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12)
- 2023(13110)
- 2022(11102)
- 2021(10618)
- 2020(8904)
- 2019(20615)
- 2018(20156)
- 2017(38286)
- 2016(20356)
- 2015(23084)
- 2014(22656)
- 2013(22102)
- 2012(20132)
- 2011(18216)
- 2010(17840)
- 2009(16306)
- 2008(15676)
- 2007(13254)
- 2006(11271)
- 2005(9765)
- 学科
- 济(90570)
- 经济(90482)
- 管理(53828)
- 业(50768)
- 方法(43915)
- 企(40418)
- 企业(40418)
- 数学(39936)
- 数学方法(39272)
- 中国(25292)
- 农(22789)
- 财(19037)
- 地方(18355)
- 业经(17349)
- 贸(17267)
- 贸易(17257)
- 学(17051)
- 易(16818)
- 农业(15324)
- 制(14043)
- 环境(13151)
- 理论(12959)
- 和(12690)
- 融(12534)
- 金融(12531)
- 银(12265)
- 银行(12244)
- 技术(11787)
- 行(11764)
- 务(11272)
- 机构
- 大学(289294)
- 学院(286742)
- 济(124150)
- 经济(122067)
- 管理(112664)
- 研究(99229)
- 理学(98864)
- 理学院(97689)
- 管理学(95615)
- 管理学院(95076)
- 中国(75254)
- 京(60776)
- 科学(60171)
- 财(52547)
- 所(48752)
- 中心(45306)
- 研究所(45027)
- 农(43992)
- 财经(43526)
- 业大(40892)
- 经(40125)
- 江(40061)
- 经济学(39698)
- 范(38472)
- 北京(38102)
- 师范(38100)
- 院(36265)
- 经济学院(35910)
- 农业(34504)
- 财经大学(32907)
- 基金
- 项目(204619)
- 科学(164357)
- 基金(153711)
- 研究(147108)
- 家(135185)
- 国家(134209)
- 科学基金(116177)
- 社会(96425)
- 社会科(91618)
- 社会科学(91599)
- 基金项目(80419)
- 省(76261)
- 自然(75814)
- 自然科(74167)
- 自然科学(74146)
- 自然科学基金(72818)
- 教育(68403)
- 划(66100)
- 资助(63487)
- 编号(57207)
- 重点(46710)
- 部(46611)
- 成果(45005)
- 发(44062)
- 创(42661)
- 国家社会(41720)
- 教育部(40261)
- 创新(40109)
- 科研(39552)
- 课题(39277)
共检索到4061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曾永明 钟子康 刘厚莲
在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背景下,研究流动人口分布的统计特征及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应用2000~2020年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对中国县域流动人口的分布样态进行模拟和预测。研究发现,中国县域流动人口规模分布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存在极化分布特征。未来30年县域流动人口的活跃程度将持续提升,预计到2050年将有1 824个跨县流动活跃型县域,1 596个县内流动活跃型县域。流动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有可能加剧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现象。一方面,跨县流出活跃型县域数量及流出人口规模将持续增加,加剧县域人口收缩;另一方面,跨县流入活跃型县域数量减少但流入强势县域的人数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口流入更少的县域单元,将加剧县域人口集聚。文章为评估与监测中国未来流动人口分布变化趋势,制定前瞻性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引导流动人口有序流动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超 焦华富 耿慧
利用2000年和2010年安徽省人口普查区县层面的数据,对安徽省流动人口分布格局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2000—2010年安徽省总流动人口增长迅速,市级区划单元成为人口流入的主要地区,尤其是合肥市市区成为总流动人口集聚的高地。安徽省省内流动人口在合肥市市区及其周边区县和皖江以南城市带地区存在集聚化的趋势,空间自相关检验表明真正的集聚区还未形成;而省外流动人口则出现了两个明显的高值集聚区,均位于靠近江浙的安徽省域东部省际边缘区。就地域类型分布格局而言,2000—2010年安徽省省内流入型活跃区和平衡型活跃区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其中平衡型活跃区变化最为明显,出现集中分布在安徽省域东南部区域的趋势。影响安徽省人口流动的因素在不同行政等级单元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总体而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流动人口存在显著的影响。未来,随着安徽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流动人口的区域化集聚趋势将进一步加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肖洪 田怀玉 朱佩娟 于桓凯
城市人口分布变化过程是复杂的动态系统,掌握其规律在城市规划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有重要意义。用相互作用的多智能体系统(MAS)、元胞自动机(CA)环境及城市人口密度模型构建精确到街道的城市人口分布模型,并以长沙为例,分析城市人口分布的演变过程,为相关的调控提供决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其模拟的城市人口分布格局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长沙市将形成"市中心人口快速增长,近郊区人口缓慢增长,沿湘江畔、沿五一大道及岳麓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人口密集"的发展格局。与以往的模型进行相比,所获得的模拟结果精度更高,更接近于实际的空间分布格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峰华 李世泰 杨爱荣 黄丽萍
以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6)及相关文献资料为依据,阐述了2005年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特征及其成因。从省、直辖市、自治区;九大经济区;三大经济地带三个方面,探讨了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区域净流动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引起的资金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揭示了流动人口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空间格局 区域经济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黄向球 苗长虹 麻永建 吕可文
利用全国与河南省六普数据,对河南省流动人口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1)流动人口省内空间格局具有很强的不均衡性,具有向重要热点、重要轴带、重点区域集聚的特征,呈现出"一心多点、一区四带"的空间格局,形成"多点+弓箭"的空间迁移模式;(2)河南省迁出人口具有较强的沿海指向性与地域临近性的特征,而省外外来人口具有明显的地域临近特征;(3)在全国人口流动的趋势与流动人口空间集聚影响下,河南省成为全国的重要人口输出大省与人口净流出区域,人户的空间分离现象日益突出,并且人口规模东南多西北少的分布格局逐渐改变,人口分布与空间格局正发生重组。基于此,提出了河南省实现未来一系列的空间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空间格局 河南省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尹虹潘 刘渝琳 刘姝伶
文章提出了经济分布基准下的人口分布均衡度测度指标,并依据相关经济理论设计了基于Matlab的空间模拟与估算方法。选取89个地级以上行政单元作为节点,对中国2005~2012年的人口与经济分布进行空间模拟,反推得到的总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与统计值总体吻合。以此为基础的估算结果表明,2005~2012年全国以经济分布为基准的人口分布均衡度总体上在不断提高,同期人口与经济重心距离趋于缩小佐证了这一结论。同时,部分参数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出研究期内全国的人口与经济都处于集聚化发展趋势中,因此建议进一步扫除人口与其他要素的流动阻碍,通过集聚来实现人口与经济在更高发展水平上的分布均衡。
关键词:
人口分布 经济分布 均衡度 空间模拟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马忠东 王建平
本文重新定义了流动人口概念,并分析了流动人口的实际规模及分布。广义流动人口包括离开户口所在地(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长期流入者和"半年以下"经济型短期流入者。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现有人口数据,我们发现经济型短期流入规模达1676.5万,占重要流入省市总人口比重的2%以上。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总数在1.5亿左右,其中跨省流动人口大约6844万。省际流动的流入地及流出地都比较集中:近3/4来自中南及西南9个欠发达省份,3/4流向经济发达区域广东(34.2%),长三角(28.5%)和环渤海地区(13%)。对珠、长三角的选择由距离决定:邻近省选择高度集中,等距或长距时则分散到两个区域。以上分布显示沿海发达地区对中西部人口的强烈吸引力,也反映出区域发展多极化后发达区域间劳动力需求竞争加剧。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鲍常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逸群 刘冰洁 赵彦云
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文章综合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回归和PAM聚类方法,对我国地级及以上290个城市的流动人口心理融入水平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流动人口心理融入分布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心理融入水平的高低不仅受流动人口自身经济、社会等因素影响,还与流入城市的规模以及公共服务水平有关;且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呈现空间聚集特征,不同区域的异质性明显。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心理融入 空间异质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戚伟 刘盛和 赵美风
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构建中国656个城市流动人口空间数据库,从行政等级、规模等级、胡焕庸线、四大地域、城市群等多维视角分析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的分布格局,据此将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市民化压力类型划分为五个等级、七种类型,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具有在少数城市集聚分布的极化特征,等级越高的城市,流动人口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往往更具优势。2具有流动人口绝对规模优势的城市主要集聚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而具有相对规模优势的在东南沿海和西部地区均有广泛分布。3少数城市的市民化压力负荷较重,多数城市的市民化压力不大。其中,压力最大的城市达8座,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4应优先加大市民化压力大的城市的财政投入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同时引导流动人口向中部和东北地区的中小城市集聚,转移市民化压力。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桂新 潘泽瀚
根据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流动人口已形成省内为主、省际为辅的分布特征,省内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人口大省,省际流动人口的迁入地主要分布在城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省份,迁出地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人口大省,省际流动人口的迁出分布较为分散,而迁入分布较为集中,省内流动人口多的省份省际迁移人口也会较多。这些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省内人口迁移主要受人口规模因素的影响,省际人口迁移则主要受迁入省的城镇经济发展水平、迁出省的人口规模,以及空间距离等因素的影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高向东 王新贤 朱蓓倩
"胡焕庸线"作为中国人口的突变线,从1935年提出至今的80余年里,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思考。文章从民族人口的视角出发,收集和整理1953~2010年期间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县级资料,运用Arc GIS、Geo Data的空间分析技术,对"胡焕庸线"两侧的民族人口分布状况、变动趋势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少数民族人口在传统分布区形成多个热点分布区域;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广泛,民族人口向东部地区乃至全国范围迁移扩散的态势显著;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格局具有非凡的稳定性。从1953~2010年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少数民族人口75∶25的比重一直相对稳定,可以说"胡焕庸线"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突变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华 张炜 宋辉 袁智勇 周国华 李秋泓 陈奕璋 朱佩娟
基于人口普查数据,利用人口结构指数、人口密度与标准差椭圆,解析人口空间分布演变特征,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夜间灯光数据与POI地理大数据等多源数据,利用队列因素法、FLUS-Markov模型与多源信息融合方法,预测未来人口规模及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模拟未来长沙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长沙市主城区人口呈现“集聚—离散”的双重特征、“圈层—分异”的空间结构、“单中心+多组团”有机疏散的分布格局,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从“中心高度集聚”逐渐向“边缘迅速发展”转变,人口重心向西南侧迁移,呈现“内疏外扩”的发展趋势。(2)2021—2035年长沙市主城区人口分布格局整体保持相对稳定,常住人口规模将稳步增长,增速逐年下降。利用FLUS-Markov模型预测未来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总体Kappa系数为0.91,建设用地的向外扩张与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将进一步强化未来人口空间分布的圈层式结构与向外拓展趋势。(3)未来长沙市主城区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整体保持相对稳定,核心区、中心城区和近郊区街道人口密度的空间差异显著,逐渐形成4个人口密度高集聚区和2个次集聚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姚华松 许学强 薛德升
流动人口的大量出现是当代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对于中国流动人口的研究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以中国特大城市——广州为例,首先系统分析了广州流动人口近30年空间分布变化规律,发现流动人口总体分布具有近郊区指向、文化程度较高者多集聚于发展新区、产业转型与转移对流动人口职业分布有重要影响、以户籍地为基础的集聚区经济形态已经出现。此外,全球化背景下广州出现了跨国移民聚居区的基本雏形。其次,对其原因进行归纳,包括城市发展格局的演变及产业地域转移、户籍和劳动力二元市场等制度因素及人力和社会资本的拥有状况。
关键词:
空间分布 演变规律 流动人口 广州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荣彬 王国辉
使用VAR模型和QAP分析法对人口省际迁移与省内迁移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人口省际迁移和省内迁移的流动性均较频繁,而省内迁移的人口集中趋势更加明显;东部沿海地区是人口的主要流入地,河南、安徽两省是流动人口省际迁移的重要迁出地;省际人口迁移呈扇形分布,而省内迁移则呈同心圆形分布;经济发展水平是推动人口流动的决定性因素,户籍制度和迁移距离会阻碍人口的省际迁移,公共服务水平能够促进人口的省内迁移。据此,建议优化城市结构,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增强各省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和集聚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