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11)
- 2023(13877)
- 2022(11909)
- 2021(11319)
- 2020(9254)
- 2019(21536)
- 2018(21184)
- 2017(40429)
- 2016(21969)
- 2015(24852)
- 2014(24906)
- 2013(24790)
- 2012(22823)
- 2011(20920)
- 2010(20516)
- 2009(18545)
- 2008(17791)
- 2007(15311)
- 2006(13343)
- 2005(11913)
- 学科
- 济(93337)
- 经济(93215)
- 管理(61782)
- 业(54738)
- 企(44259)
- 企业(44259)
- 方法(41045)
- 数学(36150)
- 数学方法(35799)
- 中国(26370)
- 农(24038)
- 学(20797)
- 地方(20703)
- 财(20638)
- 业经(18921)
- 环境(18011)
- 贸(17818)
- 贸易(17808)
- 易(17349)
- 制(17118)
- 农业(15907)
- 和(15221)
- 银(13604)
- 银行(13568)
- 融(13435)
- 金融(13432)
- 划(13378)
- 行(13056)
- 理论(13038)
- 技术(12727)
- 机构
- 大学(316315)
- 学院(311458)
- 济(130197)
- 经济(127629)
- 管理(123666)
- 研究(110865)
- 理学(107652)
- 理学院(106376)
- 管理学(104706)
- 管理学院(104138)
- 中国(82771)
- 科学(68425)
- 京(68153)
- 财(56715)
- 所(55338)
- 研究所(50928)
- 中心(49031)
- 农(48404)
- 财经(45928)
- 业大(45542)
- 北京(43598)
- 江(42797)
- 范(42455)
- 师范(42117)
- 经(42025)
- 院(40625)
- 经济学(39983)
- 农业(37811)
- 经济学院(36044)
- 师范大学(34751)
- 基金
- 项目(219593)
- 科学(173580)
- 基金(161653)
- 研究(160869)
- 家(141577)
- 国家(140493)
- 科学基金(120031)
- 社会(102779)
- 社会科(97341)
- 社会科学(97319)
- 基金项目(86133)
- 省(82248)
- 自然(77478)
- 自然科(75617)
- 自然科学(75601)
- 自然科学基金(74242)
- 教育(72216)
- 划(71004)
- 资助(66054)
- 编号(64091)
- 成果(52020)
- 重点(49533)
- 部(49413)
- 发(47468)
- 创(45155)
- 课题(44087)
- 国家社会(42940)
- 创新(42302)
- 教育部(42255)
- 科研(41884)
- 期刊
- 济(139157)
- 经济(139157)
- 研究(93771)
- 中国(57853)
- 学报(49092)
- 科学(47219)
- 管理(43797)
- 农(43679)
- 财(39971)
- 大学(37026)
- 学学(34736)
- 教育(32529)
- 农业(30844)
- 融(25415)
- 金融(25415)
- 技术(24746)
- 经济研究(22480)
- 财经(22065)
- 业经(20970)
- 经(18827)
- 问题(18333)
- 业(16392)
- 图书(16093)
- 资源(15989)
- 科技(15151)
- 贸(14925)
- 理论(14871)
- 技术经济(14607)
- 世界(14242)
- 现代(13658)
共检索到4508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戴林琳 封昌炜 周子杰 金丹
县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对于科学评估我国碳源与碳汇状况以及指导碳中和策略落实具有重要意义。以2 680个县域单元为样本统计并核算2000—2017年碳源和碳汇数据,综合运用标准差椭圆、重心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碳平衡模型等来测度与解析县域碳收支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2017年全国碳源增长为2000年的3倍,碳汇仅增加约1%。(2)碳源和碳汇占比均与地区面积有关,西部地区最高、东北地区最低;碳源重心由东向西转移,碳汇重心由东南向西北转移,即西南部碳源的影响在逐渐增加,西部碳汇的作用在增强;碳汇与碳源均呈现空间聚集分布特征。(3)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碳失衡状况日益严重,其中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碳平衡情况相对较好。
关键词:
县域 碳汇 碳源 碳收支 时空演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戴林琳 封昌炜 周子杰 金丹
县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对于科学评估我国碳源与碳汇状况以及指导碳中和策略落实具有重要意义。以2 680个县域单元为样本统计并核算2000—2017年碳源和碳汇数据,综合运用标准差椭圆、重心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碳平衡模型等来测度与解析县域碳收支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2017年全国碳源增长为2000年的3倍,碳汇仅增加约1%。(2)碳源和碳汇占比均与地区面积有关,西部地区最高、东北地区最低;碳源重心由东向西转移,碳汇重心由东南向西北转移,即西南部碳源的影响在逐渐增加,西部碳汇的作用在增强;碳汇与碳源均呈现空间聚集分布特征。(3)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碳失衡状况日益严重,其中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碳平衡情况相对较好。
关键词:
县域 碳汇 碳源 碳收支 时空演变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揭懋汕 雪燕 薛领
基于2 183个县级单元,利用SFA方法对1992—2011年中国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分解项进行测算和时空演变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农业TFP年平均增长3.18%,但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对农业总产值的增长贡献份额为58.5%;前沿技术进步是农业TFP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配置效率也有正向贡献,而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则有负向影响。第二,中国多数地区农业TFP保持一定水平的正增长,农业发达地区的增速较快;技术效率较高的地区与中国农业生产较发达地区的分布基本一致,这与省级尺度研究得出的东高西低特征不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揭懋汕 雪燕 薛领
基于2 183个县级单元,利用SFA方法对1992—2011年中国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分解项进行测算和时空演变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农业TFP年平均增长3.18%,但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对农业总产值的增长贡献份额为58.5%;前沿技术进步是农业TFP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配置效率也有正向贡献,而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则有负向影响。第二,中国多数地区农业TFP保持一定水平的正增长,农业发达地区的增速较快;技术效率较高的地区与中国农业生产较发达地区的分布基本一致,这与省级尺度研究得出的东高西低特征不同,同时低技术效率的地区一直占主导地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远玲 王金龙 杨伶
[目的]全球各行业碳排放中,农业碳排放占比很大,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研究农业碳排放对实现农业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分析从农地利用过程碳排放、水稻种植过程甲烷排放、农地氧化亚氮排放和禽畜养殖过程碳排放4个方面碳源构建了农业碳排放测算清单,采用碳转化系数法测算出湖南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并分析了2007-2017年湖南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特征。[结果]2007-2017年湖南省农业碳排放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74.59%的县域单元的农业碳排放总量为负增长,94.26%的县域单元碳排放强度呈下降态势。湖南省各县(市、区)农业碳排放在空间布局上存在显著同质性,11年间各县(市、区)空间均质性呈增强之势,空间异质性呈减弱之势。[结论] 对湖南省县域尺度农业碳排放不同维度时序特征的分析,有利于依此总结出湖南省碳排放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农业碳排放走向,对县域农业碳排放空间布局研究有助于各地因地制宜,推行有差别的农业碳减排举措。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录仓 武荣伟
文章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应用变异系数和地理探测器分析方法,刻画了中国2 283个县人口老龄化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人口老龄化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中国县域尺度上人口老龄化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胡焕庸线"是重要分界线,东南半壁老龄化水平明显高于西北半壁。(2)2000~2010年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变化明显,高度老龄化区域在沿海地区表现出"破碎化"特征,在内陆地区表现出连绵化特征;较高老龄化区域跨越了"胡焕庸线",在西北半壁大量出现;中度老龄化区域空间扩散明显,在兰新铁路沿线呈带状分布,在东北地区呈蔓延式扩散;低度老龄化区域空间集聚趋势有所增强。(3)人口老龄化的增速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与空间关联。总体上看,东北部分边境和内陆地区增长速度高于沿海地区,老龄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增长速度较慢,而水平较低的区域增长速度较快。(4)影响人口老龄化时空变化的首要因素是基期老年人口比重和人口年龄结构的更替,而人口流动也是影响区域人口老龄化格局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时空变化 县域尺度 影响因素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焕珍
传统的GIS主体功能区划分存在等级分界处评分差别太大、不能区分同级别不同类别、主观赋权引起的评价结果受主观影响较大等不利因素,已有的文献未能将相关的数学模型引入GIS进行改进,导致主体功能区划分结果精度较低。因此引入系统聚类法进行县域尺度主体功能区划分,采取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以胶州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将胶州市分为四类区域都市核心圈、核心外围圈、限制发展圈、禁止发展区;并依据主体功能区划分结果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则,将胶州市规划为"一核一轴两翼五区"的发展模式,从而将主体功能区与城市总体规划有机地衔接在一起。研究结果与胶州市实际情况相符,本研究对于其他县域主体功能区划分和城市总体规划具有一定的...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系统聚类 变异系数 县域尺度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朱毓莹 周浩
湖南省耕地“非粮化”现象日趋凸显,揭示其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机制、提出“非粮化”缓释策略,对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及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3—2020年湖南省地理空间属性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从县域尺度探析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格局及驱动机理,并提出缓释策略。结果表明:1)湖南省耕地“非粮化”水平整体波动上升,粮食安全情势不容乐观。2007—2017年耕地“非粮化”水平较前一阶段小幅度下降,2018—2020年耕地“非粮化”水平增幅明显;2)县域耕地“非粮化”水平空间差异特征明显,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并在年际间表现出由四周向中部聚集的态势,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集聚效应,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于凤凰县、泸溪县、麻阳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等地;3)粮食单产为耕地“非粮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地势起伏度的驱动程度最低,二者交互驱动力对“非粮化”的解释度达93.2%。基于此,未来湖南省应开展差异化的区域“非粮化”管控对策、提高粮食产出水平、增加农民经济收益,以针对性地缓解耕地“非粮化”趋势。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卫晓梅 吴健生 黄秀兰 刘洪萌
应用GIS技术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京津冀地区1990—2010年粮食产需的时空格局变化进行研究,构建粮食安全指数,识别京津冀粮食安全区域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京津冀地区粮食生产经历了上升期、快速下降期、恢复增长期3个变化阶段,粮食低产县逐年减少,中产县基本保持稳定,高产县则呈上升趋势;粮食产需存在明显空间聚集现象,南部平原成为粮食生产及产需差热点,而北部则为低值聚集区;在安全区域识别方面,大部分县属于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类型,较少县属于生产安全-消费不安全类型,生产不安全-消费不安全的类型最少;对区域安全变化进行分类,安全-安全类型的县主要分布在南部平原地区,不安全-不安全类则...
关键词:
京津冀 粮食产需 时空格局 安全识别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朱毓莹 周浩
湖南省耕地“非粮化”现象日趋凸显,揭示其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机制、提出“非粮化”缓释策略,对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及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3—2020年湖南省地理空间属性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从县域尺度探析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格局及驱动机理,并提出缓释策略。结果表明:1)湖南省耕地“非粮化”水平整体波动上升,粮食安全情势不容乐观。2007—2017年耕地“非粮化”水平较前一阶段小幅度下降,2018—2020年耕地“非粮化”水平增幅明显;2)县域耕地“非粮化”水平空间差异特征明显,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并在年际间表现出由四周向中部聚集的态势,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集聚效应,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于凤凰县、泸溪县、麻阳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等地;3)粮食单产为耕地“非粮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地势起伏度的驱动程度最低,二者交互驱动力对“非粮化”的解释度达93.2%。基于此,未来湖南省应开展差异化的区域“非粮化”管控对策、提高粮食产出水平、增加农民经济收益,以针对性地缓解耕地“非粮化”趋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毅 张京祥
采用1990—2007年的长三角各个城市市区、辖县人均GDP及其增长率的统计数据,运用GeoDA及Arcgis的空间分析方法,揭示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空间全局和局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内城市间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一直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并且这种趋势进一步加剧;而相对差异则呈现剧烈波动,相关性不显著。上海仍是长三角的绝对中心,多极带动的格局尚不明显;在经济空间演变的过程中,除地理因素外,行政因素如国家战略的实施和行政区划调整等,对长三角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影响重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青林 赵荣钦 赵涛 胡月明 张益平 朱瑞明
[目的]探讨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的规律与演变机制,对于差别化的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路径的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方法]文章构建了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的关系理论框架,分析了2000—2019年四川省粮食主产县农业碳排放效率及其与粮食安全的耦合协调度,并探讨了其时空特征。[结果]主要结论:① 四川省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整体上增长态势明显,近几年增速有所降低。从农业碳排放结构来看,化肥的生产和使用是粮食生产过程产生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四川省粮食主产县农业碳排放空间特征总体呈现西南低东北高的分布格局,农业碳排放主要集中于低值区;②四川省粮食主产县农业碳排放效率总体处于较高的水平,且呈波动上升趋势,各粮食主产县碳排放效率差异明显,大多数区县的农业碳排放效率均有较大提升;③2000—2019年四川省粮食主产县粮食安全总体处于安全级别,各主产县粮食安全等级的变化总体较为稳定。从时间维度来看,粮食安全等级的变化处于波动状态,从空间变化维度来看,各粮食主产县粮食安全级别经历了“下降—上升”的过程。④四川省粮食主产县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正向“优质协调”方向发展,各区县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基本呈现出成以成都平原为中心,向南北递增的分布趋势。[结论]四川省多数区县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呈优质协调状态,但仍有部分区县处于“中级协调”以下。因此,未来应推进农业绿色生产与粮食增产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减排降碳协同增效推动全面绿色转型,以期为四川省乃至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路径参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录仓 武荣伟 刘海猛 周鹏 康江江
2000年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新常态与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从县域尺度出发,基于2000和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应用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10年间中国2283个县域单元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模式多样,胡焕庸线西北半壁以均质化、轴带特征为主;而胡焕庸线东南半壁则呈现出核心—外围的分布特征。22000-2010年间,人口老龄化均值从6.7%增至8.7%,表明中国县域全面进入老年型社会,步入老年型的县域多集中于内陆、东北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10年间人口老龄化总体空间格局较为稳定,但人口老龄化的变动趋势差异显著。3人口老龄化在"胡焕庸线"两侧、不同地域类型间、城乡间、民族自治地区与非民族自治地区间、贫困与非贫困地区间存在差异,且差异变动的方向并不一致。4影响人口老龄化的核心因素为各区域往期人口年龄结构、步入老年序列人口比重、人口流出的比例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薛秀峰 张仕超 赵修杰
耕地碳状况的研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与达成我国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又可反应农业对生态影响程度。基于三峡库区(重庆段)各区县农业数据、耕地数据等,对库区各区县近20年来耕地利用碳状况的时空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库区耕地利用碳吸收从2000年到2020年增加了818.15万t,增幅为62.68%,蔬菜和粮食作物的碳吸收比例最大;碳排放量21年间增加了8.49万t,增幅为15.23%,化肥为主要碳排放贡献者,年均碳排放比例为57.22%;库区耕地利用21年间均存在碳生态盈余,且碳足迹与单位面积碳足迹逐年递减,碳足迹减幅高达44.72%。(2)从空间上看,库区耕地利用碳排放、碳吸收在空间上均成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格局,而碳足迹呈现出南北高、中部低的分布格局,但三者的空间差异和变化幅度差异都较大。库区耕地利用的碳汇功能总体在增强。
关键词:
碳吸收 碳排放 碳中和 碳达峰 三峡库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在军 管卫华 柯文前
以1952—2011年我国分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GDP和年末总人口分别表征区域消费、经济发展和人口数量,采用重心模型结合回归分析与EMD方法,在界定三者重心转移轨迹基础上,从时间多尺度视角揭示60年来我国省区消费重心的演变特征及与经济、人口重心相互作用关系的演变成因机制,结果表明:①我国区域消费重心在纬度与经度向具有不同时间尺度的演变特征,纬度向上,区域消费重心的演变主要以30年尺度及趋势为主,今后有向北移动的趋势;经度向上,区域消费重心主要以8.5年的短时间尺度和世纪尺度为主,短时间来看区域消费重心将向东移动。②区域消费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存在较显著相关关系,但三者间的交互响应关系在时间多尺度的纬度向和经度向上存在明显差异。整体来看,纬度向上,短周期内,经济发展基本上对消费发展起着拉动作用。中长时间内,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中短周期内,人口数量的变动对消费水平的提高影响不显著,长期来看,对消费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经度向上,短周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数量的变动促进消费水平的改善。中周期内,经济发展与消费呈相互制约关系。中长时间尺度中,人口数量的变动不会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最后提出促进区域消费水平的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