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22)
2023(10199)
2022(8545)
2021(7992)
2020(6523)
2019(14560)
2018(14103)
2017(26226)
2016(14084)
2015(15557)
2014(14818)
2013(14764)
2012(13566)
2011(12505)
2010(12147)
2009(11367)
2008(11130)
2007(9352)
2006(8380)
2005(7225)
作者
(41690)
(34886)
(34880)
(32944)
(21913)
(16902)
(15507)
(13750)
(13397)
(12231)
(11913)
(11488)
(11070)
(10887)
(10786)
(10767)
(10388)
(10254)
(10033)
(9850)
(8757)
(8376)
(8275)
(7889)
(7885)
(7673)
(7560)
(7347)
(6935)
(6884)
学科
(60618)
经济(60448)
管理(40802)
(35161)
方法(28396)
(27863)
企业(27863)
数学(24069)
数学方法(23933)
中国(19181)
环境(17778)
(17117)
(14394)
贸易(14388)
(14131)
(14082)
(14065)
业经(13352)
(11279)
(11188)
农业(11017)
(10010)
地方(9494)
(8873)
(8644)
银行(8607)
(8520)
金融(8519)
技术(8350)
(8310)
机构
大学(207527)
学院(203860)
(93027)
经济(91717)
管理(77329)
研究(77102)
理学(68118)
理学院(67302)
管理学(66315)
管理学院(65973)
中国(57610)
科学(47553)
(43987)
(39348)
(39076)
(38789)
研究所(36337)
中心(33437)
业大(33314)
财经(32221)
农业(31125)
经济学(30180)
(29728)
北京(27968)
(27433)
经济学院(27401)
(26656)
(25940)
师范(25606)
科学院(24691)
基金
项目(146922)
科学(116995)
基金(112059)
(101311)
研究(100778)
国家(100546)
科学基金(84959)
社会(71286)
社会科(66735)
社会科学(66712)
基金项目(59528)
自然(55018)
自然科(53677)
自然科学(53658)
(53136)
自然科学基金(52748)
(46782)
资助(44788)
教育(44172)
编号(35863)
(33847)
重点(33726)
(31527)
国家社会(31447)
(30535)
中国(28904)
科研(28817)
教育部(28737)
创新(28717)
成果(27496)
期刊
(94714)
经济(94714)
研究(58203)
学报(38914)
中国(37238)
科学(35315)
(34740)
大学(28921)
(27919)
学学(27696)
管理(25907)
农业(24003)
经济研究(17114)
财经(16420)
(15419)
金融(15419)
(14211)
教育(14036)
业经(14013)
(13833)
问题(12988)
(12483)
技术(12184)
资源(11765)
世界(11713)
国际(11111)
(10873)
科技(10124)
业大(9813)
技术经济(9316)
共检索到2903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钢  王乃昂  李卓仑  
人类发展史是一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史。水、旱、蝗并称中国历史上的三大自然灾害,其中尤以蝗灾为甚。水旱与气候环境关系密切,而蝗灾与气候环境的相关研究复杂且不足。因此,本文首先基于系统收集的飞蝗史料构建中国历史蝗灾记录数据库,建立不同时空尺度的蝗灾年份、等级、频数和县次序列;然后以蝗灾序列为主线作了一系列的比较研究,得出了一些新的认识;进而探索中国历史时期蝗灾大发与频发的社会影响和环境意义,并给出科学的生态解释,以期为探究"气候—灾害—社会"之动态巨系统提供新的视角。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盛邦和  
中国古代历史周期变化,其性质为土地文明运行,形成"人口—土地"生态链。古代调节手段已经失效,出路是转换生态链,从旧有的"人口—土地"链接转换为"人口—市场"链接。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樊宝敏  董源  张钧成  印嘉佑  
通过对中国历史资料的分析 ,结合已有研究成果 ,对我国历史上由于森林的大幅度减少所造成的黄河、长江等流域的洪水和西北地区的气候干旱、沙漠化 ,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4 0 0 0年间 ,由于人口的增长和人为不合理的活动 ,我国森林覆盖率约由 6 0 %下降到 10 %左右 ,毁林先是在黄河流域 ,后来扩展到长江流域等几乎全国所有的林区。黄河、长江上中游地区大规模的森林破坏 ,导致了中下游地区发生严重而频繁的洪水灾害 ,而且越到后来就愈加严重。中国东南方地区的森林减少 ,导致了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干旱、降雨减少 ,使得 4 0 0mm等雨量线向东南偏移 ,进而这些地区湖泊干涸、沙漠不断...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萌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实施以来,对政策成效的分析一直是研究的焦点。然而,现有研究较少从社会影响的角度来展开论述。基于对全国各个省份的问卷调查,从社会大众的视角出发提出两项研究假设,并采用Order Probit模型的半参估计方法,研判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的社会影响和实施成效,以期能够增加目前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认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的开展,尽管建立了投诉举报的社会参与机制,但是该机制在实施效果上并未完全达到社会的心理预期,从总体上看,公众并不认为这一投诉举报机制是行之有效的。另外,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的开展能够起到改变公众消费习惯的作用,使社会消费更加倾向于绿色和环保。这一政策激励效果还会随着督察制度实施有效性的提升而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跃生  
深化中国历史人口研究的有益尝试──评《清代皇族人口行为和社会环境》王跃生中国历史人口问题一向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然而由于历史人口数量记载多有误差,且遗漏甚多,加之研究手段更新较慢,致使这一研究存在不少缺憾。由美籍华人学者李中清教授和国内清史专家郭松...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汪洪斌  
抗日战争洗雪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民族耻辱,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并继续在新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发挥重大影响。抗日战争不仅为国家独立、领土完整创造了必要前提,锻造和考验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大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而且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与民族精神塑造等提供宝贵经验和精神动力。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游修龄  
对蝗虫字源的演变作了考证 ,对蝗灾发生的过程进行探讨 ,根据历史上蝗灾的记载次数、蝗灾的猖獗和损失作了介绍 ,并根据方志上记载的蝗灾地点所绘的地理分布图 ,与现代蝗灾的地理分布对照 ,指出有类似的规律性。重点探讨历史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对应付蝗灾的矛盾心态。在统治者方面 ,认为蝗灾是上天对吏治过失的惩诫 ,必须自我谴责思过 ;另一方面 ,迫于蝗灾的损害惨重 ,又不得不进行捕蝗灭蝗措施。在民间方面 ,认为蝗灾是蝗神显威 ,必须虔诚祭祀蝗神 ,以求蝗神宽恕。同样 ,由于蝗灾并非祭祀所能解决 ,民间也不得不进行各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赵冈  
一,比较观察 近几年国内掀起了一阵市镇史的研究热潮,佳作迭出。许多学者化费大量精力与时间,将地方志与碑刻上有关市镇的资料,发掘搜集,并悉心整理,使后来的研究者可以很容易地看出这些市镇发展的轨迹与经济活动。但是不幸这些精彩的研究作品却对这个课题留下了一个很关键性的空白点——缺一个宏观的注释。大家指出明清时期市镇的数目与规模都有快速的增加,是因为这时期的人口、商业、手工业都有快速的增长。事情就是这么简单,这是一个国家城市化自然而正常的过程。 如果我们进一步深究一下,可能就不会满意上面的简单答案。如果我们追问,人口增加,为什么不进城去?不向大城市发展?不在大城市里从事商业与手工业?为什么要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胡德海  
在笔者看来,“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也是一个难度不小的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作简要论述。纵观中华民族整个悠长的历史,可以说: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重视教育的民族,中国社会历来是一个重视教育的社会,中国人民也历来具有热爱知识文化和尊师重教...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何平  
2013年6月中国出现了以银行同业拆借利率高企、流动性短缺的情况,有人称其为"钱荒"。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唐代中叶和宋代都出现过具有典型意义的铜钱流通短缺的现象,那才是真正的"钱荒"。钱荒的危害及成因中国古代的钱荒最早出现在唐代。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刘秩谈到"物之贵贱"与"钱之轻重"的关系,就涉及当时的通货不足问题。到唐德宗时期,杨炎于780年实行两税法之后,"物轻钱重,民以为患",通货不足越来越成为一个严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赵德馨  
在游猎采集为生阶段,无城无市。进入农业定居阶段的氏族社会,城兴,有城无市。家族社会里,市随商品货币关系的产生而兴起,城中有市,市被垣围住。地主经济形态下,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破垣而出,散布全城,城区即市区。市场经济兴起后,市破城墙而出,市比城大,城在市中。城成为市发展的障碍,相继被拆除;新兴之市不再修城,于是有市无城。城与市关系的演进过程显示:市场的力量可以突破市垣与城墙的限制,并最终摧毁市垣与城墙,自行前进;中国市场经济是几千年历史客观进程的必然产物,它是内生的,而不是从国外搬来的或主观设定的。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赵学军  
实物借贷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信用活动。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兴起之前,实物借贷一直是主要的借贷形式。粮、布、菜、茶、柴、猪等生活资料都曾作过借贷物,其中粮食是最重要的借贷品。历史上私人之间的实物借贷方式,从简单的单一实物借贷,发展为多种多样、多种借贷机制的实物借贷。除邻里之间、亲友之间的实物借贷是无息或低息外,其他私人实物借贷都具有高利贷特征。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姚远  
要了解中国国情,首先应该研究历史。同样,要制定符合国情的人口政策,也应该对历史人口政策进行系统研究。 一、历史人口政策的主要内容 中国历史人口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在人口数量上,追求人口总量的增殖。 刀耕火种是中国历史上的主要生产方式,广种薄收则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为了弥补简陋工具造成的低效率,人们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赵学军  
实物借贷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信用活动。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兴起之前,实物借贷一直是主要的借贷形式。粮、布、菜、茶、柴、猪等生活资料都曾作过借贷物,其中粮食是最重要的借贷品。历史上私人之间的实物借贷方式,从简单的单一实物借贷,发展为多种多样、多种借贷机制的实物借贷。除邻里之间、亲友之间的实物借贷是无息或低息外,其他私人实物借贷都具有高利贷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