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94)
2023(11385)
2022(9312)
2021(8670)
2020(6681)
2019(15240)
2018(14593)
2017(27052)
2016(14320)
2015(16122)
2014(16045)
2013(16252)
2012(15858)
2011(15050)
2010(15090)
2009(13836)
2008(13441)
2007(11984)
2006(11049)
2005(10102)
作者
(43287)
(36456)
(36288)
(34309)
(23075)
(17619)
(16365)
(14155)
(14022)
(12868)
(12696)
(12280)
(11765)
(11757)
(11434)
(11210)
(10612)
(10430)
(10362)
(10216)
(9412)
(8948)
(8797)
(8408)
(8216)
(8206)
(7972)
(7855)
(7407)
(7402)
学科
(75472)
经济(75408)
(33939)
(32226)
管理(30552)
中国(27308)
地方(24843)
方法(22644)
农业(21616)
数学(20435)
数学方法(20341)
(18940)
企业(18940)
业经(17761)
(14988)
(14619)
贸易(14604)
(14156)
(13832)
(13601)
地方经济(13326)
(12899)
金融(12896)
(12831)
银行(12811)
环境(12669)
(12637)
(12256)
发展(11601)
(11576)
机构
学院(214681)
大学(212347)
(99083)
经济(97226)
研究(88651)
管理(74906)
中国(69251)
理学(63097)
理学院(62153)
管理学(61309)
管理学院(60872)
科学(52311)
(47572)
(45601)
(42118)
(41835)
研究所(41422)
中心(39216)
(32967)
财经(32352)
(32310)
师范(32063)
经济学(31944)
(31785)
农业(31663)
北京(31128)
业大(30293)
(29546)
经济学院(28720)
科学院(28164)
基金
项目(141654)
科学(112884)
研究(106243)
基金(103490)
(91228)
国家(90453)
科学基金(75847)
社会(71074)
社会科(67190)
社会科学(67180)
基金项目(53957)
(53509)
(45969)
教育(45750)
自然(44809)
自然科(43705)
自然科学(43696)
自然科学基金(42880)
编号(41889)
资助(41117)
(38437)
成果(34312)
重点(33055)
(31973)
发展(31739)
(31230)
国家社会(30909)
课题(30340)
中国(29054)
(28861)
期刊
(122412)
经济(122412)
研究(71115)
中国(51961)
(45342)
科学(34011)
学报(33112)
农业(30688)
(27741)
管理(27033)
(25627)
金融(25627)
大学(25443)
学学(23991)
教育(23057)
业经(22023)
经济研究(19617)
技术(16614)
问题(16327)
财经(16123)
(14675)
(14166)
世界(13851)
资源(13810)
(13499)
国际(12353)
经济问题(10922)
农业经济(10868)
农村(10617)
(10617)
共检索到3474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正峰  张阿曼  
全国尺度下以县级行政区划(市辖区除外)为单元,划分乡村发展类型并探索其空间分布和变迁规律,不仅可以丰富乡村发展的实践研究,还对因地制宜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以2000年和2015年为研究时点,以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依据,将中国县域划分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以及均衡发展型4种乡村发展类型,探讨各乡村发展类型的时空演变规律以及类型转换趋势。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年与2015年,中国均有50%以上的县域属于均衡发展型,其余类型按照数量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工业主导型、农业主导型和商旅服务型,对比两个年度各县域乡村发展类型的数量,占比都没有大的变动。②2000年与2015年各县域乡村发展类型呈现不同的区域分布规律,15年间,4种乡村发展类型的分布都呈现出由比较分散到相对集中的变化过程,其中最突出的是农业主导型和工业主导型,由2005年的多个分散带转变为2015年的5大集中带。③2000—2015年,多种乡村发展类型发生了转换,按照数量比例,前6种转换类型分别为工业→均衡发展型、均衡→工业主导型、均衡→农业主导型、农业→均衡发展型、商旅→均衡发展型、均衡→商旅服务型,各转化类型在中国均有较为集中的分布区域。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地方资源条件的变化以及地区比较优势的转变使中国的县域乡村发展类型在空间分布、变化过程以及不同类型的转换趋势上呈现出不同的规律。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伍国勇  庞国光  汤钧惠  刘金丹  
基于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从数字化经济环境、数字化基础设施、农业数字化转型、生活数字化提升四个维度选取22个变量,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法和Moran′sI指数测度中国31个省份的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其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但呈上升态势,空间上呈现“东高、中次、西低”的分布格局,但西部地区“追赶效应”显著;区域相对差异持续缩小,但绝对差异呈扩大态势,全国及东部地区出现了“极化现象”,区域间差异是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根源;区域间呈现鲜明且稳定的空间正相关性,东部省份主要落在“高—高”集聚区,而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大部分省份落在“低—低”集聚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伍国勇  庞国光  汤钧惠  刘金丹  
基于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从数字化经济环境、数字化基础设施、农业数字化转型、生活数字化提升四个维度选取22个变量,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法和Moran′sI指数测度中国31个省份的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其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但呈上升态势,空间上呈现“东高、中次、西低”的分布格局,但西部地区“追赶效应”显著;区域相对差异持续缩小,但绝对差异呈扩大态势,全国及东部地区出现了“极化现象”,区域间差异是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根源;区域间呈现鲜明且稳定的空间正相关性,东部省份主要落在“高—高”集聚区,而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大部分省份落在“低—低”集聚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吴丽丽   卢成会   林美静  
[目的]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客观地评价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省乡村发展综合特征及差异性,并以此划分乡村发展类型,以期为新时期下乡村发展提供科学借鉴。[方法]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量化分析乡村性及其空间分异特征,最后基于以上测算对其乡村发展类型进行归纳分类。[结果] (1)2021年安徽省各县域乡村性指数差异明显,高值和较高值呈现一定的集聚态势,而低值和较低值集聚程度不明显;在空间分布上高值县域有8个,较高值县域30个,较低值县域19个,低值县域2个;高、较高值县域主要分布于皖北区、沿江区和皖中区;低、较低值县域集中分布于皖西区和零散分布于皖北的西北部和皖南区。(2)安徽省乡村性指数水平高值聚集,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乡村性指数高值簇与低值簇呈现空间分异现象,乡村性发展区域差异显著。由相关性矩阵分析将安徽省59个县域分为产业主导型、生态友好型、经济自主型、均衡发展型4种乡村发展类型,并分别对4种乡村类型的发展特征和趋势进行了描述。[结论] 安徽省乡村区域内部差异较大,各地区乡村特征迥异,适宜聚焦乡村特色优势,探索差异化乡村发展路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樊亚明  罗天佑  李康明  
[目的]基于乡村人居环境五大子系统评价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并解析其时空演变分异特征,以制定有效提升广西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的对策与建议。[方法]文章构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改进熵权法、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广西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测度,探究其时空分异特征。[结果](1)2006—2020年,广西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整体提升显著,空间上呈现由“散点状”向“东北高西南低”的演变发展特征;但在东西方向,呈现出由东、西部水平相当,到西部高于东部,再到东部逐渐又高于西部的交替演变发展特征;而在南北方向,呈现出由“南高北低”向“北高南低”的演变发展特征。(2)广西乡村人居环境自然系统质量整体稳定发展,空间上呈现出“东北部、西部高,东南部低”的演变发展特征;人类系统质量整体提升明显,呈现由“南高北低”向“散点状”的演变发展特征;社会系统质量整体提升显著,空间上呈现出“西部降低,东部提高,东、西部差距不断扩大的演变发展特征;居住系统质量整体提升巨大,空间上呈现由“散点状”向“相对均衡”的演变发展特征;支撑系统质量整体提升较大,呈现“相对均衡”向“散点状”的演变发展特征。[结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演变发展的时空差异特征明显,应实施差异化、针对性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提升措施,以有效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力阳  李同昇  李婷  龙冬平  陈云莎  
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乡村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k-均值聚类的方法,分析了研究区乡村性地域分异规律和空间相关性,并对乡村发展类型进行划分。结果显示:1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乡村性明显,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2012年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乡村性指数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乡村性指数空间变化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乡村性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3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乡村发展可划分为农业主导型、发达均衡型、欠发达均衡型和非农主导型四种类型,各类型分别占总数的31.3%、3.7%、48.6%和16.4%。最后,针对不同乡村发展类型,提出了未来发展思路和方向。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志飞  朱永乐  喻珍  曹珍珠  
开展乡村旅游发展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研究,在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农村精准扶贫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运用遥感影像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PRA(参与型农村调查与评估)半结构访谈工具等方法,深入分析五峰县、英山县、监利县和微山县等案例地乡村旅游发展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四个案例地的乡村旅游发展和土地利用情况在十年间发生了较大变化,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五峰、英山、监利和微山四县中土地利用的强度、功能、布局均发展迅猛,土地利用效益也因此得到了提高。总体来看,乡村旅游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土地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土地利用质量。表明了乡村旅游能够正面影响土地利用变化。本研究结果能够为乡村旅游和土地利用相关理论提供新的参考,为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利用模式优化和旅游用地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陈奕山  吴重庆  张慧鹏  
乡村生产要素通过流动实现集聚是提升生产分工规模和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但要素过度流失不利于乡村自身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前,"乡-城"生产要素流动规模较小;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在重工业发展战略下乡村生产要素被约束流动;改革开放以来,"乡-城"生产要素单向流动趋于加速;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乡村振兴新篇章,致力于改变乡村要素单向外流的局面。近代以来,立足于乡村且突破村庄社区规模的分工生产和集聚性生产没有大范围发展起来,乡村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不强。新中国的综合发展成就为发展现代化的乡村集聚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探索在县域层面整合资源和集聚要素是振兴乡村和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重要方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承华  
县域经济的根本问题是"三农"问题。振兴县域经济是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的战略途径。现阶段,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相对落后,受"三农"问题约束,产业层次和农业效率较低以及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等问题。发展乡村旅游对于缓解这些问题有重要作用,可以通过拓展乡村旅游产业链,重视农民技能培训,加强乡村旅游的城乡合作,发展循环经济等途径来促进县域经济的振兴,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步伐。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潘家恩   马黎   温铁军  
本文以张謇所主持的近代南通建设为例,梳理历史乡村建设实践中的县域综合发展经验,同时讨论社会企业与乡村建设的互动关系。研究认为,张謇所从事的是“有实无名”的乡村建设,其本人也应被视为近代乡村建设先驱。在近代南通的县域综合发展中,综合发展理念是引领,“内循环”和“在地化”是策略,而以“实业—教育—公益”为内容的“三位一体”则是核心。这些历史经验可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的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丁建军  万航  
数字乡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推力,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分析中国数字乡村发展空间特征的基础上,将县域数字乡村指数与CHFS数据库匹配,应用门限回归等方法识别数字乡村的农户增收效应。研究发现:(1)中国县域数字乡村发展不平衡,呈“东—中—西”降低态势,但南北差异不大。(2)数字乡村四个子维度发展水平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乡村治理数字化>乡村经济数字化>乡村生活数字化,并且乡村经济数字化、乡村生活数字化存在显著东西差异;同时,数字乡村发展总水平及各子维度在空间上均显著相关,且HH型和LL型集聚特征突出。(3)数字乡村通过数字基础设施以及经济、治理和生活数字化促进农户增收,其中经济数字化的农户增收效应最大。(4)数字乡村的农户增收效应与农户教育和收入水平相关,即数字乡村对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户增收效应更显著,而对低收入农户的增收作用不明显,甚至有抑制效应。此外,在考虑数字乡村自身发展阶段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情形下,数字乡村对农户增收存在非线性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卓蓉蓉  余斌  曾菊新  郭新伟  李瑞瑞  
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提升乡村发展能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程,对农产品主产区的乡村可持续发展更具有特殊意义。以江汉平原为案例,2005—2014年为研究期,以外源驱动和内生响应解构乡村发展能力、构建测度指标体系,以熵权法解析乡村发展能力、揭示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①江汉平原县域乡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并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态势和东西分异格局;②外源驱动是江汉平原乡村发展能力的主要组分,其中城镇化驱动是主要能力贡献源;③外源驱动型是江汉平原乡村发展的主要地域类型,内外动力均衡型则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尹君锋  石培基  黄万状  石志浩  李雅丽  
基于城乡统筹发展与区域协同发展研究视角,通过构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LISA时间路径、LISA时空跃迁及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2013—2019年甘肃省86个县域单元两者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全省县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相似性,均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发展态势。其中,河西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最高。河西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处于全省首位,陇中地区与陇东南地区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全省各县域在基本失调类型和基本协调类型中乡村振兴发展滞后型均占大多数,不存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滞后型。(2)县域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具有一定的平稳性,在局部空间依赖方向和空间增长过程中具有波动性较弱特征,受周边邻近城市溢出效应或虹吸效应相对较弱。县域自身耦合协调度受相邻县域的溢出效应影响程度较小,整体呈现出的高增长或低增长趋势较为明显。耦合协调度的局部空间关联格局保持在一定的稳定态势,多数县域未发生跃迁,空间格局呈现出一定的转移惰性与路径依赖特征。(3)县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在空间上差异较大,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消费差距、产业二元性水平不利于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调控水平对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贾伶  曹瑾  周樱佬  
本文构建了张掖市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自然断裂点分级法对其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9年张掖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大体呈上升态势,主要制约因素是耕地面积增加、粮食地均产量减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众  
生态文明的内涵符合当前我国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理念,也是乡村生态旅游的重要指导理念。乡村生态旅游是结合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特点的新型旅游产业,它的出现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也有利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笔者从市场需求和经营管理主体为出发点讨论目前我国乡村生态游的主要发展模式,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以期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