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95)
2023(13117)
2022(11379)
2021(10975)
2020(9026)
2019(21152)
2018(20772)
2017(40336)
2016(21753)
2015(24321)
2014(24199)
2013(24205)
2012(22412)
2011(20342)
2010(20063)
2009(18210)
2008(17506)
2007(14925)
2006(13007)
2005(11605)
作者
(62557)
(52221)
(51591)
(49441)
(33118)
(24908)
(23500)
(20575)
(19840)
(18362)
(17934)
(17750)
(16623)
(16408)
(16110)
(16044)
(15489)
(15225)
(14778)
(14771)
(12860)
(12818)
(12412)
(11735)
(11597)
(11512)
(11440)
(11234)
(10279)
(10237)
学科
(94837)
经济(94750)
管理(58071)
(54138)
(43480)
企业(43480)
方法(41709)
数学(36853)
数学方法(36522)
中国(25943)
(24248)
(21525)
地方(20823)
(20394)
业经(18733)
(17610)
贸易(17601)
(17133)
农业(16118)
(16073)
环境(14549)
(14265)
(12813)
理论(12785)
银行(12771)
(12651)
金融(12648)
技术(12564)
(12257)
(11916)
机构
大学(311226)
学院(306826)
(128669)
经济(126174)
管理(122386)
研究(109710)
理学(106626)
理学院(105378)
管理学(103712)
管理学院(103166)
中国(81837)
科学(68192)
(67666)
(55116)
(54534)
研究所(50840)
(49951)
中心(48313)
业大(46188)
财经(44846)
北京(43226)
(42374)
(41447)
(41127)
师范(41084)
(40303)
经济学(39576)
农业(39210)
经济学院(35750)
(34143)
基金
项目(216910)
科学(171353)
基金(159650)
研究(157781)
(140334)
国家(139248)
科学基金(118813)
社会(100749)
社会科(95516)
社会科学(95490)
基金项目(84957)
(81350)
自然(77061)
自然科(75252)
自然科学(75235)
自然科学基金(73889)
教育(70953)
(70148)
资助(65691)
编号(62890)
成果(50731)
(48880)
重点(48877)
(47051)
(44478)
课题(43171)
国家社会(42242)
创新(41668)
教育部(41601)
科研(41406)
期刊
(136532)
经济(136532)
研究(91476)
中国(57798)
学报(49666)
科学(47672)
(45153)
管理(43064)
(38048)
大学(37023)
学学(34776)
农业(31898)
教育(31038)
技术(24510)
(23851)
金融(23851)
经济研究(22598)
财经(21541)
业经(20920)
(18443)
问题(18269)
(16721)
图书(16580)
资源(15995)
科技(14998)
技术经济(14742)
(14714)
理论(14572)
世界(14059)
(13514)
共检索到4429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封志明  杨艳昭  宋玉  张蓬涛  
论文简要阐述了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类型研究的意义,进而提出了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划分的原则、依据。在此基础上,基于土地利用分县的详查数据,以全国2475个县域为基本单元,运用最小方差法对其进行了土地利用结构类型的划分。对初次分类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原则并对其进行处理,将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最终确立了一个由6个土地利用结构系列和44个土地利用结构类型构成的中国县域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分类系统。最后,对中国县域土地利用主要结构类型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开发利用方向进行了探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武启祥  杨永芳  朱连奇  
利用遗传变异模型,以土地利用类型为模型变量,以区域总面积、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约束条件,模拟生物进化的机理,通过反复迭代得到一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非劣解集合。结果表明:土地生态系统间存在多种权衡关系;土地利用结构与土地的社会、经济、生态等效益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它们在土地生态系统中相互影响并发挥不同的功能与作用;利益相关者可根据不同的利益需求,在社会、经济和发展目标和维持生态系统运行能力之间做出权衡,通过不同方案的选择,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综合最优,为协调土地利用的目标和政府土地利用决策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决策机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越  宋戈  张红梅  
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黑龙江省产粮大县——巴彦县为研究区,运用3S技术,采用Matlab编程,建立土地利用格局元胞自动机优化模型,对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经本文改进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具有较好的土地利用格局优化能力。2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后,研究区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从格局变化的环境效应角度出发,耕地面积应控制性的减少,其他用地类型面积适当增加,特别是林地面积亟待大幅提升。3经优化,研究区林地和草地较为集中,建设用地空间分布较为分散,耕地的空间分布大致和现状保持一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敏感地区主要位于西北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的变化均直接与耕地的变化相关,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具有显著的区域分异特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其春  刘德林  全斌  方炫  李壁成  
基于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与功能特征对应变换关系,选取相关定量指标,以安徽省含山县为例,探讨县域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与功能特征关联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定量分析具有可行性,操作性强,较为简便。一定程度上,多样性、均匀度景观生态综合功能指标与组合类型数呈同向关联,而优势度与其呈反向关联,经济密度、人口密度社会经济综合功能指标与土地利用程度、建设用地区位指数呈同向关联。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梅  赖力  黄贤金  揣小伟  谈俊忠  
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有着重大影响,近年来,关于土地利用的碳排放研究已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但目前尚没有关于全国各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碳排放强度的详细研究。本文利用全国的植被类型图、土壤类型图以及土地利用遥感影像,借助ArcGIS9.3的空间分析功能,对中国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等六大区域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碳排放强度进行了研究,并以安徽省为例,介绍了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碳排放强度的应用。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碳排放强度在各区域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某些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甚至在一些区域表现为碳排放,而在另一些区域则表现为碳汇;②林地向其它土地利用类型...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金萍  汤庆新  张保华  
以山东省冠县为研究区域,采用系统网格采样法获取研究样本,以地统计学方法探讨了冠县1990~2000年土地利用强度变化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土地利用强度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受交通干线的影响,东-西的方向性结构尤其突出,各级行政中心也起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体现了土地利用强度变化的行政边缘效应。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丽娟  刘恩才  陈悦  贾燕  
中国入世后,农业面临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如何充分利用内外两种资源和市场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县域农业土地利用中一个殛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对绥中县土地利用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探索比较优势理论在土地利用中的应用以及加何应用该理论来优化土地利用、提高单位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及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竞争优势问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琦  赵志平  韩煜  史娜娜  全占军  
以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指导区域土地利用模式,可以有效保障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论文利用GIS分析方法,选取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状况、距风景名胜区距离、距水体距离、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8个评价因子,对赞皇县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等级进行划分,结果表明,赞皇县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水平较高,土地利用适宜和较适宜区面积为506.23 km2,占总面积的61.2%;较不适宜区和不适宜区面积为194.42 km2,占总面积的23.5%。不适宜区和较不适宜区内工矿用地面积为0.9 km2,需要调整用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琦  赵志平  韩煜  史娜娜  全占军  
以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指导区域土地利用模式,可以有效保障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论文利用GIS分析方法,选取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状况、距风景名胜区距离、距水体距离、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8个评价因子,对赞皇县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等级进行划分,结果表明,赞皇县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水平较高,土地利用适宜和较适宜区面积为506.23 km~2,占总面积的61.2%;较不适宜区和不适宜区面积为194.42 km~2,占总面积的23.5%。不适宜区和较不适宜区内工矿用地面积为0.9 km~2,需要调整用地属性,一般适宜区内工矿用地面积为0.9 km~2,需要限制建设项目类别、规模和建设范围。赞皇县现有的非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是工业结构优化的重点。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兴  周生路  吴绍华  王晓瑞  林晨  周华  
土地细碎化是与土地规模经营理念相背离的一种土地形态,细碎化的土地经营模式会造成土地利用效率下降、粮食减产以及景观美观度降低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土地细碎化程度的衡量多通过细碎度表征,但尚无统一标准,且主要针对农用地。以江苏东海县为例,首先结合景观指数与主成分分析,分别计算耕地、基础设施用地、居民点用地以及生态用地的细碎度,再通过系统聚类,分析不同地类细碎度组合的地域分异特征。结果显示:不同用地类型的细碎度是自然、社会经济的综合影响结果,耕地细碎度与居民点细碎度有着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生态用地细碎度有着较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基础设施用地细碎度和居民点细碎度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与生态用地细碎度存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建强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土地资源价值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的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日益受到关注。基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1997~2007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运用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的评估方法并借鉴了科斯坦萨(Costanza)和谢高地等人的评价模型,评估了和林格尔县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997~2007年和林格尔县土地里利用生态系统直接服务价值逐年增长,间接服务价值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GDP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不仅量化了土地资源生态价值,也可为今后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和构建土地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耿焕侠  张小林  李红波  
使用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的缓冲区法、空间叠置分析法以及景观格局分析法,分析不同等级的行政中心驻地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耕地是丰县的景观基质,聚落(城乡建设用地)景观是丰县主要的景观类型。与行政中心的距离越近,人为景观的面积比重就越高,大于各景观类型的现状比重,表现出较强烈的空间吸引特性;相反,自然景观所占比重远远低于现状比重,反映出较明显的空间排斥效应。(2)与镇政府的距离变大,土地利用景观的破碎程度、聚集程度、斑块形状的规则程度均先减弱后增强;与县政府驻地的距离变大,景观的破碎程度呈现"减弱-增强-稳定"模...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宋建辉  王坤  刘会想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对于落实规划、强化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对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以涞水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实施情况为例,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每项指标进行评价,再使用几何平均法合成总评价值,最后依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对新一轮规划修编的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郭丽英  王道龙  邱建军  
利用环渤海区域1998,2000,2003,2005,2007年份的分县土地利用详查变更数据,选取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域、城乡居民及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在GIS技术与定量模型支持下,进行了环渤海区域不同时段及其内部不同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格局的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1998—2007年,环渤海区域水域、耕地减少幅度较大;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动态度为0.93%;环渤海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志飞  朱永乐  喻珍  曹珍珠  
开展乡村旅游发展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研究,在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农村精准扶贫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运用遥感影像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PRA(参与型农村调查与评估)半结构访谈工具等方法,深入分析五峰县、英山县、监利县和微山县等案例地乡村旅游发展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四个案例地的乡村旅游发展和土地利用情况在十年间发生了较大变化,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五峰、英山、监利和微山四县中土地利用的强度、功能、布局均发展迅猛,土地利用效益也因此得到了提高。总体来看,乡村旅游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土地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土地利用质量。表明了乡村旅游能够正面影响土地利用变化。本研究结果能够为乡村旅游和土地利用相关理论提供新的参考,为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利用模式优化和旅游用地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指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