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44)
- 2023(6536)
- 2022(5582)
- 2021(5479)
- 2020(4451)
- 2019(10464)
- 2018(9923)
- 2017(18481)
- 2016(9813)
- 2015(10936)
- 2014(10338)
- 2013(10360)
- 2012(9904)
- 2011(9234)
- 2010(8820)
- 2009(8045)
- 2008(7708)
- 2007(6220)
- 2006(5482)
- 2005(5213)
- 学科
- 济(46585)
- 经济(46547)
- 管理(21136)
- 方法(19304)
- 业(18956)
- 数学(17373)
- 数学方法(17240)
- 中国(15990)
- 企(13129)
- 企业(13129)
- 学(11121)
- 农(10794)
- 贸(10506)
- 贸易(10499)
- 易(10275)
- 财(8521)
- 土地(8068)
- 业经(7970)
- 农业(7155)
- 制(7144)
- 环境(7000)
- 融(6945)
- 金融(6944)
- 银(6871)
- 银行(6868)
- 行(6732)
- 地方(6729)
- 发(6655)
- 关系(6181)
- 出(6112)
- 机构
- 大学(142614)
- 学院(135639)
- 济(67383)
- 经济(66467)
- 研究(56988)
- 管理(50176)
- 中国(44697)
- 理学(43544)
- 理学院(42859)
- 管理学(42259)
- 管理学院(42002)
- 京(32608)
- 科学(32440)
- 所(28106)
- 财(27809)
- 研究所(25924)
- 中心(24934)
- 经济学(23305)
- 财经(23080)
- 经(21542)
- 经济学院(21124)
- 北京(21113)
- 院(20791)
- 农(20671)
- 范(19526)
- 师范(19411)
- 科学院(18008)
- 业大(17642)
- 财经大学(17482)
- 江(17211)
- 基金
- 项目(95512)
- 科学(77621)
- 基金(75323)
- 研究(68716)
- 家(67241)
- 国家(66849)
- 科学基金(56623)
- 社会(48070)
- 社会科(45900)
- 社会科学(45889)
- 基金项目(39511)
- 自然(35495)
- 自然科(34738)
- 自然科学(34730)
- 自然科学基金(34103)
- 省(30169)
- 资助(30082)
- 教育(29858)
- 划(28588)
- 编号(25139)
- 部(23588)
- 中国(22526)
- 国家社会(22372)
- 重点(21897)
- 成果(20782)
- 发(20435)
- 教育部(20416)
- 创(19290)
- 人文(18860)
- 科研(18347)
共检索到2047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绪红 金晓斌 林忆南 韩娟 周寅康
重建长时间序列具有空间属性的土地覆被数据集,对研究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气候和生态效应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定量重建中国区域历史土地覆被数据集进行了积极探索。但由于历史时期土地利用数据来源多元、重建方法多样、验证方式各异等原因,不同学者的重建结果迥异,其中重建方法是导致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从重建思路、假设和方法、结果验证等方面对覆盖中国区域的主要空间数据集进行了综合评述,结果表明:1基于历史记录的还原法和基于地理空间模型的重建法是历史土地覆被空间重建的主要方法,而根据建模过程,后者又可进一步分为"自上而下"的配置模型和"自下而上"的演化模型法。2基于数量重建进行空间重建是当前历史土地覆被数据集重建的主流,在缺少充分、客观历史数据的条件下,对基础数据、分布控制因素和限制因子进行合理假设是取得合理结果的重要条件。3为提高研究成果的解释力,需要对重建结果进行检验,直接验证法虽较为准确,但受时空尺度限制,具有显著的局限性,间接验证法可作为有效的补充。
关键词:
土地覆被 历史时期 空间重建 中国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枫 崔雪锋 缪丽娟
重建长时间序列的历史时期土地利用数据对研究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及其产生的气候和生态效应至关重要。相关学者就定量重建中国历史土地利用信息进行了探索,但重建结果通常是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统计性数据,缺乏地理空间属性信息,从而限制了其在气候和生态模型中的应用,因此有必要探讨如何利用有限的历史资料来重建较高分辨率的具有空间属性信息的历史数据。本文针对诸如HYDE、SAGE等具有明确地理空间属性信息的历史土地利用数据集,从方法的角度对中国历史土地利用空间化数据进行了综合评述,以期寻求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法重建具有空间属性的中国历史土地利用数据,为未来更好地模拟土地利用变化的气候和生态效应提供数据支持。本文论述了不同资料在历史重建中的关系和作用;强调了人口数据在数量重建和空间分配中的双重作用及其局限性;重点分析了空间分配过程的假设条件和不同方法的历史重建对当代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依赖程度。本文认为,需要加强林地空间化数据的重建以服务历史时期的陆地碳循环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建议以典型年份控制的方法处理难以量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对历史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建议进行分区重建,加强区域集成研究。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盛邦和
中国古代历史周期变化,其性质为土地文明运行,形成"人口—土地"生态链。古代调节手段已经失效,出路是转换生态链,从旧有的"人口—土地"链接转换为"人口—市场"链接。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松弟 侯甬坚
回顾过去5年国内历史人文地理学科领域所产生的主要科研成果,说明历史疆域政区、移民史和人口史、城镇和乡村聚落、历史经济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区域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史和灾害史以及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等分支方向,是构成推动国内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进展的主要动力来源。历史人文地理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当是在地理学和历史学的共同关照下,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创造性研究。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夏翠娟
利用文献调研、数据建模、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等方法,在调研和比较CBDB项目、复旦大学史地所、台湾地区"中研院"GIS研究中心等中国历史地理数据库的建设及利用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图书馆数字人文项目建设中涉及历史地理数据时遇到的困境、目标和需求,探索在图书馆的数字人文项目建设中引入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利用知识组织和规范控制方法重组历史地理数据,实现历史地理数据在图书馆领域开放应用的目标,拉近历史地理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等图书馆用户之间的距离。本文重点研究历史地理数据在图书馆领域内的开放共享以及提供数据开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葛全胜,方修琦,郑景云
自竺可桢先生 1 972年发表《中国过去五千年温度变化初步研究》一文以来的 30年中 ,我国历史时期温度变化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从 6个方面对此予以概括 :(1 )印证了竺可桢先生确定的主要冷期 ,并对寒冷状况进行了定量估计 ;(2 )新识别出战国冷期和中唐冷期 ;(3)证明了中国存在中世纪暖期 ,并论证了该暖期是过去 2 0 0 0年中国最暖的时期 ;(4)修正了对汉代暖期和隋唐暖期温暖程度的认识 ;(5)发现了历史时期冷暖变化的千年周期 ;(6)定量估算了过去 2 0 0 0年温度变化的幅度和速率。上述进展不仅证明了竺先生所勾画的中国历史时期温度变化的基本轮廓从总体上看是正确的 ,而且进一步增进了对中国历史时期温度变化规律的认识
关键词:
历史时期 温度变化 中国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后立胜,蔡运龙
作为当前研究的前沿领域,LUCC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内容不仅丰富而且繁杂。本文从LUCC研究计划的根本目标出发,指出LUCC所研究的诸多科学问题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其实质是因果关系,而且LUCC研究可以简单明了地归纳为三个研究构成环节(LUCC原因、LUCC状况和LUCC结果)和四个核心研究内容(LUCC驱动力与驱动机制、LUCC状况、LUCC效应研究与作用机制、LUCC模型模拟与土地可持续利用),文章针对此四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此外,作者对LUCC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指出:LUCC研究的主要趋势是走向综合,LUCC的环境效应研究与LUCC微观机理与过程的研究是当前LUCC研究的两个热点,而研究尺度的综合和模型构建是LUCC研究的两大难点问题。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实质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华林甫
对20世纪的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研究做了全面回顾,分为总体进展、部门地理研究、断代地理研究、区域地理研究四个部分,既总结了学术界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指出了不足。认为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农业是先民的主要生产部门,故历史农业地理研究应该是所有历史地理研究中最为主要的领域,困难与挑战并存,该领域的研究还将大有用武之地。
关键词:
历史农业地理 中国 学术回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必虎 肖金玉
历史文化村镇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和社会经济发展载体。对全国350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区域经济、旅游发展水平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合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等因素,综合剖析历史文化村镇空间分布形成原因,得出历史文化村镇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历史时期地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地理文化因素联系更紧密的结论。
关键词:
历史文化村镇 空间分布 空间结构 相关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石英 蔡强国 吴淑安
近年来我国发生的沙尘暴和20世纪30年代美国、60年代前苏联的黑风暴极其相似,因此借鉴国外尤其是防治成功国家的经验,对当前我国沙尘暴的治理具有促进作用。该文根据美国农业部和美国国家图书馆等在网上发布的资料,详细评述了30年代美国沙尘暴发生的过程、机制及其终结,历史时期和现今美国主要的防治措施,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了美国和我国在沙尘暴治理上的异同,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就美国的防治思路和措施在我国的应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借助美国的经验,中国治沙措施应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结合,以及土壤侵蚀的综合治理及与植被恢复措施相结合。此外,中国治沙已有近半个世纪的经验,应当从中遴选出并推广适宜于当地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
沙尘暴防治 借鉴 美国 中国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赵冈
一,比较观察 近几年国内掀起了一阵市镇史的研究热潮,佳作迭出。许多学者化费大量精力与时间,将地方志与碑刻上有关市镇的资料,发掘搜集,并悉心整理,使后来的研究者可以很容易地看出这些市镇发展的轨迹与经济活动。但是不幸这些精彩的研究作品却对这个课题留下了一个很关键性的空白点——缺一个宏观的注释。大家指出明清时期市镇的数目与规模都有快速的增加,是因为这时期的人口、商业、手工业都有快速的增长。事情就是这么简单,这是一个国家城市化自然而正常的过程。 如果我们进一步深究一下,可能就不会满意上面的简单答案。如果我们追问,人口增加,为什么不进城去?不向大城市发展?不在大城市里从事商业与手工业?为什么要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胡德海
在笔者看来,“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也是一个难度不小的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作简要论述。纵观中华民族整个悠长的历史,可以说: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重视教育的民族,中国社会历来是一个重视教育的社会,中国人民也历来具有热爱知识文化和尊师重教...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何平
2013年6月中国出现了以银行同业拆借利率高企、流动性短缺的情况,有人称其为"钱荒"。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唐代中叶和宋代都出现过具有典型意义的铜钱流通短缺的现象,那才是真正的"钱荒"。钱荒的危害及成因中国古代的钱荒最早出现在唐代。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刘秩谈到"物之贵贱"与"钱之轻重"的关系,就涉及当时的通货不足问题。到唐德宗时期,杨炎于780年实行两税法之后,"物轻钱重,民以为患",通货不足越来越成为一个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