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78)
- 2023(16104)
- 2022(13288)
- 2021(11952)
- 2020(10057)
- 2019(22810)
- 2018(22133)
- 2017(41370)
- 2016(22749)
- 2015(25580)
- 2014(25480)
- 2013(25211)
- 2012(23231)
- 2011(21023)
- 2010(20768)
- 2009(19346)
- 2008(19114)
- 2007(17073)
- 2006(15022)
- 2005(13600)
- 学科
- 济(100485)
- 经济(100393)
- 管理(60037)
- 业(57456)
- 企(43711)
- 企业(43711)
- 方法(42354)
- 数学(37942)
- 数学方法(37644)
- 中国(30111)
- 农(28748)
- 地方(22992)
- 财(22620)
- 业经(21070)
- 学(21063)
- 贸(20597)
- 贸易(20589)
- 易(20004)
- 农业(19254)
- 制(17652)
- 环境(15425)
- 银(15104)
- 银行(15039)
- 融(14688)
- 金融(14685)
- 行(14407)
- 和(13645)
- 发(13340)
- 技术(13178)
- 务(12742)
- 机构
- 大学(334661)
- 学院(331776)
- 济(141038)
- 经济(138344)
- 研究(122260)
- 管理(121709)
- 理学(105595)
- 理学院(104233)
- 管理学(102410)
- 管理学院(101802)
- 中国(91170)
- 科学(77608)
- 京(71719)
- 农(66557)
- 所(63606)
- 财(60543)
- 研究所(58527)
- 中心(54787)
- 业大(54576)
- 农业(52841)
- 江(49184)
- 财经(49067)
- 经(44857)
- 北京(44852)
- 经济学(44763)
- 范(44182)
- 院(43868)
- 师范(43642)
- 经济学院(40653)
- 州(38407)
- 基金
- 项目(229296)
- 科学(180285)
- 基金(168615)
- 研究(159636)
- 家(151185)
- 国家(150020)
- 科学基金(126380)
- 社会(104250)
- 社会科(98906)
- 社会科学(98876)
- 基金项目(89493)
- 省(87977)
- 自然(82491)
- 自然科(80650)
- 自然科学(80620)
- 自然科学基金(79215)
- 划(76129)
- 教育(72218)
- 资助(67736)
- 编号(61539)
- 重点(52860)
- 发(50848)
- 部(50667)
- 成果(49465)
- 创(47492)
- 国家社会(44756)
- 创新(44739)
- 科研(44628)
- 计划(43861)
- 课题(43411)
- 期刊
- 济(150573)
- 经济(150573)
- 研究(95411)
- 中国(64715)
- 学报(61819)
- 农(60770)
- 科学(54580)
- 财(45109)
- 大学(45097)
- 学学(42813)
- 管理(41858)
- 农业(41025)
- 教育(30248)
- 融(28743)
- 金融(28743)
- 经济研究(25799)
- 技术(25727)
- 财经(24392)
- 业经(23752)
- 业(22976)
- 问题(21106)
- 经(21066)
- 贸(18478)
- 版(17736)
- 国际(16291)
- 技术经济(16271)
- 资源(16219)
- 世界(16139)
- 科技(15989)
- 业大(15653)
共检索到4861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忍
本文基于人口普查数据和路网数据,利用空间滞后回归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等,对中国县域城镇化率的道路交通影响及其空间耦合协同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中国县域低城镇化水平的县(区)主要集中在传统农区、集中连片贫困山区、高寒经济欠发达区。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力资源空间上的错位,致使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倒挂,异地城市化特征显著;(2)中国县(区)道路交通优势度宏观上呈现出东西部区域差异和交通枢纽与外围区域的差异,"点—轴"地域结构特征显著,县域道路交通优势度数值呈现偏正态分布;(3)道路交通是城镇间和城镇与区域间联系的核心纽带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传输廊道,开放式的道路系统增强了农村生产要素非农化转型的市场可介入性,对县域城镇化发展有积极作用。高速公路出口、火车站的布局对城镇化影响和带动农村要素非农化作用较为明显;(4)中国县域交通优势度与城镇化率耦合协调度分级分布为偏正态分布,城镇化发展与交通优势度相互影响显著,呈一定的双向耦合性。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任英健 杨建新 张重 赵梓伯 王警若 王英格 龚健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县域在过去20年中,城镇人口和城镇土地在总量与增量上的空间配置差异,探讨形成不同人地匹配关系类型的县域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为推进人地协调发展的县域城镇化提供决策支持。研究方法:采用空间匹配评价模型,分析中国1 871个县域的城镇人口和城镇土地,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总量以及2000—2010年、2010—2020年的增量匹配关系与动态变化,进而将全国县域划分为不同类型,利用多分类逻辑回归模型探究形成各类型县域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1)2000—2020年中国县域城镇人口和城镇土地在总量与增量上的空间匹配度等级均呈现下降趋势。南方地区城镇人口比例高于北方,而北方地区城镇土地比例高于南方。总体上全国县域城镇土地扩张速度快于城镇人口增长速度。(2)根据城镇人口和城镇土地的匹配关系可以将全国县域划分为8个类型。南方地区的县域以人口增长为主,而北方地区的县域以土地增长为主。(3)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和农业发展水平等因素对不同类型县域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和农业发展水平主要推动了以人口增长为主的县域类型形成,而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则主要促进形成了以土地增长为主的县域类型。研究结论:2000—2020年全国县域总体上表现出南方“人多地少”,北方“人少地多”的局面。以人口增长为主的县域需加强公共服务资源均衡,同时改进落户政策并优化经济和产业结构。而以土地增长为主的县域需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并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特色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欧朝蓉 朱清科 包广静
以滇中地区41个县域为研究单元,利用GIS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人口城镇化的空间结构,以因子分析法探索人口城镇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采用OLS和GWR探究人口城镇化影响因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滇中县域人口城镇化水平整体偏低且空间差异大,人口城镇化水平随距离衰变明显。2)全局自相关分析表明滇中县域人口城镇化存在显著全局空间自相关关系,局部自相关分析表明人口城镇化水平局部相关性不明显,各县域人口城镇化进程呈孤立态势。3)因子分析法确定滇中县域人口城镇化主要影响因素为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产业结构。OLS模型发现三种因素对人口城镇化均具有正向拉动力,经济发展作用力最大,产业结构其次,农业生产的作用力...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润平
在目前我国县域城镇化程度呈现明显地区差异的背景下,研究其影响因素的地区差异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0年《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的县域数据,分区域对东中西部县域城镇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提炼出金融发展因子、产业结构因子、财政政策因子、农村金融因子和城乡收入差距因子等五个主成分因子,为构建县域城镇化的理论模型提供参考。同时,比较东中西部地区所提取主成分因子的异同,揭示了金融体系效率在县域城镇化中的地区差异,为政府和金融机构制定县域区域信贷政策提供实证支持。
关键词:
县域城镇化 金融 地区差异 因子分析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长亮
基于全国31个省区2003~2012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对Moran’s I的计算表明中国新型城镇化具有空间自相关性,然后通过固定效应的SDM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各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非农化、社会保障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对本省区的新型城镇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各因素对邻接省区的影响则不同。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不仅要促进本省区各要素的发展,也要关注邻接省区的战略调整;在制定发展战略时不仅要注重对本省区的影响,也要注意对邻接省区的影响;为了消除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应从国家层面建立宏观调控机制,促进各省区间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空间计量 SDM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施凡基 徐勇
基于人口城镇化率与产业高级化指数之间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利用1990、2000与2010年,全国2 271个县域的截面数据,分析中国县域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高级化之间的耦合关系,并对二者耦合关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中国县域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高级化的静态耦合协调度随时间推移不断提升,并且呈现出明显的自西向东逐渐协调的空间格局。(2)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高级化的动态耦合特征分为"衰退型"、"滞后型"、"超前型"与"增长型"四类,不同类型的之间的转化特征同样体现出时空依赖性,"胡焕庸线"以东地区主要由"超前型"转变为"增长型",以西地区则恰好相反。(3)平均海拔和高中学历以上人口比重在不同阶段都对耦合关系存在显著影响,此外,区位条件、人口与就业、非农化程度等因素均对耦合关系产生影响,且影响作用逐渐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曹飞
文章基于全国31个省区1998—2014年的相关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率具有空间自相关性。随机效应的SDM结果显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经济外向度、信息化水平、人均受教育程度对本省区的直接效应为正,但是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直接效应为负;从间接效应来说,三产产值比重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在相邻省区之间体现为竞争关系;经济外向度、信息化水、人均受教育水平则为互补互促关系,且省域人口城镇化率具有明显的正外溢效应。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率 空间自相关 空间杜宾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罗兴 李晓涵 何奇龙 马九杰
促进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耦合协调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厘清二者互动机理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测算我国2014—2021年1625个县域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耦合协调度和相对发展度,并进行耦合协调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1)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都呈上升趋势,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结构;(2)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耦合协调度逐步提升,但整体耦合处于中等水平,且呈现“东部高、其余区域低”的空间结构特征;(3)全国及各区域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超前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二者相对发展状态不尽平衡;(4)教育水平提高、产业结构优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政府适当支持均能推动二者耦合协调发展,但存在区域异质性。因此,促进二者耦合协调发展不仅需要政府支持引导,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和居民素养提升方面,还需要因地制宜,最终推进各区域均衡发展。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郭平 陈露
自2002年起,我国开始在部分省份实行省直管县改革,意在缩减行政层级,提高行政效率。部分学者在研究这几年的改革效果后,得出了"省直管县"改革起到了促进县域经济增长,释放财政压力的作用,却极少有学者研究"省直管县"改革对县域城镇化的影响。本文利用部分省份2002年到2012年的数据,通过双重差分法比较改革组与对照组之间人口与产业城镇化进程的差异,从而得出改革对县域城镇化的影响程度,通过分析也得出"省直管县"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促进县域城镇化的发展。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刘洛
本文通过拓展的经济增长模型,构建包括金融、财政子行业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以1999—2018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1993个县域动态面板数据作为样本,采用PSTR回归模型方法,实证研究县域金融、财政和城镇化进程的非线性关系,检验县域金融中介和财政支出的协同效应对县域城镇化进程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中的政策效果进行评估。研究发现,我国县域金融中介和财政支出进入非协同区制,规模和结构失衡状况没有改观,其中结构协同失衡更为严重,仍具备较大的县域城镇化进程空间。在此基础上,本文以促进县域城镇化进程为契机,提出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构建金融、财政资源合理配置的良性协同机制,更好地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腰华 王振华
城镇化在县域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分析发现,2003-2012年间,中国县域城镇化率逐年提高,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的趋势开始显现,但与全国平均城镇化率水平相比,县域城镇化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还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发展县域经济,须以新型城镇化促进县域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关键词:
县域经济 城镇化 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丽莉 张明凡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文章基于动力机制的视角,运用31个省(市、自治区)2008至2012年5个连续年度的横截面数据和Eviews6.0,以市场化程度、产业发展、比较利益、开放水平等四个动力因子的相应指标作为自变量,对因变量——城镇化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城镇化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城镇化 区域差异 动力机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尹君锋 石培基 黄万状 石志浩 李雅丽
基于城乡统筹发展与区域协同发展研究视角,通过构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LISA时间路径、LISA时空跃迁及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2013—2019年甘肃省86个县域单元两者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全省县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相似性,均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发展态势。其中,河西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最高。河西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处于全省首位,陇中地区与陇东南地区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全省各县域在基本失调类型和基本协调类型中乡村振兴发展滞后型均占大多数,不存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滞后型。(2)县域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具有一定的平稳性,在局部空间依赖方向和空间增长过程中具有波动性较弱特征,受周边邻近城市溢出效应或虹吸效应相对较弱。县域自身耦合协调度受相邻县域的溢出效应影响程度较小,整体呈现出的高增长或低增长趋势较为明显。耦合协调度的局部空间关联格局保持在一定的稳定态势,多数县域未发生跃迁,空间格局呈现出一定的转移惰性与路径依赖特征。(3)县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在空间上差异较大,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消费差距、产业二元性水平不利于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调控水平对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玉文 侯新烁 李五荣
人口集聚的向度和深度调整,就会反映为城乡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利用"五普""六普"的"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以及2018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CMDS2018)从县域层面对人口流入和人口流出进行识别和区分,并利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考察县域层面人口双向流动对城镇化的空间异质效应。研究发现:人口流动的空间集聚具有明显的"节点"特征,人口自分散的区县向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市辖区的集聚过程十分明显;人口流入和流出的双向集散过程对城镇化有不同的空间非平稳影响;城镇化效应具有显著的空间梯度性;人口负担反映的劳动力不足是制约县域城镇化的重要机制渠道;人口集散过程通过地区人口抚养比调整机制对城镇化形成重要影响;经济发展水平、非农化程度和人口密度也是城镇化实现的重要基础;市辖区依旧是城镇化中心,相比县城具有更强的人口吸纳能力;城镇化要选择何种路径是未来区县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兆德 刘强 刘振明 孔祥飞
基于全国31个省域20052014年的相关数据,从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四个方面,构建中国城镇化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出20052014年全国31个省域城镇化综合水平指数,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我国省域城镇化综合水平时空差异的主要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省域城镇化空间格局具有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省域城镇化空间格局变化不明显;中国省域城镇化综合水平区域差异低于人口城镇化的区域差异,经济城镇化对城镇化综合水平的基尼系数贡献率最大;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交通条件、
关键词:
省域 城镇化综合水平 空间特征 影响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