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45)
- 2023(14258)
- 2022(11908)
- 2021(10938)
- 2020(9197)
- 2019(20520)
- 2018(20295)
- 2017(37612)
- 2016(20029)
- 2015(22363)
- 2014(21862)
- 2013(21275)
- 2012(19595)
- 2011(18118)
- 2010(18145)
- 2009(17573)
- 2008(16916)
- 2007(14694)
- 2006(13240)
- 2005(12290)
- 学科
- 济(103510)
- 经济(103396)
- 管理(61416)
- 业(52152)
- 企(43666)
- 企业(43666)
- 方法(39760)
- 数学(35679)
- 数学方法(35238)
- 中国(26835)
- 财(22282)
- 农(21698)
- 制(20713)
- 地方(20612)
- 业经(19992)
- 贸(17656)
- 贸易(17644)
- 易(17196)
- 学(17126)
- 体(15599)
- 融(15280)
- 金融(15277)
- 环境(15258)
- 银(14946)
- 银行(14938)
- 行(14441)
- 农业(13762)
- 地方经济(13741)
- 务(12622)
- 和(12617)
- 机构
- 大学(290469)
- 学院(289134)
- 济(135713)
- 经济(133426)
- 管理(109007)
- 研究(103778)
- 理学(93718)
- 理学院(92695)
- 管理学(91067)
- 管理学院(90514)
- 中国(80169)
- 财(62272)
- 京(60307)
- 科学(56848)
- 所(50656)
- 财经(49180)
- 中心(45853)
- 研究所(45491)
- 经(44738)
- 经济学(44321)
- 江(41478)
- 农(39657)
- 经济学院(39542)
- 北京(38504)
- 院(37378)
- 财经大学(36556)
- 业大(36212)
- 范(36055)
- 师范(35763)
- 州(32490)
- 基金
- 项目(189039)
- 科学(151613)
- 基金(141316)
- 研究(140587)
- 家(122358)
- 国家(121461)
- 科学基金(104734)
- 社会(95363)
- 社会科(90636)
- 社会科学(90616)
- 基金项目(72413)
- 省(70463)
- 教育(64816)
- 自然(64001)
- 自然科(62577)
- 自然科学(62564)
- 自然科学基金(61436)
- 划(59627)
- 资助(58417)
- 编号(54675)
- 成果(45136)
- 部(43690)
- 重点(43176)
- 国家社会(41375)
- 发(41171)
- 制(39691)
- 创(39311)
- 教育部(38632)
- 课题(38568)
- 人文(37058)
- 期刊
- 济(155045)
- 经济(155045)
- 研究(92554)
- 中国(58552)
- 财(47794)
- 管理(43570)
- 学报(39404)
- 科学(39347)
- 农(37437)
- 大学(31446)
- 学学(29797)
- 融(28485)
- 金融(28485)
- 教育(28069)
- 经济研究(27126)
- 财经(25921)
- 农业(25466)
- 技术(25116)
- 经(22455)
- 业经(21883)
- 问题(19788)
- 贸(18095)
- 世界(16633)
- 国际(16462)
- 统计(16457)
- 技术经济(15686)
- 策(14776)
- 业(13559)
- 决策(13118)
- 现代(12595)
共检索到4447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刘彬
制度型开放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过程中,国家深度协调国内市场、世界市场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国高水平开放的具体体现。改革开放是以开放促改革的渐进过程,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为国内市场深化改革提供动力。当前,制度型开放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持续动力,加快建设统一大市场,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有助于夯实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国内制度基础。同时,为应对逆全球化浪潮和“平行市场”的风险,中国需要通过制度型开放积极对接国际通行规则,维护世界市场开放,推动全球化发展;增强国内制度向外延伸,改革国际制度、增加制度供给,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制度的话语权,尤其是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及相关机制创设,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李平 高椰
百年未有之变局视域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发生深刻演变,改革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紧迫性进一步上升。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面临国际经济组织制度缺陷、经济问题意识形态化、数字经济发展和逆全球化浪潮等现实挑战,中国正在推行的制度型开放有助于改善国内制度环境、增强制度溢出效应、提升制度性话语权,为中国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提供新的契机。中国应积极利用区域性和专业性国际经济组织、积极推动国际经济合作平台的机制化建设和全球性国际经济组织的重组,通过对标高标准国际规则、加快全球治理公共产品的制度供给、制定高标准区域性经济合作规则、重塑全球经济治理新规则,全方位参与、融入和改革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期刊] 改革
[作者]
陈伟光 王燕
全球经济治理语境下制度之争已成为大国博弈的主要范式。当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制度垄断地位因不断崛起的新兴经济体而受到冲击,出现了新的权力分配格局。在新兴经济体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并创新治理机制的情势下,传统霸权国家亦通过WTO内部的"俱乐部"合作及外部的FTA缔约而试图重塑国际经贸规则。中国未来需理性设定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目标,向国际社会提供代表中国"共同发展观"的制度公共产品,并通过对既有多边制度的维系及创新话语机制的方式逐步取得全球经济治理下制度性权力的突破。
关键词:
全球经济治理 制度性话语权 中国与全球化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黄新焕 鲍艳珍
G20机制是全球经济治理最重要的平台,为中国提供了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机会。中国在2016年杭州G20峰会上为加强全球经济治理提出了中国方案。中国应持之以恒落实杭州峰会成果,通过推动《G20全球投资指导原则》在全球的推广和落实,主动适应全球投资新规则,提升国际投资规则制定的话语权,营造有益的全球投资环境;通过推动全球贸易可持续增长、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全球价值链包容协调发展,实现全球贸易包容协调、可持续增长;通过推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构建全球金融安全网、完善主权债务重组机制、改进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与管理,推动国际金融架构的持续完善。
关键词:
G20机制 全球经济治理 中国方案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周宇
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对全球经济治理问题的讨论:第一,探讨全球经济治理的内涵与起点,在此基础上回顾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发展历程;第二,从经济全球化这一视点,考察全球经济治理发展的动力;第三,从决策机制和执行机制两个方面,分析全球经济治理的制度框架;第四,中国的参与战略。
关键词:
全球治理 全球化 G20 IMF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赵龙跃 李家胜
全球经济治理,需要科学系统的制度设计和公正有效的组织体系。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建立推动了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等国际金融机构,形成了现行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鼎足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速融入全球经济,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中国不仅逐步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高凌云 苏庆义
随着以大稳定为主要特征的"旧常态"的结束,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与再平衡的"新常态"。全球经济正在经历的深刻结构性变化,亟须新型国际经济治理机制。与此同时,伴随中国从世界经济的主要参与者转变为主要领导者,中国如何变被动适应为主动推动国际经济治理机制改革,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杨盼 董江爱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全球经济治理问题已成为当下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如何更好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以促进全球经济的良性发展对各行为体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其依托联合国、WTO等组织在世界经济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也面临着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原有弊端制约着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面临区域一体化发展困境,反向作用阻碍全球经济治理参与拓展、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经济基础有待夯实等挑战。基于此,从全球、区域以及国家3个层面提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对策。
关键词:
全球化 全球经济治理 路径探索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冷万欣
日前,在土耳其安卡拉落幕的20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中国经济再次成为各国财长关注的焦点。根据会后媒体的报道称,20国集团的财长们认为全球经济无须担心中国放缓。他们对中国的经济前景充满信心。当然,这只是今年众多国际会议中的冰山一角。不得不说,近几年来,中国越来越受到世界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伟光 王燕
全球经济治理是基于制度的治理,围绕制度的纷争及其话语权的大国博弈是当下全球经济治理的特征。二战之后,全球经济治理的制度体系因权力格局的变化和博弈,由美国主导的西方话语垄断体系发展为G7/8的话语补充体系以及G20多极话语合作体系。随着美国实力相对的持续下降,美国背弃多边制度体系,引发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话语权博弈。中国需根据自身的国际定位、发展阶段和外部制约,审慎地选择话语对象,避免话语对抗、维护多边制度,并选择适当的策略路径提升制度性话语权,推进全球经济治理制度体系的合理变革。
关键词:
全球经济治理 制度 博弈 制度性话语权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李鑫
2021年11月30日下午,"制度型开放与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创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暨纪念中国加入WTO20周年理论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小礼堂顺利召开。会议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主办,《世界经济研究》杂志社协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朱国宏教授致辞,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赵蓓文研究员、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胡晓鹏研究员分别主持会议相关环节。来自国内高校、研究机构、政府部门的相关学者、部分征文作者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全体科研人员、部分研究生等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与了本次会议的研讨。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张国军 黄亚楠
现存全球经济治理赤字存在参与赤字、信任赤字、大国责任赤字、和平发展赤字。“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中国要坚持全球化,坚持多边主义,努力参与各种双边、区域与全球性多边合作,在国际大循环中发展壮大自身实力。中国可以通过支持改革和完善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借力全球经济治理平台、构建高标准的自贸区网络、促进全球共同发展、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方式参与推进全球经济治理改革,推动改善有利于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全球经济治理环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段晓华
"一带一路"建设开创了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挑战与机遇并存。借助"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路径主要有:积极缓解全球经济市场化发展所产生的供需矛盾;积极推动区域间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平衡发展;加快实现国际产业分工合作格局的优化升级;促进金融资本的全球均衡配置;促进国际贸易的长期健康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由
(一)"共生、共享、共治"理念的提出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金融市场动荡的形势下,许多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之间的共同治理才能有效解决。当代世界是一个各种矛盾的混合体,将始终处于共生与对抗、对话与伐异、包容与排他、结伴与结盟相互转化的选择进程中,而当前物质力量领域的变化和观念领域出现的一些共识,正在积聚着对共生型国际体系生成有利的因素。根据国际发展的
关键词:
全球经济治理 金砖国家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郭威 刘晓阳
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世界银行估测2020年全球经济实际缩减4.3%,几乎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三倍。回顾二战以来发生的历次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风险,不难发现:风险的产生与彼时的全球经济治理密切相关。一方面,全球经济治理的制度安排具有内生性和滞后性,无从有效解决国际经济问题,也无法实时适应国际经济格局;另一方面,风险倒逼的催化效应时常发生,风险的产生也在助推着全球经济治理的发展变迁。本文将全球经济治理三个阶段,围绕轴心货币、失允标准、共识危机三个因素,分析当前全球经济治理的困境,从内在要求、现实选择、必然趋向三个角度梳理其演进逻辑。在此过程中,中国应力求由积极参与者向主导塑造者转变,积极构建人民币国际化风险防控"防火墙";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标准制定;努力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