结构分解分析技术探究其变化背后的驱动因素。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基本形成“内需为主、外需赋能”双轮驱动的就业增长模式,且嵌入内(外)循环对中国市场(制造)活动的全球价值链就业带动作用更强,而对总部经济活动的就业带动有限。结构分解结果显示:生产侧方面,劳动生产率提升是抑制中国各类功能就业的最重要因素,尤其是制造类和市场类就业,但这种负向作用被生产结构的本地化扩张部分弥补;需求侧方面,内循环规模扩张是拉动中国各类全球价值链功能性就业增长的主引擎,而外循环嵌入虽然也推动实现一定程度的就业增长,但明显弱于内循环。本文对于理解双循环嵌入下的中国就业功能格局及其驱动因素,以及未来如何有效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具有参考价值。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王振国 牛猛 张亚斌
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期,中国出口如何实现功能升级,是打造贸易强国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提供的1999—2014年全球投入产出表和最新编制开发的劳动力职业数据库,在全球投入产出模型框架下采用前向关联分解方法,测度了中国总体和行业从事管理、研发、市场和制造活动的出口国内增加值,据此对中国出口功能升级动态演变进行分析;并借助链式结构分解分析技术对中国出口功能升级背后的驱动因素作深入考察。结果显示,在1999—2014年期间,中国出口实现了一定的功能升级,其中市场实现了更大的绝对升级,而研发则实现了更快的相对升级,并且这种升级在劳动、资本和知识密集型行业间具有差异性。进一步分解结果显示,中国出口功能升级主要是由出口规模的扩张,尤其是对发展中经济体出口规模的扩张,以及国内中间投入结构变化所带来的;而国内部门分功能的增加值率下降抑制了中国出口功能升级。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周薪吉 袁堂军
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就业增长却相对缓慢,有必要厘清哪些因素影响就业变动。在推算中国1995—2021年97个行业大类就业人数及技能构成的基础上,采用全球投入产出分析框架和分层结构分解法,对中国1995—2021年就业变动进行分解。结果显示:由于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偏向于劳动密集型环节,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增长慢于平均高等教育扩张速度,劳动力资源错配现象较为明显;1995—2021年国内循环始终主导就业增长,2001年入世后国际循环驱动效果更为显著,但在全球金融危机暴发后,其随外需的走弱而逐渐下降;在内需层面,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劳动密集型服务品和公共服务品的消费增加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更大,且在2007年后更为突出,国内消费升级的就业驱动效果显著;在外需层面,劳动、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消费增加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更大,在2001—2007年达到峰值,其后进入下行区间。据此,建议稳步推进产业升级以缓解劳动力错配问题,促进居民增收以扩大内需和引导消费结构改善进而推动就业增长,注意防控国际生产环节转移和消费结构改变等对就业市场的冲击。
关键词:
就业 双循环 最终需求 消费结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玉彬 石福安
文章运用熵权法-TOPSIS组合权重模型对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双循环”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借助描述性统计、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和灰色关联模型对其时序演变、空间格局与外部驱动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经济“双循环”发展水平整体较低,且在30个省份之间差异较大。(2)研究期内,各省份“双循环”发展水平逐年上升,但增长缓慢;时序上,呈现向坐标轴正向扩张的演进趋势,正随时间推移逐步提升;空间上,“双循环”发展水平演变非均衡性特征明显,呈现由东向西渐次降低的梯度分布特征。(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施效果的外部驱动因素地区差异明显,其驱动因素的作用程度(即关联度)按金融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地区法治化水平、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依次递减。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朱金生 屈豆豆 王振国
文章利用OECD公布的2000~2019年全球区域间企业投入产出数据库和配套的就业数据库,基于内外资互促、双循环联动的就业效应分解框架,从国家、行业和企业3个层次分析双循环的发展态势对中国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前内循环水平及其就业效应远高于外循环;不同类型的外循环之间,复杂外循环水平及其带动的就业均超过简单外循环。分行业来看,服务业参与双循环带动的就业最多,且呈上升趋势,是促就业的牵引器;农业参与双循环带动的就业数量呈一定的下降趋势,但其总量仅次于服务业,是稳就业的缓冲器;制造业参与双循环的就业带动效应位列第三,且随时间变化不大,是保就业的稳定器。分企业类型来看,内资企业间的循环创造的增加值和带动的就业最多,且呈上升趋势;内外资企业间的循环和外资企业间的循环带动的就业规模次之,且随时间有所下降。总体上,双循环表现出“内外资互促、内循环拉动、外循环赋能”的就业效应。结构分解分析结果表明,中间供给和最终需求的就业带动效应为正,抵消了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值率对就业的负向影响,保证了就业平稳增长;各因素的贡献存在行业与时期异质性。文章认为,坚持对内深化改革、对外扩大开放,通过企业间分工合作推动供需良性互动,是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机制保障。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邵朝对 苏丹妮
本文构建了包含多阶段生产和内生移民决策的价值链空间均衡模型,对中国价值链分工进行福利评估和空间解构。反事实显示:2002-2012年中国贸易成本的变动在多阶段生产呈放大福利变动区间的趋势特征和链条延伸偏向中西部的区域特征,使中国整体福利提升2.71%,且这主要是由境内贸易成本变动引起。解构空间路径表明,国内价值链在价值链双循环中起主导作用,东部在联结国内价值链循环中扮演关键角色;当分别关闭国内和全球价值链循环时,省区整体上未出现自我封闭的本地化趋势。此外,国内价值链在很大程度上抵御了外部冲击对国内福利造成的不利影响,未来仍可通过内部改革提升国内价值链分工水平和效益。由于多阶段生产能更充分地利用地区比较优势,因贸易成本变动引致的移民互动机制在多阶段生产的影响小于迂回生产。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邵朝对 苏丹妮
本文构建了包含多阶段生产和内生移民决策的价值链空间均衡模型,对中国价值链分工进行福利评估和空间解构。反事实显示:2002—2012年中国贸易成本的变动在多阶段生产呈放大福利变动区间的趋势特征和链条延伸偏向中西部的区域特征,使中国整体福利提升2.71%,且这主要是由境内贸易成本变动引起。解构空间路径表明,国内价值链在价值链双循环中起主导作用,东部在联结国内价值链循环中扮演关键角色;当分别关闭国内和全球价值链循环时,省区整体上未出现自我封闭的本地化趋势。此外,国内价值链在很大程度上抵御了外部冲击对国内福利造成的不利影响,未来仍可通过内部改革提升国内价值链分工水平和效益。由于多阶段生产能更充分地利用地区比较优势,因贸易成本变动引致的移民互动机制在多阶段生产的影响小于迂回生产。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徐宾 许群 李山梅
当今社会,企业面临着重大的环保责任和压力,将环境因素纳入投资决策中以便更好地实施环境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投资决策新的发展趋势,也是一个重点及难点问题。本文将环境投资决策与传统投资决策进行对比,揭示了环境投资决策的本质,并重点探讨了环境投资决策在注重环境效益、利益关系人延伸、决策方法改进、成本范围扩大、评价时间延长、考虑环境因素的风险等应用上的新特点,对环境投资决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
环境投资决策 投资决策 财务管理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尹朝静 高雪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等极端事件频发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影响和威胁。本文将气温、降水量与干旱因素纳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评估体系,采用序列MSBM-DEA模型测算了1978~2018年中国28个省(市、区)农业TFP及其分解的变动情况,并对比分析不同情形下农业TFP的测算和分解结果。研究发现:在未纳入气候因素情形下,中国农业TFP增长率明显被高估,气候因素特别是干旱事件对中国农业TFP增长造成负面影响;从农业TFP增长的分解结果看,无论是否考虑气候因素,农业技术进步都是推动农业TFP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而农业技术效率对农业TFP增长的贡献有限;无论是否考虑气候因素,中国农业TFP增长均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不均衡性,并且不同省份农业TFP增长存在明显差异。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郑丽琳 朱启贵
能源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增长问题直接推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深层次研究。本文基于1995-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利用全局曼奎斯特-卢恩伯格指数法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再估算,并对其影响因素和收敛性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纳入能源环境因素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幅度十分有限,东中西地区呈现递减特征,且增长来源各异;规模因素、管理因素、科技因素、涉外因素等对TFP变化存在正向影响,结构因素存在负向影响;TFP核密度分布呈现双峰特征,与线性回归东部、西部两大地带俱乐部收敛现象互为验证。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汪臻 赵定涛 余文涛
本文结合环境投入产出—生命周期分析(EIO-LCA)和结构分解分析(SDA),将1992—2007年中国居民消费嵌入式碳排放的增长,分解为生产系统和消费系统的驱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生产系统中因素的总效应始终为负值,消费系统中因素的总效应始终为正值,且后者的绝对值大于前者,进而引起嵌入式碳排放总量的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始终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而消费模式的改变已成为推动嵌入式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力量,且消费模式变化的增排效应强于技术进步的减排效应。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目前仅仅针对生产系统的减排政策和措施并不能实现有效减排,减排需要生产系统和消费系统同时改进。除了技术节能外,我国还应把消费领域的节能作为"节能减排"一个重要内容,并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来引导和促使居民消费模式向低碳方向转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金超 向思徽
随着“30·60”目标的提出,以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要求,电力行业碳排放的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在区域间碳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重新计算电力行业碳排放,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了2002—2019年中国电力碳排放的空间相关性,以及驱动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空间面板分析和内生性检验结果表明:人口数量、人均用电量和产业结构均对电力碳排放有显著正向影响,经济发展存在“以邻为壑”现象,电力碳排放的空间聚集效应正在减弱。因此,控制电力碳排放,应考虑周边省市的空间溢出效应,加强区域联防联控,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金超 向思徽
随着“30·60”目标的提出,以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要求,电力行业碳排放的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在区域间碳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重新计算电力行业碳排放,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了2002—2019年中国电力碳排放的空间相关性,以及驱动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空间面板分析和内生性检验结果表明:人口数量、人均用电量和产业结构均对电力碳排放有显著正向影响,经济发展存在“以邻为壑”现象,电力碳排放的空间聚集效应正在减弱。因此,控制电力碳排放,应考虑周边省市的空间溢出效应,加强区域联防联控,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邓明翔 李巍
区域规划作为重要的政策工具,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运用核查表法、专家打分法等方法,对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欧盟的26个典型区域规划案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结合我国区域规划现状提出气候变化因素纳入我国区域规划的改进建议。结果表明,区域规划对减缓气候变化主题的关注度更高,减缓气候变化主题中交通、能源和建筑成为关注重点,适应气候变化主题中洪水和绿化主题是关注重点。当前,我国区域规划应确定一个评估其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框架和标准。在工业、能源、交通、建筑等温室气体排放重点领域规划实施减排措施。制定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邓明翔 李巍
区域规划作为重要的政策工具,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运用核查表法、专家打分法等方法,对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欧盟的26个典型区域规划案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结合我国区域规划现状提出气候变化因素纳入我国区域规划的改进建议。结果表明,区域规划对减缓气候变化主题的关注度更高,减缓气候变化主题中交通、能源和建筑成为关注重点,适应气候变化主题中洪水和绿化主题是关注重点。当前,我国区域规划应确定一个评估其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框架和标准。在工业、能源、交通、建筑等温室气体排放重点领域规划实施减排措施。制定区域适应气候变化总体战略,在洪水、水资源等重点领域规划实施适应气候变化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