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39)
- 2023(14370)
- 2022(12409)
- 2021(11790)
- 2020(9714)
- 2019(22489)
- 2018(22041)
- 2017(42302)
- 2016(22880)
- 2015(25533)
- 2014(25530)
- 2013(25297)
- 2012(23311)
- 2011(21182)
- 2010(20854)
- 2009(18945)
- 2008(18201)
- 2007(15611)
- 2006(13483)
- 2005(11901)
- 学科
- 济(95469)
- 经济(95374)
- 管理(61065)
- 业(57480)
- 企(45909)
- 企业(45909)
- 方法(43305)
- 数学(38230)
- 数学方法(37852)
- 中国(28133)
- 农(24572)
- 财(21298)
- 地方(21137)
- 学(21126)
- 业经(19379)
- 贸(18162)
- 贸易(18153)
- 易(17653)
- 农业(16715)
- 制(16017)
- 环境(15001)
- 和(14584)
- 银(13828)
- 银行(13789)
- 理论(13774)
- 技术(13683)
- 融(13613)
- 金融(13609)
- 行(13238)
- 务(12779)
- 机构
- 大学(326184)
- 学院(322112)
- 济(132910)
- 经济(130283)
- 管理(126251)
- 研究(114949)
- 理学(110445)
- 理学院(109105)
- 管理学(107213)
- 管理学院(106627)
- 中国(84677)
- 科学(72168)
- 京(70339)
- 所(57744)
- 财(57600)
- 研究所(53358)
- 农(52181)
- 中心(50614)
- 业大(48377)
- 财经(47361)
- 北京(44675)
- 江(44259)
- 范(43930)
- 师范(43543)
- 经(43463)
- 院(42245)
- 经济学(41063)
- 农业(41056)
- 经济学院(37109)
- 州(35900)
- 基金
- 项目(229172)
- 科学(181287)
- 基金(169047)
- 研究(165439)
- 家(148919)
- 国家(147770)
- 科学基金(126231)
- 社会(105880)
- 社会科(100410)
- 社会科学(100387)
- 基金项目(90050)
- 省(86372)
- 自然(82524)
- 自然科(80631)
- 自然科学(80611)
- 自然科学基金(79159)
- 教育(74899)
- 划(74392)
- 资助(69395)
- 编号(65349)
- 成果(52812)
- 重点(51514)
- 部(51293)
- 发(49187)
- 创(47213)
- 课题(45139)
- 国家社会(44492)
- 创新(44127)
- 科研(43879)
- 教育部(43788)
- 期刊
- 济(139023)
- 经济(139023)
- 研究(95761)
- 中国(58947)
- 学报(53406)
- 科学(50103)
- 农(46822)
- 管理(44548)
- 财(40642)
- 大学(39937)
- 学学(37613)
- 教育(34227)
- 农业(33213)
- 技术(25531)
- 融(25491)
- 金融(25491)
- 经济研究(23389)
- 财经(22781)
- 业经(20960)
- 经(19508)
- 问题(18555)
- 业(17766)
- 图书(16522)
- 资源(15884)
- 科技(15808)
- 贸(15045)
- 技术经济(15009)
- 理论(14967)
- 版(14641)
- 世界(14237)
共检索到4611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春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就业弹性系数却快速下降。文章综合应用了核密度函数、样带、地统计、面板数据模型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国县域就业水平的空间格局,并对中国东、中、西部县域经济就业弹性进行估计,揭示了这三大地带经济增长率与就业率之间关系的差异。通过就业弹性双对数模型得出中国县域经济对就业的带动作用甚微,且有地带差异。文章从空间角度为就业与经济之间的关联机理探讨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
就业弹性 空间分异 面板数据模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春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就业弹性系数却快速下降。文章综合应用了核密度函数、样带、地统计、面板数据模型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国县域就业水平的空间格局,并对中国东、中、西部县域经济就业弹性进行估计,揭示了这三大地带经济增长率与就业率之间关系的差异。通过就业弹性双对数模型得出中国县域经济对就业的带动作用甚微,且有地带差异。文章从空间角度为就业与经济之间的关联机理探讨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
就业弹性 空间分异 面板数据模型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赖德胜 包宁
文章利用1997~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对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的动态就业弹性进行估计,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短期就业弹性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但长期就业弹性的区域差异并不大,短期就业弹性的区域差异主要是由就业调整速度、劳动的生产效率和产业结构不同引起的。较低的短期就业弹性使中、西部地区在经济波动的情况下面临着更大的风险。中、西部地区可以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来增加产出水平,同时调整产业规模、实现与东部地区产业的有效对接,促进区域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阳 张红旗
基于全国2014个县域农业统计数据,在GIS技术支持下,分析了中国农业生产率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县(市)数299个,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燕山太行山山麓平原、胶东半岛与冀鲁豫低洼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和江淮平原东部、福建西部,以及新疆的部分地区;低值县(市)数201个,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大部地区、川滇高原、黔桂岩溶地区、秦巴山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西部、桂南滇西地区,以及藏南部分地区。土地生产率较高的县(市)数197个,集中分布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低值县(市)数277个,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西部、三江平原、内蒙古东部、黄土高原...
关键词:
县域 农业生产率 GIS 空间差异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旭升 王婧
文章由修改后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推导出劳动力需求方程,找到影响就业弹性的因素:资本存量、实际工资、技术因素和市场化程度;并将这些因素与就业量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劳动需求量、资本存量、职工工资、技术因素和市场化程度之间具有协整关系;资本投入的增加对就业量的带动作用不显著;技术因素虽然短期对就业有挤出效应,但其增长效应大于挤出效应;非国有经济和第三产业具有较高吸收就业的能力,非国有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缓解我国当前就业形势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就业弹性 协整关系 第三产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闫人华 熊黑钢 瞿秀华 郑丽丽
以1975—2010年8个年份的县域产业数据为基础,运用探索性空间统计方法(ESDA)对该时段新疆县域产业结构发展格局的时空差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总体空间格局来看,新疆县域产业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正空间自相关性,集聚态势显著,并呈现出以2000年为拐点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五五"时期以来,主要分布在北疆、东疆的产业发展热点区域由单一的核心区域向东扩展为三大核心区并列("克拉玛依—奎屯—乌苏"、"乌鲁木齐—昌吉"、"哈密—吐鲁番"),进而连接形成天山北坡优势产业带;但"十五"时期以后,产业带又收缩为原有的三个核心区。新疆冷点区域主要集中于西南部,其范围呈现出2000年以前不断向东扩张到阿克苏、和田东部地区,而2000年以后又开始向西退缩至和田西部、喀什地区。总体来看,沿东北到西南方向,新疆产业结构的集聚分布呈现出"热点区—次热区—次冷区—冷点区"的阶梯环形带,并有按梯度推移模式扩展的趋势。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区域政策环境是促使产业结构时空格局发生演化的重要因子,其中改革开放和自1999年底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新疆产业空间格局演化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乔家君 周洋
县域经济是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选择河南省新郑市,借助Arc GIS软件,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变化(1990—2014),并调研了所辖331个村庄。研究发现:空间界面理论是揭示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重要理论,但其展现形式、类型、效应呈现出较大差异;多重空间界面叠合区优于单一空间界面区,又通常优于非空间界面区,人为空间界面区多数好于自然空间界面区,开放式空间界面区优于封闭式空间界面区;研究区大致可划分为五种空间界面类型:城(镇)乡界面、基础设施界面、自然界面、资源界面、非空间界面,主要表现为城镇扩张改造、基
关键词:
县域经济 空间分异 空间界面 新郑市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胡灿伟 张俊飚
基于湖北省2009年县域经济发展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县域经济呈现"双核结构""、金字塔结构""、圈层结构"和"点-轴结构"空间特征,省内发达县域(第一、二圈层)位于"宜昌市和武汉市"两个内核周边,沿长江、沪蓉高速、京广、京九、焦枝铁路等轴线集中;第三圈层位于江汉平原核心和东部,第四圈层位于省际边缘区;从空间上看,湖北省县域经济形成小范围的"高-高"集聚,但不存在明显的"低-低"聚集,出现聚积发展型、极核发展、均衡发展、边缘发展四种类型。根据分析,本文提出建设武汉-荆州都市连绵区、打造宜昌市和襄樊市城市增长极点、强化"两轴四...
关键词:
县域经济 空间分异 湖北省 优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乔家君 周洋
县域经济是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选择河南省新郑市,借助Arc GIS软件,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变化(1990—2014),并调研了所辖331个村庄。研究发现:空间界面理论是揭示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重要理论,但其展现形式、类型、效应呈现出较大差异;多重空间界面叠合区优于单一空间界面区,又通常优于非空间界面区,人为空间界面区多数好于自然空间界面区,开放式空间界面区优于封闭式空间界面区;研究区大致可划分为五种空间界面类型:城(镇)乡界面、基础设施界面、自然界面、资源界面、非空间界面,主要表现为城镇扩张改造、基础设施新建或改扩建、资源开发占用、搬迁改造等经济活动。空间界面的形成、发展、演变与转化是导致县域经济空间分异与重组的内在作用力。
关键词:
县域经济 空间分异 空间界面 新郑市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车伟 蔡昉
通过分析中国就业弹性变化趋势和特点、产业结构变化与就业以及劳动力价格变化与就业等之间的关系 ,本文尝试回答经济增长能否创造出足够多的就业机会 ,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的关系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等问题 ;同时 ,根据对就业弹性变化趋势的研究 ,文章在最后还简要分析了WTO的就业效应。
关键词:
就业 弹性 经济增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顺 陈丁
文章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方法,考察了我国三大产业就业弹性之间的动态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的增加不但有利于本产业自身,也有利于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的增加既有利于本产业,也有利于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中的中小企业是提高我国经济就业弹性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就业弹性 动态关系 VAR模型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博 张帅 王艺
在充分解析弹性城市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从城市生态、城市工程、城市经济和城市社会四个维度选取30项指标,构建了辽宁省城市弹性综合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辽宁省城市弹性及其空间分异进行了总体评价,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城市弹性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从城市总体弹性来看,辽宁省14个城市中沈阳市和大连市处于较高弹性程度,鞍山市处于较低弹性程度,其余城市均处在低度弹性状态;从城市分系统弹性来看,辽宁省的14个城市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城市工程弹性、城市经济弹性和城市社会弹性与城市总体弹性状态基本一致,城市生态弹性与城市总体弹性状态不一致。
关键词:
辽宁省 城市弹性 综合测度 影响因素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常进雄
由于就业弹性的下降,中国的经济增长未能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文章从要素供给、经济体制变革以及经济增长等三个方面详细考察它们对就业弹性变化的影响,并分析了在就业弹性下降过程中所体现的一些积极的就业意义。结果表明,要素禀赋因素并不是影响就业弹性变化的重要因素,而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收入、经济增长导致的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才是影响就业弹性变化的重要因素。所以,过分强调节约资本资源、发挥廉价劳动力优势并不能提高就业弹性,进一步扩大经济主体产权的多元化和设法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才是提高就业弹性和促进就业的关键。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就业弹性 影响因素 就业评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