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51)
- 2023(11814)
- 2022(9880)
- 2021(9333)
- 2020(7682)
- 2019(17283)
- 2018(16737)
- 2017(31557)
- 2016(16824)
- 2015(18614)
- 2014(17946)
- 2013(17582)
- 2012(16646)
- 2011(15080)
- 2010(15158)
- 2009(14126)
- 2008(13700)
- 2007(12169)
- 2006(10964)
- 2005(9958)
- 学科
- 济(72399)
- 经济(72345)
- 管理(51588)
- 业(48904)
- 企(40196)
- 企业(40196)
- 方法(28210)
- 数学(24733)
- 中国(24561)
- 数学方法(24444)
- 农(19144)
- 财(17647)
- 技术(17635)
- 地方(16564)
- 贸(16009)
- 贸易(15998)
- 易(15652)
- 业经(15393)
- 制(14006)
- 策(12900)
- 银(12822)
- 银行(12808)
- 技术管理(12688)
- 农业(12623)
- 融(12575)
- 金融(12574)
- 行(12454)
- 学(12156)
- 环境(11107)
- 划(10386)
- 机构
- 学院(234903)
- 大学(234217)
- 济(109132)
- 经济(107267)
- 管理(91595)
- 研究(85071)
- 理学(78489)
- 理学院(77605)
- 管理学(76554)
- 管理学院(76081)
- 中国(67374)
- 京(49293)
- 财(49147)
- 科学(47647)
- 所(41648)
- 财经(38603)
- 中心(38090)
- 研究所(37603)
- 经(35295)
- 江(34967)
- 经济学(34616)
- 农(31754)
- 北京(31721)
- 院(31320)
- 经济学院(31103)
- 范(30897)
- 师范(30683)
- 财经大学(28617)
- 业大(28424)
- 州(27597)
- 基金
- 项目(156298)
- 科学(126924)
- 研究(118819)
- 基金(116113)
- 家(100476)
- 国家(99699)
- 科学基金(86627)
- 社会(79705)
- 社会科(75875)
- 社会科学(75862)
- 基金项目(59851)
- 省(59026)
- 教育(54226)
- 自然(52686)
- 自然科(51565)
- 自然科学(51555)
- 自然科学基金(50699)
- 划(50232)
- 资助(47032)
- 编号(46003)
- 成果(37782)
- 创(37718)
- 部(36196)
- 重点(35565)
- 发(35158)
- 创新(34451)
- 国家社会(34423)
- 课题(33287)
- 教育部(31672)
- 人文(30672)
- 期刊
- 济(119255)
- 经济(119255)
- 研究(77293)
- 中国(49985)
- 管理(37158)
- 财(34931)
- 科学(31635)
- 学报(29436)
- 农(28754)
- 教育(27834)
- 融(25812)
- 金融(25812)
- 大学(23335)
- 学学(21734)
- 经济研究(20888)
- 技术(20671)
- 农业(20031)
- 财经(19407)
- 业经(18149)
- 经(16902)
- 贸(15503)
- 问题(15277)
- 统计(14590)
- 国际(13987)
- 策(13698)
- 世界(13156)
- 技术经济(12848)
- 科技(12438)
- 业(11969)
- 决策(11369)
共检索到3648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袁野 曹倩 陶于祥 吴继飞
为准确把握中国原始创新策源能力水平、区域差距和动态规律,聚焦影响原始创新策源能力的重要前置因素——策源,以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内涵为逻辑起点,构建涵盖主体创造、成果产出、基础支撑、环境保障4个维度的原始创新策源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有关统计年鉴数据,运用CRITIC-TOPSIS法、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探测分析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2012—2021年的原始创新策源能力。结果表明:中国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仅广东、江苏、北京和上海在全维度上得以充分发展,其他多数省份的4个维度出现不同程度偏离;整体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年均基尼系数为0.221,差距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距,其中东部区域内差距最大,中西部区域间差距最小;原始创新策源能力整体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东部地区内的差距呈先扩大后逐渐缩小趋势,但无极化现象,而中西部地区的绝对差距呈扩大趋势,并存在两极分化苗头。最后从实施差异化的调控策略、提升原始创新策源的空间协同度和保障原始创新策源能力的储备厚度三方面提出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黄羽翼 郭茜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创新程度最高的原始创新逐渐取代其他能力,成为区域间竞争的关键因素。在对原始创新概念辨析的基础上,文章从原创动力、原创主体、原创环境等剖析原始创新的工作路径,并依此构建区域原始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包括原始创新环境支撑能力、原始创新主体创造能力、原始创新动力、原始创新产出能力四个二级指标,物质环境、制度环境、人文环境等10个三级指标及34个四级指标。
关键词:
原始创新 原始创新能力 评价指标体系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吴继飞 万晓榆
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具有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如何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现状及时空特征,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首要任务。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构建涵盖新质人才资源、新质科学技术、新质产业形态和新质生产方式四个维度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Critic-Topsis综合评价法、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考察中国30个省份(因数据缺失,未含西藏地区港澳台地区)2012—2021年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差距及动态规律。研究发现:2012—2021年,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但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多数省份的新质人才资源、新质科学技术、新质生产方式和新质产业形态制约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区域差距呈现不断缩小的态势,东部地区区域内差距最大,东部与东北地区区域间差距最大,30个省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差距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距。研究识别了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演变特征,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席华娟 王晓娥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文章利用熵权TOPSIS法,从富裕度、共享度和持续性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统计监测2013—2021年中国共同富裕水平,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分析区域差距,采用核密度估计和马尔可夫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分析动态规律并预测转移概率,研究发现:我国共同富裕的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多数省份富裕度、共享度和持续性的偏离制约了共同富裕的发展;我国共同富裕年均基尼系数为0.213,东部地区区域内差距最大,中部-西部地区区域间差距最小,全国共同富裕差距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距;我国共同富裕存在极化苗头,未来回落风险较大,需要调整共同富裕持续性以校正转移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吴敬学 毛世平 王志丹
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由生产主导型传统农业向技术主导型现代农业转变的新阶段,对农业科技支撑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科研项目实施周期过短、成果评价机制不完善等不利因素制约了我国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本文从明确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的基础地位、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强化农业科学研究、加快完善科学评价体系、增强科技战略储备等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性对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彭建娟 李建华 项国明
运用方差分析验证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地带划分的适用性。应用锡尔指标法衡量目前自主创新能力的区域差距,从而为探讨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均衡发展的路径选择提供量化支持。
关键词:
自主创新能力 区域差距 中国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吴雷 曾卫明
随着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逐渐由物质要素转向技术进步要素,技术进步对推动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技术进步贡献率则是对其有效的衡量。通过引入索洛余值法建立我国装备制造业生产函数模型,对1999~2009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科技进步因素在装备制造业经济增长中日益重要,我国装备制造业单纯依赖于资本并不能取得长足发展,装备制造业应该通过提高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以保持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邹承鲁,陈述彭,陈平原,金碚,刘大椿,柳冠中,沈德忠,蒋国华,金吾伦,李喜先
本刊在科学技术部办公厅调研室的指导下,就目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原始创新”话题,举办了一次题为“自然、人文、社科三大领域聚焦原始创新”的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从各自领域对“原始创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剖析,其中不乏耐人寻味、切中肯綮的见解和观点。为了引起学术界更多地关注“原始创新”,我们将与会学者的发言进行了整理,刊载如下,以飨读者。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魏守华 吴贵生 吕新雷
基于Furman等(2002)的国家创新能力分析框架,本文运用1998-2007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区域创新能力不仅受R&D活动规模等创新基础条件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区域创新效率影响,创新效率依赖于区域特定的因素,包括产业集群环境、产学研联系的质量、对区外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结果还发现:我国创新能力的地区差距明显且呈扩大化趋势,这是区域间投入规模与创新效率综合作用的结果;创新能力显著影响全要素生产率(TFP)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着地区经济差距。
关键词:
区域创新能力 内生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差距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冠辰 乔志林 陈晨
使用中国2001-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首先就贸易开放、收入差距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以收入差距为门槛变量的门槛效应模型,就贸易开放对以创新产出、创新效率为主要衡量指标的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贸易开放对区域创新产出存在单门槛效应,对区域创新效率则存在显著的双门槛效应,即当收入差距低于某一临界值时,贸易开放会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当收入差距高于某一临界值时,贸易开放将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产生抑制作用。稳健性检验证实了相关结论。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既定收入差距下,进口贸易对区域创新效率的改善更为明显,而出口贸易则更有利于提高区域的创新产出。
关键词:
贸易开放 收入差距 创新产出 创新效率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董媛媛 张寒松 赵刚
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系统是一种典型的信息反馈系统,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系统的形成与积累取决于组织内部资金和人员的存量和循环使用情况。本文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的23个因素进行权重分析,从中选出权重较大的12个因素。从系统动力学的视角构建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的系统模型,并对模型中的因果关系图进行分析,最后给出提高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系统动力学 企业 原始创新能力系统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福世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依托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战略举措。聚焦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从理论层面探讨国家重点实验室对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将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联系的A股上市公司数据,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可以显著提高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其通过企业研发资金投入、企业科技人才积累、企业科技研发效率影响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科技人才积累的正向机制效应大于研发资金投入的正向机制效应,企业科技研发效率的机制效应最低且为负向。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企业原始创新 双重差分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华峰 申斌
装备制造业原始创新能力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建立装备制造业原始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装备制造业原始创新研究的重要内容。科学分析与阐释了装备制造业原始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探讨了装备制造业原始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从创新基础、科技投入、环境支撑、产出效益、持续创新等方面建立了装备制造业原始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装备制造业 原始创新 评价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杨明海 张红霞 孙亚男
研究目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中原以及哈长城市群创新能力的区域差距及其时空动态演进。研究方法: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空间Markov链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七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空间差距呈缩小趋势但依然显著,区域间差距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其创新能力分布呈不同的极化现象与趋势;其创新能力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邻域创新环境的优劣对周边城市创新水平的向上转移产生非同步、差异化影响。研究创新:挖掘七大城市群创新能力区域差距来源,并通过科学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为城市群创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杨明海 张红霞 孙亚男
研究目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中原以及哈长城市群创新能力的区域差距及其时空动态演进。研究方法: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空间Markov链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七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空间差距呈缩小趋势但依然显著,区域间差距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其创新能力分布呈不同的极化现象与趋势;其创新能力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邻域创新环境的优劣对周边城市创新水平的向上转移产生非同步、差异化影响。研究创新:挖掘七大城市群创新能力区域差距来源,并通过科学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为城市群创新差距提供空间解释。研究价值:对缩小城市群创新能力区域差距,构建创新驱动的区域经济发展支撑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