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88)
- 2023(4667)
- 2022(3899)
- 2021(3874)
- 2020(3170)
- 2019(7388)
- 2018(7019)
- 2017(12858)
- 2016(6989)
- 2015(8310)
- 2014(7854)
- 2013(8084)
- 2012(7777)
- 2011(7360)
- 2010(7069)
- 2009(6562)
- 2008(6485)
- 2007(5438)
- 2006(4836)
- 2005(4569)
- 学科
- 济(34304)
- 经济(34277)
- 业(15588)
- 方法(15144)
- 管理(15107)
- 数学(14247)
- 数学方法(14198)
- 中国(12790)
- 贸(9901)
- 贸易(9896)
- 易(9776)
- 农(9572)
- 企(9398)
- 企业(9398)
- 农业(6164)
- 关系(5937)
- 制(5901)
- 出(5771)
- 财(5743)
- 业经(5723)
- 银(5424)
- 银行(5419)
- 行(5349)
- 学(5325)
- 环境(5299)
- 发(5260)
- 融(5216)
- 金融(5214)
- 口(4676)
- 出口(4674)
- 机构
- 大学(107450)
- 学院(104200)
- 济(55576)
- 经济(54916)
- 研究(47171)
- 管理(36199)
- 中国(35859)
- 理学(30947)
- 理学院(30548)
- 管理学(30226)
- 管理学院(30030)
- 科学(26306)
- 所(25138)
- 京(24459)
- 研究所(23239)
- 农(22162)
- 财(21472)
- 中心(19566)
- 经济学(19202)
- 农业(18026)
- 财经(17706)
- 经济学院(17313)
- 经(16562)
- 科学院(16147)
- 北京(16027)
- 院(16015)
- 业大(15824)
- 江(13766)
- 财经大学(13392)
- 范(13093)
- 基金
- 项目(70773)
- 科学(55965)
- 基金(54096)
- 研究(50594)
- 家(49503)
- 国家(49176)
- 科学基金(40092)
- 社会(34795)
- 社会科(33156)
- 社会科学(33152)
- 基金项目(27181)
- 自然(24325)
- 自然科(23822)
- 自然科学(23816)
- 省(23529)
- 自然科学基金(23467)
- 资助(23163)
- 教育(22420)
- 划(21780)
- 中国(18336)
- 部(17874)
- 编号(17818)
- 重点(16715)
- 国家社会(16515)
- 发(16382)
- 教育部(15058)
- 成果(14908)
- 创(14570)
- 创新(13911)
- 重大(13873)
共检索到1623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温福 潘文博 徐正进
对中国粳稻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讨论,认为北方粳稻生产承载着全国人民“口粮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历史重任。千方百计地发展北方粳稻生产,增加粳稻总产量已势在必行。但从目前北方粳稻生产形势看,靠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来提高总产量的潜力已很有限,惟一出路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通过育种手段开发推广超级稻,提高品种的生产潜力,以及通过栽培手段改造中低产田,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是近期大幅度增加粳稻总产量的有效途径。此外,还对直接影响中国粳米市场走势的东北稻区水稻生产发展战略进行了讨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永强 王荣 蒲晨曦 王珧 彭有幸
[目的]我国粳稻产量现阶段呈连续增长的态势,然而粳稻生产效率却存在无效率或波动剧烈的现象,研究我国的粳稻生产效率,有助于提升和稳定中国粳稻区域生产效率和水平从而间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方法]使用超效率DEA方法测算中国13个粳稻生产省份的生产效率,分别从时间和区域上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中国粳稻生产技术效率在时间趋势上逐渐趋于平稳,但是在2004—2007年间存在短暂的波动;在区域上主要是西南和东北粳稻生产区的技术效率水平较高,西北区在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上都处于较低的水平;虽然河南、湖北、宁夏3个省份出现技术无效率,但规模报酬都处于递增的状态,仍有提升生产效率的潜力,应通过减少要素投入冗余来改变其无效率状态。[结论]粳稻生产技术无效率主要是由于种子费用、农药费用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冗余造成的;若将来在保持纯技术效率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升规模效率水平会进一步提升我国粳稻的整体技术效率水平。基于上述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制定粳稻生产区域规划、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改善生产要素使用效率3方面的政策建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才林
江苏省杂交粳稻的研究始于19世纪70年代末。1982和1983年,先后参加华东地区和南方稻区杂交粳稻协作攻关,选育出盐优57V、徐优3-2、六优1号、六优3-2等首批杂交粳稻组合,但由于没有建立健全的种子生产体系,这些组合未能在生产上发挥应有的作用。1996年以后,杂交中粳和杂交晚粳的选育,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杂交中粳走出低谷,打破了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杂交晚粳的品质改良取得重大突破;杂交粳稻繁殖制种技术取得较大进展。但目前江苏的杂交粳稻仍然存在增产优势不突出、抗性较差;不育系育性不稳定、杂种纯度差;制种产量低、种子成本高等问题。提出今后江苏杂交粳稻研究应主攻高异交率不育系和强恢复系选育、加强...
关键词:
江苏省 杂交粳稻 育种 现状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成军 吕骁泓 费喜敏 刘晓静
民以食为天,技术进步是我国粮食产量增加、品质提升、安全保障的重要手段。为了研究技术进步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以粳稻为研究对象,以改进的多要素二级CES生产函数为基础,运用中国1985-2013年12个粳稻主产省的省级面板数据,测算了粳稻生产中的技术进步速度和贡献。结果发现,1985-2013年中国粳稻生产中的技术进步速度达0.44%,对粳稻产量增长的贡献率达33.13%;国家在不同时期依据当时具体国情而制定的相关农业政策,对粳稻生产中的技术进步速度及贡献产生的影响较大;由于东、中、西部地区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存在较大差异,粳稻生产中的技术进步速度和贡献在三个地区中也呈现出显著的空...
关键词:
粳稻生产 技术进步速度 贡献率 空间差异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胡雯 严静娴 陈昭玖
本文根据1999-2013年中国12个粳稻主产区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对各地区粳稻的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及其分解项进行了测算与分解。结果表明:粳稻主产区15 A内tFP的平均增长率为4.59%,技术进步变化指数的平均增长率为5.14%,没有大幅上升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技术效率的下滑。进一步对省际间做收敛性检验,发现粳稻产区生产率不存在σ收敛,但是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缩小省际间的技术效率差异是提高中国粳稻生产效率的关键,要加大技术投入,改善规模效率。根据不同地区的要素禀赋特征制定实现路径:东北粳稻主产区适合发展农业...
关键词:
要素禀赋 全要素生产率 收敛性 粳稻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潘伟光
本文对中国和韩国两国的粳稻生产成本进行比较 ,发现两国生产成本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土地使用费、劳动力费和农业机械费等方面 ;中国粳稻生产成本构成与韩国相比大部分具有明显的低成本优势 ,而韩国粳稻灌溉成本、畜力成本相对较低 ;成本趋势上 ,近 1 0年来中国粳稻生产成本增长速度要高于韩国 ,长期来看两国成本差距会缩小 ,但中短期内中国粳稻成本的优势将持续 ;而韩国稻米市场的开放将使中国粳米出口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粳稻 生产成本 中韩比较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周行 石瑜敏 宋智萍 韦善富 谢丽萍 韦仕邦 毛昌祥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术 王薇 王伯伦 黄元财 贾宝艳 于洪兰 王铮 张悦
以东北地区55个水稻品种为试材,对稻米的碾磨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进行测定与分析,并做出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的整精米率偏低、垩白率偏高是制约东北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龙稻3的优质米达标率最高,6项重要指标达到了国家部颁优质米1级指标;长白9的碾磨品质最好;莎莎妮的垩白率和垩白度最小;龙稻3的蛋白质含量最低,成分分析仪显示的食味值高;沈稻1的品尝食味值最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整精米率与垩白率、胶稠度及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食味仪测定的食味值极显著正相关。垩白率与直链淀粉含量及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食味仪测定的食味值极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辽宁省的水...
关键词:
粳稻 品质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万志兵 洪德林 程海涛 郭玉华2
选用日本、韩国、中国的粳稻品种 30个, 将 1990年及以前育成的品种称为老品种, 1991年及以后的品种称为新品种。比较新老品种株型性状的变化及其对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 (1) 新品种比老品种株高低, 穗角小, 单株有效穗数少, 每穗总粒数多, 着粒密度大; 新品种比老品种倒 2叶基角大, 倒 3叶基角和张角小, 倒 3叶叶长短。 (2) 新老品种的 10穴产量, 穗总粒数, 穗角及着粒密度差异极显著, 新老品种剑叶、倒 2叶和倒 3叶的叶宽差异极显著。 (3) 根据通径系数, 老品种中穗总粒数、单株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 新品种中经济系数、穗总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较大。新...
关键词:
粳稻 品种 株型性状 比较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于小凤 李进前 田昊 彭斌 张燕 王熠 袁秋梅 黄建晔 王余龙 董桂春
【目的】研究不同吸氮量类型粳稻品种根系性状的演变趋势与差异,明确吸氮量大的粳稻品种根系性状的特征,为粳稻品种根系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08—2009年,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94个常规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测定根系形态、根系活性、植株各器官干物重和含氮量、产量构成因素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吸氮量的大小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等6类,研究各类品种根系等性状的差异,分析影响氮素高效吸收的主要根系性状。【结果】供试品种间吸氮量的差异很大,吸氮量最大品种为最小品种的2.94倍(2008年)和2.59倍(2009年);吸氮量大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